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沒有審美力,才是當代人的絕症

2020-12-11 物道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世界上所有的難題,

都可以通過三個問題得到解答。

我們看似複雜的生活,

也是如此。

因此,物道聯合國館、極物,

出品全新視頻訪談欄目——三問,

每月一期,從三個最赤裸的短問題切入,

對話世界上最優秀的一群人。

我們一起,

用三個角度,切片世界。

很多人都問如何才能看懂現代舞?

有人擔憂道,之所看不懂是因為缺乏審美力?

也有人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

人生七十古來稀,將於2019年退休的林懷民老師,此次帶著「雲門舞集」《白水》、《微塵》最後一次巡演中國大陸。

坐在72歲的林懷民先生面前,他告訴我們:「免驚!向前走!我們不要呆在那個害怕的情緒裡頭,害怕的時候跨一步走出去,你才能夠想怎麼樣去解決問題。」

▲ 林懷民年輕時

26歲時,林懷民創辦了「雲門舞集」。父親跟他說:舞蹈家,是所有的藝術家裡面最偉大的,因為他得用身體來做表達,最辛苦、最難。但是,跳舞可能是乞丐的行業......

可那時年輕人就是敢!林懷民想:臺灣人很愛跳舞,但沒有自己的團。我們來成立自己的團!

轉眼46年過去,「雲門舞集」被讚譽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可在林懷民看來,最打動他的卻是一位臺灣農村婦女:「公演完以後,她在後臺抓著我就說『李老師你演什麼我統統看不懂,可是我從頭到尾都感動的不得了』,舞蹈就是用感覺的,是感受的。」

美也一樣,只有喚醒你追求美的願望,你才能獲得美的本身,只有相信美好,才會看見美好。

以下內容整理自物道和林懷民的對談

〈 01 〉

人生不設限制

除非你給自己製造障礙

Q:在創造雲門之初,您對這個舞團有什麼期待跟要求嗎?

雲門在1973年成立,那個時候把舞團叫做雲門。

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的名字,所以取這個名就是我們要做自己的東西,不要做西方現代舞的模仿品,這是藝術上的一個方向。

Q:什麼才是中國人的舞蹈?

中國人編舞,跳給中國人看。

因為以往西方影響太多,我們希望能夠走出一個自己的那樣的東西。所以下面整個過程是在尋找、界定,在不斷的重新界定自己是什麼?

▲ 臺東池上《稻禾》的演出現場

Q:很多世界現代舞團,當創辦人離開後,團就停了。72歲退休,當你離開雲門舞集後,它該如何永續?

永續那兩個字我很害怕的,永續就繼續跳舞,我想永續就是繼續跳舞,因為跳舞看起來很簡單,人們的永續最重要的還是他繼續跳舞,繼續拿出好的作品。

演出本身它會改變人的生活,改變人對美學的要求,至少有一個開心的晚上。

▲ 臺東池上《稻禾》的演出現場

我們到池上演出的一位朋友梁正賢先生,他說了一句話,他說看了這些演出,農民是不是會把米種的更好?

他說我不知道,但是看多了高雅的表演之後,人對自己的要求會提高一點, 我希望人們繼續能夠活下去,呈現好的作品,能夠給大家的生活不同的刺激和啟發。

〈 02 〉

舞蹈,就不需要看懂

Q:看懂舞蹈,看懂世界,很難嗎?

很容易,稍息,不要立正,不要去看懂。

舞蹈不是一個認知的事情,看完了不考試的,也不要希望在一場演出裡面就能夠寫出好的舞評。

所以舞蹈就是看的,讓音樂、動作、顏色過來。還有什麼樣的感覺?你站在珠江邊,風吹來水在走,鳥也飛過去,心曠神怡。整個世界都在動,舞蹈就是人的一個動態,一個劇場的動態。

圖片來源廣州大劇院《水月》的表演現場

Q:審美力,來自於哪裡?

1988年舞團停掉以後,我去了印度、印尼、尼泊爾,到整個大西北 跑了一趟。我整個人開朗了,世界大了,你的材料多了,你看東西的時候不再計較那一點點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很難維繫,它是一刀兩刃,可以是你想像力的跳板,也可以變成拘束你的框框,所以如何出入其間,需要一點點斟酌。

〈 03 〉

中國人的極簡

是高層次的一種美

Q:讀者經常會問我,什麼才是中國人的極簡美?

