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紹興深為驕傲和自豪的古越之子

2021-01-09 紹興市政府網

「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曾這樣說。

五百餘年來,王陽明心學思想如鳳凰一直翱翔在東亞的上空。穿越漫漫歲月,他身著青衫,面帶微笑,如長空皓月,似水流花開。他於百死千難之中得來的良知之說和英名映照著古今。

宛委山青,碧霞池綠,洪溪之水潺潺。6月17日至19日,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在我市舉行,故鄉人民擎起不滅的心燈,傳承著陽明文化和精神,讓世人皆能仰見良知之明月。

南風和煦,江南蓮葉田田,鑑水鏡開如畫。紹興城市到處流淌著陽明文化的清泉活水。

陽明學源於紹興

王陽明是古越大地蘊育的一代奇才,是紹興深為驕傲和自豪的古越之子。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中,王陽明承孔孟,融儒、釋、道之精華,創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陽明心學,成為我國哲學史上心學的集大成者,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早在明朝之時,他的學說成為喚起人們覺醒、自強的雷霆之聲和一劑良藥。五百年來,陽明學一直激蕩著人們的心靈。王陽明與紹興血脈相融,密不可分。

王陽明出生在紹興府餘姚,世居山陰,最後又歸葬紹興。紹興是他舉鄉試、遊山川、葬夫人、避災禍、闢書院、聚彥士的地方,也是他讀書、養生、休閒、修煉、研習天文地理、兵法、奇門九道之學的地方。「巖中花樹」「天泉論道」等著名的哲學論證都發生在紹興。王陽明築室悟道於紹興陽明洞天,陽明洞天被人視為陽明學的發源地。「天泉論道」發生在紹興碧霞池天泉橋上,人們稱這裡是陽明學圓潤之處。

王陽明在紹興的蹤跡是全國最多的,遍布大街小巷、山山水水,現尚存的王陽明府第遺存、陽明洞天、王陽明墓等,成為王陽明最重要的遺存。

王陽明吸收了越地精神並升華成心學,紹興獨特的詩性精神使得王陽明的哲學充滿了紹興特質。在王陽明的身上,體現出了獨特的紹興人文情懷和紹興風骨,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的又一儒學聖人。

「王陽明心學是儒家思想體驗之學,王陽明提出,用心把握世界,有事就要去做,人人皆可成聖,激勵人們勵志成才。學聖人之道光學不夠,要在事上磨,要盡孝,要慎獨。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論,突破了當時程朱理論窠臼,帶來了思想新風。」市文史研究專家李永鑫說。

王陽明對故鄉充滿著熱愛和眷戀。「越水東頭尋舊隱,白雲茅屋數峰高」「歸與歸與吾與爾,陽明之麓終爾期。」他時有歸還故鄉之嘆。「何年歸去陽明洞,獨棹扁舟鑑裡行?」他對陽明洞天更是念念不忘,貴州修文陽明小洞天、江西龍南陽明別洞都是由紹興陽明洞天衍生而來。他親自擇定蘭亭鮮蝦山為自己百年之後的歸處。「正因為如此,陽明文化的基因一直生長在故園。」李永鑫說。


故鄉扛起陽明文化大旗

故鄉人民一直在緬懷著這位文化聖人。

紹興紀念王陽明、弘揚陽明文化是在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自下到上,再從上到下,上下一體聯動一起推進的,在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陽明學的傳承,成為紹興大城市文化發展的牽引和動力。

1988年前後,紹興順應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呼聲,決定修葺王陽明墓。

「要修王陽明墓,但墓在哪裡?當時還不知道。我當時是做文保工作的,紹興縣文化局和文保所負責人要我儘快找到王陽明墓。」浙江省越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文博研究員梁志明說。

