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用中國舞姿感動世界(人物誌)

2020-12-11 臺灣頻道

  雲門舞者在「林懷民舞作精選」彩排記者會上表演舞蹈段落。

  林懷民接受記者採訪。

  (更多內容請掃描二維碼,關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

  從位於臺北武昌街的「臺灣文學搖籃」明星咖啡館拾級而上,遊客會迎上青年林懷民的目光。照片中的他在臺灣政治大學讀大二,沒課就窩在三樓小房間寫作。那時有人稱他「少爺」,身為高官的父親卻叫他「瘋子」。沒考上臺灣大學已經讓父親耿耿於懷,再加上沉迷小說創作,更要命的是從小愛好跳舞,還執迷不悟要把舞蹈當職業。

  沒曾想,林懷民在舞蹈道路上一走便是近半個世紀。如今年過七十的他宣布將於明年底退休,被視作「一個時代的結束」。由他創辦的雲門舞集正於全臺演出45周年舞作精選,幕開幕落,風格輪轉,像一場不須醒的好夢。

  

  「感謝你美麗的藝術」

  初中起便在報上發表作品的林懷民,大學畢業時已有兩本小說問世,因此得以前往美國研讀小說創作。人生的第一筆稿費用來報名舞蹈課,後因美國藝術教育鼓勵跨領域學習,他通過選修課與舞蹈再續前緣。1972年,林懷民學成返臺。

  「臺灣沒有舞團,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舞團。」林懷民聽到這樣的聲音。次年,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舞給中國人看」為宣言,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雲門」取典自《呂氏春秋》,相傳是黃帝時的舞蹈名稱,舞容舞步俱已失傳,而美麗的舞名猶存。

  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華人社會首個現代舞團由此成立,那年林懷民26歲。如今林懷民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的光環加身,常獲《紐約時報》等媒體全版專文報導,但他自認這輩子最好的舞評來自素不相識的臺灣農婦:「林先生,感謝你美麗的藝術。」

  「戶外觀眾是最重要的舞評家。」雲門舞集一直堅持下鄉巡演,足跡遍及許多鄉鎮學校與社區禮堂,後來又有了數萬民眾參與的大型戶外公演,一跳就是20多年。

  「讓舞者呈現到最好」

  「有人說,你這個舞到底要表達什麼?年輕的時候好像有很多話要說,可是越做越覺得,事實上編舞就是怎麼樣讓舞者呈現到最好。」林懷民對記者說。

  初創時,為了「跳自己的舞」,林懷民請來臺灣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前身)的老師教授舞者京劇基本功,《奇冤報》《白蛇傳》等舞作應運而生。「雲門舞者就跟上班族一樣,每天要花8小時跳舞。如同其他的行業,功夫就是時間,花了時間,才能到位。」

  上世紀90年代,為深掘傳統肢體美學根源,雲門舞者在芭蕾、現代舞之外,又有了太極導引、內家拳課程,還學起了靜坐和書法。

  《流浪者之歌》90分鐘演出中,身著袈裟的僧人靜坐舞臺一隅,黃金稻穀全程沙漏般落在腳下堆積如丘,此般定力源自冥想靜坐的修煉。《水月》中人體,明鏡與流水相輝映,舞姿是低重心的迴轉綿延,出於太極導引的滋養。《行草三部曲》以肢體追摹書法筆意受益於內家拳,《屋漏痕》在傾斜8度的舞臺上如履平地歸功於長期站樁練就的紮根能力。

  林懷民去年推出第90出舞作《關於島嶼》,為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生涯畫上完滿句點。歷年舞作題材四面出擊,傳統美學、文史詮釋、現世關懷一個不落。「這麼多年來,是舞者激發我往前走,挖掘得更多。」

  「臺灣不能沒有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45載並非一路平順。在臺北中山堂的首場售票演出一鳴驚人,但「什麼都沒有,只是會跳舞而已」的舞團,服裝、道具、舞臺、設備、售票、宣傳全靠自力更生。林懷民一度頂不住壓力,對年輕舞者同伴說:「兩年後,你們就接過去做吧!」