宋瓷就是極簡,那麼簡單的。

老實講我不大喜歡清代的青花瓷,我喜歡宋瓷,甚至於明代的一些東西。書法上的、繪畫上的留白,不都會讓你想起極簡嗎?

Q:你覺得中國人的審美自信來自於哪裡?

我想這麼簡單說,我每到大陸一趟,就覺得大家穿的更好,不一定在價錢上更好,而是在衣服上搭配,這個東西慢慢的就過來了。

我看到人跟人的互動關係。早年來的時候,有手機,觀眾會衝過來說跟我拍照片,你不跟他拍照片,他還跟你沒完沒了的,應該這麼說,早年觀眾會拿著手機一定要跟他拍照。

今天我會在劇院裡頭看到觀眾看到我,他很高興,但是他安安靜靜給我點個頭。所以物質上的安定,慢慢的人就自在跟從容了。

▲ 《白水》表演劇照

Q: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直覺上會認為傳統文化太沉重了,常常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和接受傳統的美。

我還沒有做雲門以前,我對京劇是不了解的,但是我想我應該了解的,所以我就坐在戲院,一天又一天的,一個月可能看20場,看到我好像覺得知道一點,然後從這裡面得到樂趣。

我想我們不應該為了傳統也好,或西方東西也好而去學習,而是因為覺得有趣而去學習。而當你開始知道一點事情之後,它門一扇扇打開,所以去接觸它。

▲ 《微塵》表演劇照

Q:最後一個問題,您覺得當代中國人該如何提高審美力?

我想在成長中間那種總是會喜歡某些東西,我年輕的時候,我聽不下巴赫,我覺得好無聊。特別是大提琴獨奏,就一個琴在裡面拉了半天,好像很有規矩地重複一些事情。我那個時候喜歡貝多芬,讓你熱血奔騰。

可現在我喜歡巴赫,我想很多人到了年紀大的時候喜歡老莊,我們這些都是生命中的變化。有這麼多東西,你不必執著於哪一樣東西,但是當喜歡什麼樣的東西。萬萬的要執著挖下去,你會到了一個年紀,到了一個歷練,你會喜歡別的東西。

所以什麼都好,但是你要把你喜歡的那個事情當一回事。

攝影-劉振祥 《白水》表演劇照

採訪結束後,我們走在珠江河畔,看著春天花紅柳綠,林懷民先生的話猶在耳邊響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不要過於執著,美,就是自己生活裡的好好感受。」

帶著這一句「好好感受」林懷民走過了46年,至於什麼是美?也許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答案是會改變的,規則是有不斷的改變。如果有機會,我三五年後再看去,好像又有新的感覺,因為也許我舞作不變,你改變了。」林懷民說道。

人生既不能事事明了,也不能事事完美,就讓我們在有限的日子裡,多聽,多看,多感受吧!