《山陰縣誌》上記載得很清楚,王陽明墓在蘭亭花街鮮蝦山。梁志明到當地調查,向當地老人詢問情況。當地人並不知道王陽明墓,只知道有個伯府墳頭。「我一聽到伯府墳頭,十分興奮,就讓當地老人帶我找。當時山上一片草木。但那裡松樹一片,半圓型圍著山岙一圈。這些松樹都是清代種植的黑松。我們對山上的野草雜藤進行了清理,發現整個山岙就是一個大墓地。我們當時十分興奮。」梁志明說。

清理出陽明墓後,並沒有發現墓碑,但墓的土堆、溝槽、臺階痕跡很完整地保存在那。整個地形就像一座太師椅,中間低、兩側高。墓地位於中間小山崗上,氣勢很大。當時鮮蝦山是集體林場,沒有人砍伐,陽明墓保持了原貌。

「我們製作了陽明墓施工圖,請東南大學朱光亞先生修改,1988年9月正式動工修葺陽明墓,1989年3月完工。修墓共花了20餘萬元,其中日本友人捐了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6萬元。」梁志明說。

1989年4月,紹興舉行紀念王陽明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紹興首次公開舉行紀念王陽明活動。

「在改革開放的大格局中,紹興以博大胸懷,接待日本友人,滿足了日本友人緬懷先賢願望,並共同修復陽明墓,這是紹興向世人傳遞出要弘揚陽明文化的信號。上世紀90年代初,紹興成立了會稽山旅遊度假區,以度假區開放的方式,謀劃陽明洞天的開發,實質性啟動陽明文化產業的開發。為了將紹興文化產業和陽明文化研究推向更高層次,又在1999年3月30日至4月1日,舉行了紀念王陽明逝世470周年國際學術研究會,邀請日、美、韓及我國港澳臺地區7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著重圍繞陽明心學與現代文明這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同時舉行了陽明洞天奠基儀式。」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潘承玉教授說。

2000年10月,紹興又舉行紀念王陽明活動。2006年,國務院公布王陽明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月8日,紹興舉行紀念王陽明逝世485周年國際學術研究會,國內外專家、學者等100餘人參加。

為了匯聚國內外智慧,進一步從學術產出的高度,奠定紹興在全國陽明心學弘揚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11月18日紹興市王陽明研究院成立,邀請國際頂級專家參與,聘請了著名學者董平任研究院院長並舉行首屆陽明心學高峰論壇。

2017年1月9日是王陽明先生逝世488周年紀念日,紹興首次舉辦祭祀大典。2017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誕辰545周年紀念日,紹興隆重舉辦了首屆陽明文化周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啟動陽明故居開發、修復重建工作。紹興還聯合中央電視臺拍攝大型紀錄片《王陽明傳奇》,推出了陽明影視作品和越劇、話劇等,還面向全球推出19項陽明學術研究課題。

今天開始,紹興又舉辦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及紀念王陽明系列活動。

「紹興正扛起弘揚陽明文化的大旗。」潘承玉說。


陽明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紹興是新時代形成陽明熱最早的地方之一。

陽明學院、陽明中學、陽明小學、陽明幼教集團、陽明路、陽明故居、陽明墓、陽明洞天……在紹興,陽明文化流溢在大街小巷,深入人心,如泉似露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84歲的傅振照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陽明學。只讀過4年書的傅振照,從陽明學中獲得巨大的能量,他於1993年出版《王陽明哲學思想通論》,後又出版《王陽明家世》。

傅振照說,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只是他的一方面成就,他的成就主要是竭力事功。他學識興邦、務軍安邊、反宦清野、平叛保國、平亂治安、興教講學,是明朝事功第一人。王陽明的操守氣節、事功精神,知行合一的學說,對社會影響很大。他功大冤深,卻不計較冤深。他的精神力量成為一種標識。紹興是王陽明的故鄉,對故鄉人更有啟示意義,他注重做好每件事,不畏冤屈,不畏艱難,有大胸懷大境界,故鄉人更要踐行他知行合一的精神。