  1981年,雲門舞集首度前往歐洲,90天內跑了71個城市、演出73場,每天在大巴上趕場奔波,許多舞者暗自掉淚。島外演出還有人提供吃住和些許酬勞,下了飛機回到臺灣,林懷民卻發不出薪水。有些雲門年輕舞者的家人,勸他們返鄉開舞蹈社,但沒有人認輸。

  林懷民帶著雲門舞者在歐美奔走時,遇到過許多臺商。他們幾乎清一色藏青西裝打扮,哪怕外語不靈光,抱著本字典就敢闖天下。即便手上沒有籤證,照樣毅然闖關,去海外做買賣。「雲門也和這些臺商一樣,一起在外打拼,我感覺非常棒。」

  1983年,臺灣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前身)力邀林懷民主持新創的舞蹈系,舞團和院系工作「蠟燭兩頭燒」,財務難題依然無解。1988年,林懷民決定暫停雲門舞集的營運。3年後,林懷民返臺,在從機場回家路上被計程車司機認出,「為什麼你把雲門舞集停掉?」1個月內,十幾個計程車司機都這麼問他。

  「臺灣不能沒有雲門舞集。」這是林懷民聽到最多的話。同年,雲門重開。2008年,雲門八裡排練場失火,舞美道具與歷年資料付之一炬。在5000多名社會捐贈者的幫助下,舞者告別冬冷夏熱的鐵皮出租排練廠房,入駐位於淡水的永久劇場,雲門舞集浴火重生。

  「未來的事就交給緣分」

  近半世紀的舞蹈歲月,都被林懷民寫進了書裡。14歲至今的文字生涯中,小說集倒是有限,卻留下眾多與舞蹈有關的隨性書寫。《說舞》《擦肩而過》《跟雲門去流浪》《高處眼亮》,不少寫作於巡演途中的飛機、旅館、劇場。

  現在林懷民很少寫東西,還說自己退休後不寫傳記,因為寫得太慢,1000字的文章寫兩三個禮拜,「活不了那麼久」。眾人問林懷民退休後的打算,他總一本正經地回答:「耍廢」(偷懶荒廢)。「我最近練習追劇,我追得好極了。」他可以把追劇當成全天的工作,一口氣看完《如懿傳》《延禧攻略》,還補習了兩部《大軍師司馬懿》。

  「這幾個劇都讓我很感動。」林懷民感嘆,《延禧攻略》裡面的刺繡不得了,魏瓔珞一件衣服的價錢抵得上雲門舞集好多套。但不只是製作精良,更可貴的是用心,服裝造型配色體現美學追求和歷史關懷,「很了不起。」

  林懷民還是美劇迷,《國務卿女士》追到了第三季。他說正因胃口龐雜,自己才能持續編舞,讓舞者一直跳下去。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已經選定了接班人,幾位跳了一二十年的舞者也會隨林懷民一起退休。「未來的事情就交給緣分,但是我希望雲門繼續走下去。」

(責編:趙豔(實習生)、劉潔妍)

