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曾這樣說。
五百餘年來,王陽明心學思想如鳳凰一直翱翔在東亞的上空。穿越漫漫歲月,他身著青衫,面帶微笑,如長空皓月,似水流花開。他於百死千難之中得來的良知之說和英名映照著古今。
宛委山青,碧霞池綠,洪溪之水潺潺。6月17日至19日,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在我市舉行,故鄉人民擎起不滅的心燈,傳承著陽明文化和精神,讓世人皆能仰見良知之明月。
南風和煦,江南蓮葉田田,鑑水鏡開如畫。紹興城市到處流淌著陽明文化的清泉活水。
陽明學源於紹興
王陽明是古越大地蘊育的一代奇才,是紹興深為驕傲和自豪的古越之子。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中,王陽明承孔孟,融儒、釋、道之精華,創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陽明心學,成為我國哲學史上心學的集大成者,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早在明朝之時,他的學說成為喚起人們覺醒、自強的雷霆之聲和一劑良藥。五百年來,陽明學一直激蕩著人們的心靈。王陽明與紹興血脈相融,密不可分。
王陽明出生在紹興府餘姚,世居山陰,最後又歸葬紹興。紹興是他舉鄉試、遊山川、葬夫人、避災禍、闢書院、聚彥士的地方,也是他讀書、養生、休閒、修煉、研習天文地理、兵法、奇門九道之學的地方。「巖中花樹」「天泉論道」等著名的哲學論證都發生在紹興。王陽明築室悟道於紹興陽明洞天,陽明洞天被人視為陽明學的發源地。「天泉論道」發生在紹興碧霞池天泉橋上,人們稱這裡是陽明學圓潤之處。
王陽明在紹興的蹤跡是全國最多的,遍布大街小巷、山山水水,現尚存的王陽明府第遺存、陽明洞天、王陽明墓等,成為王陽明最重要的遺存。
王陽明吸收了越地精神並升華成心學,紹興獨特的詩性精神使得王陽明的哲學充滿了紹興特質。在王陽明的身上,體現出了獨特的紹興人文情懷和紹興風骨,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的又一儒學聖人。
「王陽明心學是儒家思想體驗之學,王陽明提出,用心把握世界,有事就要去做,人人皆可成聖,激勵人們勵志成才。學聖人之道光學不夠,要在事上磨,要盡孝,要慎獨。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論,突破了當時程朱理論窠臼,帶來了思想新風。」市文史研究專家李永鑫說。
王陽明對故鄉充滿著熱愛和眷戀。「越水東頭尋舊隱,白雲茅屋數峰高」「歸與歸與吾與爾,陽明之麓終爾期。」他時有歸還故鄉之嘆。「何年歸去陽明洞,獨棹扁舟鑑裡行?」他對陽明洞天更是念念不忘,貴州修文陽明小洞天、江西龍南陽明別洞都是由紹興陽明洞天衍生而來。他親自擇定蘭亭鮮蝦山為自己百年之後的歸處。「正因為如此,陽明文化的基因一直生長在故園。」李永鑫說。
故鄉扛起陽明文化大旗
故鄉人民一直在緬懷著這位文化聖人。
紹興紀念王陽明、弘揚陽明文化是在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自下到上,再從上到下,上下一體聯動一起推進的,在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陽明學的傳承,成為紹興大城市文化發展的牽引和動力。
1988年前後,紹興順應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呼聲,決定修葺王陽明墓。
「要修王陽明墓,但墓在哪裡?當時還不知道。我當時是做文保工作的,紹興縣文化局和文保所負責人要我儘快找到王陽明墓。」浙江省越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文博研究員梁志明說。
《山陰縣誌》上記載得很清楚,王陽明墓在蘭亭花街鮮蝦山。梁志明到當地調查,向當地老人詢問情況。當地人並不知道王陽明墓,只知道有個伯府墳頭。「我一聽到伯府墳頭,十分興奮,就讓當地老人帶我找。當時山上一片草木。但那裡松樹一片,半圓型圍著山岙一圈。這些松樹都是清代種植的黑松。我們對山上的野草雜藤進行了清理,發現整個山岙就是一個大墓地。我們當時十分興奮。」梁志明說。
清理出陽明墓後,並沒有發現墓碑,但墓的土堆、溝槽、臺階痕跡很完整地保存在那。整個地形就像一座太師椅,中間低、兩側高。墓地位於中間小山崗上,氣勢很大。當時鮮蝦山是集體林場,沒有人砍伐,陽明墓保持了原貌。
「我們製作了陽明墓施工圖,請東南大學朱光亞先生修改,1988年9月正式動工修葺陽明墓,1989年3月完工。修墓共花了20餘萬元,其中日本友人捐了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6萬元。」梁志明說。
1989年4月,紹興舉行紀念王陽明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紹興首次公開舉行紀念王陽明活動。
「在改革開放的大格局中,紹興以博大胸懷,接待日本友人,滿足了日本友人緬懷先賢願望,並共同修復陽明墓,這是紹興向世人傳遞出要弘揚陽明文化的信號。上世紀90年代初,紹興成立了會稽山旅遊度假區,以度假區開放的方式,謀劃陽明洞天的開發,實質性啟動陽明文化產業的開發。為了將紹興文化產業和陽明文化研究推向更高層次,又在1999年3月30日至4月1日,舉行了紀念王陽明逝世470周年國際學術研究會,邀請日、美、韓及我國港澳臺地區7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著重圍繞陽明心學與現代文明這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同時舉行了陽明洞天奠基儀式。」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潘承玉教授說。