沐馨是名國學老師,2015年開始研究王陽明。每個周末,她都在「觀心讀書薈」公眾號上推出《傳習錄》,宣傳陽明學。她的微信朋友圈也時常轉發陽明文化的文章。她還將企業管理與國學文化和陽明心學結合起來,給企業家們講授陽明心學與企業管理。

企業家丁立清、稽山書院執行院長潘建國、市人民醫院院長郭航遠等都在潛心研究陽明學。

上到80歲老翁,下到10歲孺子,從機關幹部到企業家到市民,人們都關注陽明文化,學習陽明文化。紹興陽明熱一浪高過一浪。

4年前的11月,紹興市鶴池苑小學改名為陽明小學,並開設王陽明課程,陽明文化成為該校特色;2016年紹興市陽明中學成立;去年6月,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陽明學院;去年12月份紹興又成立陽明幼教集團。陽明文化熱走進校園,浸潤師生,融入教師的教育教學之中,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紹興還湧現出潘承玉、李永鑫、張炎興等一批陽明學研究專家。本土專家和外地專家紛紛走進紹興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傳播陽明學。李永鑫上個月就講授陽明學二十餘次。

陽明先生的思想給越文化注入了堅守大義、崇尚氣節、知行合一的文化基因,並融入紹興人民的血液裡、生活中。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陽明學誕生地的紹興先後湧現出蔡元培、魯迅、秋瑾等一大批傑出人物,造就了紹興城市向上、向善、向美的風尚。

今天,紹興要「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戰略推進就要有新的突破口。陽明文化涵蓋古今,是紹興發展精神動力。


打造國學高地和心學之城

紹興市一直注重傳承、保護、發展、創新傳統文化。近年來,又將陽明文化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制高點,著力建設陽明心學精神家園,並將陽明文化作為紹興城市和文化發展的未來戰略資源,彰顯出紹興文化的自覺、自信和擔當。

以弘揚陽明文化為突破點,打造國學高地和中華心學聖地,是紹興在新時代弘揚中華文化巨大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近年來,紹興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充分挖掘和弘揚深厚的陽明學獨特資源,以陽明故居、稽山書院、陽明洞天、陽明墓園等陽明文化歷史遺蹟為重點,打造國內外矚目的王學重鎮與國學高地,促進文化旅遊產業新發展,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市委託中國中建設計集團制定了《王陽明文化傳承保護發展概念性規劃》,對陽明文化的傳承保護進行頂層設計,並致力推進四大片區建設,即以王陽明文化遺址遺蹟為主線來打造陽明故居、稽山書院、陽明洞天、陽明聖冢。

目前,陽明洞天已復建陽明草廬,讓後人在此能感受到陽明文化氣息;陽明故居碧霞池景觀改造工程已完工,伯府四柱三門石門檻已復原,已徵回王陽明故居伯府遺存一間半老建築和飲酒亭,並對飲酒亭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和修繕。以保護陽明墓為目標、投資3.5億元的陽明園一期、二期工程已經完工,這裡將成為人們緬懷、朝拜王陽明的聖地。

紹興還組建了王陽明研究院和陽明文化研究諮詢專家委員會,邀請我國著名學者董平教授擔任王陽明研究院院長和專家委員會主任,致力進行陽明學課題研究、項目指導和學術交流,使紹興成為陽明學理論學術高地。

今天,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在我市舉行,這將成為繼承弘揚陽明心學的轉折點,也是我市推進陽明文化創新化古、落地升華的重要一環,標誌著紹興將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學高地和「中華心學聖地」。

紹興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何俊傑說,陽明學受到百姓追捧,就是因為陽明學貼近現實,接地氣,接人氣,能夠形成強大的動能。以王陽明文化遺址遺蹟為主線,開展陽明故居、稽山書院、陽明洞天、陽明聖冢四大片區建設,已成為紹興傳承創新陽明文化的基石。紹興正走出一條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之路。王陽明在中華文化歷史上影響巨大,我們通過舉辦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及陽明文化系列活動,使紹興在城市創新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獲得新動能。今天,紹興盤活陽明文化資源,形成陽明文化的影響力、話語權,構筑陽明文化的新高地,就是為了將紹興打造成國學高地和心學之城,使紹興城市和文化在世界產生影響。


