林懷民帶著《稻禾》來杭:舞蹈像尋找遙遠的芬芳

2020-12-11 浙報融媒體

林懷民

10月24日的西湖邊,和風煦煦,空氣中還有一絲殘留的桂花香。在柳鶯賓館,老遠看到臺灣地區現代舞大師、「雲門舞集」的創始者林懷民穿著標誌性黑衣服,拄著拐走來,人未到,笑聲先傳來了。聽說一位工作人員名字裡有「鑫」,鑫字有三個「金」,他調侃:「那你父母希望你家境殷實哦。」

一落座,林懷民先跟記者哈拉了起來:「杭州比我上次來更乾淨了,每一片葉子看上去都很規整,在西湖邊特別舒服,來了就不想幹活了。」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他不是第一次來杭州了,2011年,他帶來了《青蛇》,就是在柳浪聞鶯門口演的;2013年,帶來了《九歌》。時隔4年,他又帶來了《稻禾》,10月27日、28日,《稻禾》會在杭州大劇院連演兩場。前兩天,《稻禾》在上海演出了第100場,用林懷民自己的話說,《稻禾》「一個不小心」走遍了世界各地,有巴黎、倫敦、紐約、洛杉磯……這種關於大地的情懷,是一份全世界共通的感動。

農村是城市人精神的窗口

《稻禾》以泥土、花粉、穀物、風、水、火等自然因素為題起舞,用舞蹈記錄與講述一方稻田的生命輪轉,委婉喻示人生。從《薪傳》中的徒手插秧,到《流浪者之歌》中三噸半稻米從天而降,林懷民一直有著濃濃的稻米情結。

林懷民說,《稻禾》的創作初衷,是被池上的稻田所打動。

池上位於臺灣東部的花東縱谷,東西兩側受到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屏障保護,形成天然的稻米種植沃土。這裡最著名的莫過於伯朗大道,不僅因為金城武在此拍攝廣告而攬客無數,更因為這是一條連一根電線桿都沒有的古樸道路。池上農民熱愛稻田,曾有電力公司來架過電線桿,被他們抗議拒絕,最後電纜都走了地下,這才有了池上175公頃、一望無垠、水天一色的絕美稻田。

「簡直像一座天堂,」林懷民回憶起在池上的見聞,「那裡涼風習習、終年有霧,在這裡我看到了稻米的生命輪迴:稻米收割了,農人燒田;春天來了,犁翻稻田,灌水插秧。稻田四季如此,人生如是。」那時,他決定要排一個舞蹈,讓池上的農民都能看得懂。「農村代表人跟土地、跟大自然的和諧互動,是城市人精神的窗口,要護住,不能讓水泥高樓無限制地蔓延,遏阻了我們的呼吸。」林懷民說。

那一年是2012年,雲門舞集已經成立了近40年。

藝術要丟到生活裡頭去

可是真正把稻米幻化成肢體動作,林懷民也沒有頭緒。為了尋找靈感,林懷民帶領雲門舞者集體到池上體驗割稻。「每個人都覺得腰酸背痛,但是心裡特別開心。這是一種身體的感覺。風吹來的時候,你能感受汗水在皮膚上的感覺,這種感覺和在冷氣房裡流汗是不一樣的。那天的風和水,給了我一些想法,就是要把這些自然元素放入舞蹈中。」

2013年,《稻禾》進行了首演,就安排在池上的稻田中,舞臺架在田間地頭,首場只開放給池上村民,免費進場,兩千個座位座無虛席。金黃的稻田充當天然的舞美道具,池上的朋友說服了每一位田主等雲門舞集表演3場後再收割,以確保景觀的完整。

當農民看完以後,覺得非常感動。有個農民拉著林懷民的說:「非常感謝你,原來我們的田真美。」「他們平時埋頭幹活,歇下來看田,第一次發現稻田這樣漂亮。沒有人看不懂,因為舞蹈看得好看、開心就好了。就像你不需要知道雷峰塔叫雷峰塔,知道這座塔好看就行了。」林懷民說。

因為在池上反響熱烈,《稻禾》第二年又回到池上給農民們演出了。雲門舞集成立至今40餘年了,一直不斷走入鄉鎮學校和禮堂,共享精神財富的初衷從未改變。如今,《稻禾》的演出場地,變成了一年一度池上秋收藝術節的舞臺。