2000年10月,紹興又舉行紀念王陽明活動。2006年,國務院公布王陽明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月8日,紹興舉行紀念王陽明逝世485周年國際學術研究會,國內外專家、學者等100餘人參加。
為了匯聚國內外智慧,進一步從學術產出的高度,奠定紹興在全國陽明心學弘揚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11月18日紹興市王陽明研究院成立,邀請國際頂級專家參與,聘請了著名學者董平任研究院院長並舉行首屆陽明心學高峰論壇。
2017年1月9日是王陽明先生逝世488周年紀念日,紹興首次舉辦祭祀大典。2017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誕辰545周年紀念日,紹興隆重舉辦了首屆陽明文化周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啟動陽明故居開發、修復重建工作。紹興還聯合中央電視臺拍攝大型紀錄片《王陽明傳奇》,推出了陽明影視作品和越劇、話劇等,還面向全球推出19項陽明學術研究課題。
今天開始,紹興又舉辦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及紀念王陽明系列活動。
「紹興正扛起弘揚陽明文化的大旗。」潘承玉說。
陽明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紹興是新時代形成陽明熱最早的地方之一。
陽明學院、陽明中學、陽明小學、陽明幼教集團、陽明路、陽明故居、陽明墓、陽明洞天……在紹興,陽明文化流溢在大街小巷,深入人心,如泉似露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84歲的傅振照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陽明學。只讀過4年書的傅振照,從陽明學中獲得巨大的能量,他於1993年出版《王陽明哲學思想通論》,後又出版《王陽明家世》。
傅振照說,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只是他的一方面成就,他的成就主要是竭力事功。他學識興邦、務軍安邊、反宦清野、平叛保國、平亂治安、興教講學,是明朝事功第一人。王陽明的操守氣節、事功精神,知行合一的學說,對社會影響很大。他功大冤深,卻不計較冤深。他的精神力量成為一種標識。紹興是王陽明的故鄉,對故鄉人更有啟示意義,他注重做好每件事,不畏冤屈,不畏艱難,有大胸懷大境界,故鄉人更要踐行他知行合一的精神。
沐馨是名國學老師,2015年開始研究王陽明。每個周末,她都在「觀心讀書薈」公眾號上推出《傳習錄》,宣傳陽明學。她的微信朋友圈也時常轉發陽明文化的文章。她還將企業管理與國學文化和陽明心學結合起來,給企業家們講授陽明心學與企業管理。
企業家丁立清、稽山書院執行院長潘建國、市人民醫院院長郭航遠等都在潛心研究陽明學。
上到80歲老翁,下到10歲孺子,從機關幹部到企業家到市民,人們都關注陽明文化,學習陽明文化。紹興陽明熱一浪高過一浪。
4年前的11月,紹興市鶴池苑小學改名為陽明小學,並開設王陽明課程,陽明文化成為該校特色;2016年紹興市陽明中學成立;去年6月,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陽明學院;去年12月份紹興又成立陽明幼教集團。陽明文化熱走進校園,浸潤師生,融入教師的教育教學之中,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紹興還湧現出潘承玉、李永鑫、張炎興等一批陽明學研究專家。本土專家和外地專家紛紛走進紹興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傳播陽明學。李永鑫上個月就講授陽明學二十餘次。
陽明先生的思想給越文化注入了堅守大義、崇尚氣節、知行合一的文化基因,並融入紹興人民的血液裡、生活中。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陽明學誕生地的紹興先後湧現出蔡元培、魯迅、秋瑾等一大批傑出人物,造就了紹興城市向上、向善、向美的風尚。
今天,紹興要「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戰略推進就要有新的突破口。陽明文化涵蓋古今,是紹興發展精神動力。
打造國學高地和心學之城
紹興市一直注重傳承、保護、發展、創新傳統文化。近年來,又將陽明文化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制高點,著力建設陽明心學精神家園,並將陽明文化作為紹興城市和文化發展的未來戰略資源,彰顯出紹興文化的自覺、自信和擔當。