啟示錄

讓陽明文化 融入時代 走向大眾

紹興因地處沿海多開風氣之先,領時代風騷;紹興歷代俊彥之傑以其聰穎智慧、幹在實處、「知行合一」而砥柱中流、名揚四海;歷史文化的源頭活水流淌不息,紹興城市因此而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並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

546年前誕生在越地的王陽明,以其「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一直激蕩著人們的心靈,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王陽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得以內外合一,胸中灑落,超狂入聖,他以「敢將世道一身擔」的志向與曠世之才,躬行於實踐,建立了不朽之功業。五百年來陽明心學長盛不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為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目前,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特別是道德素養、領導幹部的清正廉潔、敢於幹事、敢於做不朽之事的意識和素養,都需要得到不斷提升。陽明心學的智慧,是治療當今社會頑疾的一劑良藥。王陽明提出,人人皆可成聖,皆可成為精神境界崇高的人,要知行合一,這啟示我們要發揮「致良知」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把道德修養與篤實躬行統一起來,把人性的自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把理想信念紮根於本性,修心煉膽,在實踐中磨鍊自己。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今天,紹興正快步行進在「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的道路上,更需要汲取陽明文化的智慧和力量。紹興是陽明先生的故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陽明學融合的實踐地,更需要讓陽明思想走出書齋,走進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讓陽明文化融入社會、融入大眾生活之中。

編輯:(首席記者 周能兵)