文字由物道原創。圖片由「雲門舞集」授權提供,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以正確的方式打開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你需要「高階審美力」
    就像面對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時,有人關注的只是它的美,卻忘了其不為外因所動的精神文化內核,才是這座奇幻樂園最值得珍視的寶藏。什麼樣的審美才是高級的?也許沒人能給出具有說服力的答案。不過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在「高級審美」方面的確給大眾帶來了諸多思索。
  • 林懷民:我的舞蹈不講故事
    一個橋頭的賣瓜人成了演出的忠粉,還有一位老婦,專門找到林懷民,告訴他,自己從頭到尾都沒有看懂,可就是抑制不住地感動。這樣的結果也讓林懷民動容,走到今年第43個年頭,「雲門舞集」已獲得來自世界的讚譽,從柏林、倫敦、巴黎的專業評論家,到臺灣鄉下的小販和大媽,人們的審美經驗各不相同,卻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舞蹈的美作出詮釋,這本身就是對從未受過舞蹈專業訓練的林懷民的最大認可。
  • 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1983年,臺灣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前身)力邀林懷民主持新創的舞蹈系,舞團和院系工作「蠟燭兩頭燒」,財務難題依然無解。1988年,林懷民決定暫停雲門舞集的營運。3年後,林懷民返臺,在從機場回家路上被計程車司機認出,「為什麼你把雲門舞集停掉?」1個月內,十幾個計程車司機都這麼問他。  「臺灣不能沒有雲門舞集。」這是林懷民聽到最多的話。同年,雲門重開。
  • 馬雲:有時候癌症不是絕症 智商不好才是絕症
    有的時候癌症不是絕症,智商不好是絕症,這種人不聰明你真沒辦法,改不過來對不對。你見各種各樣的人,聽各種各樣的事,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你格局自然會高。「都是他,沒有他我不會這樣」,馬雲表示,經常埋怨的人要少打交道,檢查自己的人靠譜,這是練習情商的關鍵。關於智商,馬雲稱,有時候癌症不是絕症,智商不好是絕症。
  • 林懷民:用中國舞姿感動世界
    「臺灣沒有舞團,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舞團。」林懷民聽到這樣的聲音。次年,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舞給中國人看」為宣言,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雲門」取典自《呂氏春秋》,相傳是黃帝時的舞蹈名稱,舞容舞步俱已失傳,而美麗的舞名猶存。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華人社會首個現代舞團由此成立,那年林懷民26歲。
  • 像赤腳醫生那樣將舞蹈帶進大街小巷——訪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新華社青島9月14日電(記者張旭東)林懷民是臺灣知名編舞家,一位觀眾曾在演出結束後找到他說:「林老師,你的舞蹈我從頭到尾都看不懂,但感動得不得了,雞皮疙瘩都立起來了!」林懷民說,這是他聽到過最好的舞評。  林懷民攜作品《水月》參加將於9月16日開幕的2016青島·大劇院藝術節,《水月》是這次藝術節的開幕演出。
  • 林懷民:「劈腿」於舞蹈與文字之間
    一如既往,林懷民身著無印良品的黑色棉質針織衫,清癯瘦逸,透著當年跳舞男子的俊美之氣。10月21號,臺北東部信義商圈,誠品三樓。林懷民新書《高處眼亮》發布會現場,稍帶閩南甜糯之味的口音,不時爽快地爆出幾句讓眾多老少粉絲開懷大笑的詼諧之語。這回,歌手胡德夫、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也來了。
  • 林懷民:我比以前更自然
    到底有沒有一種屬於中國人的華人的現代藝術呢?我們反過來問,現代藝術有沒有可能體現跟保持傳統的民族文化跟它的精神呢?比如說用舞蹈來講,很多人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傳統的中國戲曲裡面特定的語言跟技巧融入到現代舞蹈裡面,這就叫做現代中國舞。這樣一個做法不是林懷民先生,以及他創立的「雲門」舞集,他走的路是更寬廣的路,讓我們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根本的做法。
  • 林懷民談"觀眾看不懂現代舞":先學會感受和欣賞
    如今,林懷民仍在繼續創作,編新作《稻禾》,講陽光、泥土、稻子、人。他編了一個月,還只有8分鐘,而且有可能全被扔進垃圾桶,但沒辦法,「只有不斷寫、不斷編,出完垃圾,才有可能湧出泉水。我除了繼續工作,沒別的法門。」
  • 林懷民:用中國舞姿感動世界(人物誌)
    「感謝你美麗的藝術」   初中起便在報上發表作品的林懷民,大學畢業時已有兩本小說問世,因此得以前往美國研讀小說創作。人生的第一筆稿費用來報名舞蹈課,後因美國藝術教育鼓勵跨領域學習,他通過選修課與舞蹈再續前緣。1972年,林懷民學成返臺。   「臺灣沒有舞團,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舞團。」