相關焦點

  • 林懷民:用中國舞姿感動世界
    雲門舞者在「林懷民舞作精選」彩排記者會上表演舞蹈段落。從位於臺北武昌街的「臺灣文學搖籃」明星咖啡館拾級而上,遊客會迎上青年林懷民的目光。照片中的他在臺灣政治大學讀大二,沒課就窩在三樓小房間寫作。那時有人稱他「少爺」,身為高官的父親卻叫他「瘋子」。
  •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昨晚,雲門舞集在東方藝術中心開始了連續三天的《九歌》演出,與以往的《流浪者之歌》《竹夢》《行草》等等一樣,精緻唯美的舞姿,依然令人屏息凝神;不同的是,這部首演於1993年的舞蹈,用現代人的視角與2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隔空對話」,借用屈原詩篇的神怪形象寄託了對民族英雄的祭意。  演出尾聲,壯觀的燭光之河蜿蜒伸展,與天穹的銀河連成一片,氣勢震撼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 林懷民:不讓雲門舞集成為「博物館」
    12月17日,73歲的著名編舞家林懷民站在江蘇大劇院的舞臺上,神情輕鬆地說出了這番話,沒有一絲的不舍和失落。但對於臺下觀眾而言,心中卻泛起一種難言的傷感,在他們看來,這位雲門舞集靈魂人物的正式謝幕,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12月20日和21日,林懷民攜兩位中生代編舞家鄭宗龍和陶冶創排的《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將在江蘇大劇院上演。
  • 與林懷民談「雲門」與《九歌》
    也可以這麼說:《水月》不是一個關於宗教的舞蹈,卻是一種舞蹈的宗教——自一九七三年創團迄今恰好三十年、以林懷民為靈魂人物的臺北「雲門舞集」,可能不僅是當今華語世界、而且是全球整個藝文世界中,少數幾個始終「用靈魂來跳舞」、「跳舞跳出了宗教感」的藝術團體。席勒那句名言:「一旦靈魂開口言說,啊,那麼靈魂自己就不再言說!」
  • 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雲門的舞者走遍世界,最愛的舞臺還是池上。」時至今日,林懷民經常會得意地用閩南話模仿池上阿嬤們,「都看不懂在講什麼啦,但是好美啊!」  「雲門幫我們張開眼睛」  今年秋天,雲門舞集又回到了池上。問及5年中鄉村的變化,林懷民會告訴你,「觀眾更有氣質了,連路牌都變了,現在是用書法寫的。」
  • 林懷民:讓《九歌》走向世界
    40年來,「文人舞者」林懷民用自己的激情與才情,並透過他用漢英雙語在世界各地的新聞發布會上和演出前後那機智而幽默的演講與答疑,更有他那些動能移山填海、靜可聽見喘息、文化意味無窮、充滿新鮮刺激的舞蹈演出,早已讓全世界的媒體和觀眾刻骨銘心。  選擇文化意味無窮的題材,是林懷民之強項,而屈原的《九歌》則是他心儀了幾十年的對象。
  • 林懷民把兩噸半水搬上舞臺,《水月》成了「當代舞裡程碑」
    在世界各大舞蹈節上,《水月》被譽為「當代舞的裡程碑」。「在世界舞臺上,沒有人是這樣跳舞的,」林懷民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以獨特而傳統的方法訓練雲門舞者,打坐、太極、練書法、冥想等課程的訓練,令舞者的肢體材料變得沉穩凝練,每一位舞者的姿態、呼吸吐納都十分沉靜。「《水月》是從『導引』中滋長來的,這是氣功的一種。」
  • 人物專訪林懷民_大浙文娛_騰訊大浙網
    就在一個多星期前林懷民獲得舞蹈界終極名人堂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成為歐美以外地區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編舞家,但當66歲他講還要再拼40年的時候你還是會打從心底有種「他可以」的確信... 林懷民:讀不讀都是一樣的。我想,讀的非常精通的人或許能在觀賞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如果只是為了看舞而準備我想大概會頭昏腦脹。還是不必有這種壓力,舞蹈不是文字,我們也不可能用舞蹈把幾行的文字表現出來,舞蹈無法表現文字,文字也無法取代舞蹈。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潘維廉成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昨晚(5月17日),《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1套黃金時間播出,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新航道「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潘維廉榮獲「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作為一名外國人,您對中國毫無保留地熱愛、向世界真實講述中國故事的經歷令人感動。
  • 感動中國2019人物事跡及頒獎詞全文 2020感動中國人物介紹