就像林懷民說的:「藝術是什麼東西,到最後還是人情的來往,那這種東西就要丟到民間去,丟到生活裡頭去,去做這樣的事情。」

藝術是尋找遙遠的芬芳

《稻禾》是雲門舞集為數不多的彩色片。林懷民將位於臺灣東海岸的池上稻田用影像的方式搬到了舞臺之上。為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周期,攝影家張皓然在兩年的時間裡,多次到池上駐點,從初秧、結穗、收割、焚田,到來年春水重新灌滿田地。而這些美麗非凡的影像由影像設計王奕盛以全景和特寫交織投射在舞臺的天幕與地板上,營造出奪人魂魄的舞蹈空間。王奕盛也因《稻禾》獲得2014年英國劇場影像設計大獎「光明騎士獎」。

德國《德勒斯登新聞報》評價它:「舞蹈搭配以水稻生長展現自然變貌的地景投影,祥和寧靜,卻又強烈起伏,令人讚嘆不已。不斷變換的圖像與舞臺上的動態交融呈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具極簡。林懷民說,《稻禾》的道具只有一根藤條,其餘全是徒手。當年在池上稻田裡,男舞者拿著一根竹子舞動,特別好看,於是就呈現在了舞臺上。但竹子太容易打碎,碎片甚至可能飛到前排觀眾的身上,所以換成更為結實的藤條。

舞臺上,雲門舞者將以多年修習的內家拳與太極導引的身法呈現稻田的生命輪轉。「花粉II」的一段雙人舞特別美,綠色金色交雜的稻叢特寫有如森林,浸浴其中的男女舞者,身體始終纏綿交織。而在「火」的章節,烈火焚田的影像鋪天蓋地,男舞者們持棍械鬥,劈打舞臺,象徵著浴火重生。在《稻禾》終結的篇章,女舞者在焦土冒煙的景觀中,如牛負犁,沉重移步,重新引水入田,溫馨的客家歌謠催出田水倒映藍天白雲的影像,為觀眾帶來了洗滌的靜謐。

音樂方面,《稻禾》則採用了客家古調和西方詠嘆調等結合的方式來呈現。林懷民說,因為「費錢」,加上很難滿意,所以他沒有找人重新作曲,而是在客家的歌謠裡找。但客家的歌謠一曲都只有四五分鐘,很難撐起70分鐘的舞蹈,所以他就引入了歌聲、鼓聲,還有西方的詠嘆調。

「用瑪利亞·卡拉斯的詠嘆調來跳《稻禾》是很危險的,因為大家會有成見;有外媒甚至開玩笑說,聽說瑪利亞·卡拉斯還在臺灣耕田?有觀眾抱著懷疑進場,結果詠嘆調響起,鋪天蓋地的麥浪展現在眼前,他說他的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林懷民說。

「我是個工匠,不是藝術家」

《稻禾》已經演出100多場,但是到現在,還在做動作上的微調。曾經做過記者的林懷民形容:「很像是以前在稿子上寫錯了需要修改,沾點漿糊再貼紙頭上去。」正因為如此,他說自己並不是藝術家,而是個刨木頭的木匠,或者精心編織一頂帽子的手工藝人。

雲門的舞者其實很辛苦,一年有大半時間都在世界各地跑、坐飛機演出。林懷民說,演出不像CD,可以不限量發售,說到底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註定了會很艱辛。不過,這種覺悟,他在入行之前就做好了,當年他在入這一行的時候,父親就告訴他:「藝術家沒辦法操縱時局,沒辦法控制股票,只有在大家累的時候、需要安慰的時候出現。他不生產麵包,因此註定他是一個乞丐的命運。」林懷民甚至開玩笑,「我到現在還在募款。」

但舞蹈對他來講還是欲罷不能的事:「就像聞到遙遠地方的花香,想要尋找它一樣。我的舞蹈,就是尋找這種芬芳的地圖和路徑。」林懷民說。

今年,林懷民70歲了。去年,因為一次意外,他的腳踝粉碎性骨折,本來要躺90天,他硬是休息了兩周就回去排練了。腳上一邊吊著石膏,一邊歪著頭指導演員們排練,每周還要去醫院做「水療」。「醫院裡有一群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也在做水療,他們一進入水裡,就開心得不得了」,林懷民說著做了幾個水療時候的動作,「那段時間,他們給了我很大的活力。」