  • 遊走東西40年,「雲門」的林懷民要退休了
    瑪莎對林懷民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在訪問臺灣期間,她來到雲門,甚至在離開時留下300美金,讓林懷民以備不時之需。更重要的是,她告訴林懷民忘記固定的風格,聽從內心的感覺。在紐約時,他還曾經參加過城市芭蕾舞團等舞團的演出,這些舞臺經歷讓他覺得,抽象的舞蹈缺乏心理內容,中國人的天性裡不喜歡抽象的舞蹈,舞蹈不能僅是一種形式,這不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借」到了西方的形式,如何從自家的寶庫中「拿」?如何把豐富的文化遺產轉成當代化的視角?上世紀50年代,美國文化成為全球絕對的主導,美國的一切都被奉為佳品。但隨著臺灣經濟地位的自信,大家開始反思,我們呢?
  • 沒有審美的攝影 你拍出的只是視覺垃圾
    但長期觀察覺得,攝影人最迫切的是補上審美這一課是勢在必行的。吳冠中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對攝影家而言審美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林澔一攝  「我和幾位舞者即將離開雲門舞臺,但云門舞集沒有退休,明年7月,廣場見!」7月27日晚,臺北兩廳院文藝廣場,在漫天花瓣雨和潮水般的掌聲中,林懷民和眾多舞者彎下腰,向剛剛席地而坐欣賞他們演出的4萬名觀眾深深鞠躬、鄭重致謝。這是雲門舞集第2432場演出,也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
  • 林懷民:災民的笑容比《紐約時報》的舞評更好
    不一會兒林懷民來到了排練現場,依舊是微笑著傾聽,真誠地交流,幽默與智慧不減,即使《行草》還未上演,也令人完全相信雲門舞集元氣未傷,浴火重生。記者:雲門舞集排練場在重建上有何進展?林懷民:雲門舞集的新址位於淡水河邊,那裡的一片綠地中間有一座舊房子,周圍還有90年歷史的淡水高爾夫球場和一座19世紀建成的炮臺古蹟,我們將把舊房改造並蓋起新房子。
  • 專訪|林懷民:哪有雲淡風輕,每天如火如荼
    林懷民:你要知道舞蹈界本身就不大看書,他們十歲就在拿腿,練完了就累。那些文化課老師就讓跳舞的人過了,沒好好帶,人在十歲到十五六歲打下來的基礎會影響一輩子,那時候沒有打好,你後面還追著他去,很難吶。以我自己來講,我喜歡音樂,不是為了編舞,而是它是我生活的調劑,沒有這個東西我怎麼活呀。
  • 林懷民退休前的告別之作,當起陶冶和鄭宗龍的「紐帶」
    兩個人在天馬行空的閒聊中的約定被林懷民得知,問他們當不當真,在得到確認答覆後,林懷民將這項交換編舞家的合作計劃加入了他自己的一個短舞《秋水》,於是成為他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個節目。我思考有沒有可能在陶身體已有的身體架構下融入我對身體的理解跟方法。我所思考的交換,不只是個單純的加法,甚至可以是乘法。『乘』在中文裡也有加疊、交錯、交流的意思,非常符合這次兩團交換編舞家的初衷。」
  • 林懷民大劇院上演「告別之舞」
    林懷民給出的回答並沒有許多人想像中的那樣黯然。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林懷民沒有什麼遺憾,接下來,他想好好地感受一下美好的「日常生活」, 「追劇,看電影,掃地,洗碗,看書,幹什麼都可以。」  從2009年那部飄逸靈動的《行草》開始,林懷民和雲門舞集每次來到國家大劇院,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感觸和驚喜。如今,林懷民與大劇院的故事續寫到了第十個年頭。林懷民為此挑選了一部特別的「雙舞作」以示紀念。
  • 林懷民退休前的告別之作,當起陶冶和鄭宗龍的「紐帶」 - 娛樂...
    兩個人在天馬行空的閒聊中的約定被林懷民得知,問他們當不當真,在得到確認答覆後,林懷民將這項交換編舞家的合作計劃加入了他自己的一個短舞《秋水》,於是成為他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個節目。我思考有沒有可能在陶身體已有的身體架構下融入我對身體的理解跟方法。我所思考的交換,不只是個單純的加法,甚至可以是乘法。『乘』在中文裡也有加疊、交錯、交流的意思,非常符合這次兩團交換編舞家的初衷。」
  • 淺談:林懷民的《水月》
    當我們的現代舞緊追西方腳步的時候,林懷民卻反其道而行之,從中國身體文化的太極中尋找動作的源泉。太極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動態體現,剛柔並濟、虛實相生、重心低沉,以曲線運動為原則,不重形而強調以內心修行為主的吐納呼吸,體現了強調身體內在意識的意念構圖的東方身體哲學,有別於西方強調身體外在造型的幾何構圖理念。
  • 林懷民:創作《水月》為解救自己
    前日,林懷民在廣州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支舞蹈無故事、無情節,但正像臺灣的年輕人形容的一樣,它有feel(感覺)。《水月》曾受到包括馬友友、蔣勳在內的很多藝術家激贊,但林懷民卻坦言,最初創作這個舞蹈時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深,其實是「為了解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