    《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5月17日晚8點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的有:奉獻大半生光陰,致力於敦煌保護的學者樊錦詩;在四川涼山木裡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1名撲火勇士;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保護了幾代新中國兒童的科學家顧方舟;慈善捐資300多萬元回報社會的盲人中醫師朱麗華;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張富清;接力守護國旗70年的澳門濠江中學兩任校長杜嵐、尤端陽;勇於向世界發聲揭示真相的香港愛國人士伍淑清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於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40多年來,雲門舞集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島內外觀眾與舞評家高度肯定。
  • 林懷民:我的舞蹈不講故事
    對於中國臺灣的民眾而言,林懷民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對此,林懷民的解釋輕描淡寫:「那個年代,似乎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造反』,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世界。」這股無畏的思潮,對年輕的林懷民影響巨大。他說,那時的他無論接觸的是哪個行當,都會義無反顧地嘗試去做。巧的是,他碰到了一群想跳舞的年輕藝術家。誤打誤撞,「雲門舞集」應運而生。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雲門舞集作品《行草》(李欣恬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林懷民:用中國舞姿感動世界雲門的舞者走遍世界,最愛的舞臺還是池上。」時至今日,林懷民經常會得意地用閩南話模仿池上阿嬤們,「都看不懂在講什麼啦,但是好美啊!」  「雲門幫我們張開眼睛」  今年秋天,雲門舞集又回到了池上。問及5年中鄉村的變化,林懷民會告訴你,「觀眾更有氣質了,連路牌都變了,現在是用書法寫的。」
  • 林懷民:我比以前更自然
    只有一位華人在現代世界舞臺被公認為是大師級人物,他就是「2007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獲得者林懷民先生。到底有沒有一種屬於中國人的華人的現代藝術呢?我們反過來問,現代藝術有沒有可能體現跟保持傳統的民族文化跟它的精神呢?比如說用舞蹈來講,很多人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傳統的中國戲曲裡面特定的語言跟技巧融入到現代舞蹈裡面,這就叫做現代中國舞。
  • 林懷民新作《稻禾》將於11月在臺北首演
    新華網臺北8月5日電(記者文赤樺 裴闖)臺灣現代舞大師林懷民將為觀眾奉獻他的第168號作品《稻禾》,以此向大地、向對土地抱有深深敬意的農民致敬。
  • 林懷民告訴我,舞蹈是不大需要思考的東西
    但林懷民在創辦雲門舞集之時,便立志要深入民間,去給最基層的普通人跳舞,不是跳安徽花鼓燈或扭秧歌,而是跳現代舞。他從來沒擔心過大家是不是「懂」,因為在他看來,「舞蹈是肉身跟肉身的對話,不大是思考性的東西,所以感動是第一關。」他說曾有觀眾激動地跟他講,雖然他的舞蹈自己從頭到尾都沒看懂,卻感動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 林懷民告別之作在臺北上演
    林懷民的「告別之作」延續了他的風格。 東南網10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16日,臺灣雲門舞集和大陸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在臺北舉行彩排記者會,共同推出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告別之作」《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這套節目以林懷民重新編創的《秋水》為主體,兼容了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互換編舞、同臺演出的《乘法》和《12》。此次舞蹈演出由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共同策劃。
  • 「雲門舞集」林懷民 用《交換作》說再見
    此番,當然是為「雲門舞集」林懷民而來。林懷民,1947年生於臺灣嘉義。大學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1973年26歲,在臺創辦「雲門舞集」,是臺灣第一個職業現代舞團,在臺灣演遍城鄉,並轟動世界。
  • 《九歌》 看林懷民的
    《九歌》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經典。在《九歌》之前,林懷民處理過的經典有《白蛇傳》,有《紅樓夢》。《白蛇傳》是民間傳說衍義發展成家喻戶曉的著名口傳文學、戲劇。人物角色、情節內容都已深入常人生活之中。特別是經由舞臺表演影響,即使不識字的民眾,對白娘子、小青、許仙、法海的造型個性都不會陌生。
  • 《稻禾》,林懷民率雲門舞者向土地致敬
    斜陽伴晚煙,我像歸鳥倦,晚霞伴我過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