以弘揚陽明文化為突破點,打造國學高地和中華心學聖地,是紹興在新時代弘揚中華文化巨大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近年來,紹興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充分挖掘和弘揚深厚的陽明學獨特資源,以陽明故居、稽山書院、陽明洞天、陽明墓園等陽明文化歷史遺蹟為重點,打造國內外矚目的王學重鎮與國學高地,促進文化旅遊產業新發展,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市委託中國中建設計集團制定了《王陽明文化傳承保護發展概念性規劃》,對陽明文化的傳承保護進行頂層設計,並致力推進四大片區建設,即以王陽明文化遺址遺蹟為主線來打造陽明故居、稽山書院、陽明洞天、陽明聖冢。
目前,陽明洞天已復建陽明草廬,讓後人在此能感受到陽明文化氣息;陽明故居碧霞池景觀改造工程已完工,伯府四柱三門石門檻已復原,已徵回王陽明故居伯府遺存一間半老建築和飲酒亭,並對飲酒亭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和修繕。以保護陽明墓為目標、投資3.5億元的陽明園一期、二期工程已經完工,這裡將成為人們緬懷、朝拜王陽明的聖地。
紹興還組建了王陽明研究院和陽明文化研究諮詢專家委員會,邀請我國著名學者董平教授擔任王陽明研究院院長和專家委員會主任,致力進行陽明學課題研究、項目指導和學術交流,使紹興成為陽明學理論學術高地。
今天,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在我市舉行,這將成為繼承弘揚陽明心學的轉折點,也是我市推進陽明文化創新化古、落地升華的重要一環,標誌著紹興將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學高地和「中華心學聖地」。
紹興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何俊傑說,陽明學受到百姓追捧,就是因為陽明學貼近現實,接地氣,接人氣,能夠形成強大的動能。以王陽明文化遺址遺蹟為主線,開展陽明故居、稽山書院、陽明洞天、陽明聖冢四大片區建設,已成為紹興傳承創新陽明文化的基石。紹興正走出一條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之路。王陽明在中華文化歷史上影響巨大,我們通過舉辦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及陽明文化系列活動,使紹興在城市創新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獲得新動能。今天,紹興盤活陽明文化資源,形成陽明文化的影響力、話語權,構筑陽明文化的新高地,就是為了將紹興打造成國學高地和心學之城,使紹興城市和文化在世界產生影響。
啟示錄
讓陽明文化 融入時代 走向大眾
紹興因地處沿海多開風氣之先,領時代風騷;紹興歷代俊彥之傑以其聰穎智慧、幹在實處、「知行合一」而砥柱中流、名揚四海;歷史文化的源頭活水流淌不息,紹興城市因此而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並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
546年前誕生在越地的王陽明,以其「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一直激蕩著人們的心靈,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王陽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得以內外合一,胸中灑落,超狂入聖,他以「敢將世道一身擔」的志向與曠世之才,躬行於實踐,建立了不朽之功業。五百年來陽明心學長盛不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為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目前,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特別是道德素養、領導幹部的清正廉潔、敢於幹事、敢於做不朽之事的意識和素養,都需要得到不斷提升。陽明心學的智慧,是治療當今社會頑疾的一劑良藥。王陽明提出,人人皆可成聖,皆可成為精神境界崇高的人,要知行合一,這啟示我們要發揮「致良知」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把道德修養與篤實躬行統一起來,把人性的自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把理想信念紮根於本性,修心煉膽,在實踐中磨鍊自己。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今天,紹興正快步行進在「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的道路上,更需要汲取陽明文化的智慧和力量。紹興是陽明先生的故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陽明學融合的實踐地,更需要讓陽明思想走出書齋,走進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讓陽明文化融入社會、融入大眾生活之中。
編輯:(首席記者 周能兵)
信息來源:紹興市政府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