但,70歲了,「退休」是個不得不提的話題。如果林懷民排不動舞了,那麼雲門舞集的未來在哪裡?林懷民說,自然會有更年輕的人來接班,「他們會用年輕人的方式,跟年輕的觀眾交流啊。」

相關焦點

  • 《稻禾》,林懷民率雲門舞者向土地致敬
  • 林懷民新作《稻禾》將於11月在臺北首演
    新華網臺北8月5日電(記者文赤樺 裴闖)臺灣現代舞大師林懷民將為觀眾奉獻他的第168號作品《稻禾》,以此向大地、向對土地抱有深深敬意的農民致敬。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談《稻禾》:我們都有共通的鄉愁
    林懷民於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 於1999年創立雲門2。「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黃帝時代。舞團的基本訓練包含靜坐、氣功、內家拳、現代舞,以及芭蕾。  在《稻禾》的表演中,林懷民以泥土、風、花粉、谷實、日光、火、水等自然界的元素在稻禾一生中的體現作為隱喻,影射生命成長和延續中的興衰榮枯、周而復始。春天到臨,犁翻焦土,收割之後,延火燒田。
  •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舞蹈要面對觀眾(圖)
    年末,他為雲門40獻上「生日賀禮」《稻禾》。在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雲門再傳喜訊:位於臺北淡水、造價6.6億新臺幣的雲門新址,獲得芝加哥阿法伍德基金會500萬美元的捐贈,將於2015年春季試運營。  年少時那些關於舞蹈的夢,自26歲創辦雲門舞集起,一樣一樣地實現了。林懷民卻說自己「不太有夢想」,因為「所有夢想最後都要變成計劃,計劃會變成小事」,然後「就被這些東西追著跑」。
  • 林懷民: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林懷民: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  中新社記者 高凱  被外媒推崇為「總能打破西方人對舞臺時間的期待」,「靈敏地結合了東方與西方」的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近日攜經典作品《稻禾》亮相北京。他說:「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它的核心都在於講人。」
  • 稻禾,飄轉兩岸的馨香
    同樣醉心這方土地的還有臺灣編舞家林懷民。初秧、結穗、收割、焚田、春水漫灌……2013年,他用舞蹈和視覺語言,講述了稻禾的生長故事,並在取材地臺東池上首演。多年過去,林懷民帶領一手創立的雲門舞集全球巡演,舞者們最有感情的舞臺還是池上的方田。這並不讓人意外。  日前,《稻禾》首度來京演出。
  • 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林懷民感慨,在臺灣生活,有時候感覺不像是在平地過日子,而是在船上,永遠需要尋找平衡。「對創作來說,這是很好的刺激,《關於島嶼》就是我企圖尋找平衡的一個點吧。」他說。  這部大型舞作將從11月24日至12月3日在臺北連續演出10場,還將在臺中、高雄、嘉義等地巡演,2018年在海外的演出行程也已排定。
  • 林懷民:我的舞蹈不講故事
    「雲門」典出《呂氏春秋》:「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大容是黃帝時代的一名巫師,他創作了舞蹈雲門,大卷應是這一舞蹈的形態描述,太過久遠,已無人能摹。林懷民接續「雲門」,旨在接續傳統,創作屬於自己的「當代」舞蹈,而不是西方的翻版。《白蛇傳》《雲中君》《九歌》……他們在戲曲與歷史中尋找素材。
  • 林懷民告訴我,舞蹈是不大需要思考的東西