信息來源:紹興市政府門戶網站

相關焦點

  • 古越大地多雅集 浙江紹興打造「茶氣墨香」之城
    圖為:紹興夏日清涼雅集。 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攝中新網紹興8月19日電 (方堃)撫琴、吟詩、潑墨揮毫……這個夏天,在古越大地浙江紹興,清涼雅集頗多,組織者自娛自樂之餘,也為市民、遊客帶來了絲絲清涼。雅集,是一個中國文人非常熟悉的名詞,簡而言之指文人雅士的聚會。傳統的文人雅集,主要形式是遊山玩水、詩酒唱和、書畫遣興與文藝品鑑,以文會友、切磋技藝,歷代文人雅集中產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藝佳作。東晉時期,紹興的「蘭亭雅集」,北宋年間河南洛陽的「西園雅集」,元代江蘇崑山顧阿瑛的「玉山雅集」,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三大雅集。
  • 古越大地多雅集 浙江紹興打造「茶氣墨香」之城
    圖為:紹興夏日清涼雅集。 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攝中新網紹興8月19日電 (方堃)撫琴、吟詩、潑墨揮毫……這個夏天,在古越大地浙江紹興,清涼雅集頗多,組織者自娛自樂之餘,也為市民、遊客帶來了絲絲清涼。雅集,是一個中國文人非常熟悉的名詞,簡而言之指文人雅士的聚會。傳統的文人雅集,主要形式是遊山玩水、詩酒唱和、書畫遣興與文藝品鑑,以文會友、切磋技藝,歷代文人雅集中產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藝佳作。東晉時期,紹興的「蘭亭雅集」,北宋年間河南洛陽的「西園雅集」,元代江蘇崑山顧阿瑛的「玉山雅集」,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三大雅集。
  • 紹興一戶人家有傳家寶 家譜中發現王陽明散佚之作
    最近幾年,國內很多地方掀起王陽明研究熱潮,紹興的王陽明故居、王陽明墓、陽明洞天、稽山書院4處遺蹟已被大家熟知。「新昌和王陽明也很有淵源!」近日,有新昌讀者向記者爆料稱:400多年前,在新昌南山村,一對90歲的老夫妻做壽,王陽明特意為他們寫了壽序。後來,這篇壽序被保存在《南山王氏宗譜》中,代代相傳。這對老夫妻何許人也?為何王陽明會為他們賀壽?
  • 對話 | 仲向平:華夏文明的半壁江山藏在古越紹興
    置身時代大潮中的城市建設者--眾安,也用自己的方式,以被歲月留存下的建築與文化,書寫厚重土地之上的驕傲記憶。思想家王陽明、書法家王羲之、書畫家徐渭、文化家魯迅、鑑湖女性秋瑾、教育家蔡元培……可以說,紹興的文化早已融入城市肌理,兼釋著城市的厚重精神與活躍因子。
  • 去紹興博物館,看王陽明的故事
    紹興博物館經過兩年多時間策劃的原創特展《聖賢之道——陽明的故事》正在熱展。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紹興府餘姚人。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縱觀王陽明的人生軌跡,其讀書、做官、為朝廷建立不世功業,這些經歷與以往的士大夫沒有什麼不同,然而有一關鍵點卻使陽明不同凡響,這就是他從小立下了「做聖人之志」。陽明立下了做聖賢的志向,使他從不屑於經義訓詁、世人羨慕的狀元和做大官的仕途,而是孜孜矻矻艱難地探索聖賢之道。
  • 國內首個王陽明個展在紹興博物館展出
    紹興是王陽明故裡,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2017年是王陽明誕辰545周年。紹興博物館經過兩年多的籌備策劃的「聖賢之道——陽明的故事」特展目前正在紹興博物館書畫一廳內展出。展覽以王陽明的生平和思想解讀為主線,以其書法作品及拓片展示為輔線,集中展示王陽明不負初心的一生及其「知行合一」的心學理念。這也是國內首次舉辦的王陽明個展。王陽明書法作品空前匯聚 展陳設計凸顯陽明文化在這裡,王陽明書法作品空前匯聚。展覽展出王陽明先生書法作品、拓片及著作共50餘件(組),其中一級文物近10件。
  • 紹興的「陽明洞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王陽明?
    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她有許多說不盡的故事、道不盡的秘密。同時,紹興歷史文化中還有不少疑案和謎團,讓我們一起探尋。    陽 明 洞 天 之 謎  紹興蘭亭附近的王陽明墓一直是「陽明學說」追隨者的晉謁之處,作為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主張流傳甚廣,至今在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仍有很大影響。
  • 故遊憶· 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古越藏書樓
    2006年4月19日,繼續在紹興市內尋訪文化遺蹟,按圖索驥,來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古越藏書樓。古越藏書樓古越藏書樓處今浙江紹興城區勝利西路古越藏書樓,是我國圖書館史上最早對公眾開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圖書館特徵的藏書樓。古越藏書樓的創辦人是山陰人徐樹蘭。徐樹蘭是位賦閒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啟迪和維新改良主義的影響下,參照東西方各國圖書館章程 ,以存古和開新為宗旨 ,捐獻私人藏書7萬餘卷 ,於1900 年在他的家鄉浙江紹興購地一畝六分,耗銀三萬二千九百六十兩建造此樓 ,藏書7萬餘卷,並於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向讀者開放。
  • 沒有哪座城市可像紹興一樣,既是名人雅士之地,又是報仇雪恥之鄉
    蔡元培也是紹興人,其故居堂門上高懸一塊「翰林」匾額,因為蔡元培26歲考中進士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編修,原匾為清廷所賜。講紹興文人繞不開魯迅,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這兒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魯迅講到的「三味書屋」蘊含文人產生的家風條件,這就是「三味」的含義:「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 紹興一戶人家有傳家寶 家譜中發現王陽明散佚之作
    而除了南山王氏,新昌不少家族都和王陽明有淵源。王陽明還作了一副對聯讚美新昌的石氏四賢。這副對聯原先就刻在石大宗廟慶雲寺中廳石柱上,可惜後來被毀了。最近幾年,國內很多地方掀起王陽明研究熱潮,紹興的王陽明故居、王陽明墓、陽明洞天、稽山書院4處遺蹟已被大家熟知。「新昌和王陽明也很有淵源!」
  • 浙江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得到考古發掘確認
    新華社杭州12月23日電(記者馮源)記者從剛剛舉行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上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工作,明代大儒、心學宗師王陽明在浙江紹興的故居遺址揭開了神秘面紗。考古工作者表示,這是首個經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
  • 東亞文化之都:紹興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被日、韓等國奉為聖物,至今日本等地還有「蘭亭」景區,紹興舉辦書法節後,年年都有日韓等國的遊客來學習書道,觀摩書藝;隋唐之時,紹興絲綢、越瓷、黃酒、茶葉、銅鏡等產品,經大運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東亞等地,許多物產和工藝,為東亞各國所崇尚。早在16世紀,紹興王陽明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陽明心學」備受日本、朝鮮等國推崇,成為日本等國治國理政的「法寶」。
  • 還不了解王陽明?紹興博物館這場特展一定不能錯過
    10月31日,是王陽明誕辰
  • 傳承 | 陳浩:飽蘸古越內蘊,一撇一捺勾勒骨子裡的紹興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1600多年前,一次普通的流觴醉酒,因為一篇傳世「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文人雅集。
  • 浙江最驕傲的縣級市,明明隸屬於紹興市,卻從來不說自己是紹興人
    在浙江省內,大家通常會把能言善辯,有思想會出主意的人都稱為紹興師爺,在大家的普遍認知中,紹興人都是精明能幹的,紹興人自己都說:紹興是個風水寶地,這裡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似乎作為一個紹興人是一件極其自豪事情,但是在紹興下轄的縣級市,當地的人從來不以紹興人自居,當你稱他紹興人時,當地人會立馬跟紹興撇清關係,難道作為紹興人很丟人嗎?
  • 陽明文化之旅,紹興何時開啟?
    生四子:資之、補之、輔之、期之。建炎中,扈駕南渡餘杭縣仙宅界(今杭州餘杭區餘杭鎮郎宅村)。次子補之知紹興府事,旋與弟輔之至上虞達溪,見虹橋山水清奇,土地肥沃,遂家也。」又據該譜記載:「補之、輔之南宋紹熙(1190-1194)初年定居虹橋後,補之曾孫王季始遷居餘姚,故稱『姚城王氏實始於此矣』。輔之後代仍居達溪虹橋,成虹橋王氏一族。」
  • 生之起點,命之終點,王陽明在餘姚紹興經歷了什麼?
    後來因為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陽明先生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紹興不僅是陽明先生生活過的地方,也是陽明先生修道講學的重要地點。其中陽明洞天,是陽明先生在紹興留存的一個重要遺蹟,不僅是他的養生之所,而且還是他講學的重要場所,陽明心學也發端於陽明洞修煉。
  • 深遊紹興·風雅名城 | 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行
    推介會開場,中共紹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如興首先作了致辭。他指出,深紹兩地雖相隔萬裡,但兩座城市各具發展優勢,有著高度的互補性和關聯度。她表示,此次推介會不僅向深圳的市民遊客和旅遊業界深入展示了紹興豐富的文旅資源,也為兩地企業的合作洽談提供了平臺。希望以此為契機,兩地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共同促進文旅資源的繁榮發展。
  • 六種方式深遊古城 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行
    ,以「深遊紹興·風雅名城」為主題的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行,作為「深圳·紹興周」的重點特色活動,本次推介會旨在向深圳各界人士推介紹興深厚文化底蘊、優秀旅遊景點、品質旅遊線路等。紹興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也是東亞文化之都,「江南水城、文化名城」使「鑑湖越臺名士鄉」充滿著文氣和靈氣,越文化、酒文化、水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戲曲文化、魯迅文化等均已成為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