    但林懷民在創辦雲門舞集之時,便立志要深入民間,去給最基層的普通人跳舞,不是跳安徽花鼓燈或扭秧歌,而是跳現代舞。他從來沒擔心過大家是不是「懂」,因為在他看來,「舞蹈是肉身跟肉身的對話,不大是思考性的東西,所以感動是第一關。」他說曾有觀眾激動地跟他講,雖然他的舞蹈自己從頭到尾都沒看懂,卻感動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這是雲門舞集第2432場演出,也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  當晚的節目,除了近年來深受好評的《水月》《稻禾》《白水》,還有久違舞臺的《家族合唱》《行草》《松煙》《竹夢》《如果沒有你》等經典片段。林懷民說,雲門舞作是他的構想和意念,而雲門舞者用汗水和青春給予這些舞作血肉和靈魂。此次公演後,周章佞、楊儀君、蔡銘元等9位資深舞者,也即將陸續離開雲門舞臺。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臺東縣池上鄉農民盧美錡怎麼也想不到,臺灣編舞家林懷民會看上自家的一塊田,她更想不到,不事農桑的林懷民竟能在體驗割稻後,編出名叫「稻禾」的舞來。近日,她又在家門口的稻田舞臺前,和2000多名鄉親一起,欣賞了林懷民所創立的雲門舞集帶來的《松煙》。取典於古人焚松制墨的舞作,同樣與池上這個書法之鄉有關。
  • 林懷民:沒有審美力,才是當代人的絕症
    人生七十古來稀,將於2019年退休的林懷民老師,此次帶著「雲門舞集」《白水》、《微塵》最後一次巡演中國大陸。坐在72歲的林懷民先生面前,他告訴我們:「免驚!向前走!我們不要呆在那個害怕的情緒裡頭,害怕的時候跨一步走出去,你才能夠想怎麼樣去解決問題。」
  • 上海國際藝術節|林懷民的「稻米情結」:尊重土地
    【編者按】2013年,雲門舞集四十周年,林懷民以新作《稻禾》,向孕育雲門的土地及人民致敬。10月19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稻禾》迎來第100場演出。戲後,林懷民獨坐於臺上,與觀眾們談了談《稻禾》是怎麼來的。本文由林懷民撰寫,通過它,你就能知道這位舞蹈大家是怎樣腳踏實地創作的。
  • 遊走東西40年,「雲門」的林懷民要退休了
    雲門劇場林懷民和雲門從1979年第一次在紐約演出開始,至今曾20餘次登上《紐約時報》,深得評論界的關注。1993年,雲門首次來京,在保利劇院演出《薪傳》,此後國家大劇院數度邀請,《行草》《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稻禾》《十三聲》等作品來京演出。遊走在東西方文化間的雲門,是華人深為驕傲的舞蹈團體和票房擔當,也是地域文化成功交融國際的典範。
  • 林懷民:「劈腿」於舞蹈與文字之間
    一如既往,林懷民身著無印良品的黑色棉質針織衫,清癯瘦逸,透著當年跳舞男子的俊美之氣。10月21號,臺北東部信義商圈,誠品三樓。林懷民新書《高處眼亮》發布會現場,稍帶閩南甜糯之味的口音,不時爽快地爆出幾句讓眾多老少粉絲開懷大笑的詼諧之語。這回,歌手胡德夫、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也來了。
  • 林懷民:我的舞蹈只屬於我和我的時代
    舞蹈《九歌》並不在意表現古老的祭祀,而重在表現「國殤」。舞蹈中,一個身穿中山裝的少年男子,在祭神旁邊遊走,為了家國理想,別了愛人,走上不歸之路。林懷民說,他專門挑選在2月28日這一天演出,是為了紀念臺灣的「二二八事變」中的烈士。「人永遠都在禱告,為什麼?因為求而不應,神從來沒有來過,所以人要站起來,靠的是自己。」林懷民對本刊記者說。
  • 作別「雲門」 林懷民: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
    據古籍記載,「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臺灣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雲門舞集」。雲門舞集基本訓練包含現代舞、芭蕾、太極導引、靜坐、內家拳等,以包容東西方技術磨練出來的身體,透過林懷民巧妙的呈現,造就了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風格。
  • 編舞大師林懷民:寫作是妻子 舞蹈是情人(圖)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開始於我的一趟渴慕的旅程。我不知「菩提伽耶」這名字何時駐進我腦海裡,但幾年來,我卻時時渴望去這個地方。去做什麼我也不明白。只曉得佛陀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1994年夏天,我匆匆訂下機票,行囊裡帶著德國作家赫曼·赫塞根據佛傳故事改寫的小說《流浪者之歌》,飛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直到坐上飛機我仍然不知為何一心一意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