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工匠有多厲害?一文看懂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結構中我簡單介紹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結構,這次我們就來看看在這樣的結構基礎上,這些古建築都有什麼樣的特點。
01材料與結構
首先還是來看材料特性,木構建築確實難以防火、防腐,容易損毀。所以今天國內留下來的古建築,尤其是那些年齡在千年以上的,並不多。但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地區,木料取材最為方便,建造起來速度也快。像武則天下令建造的洛陽明堂,號稱中國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也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搞定。而許多更小規模的建築,建起來就更便捷了。從實用和經濟的角度來看,木構建築優點還是不少的。
然後看結構方面,之前我們提到主流的抬梁式靠立柱來支撐屋頂,而外牆並不附帶承重功能,也就是所謂的「牆倒屋不塌」。這就使得中國建築在外型上可以很靈活,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在寒冷、風大的地方,我可以用夯土或者磚石砌上厚牆;而在炎熱的地方,則可以用木板或竹板打造薄牆。甚至可以把牆拆了,成為四面通風的亭榭、長廊,以符合建築不同的用途,這也讓中國古建築的形式更加多樣,尤其在園林中,可以創造出豐富的景觀。
室內裝修也同樣如此,由於不需要承重牆,室內空間就可以用木裝修靈活分隔。分隔方式可實可虛,實的比如用屏門、隔扇、板壁等隔開,虛的比如用落地罩、圓光罩、多寶閣、太師壁等隔開。虛實結合,再加上各種裝飾,便能打造出既好看又豐富的室內空間。
大家可能了解過故宮乾隆花園裡的倦勤齋,在室內放了一座迷你戲臺,在牆上畫滿通景畫,可說是在小空間裡玩出了大花樣。要論裝修,還是宮裡人會玩。
02修復與搬遷
另外,中國木構建築這種搭積木式的建造方式,也讓修復變得很方便。我們經常在古建築修復中聽到「落架大修」,實際上就是把建築的整個梁架先拆了,把朽壞的構件替換掉,然後再重新搭建起來。只要把每一個構件拆下來的時候標記整理好,再復原就不難。
有了這樣的特點,中國古建築還能進行一個騷操作,那就是原樣搬遷。我們只需要先把這座建築拆掉,把木構件搬運到另一個地方,再按原樣重新搭建起來就行。據史料記載,元上都皇宮裡的大安閣非常宏偉,其實就是元滅金以後,把汴梁城裡北宋留下來的熙春閣,給搬過去重建起來的,樣貌大致不變,只修改了一些小細節。
說到大規模的古建築搬遷,不得不提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喜歡壁畫的朋友可能去過,三清殿裡巨幅的元代壁畫《朝元圖》非常精彩。其實整個永樂宮原來並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 20 公裡外的永樂鎮。上世紀 50 年代修三門峽水庫,預計靠近黃河的永樂宮會被淹沒。於是國家斥了巨資,召集專家、工匠,花了將近 10 年的功夫,把建築和壁畫整體搬遷到了現在的位置,整個工程可說是非常浩大,復原效果也還不錯。
然而…...三門峽水庫修成之後,蓄水高度不及預期,永樂宮原來所在的地方也根本沒被淹。所有人都被坑了一波,不過也算是當小白鼠測試了一下中國古建築的大規模保護性搬遷。當然,無論再怎麼小心,搬遷對古建築總會有損傷(尤其是這種帶壁畫的),還是能不動就不動的好。
03藝術之美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建築由結構而來的藝術上的特點,這也是中國古建築的意趣所在。例如古建築中最顯眼的屋頂,詩經就有云:「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形容的就是宮室優美的飛簷。唐宋遼金時期的建築往往屋面曲線和緩優美,屋角起翹,出簷深遠,給人視覺上的美感。
這是宏觀的一面,在細節上,許多木構件既起結構作用,也帶有裝飾之美。無論是木雕還是彩畫,精細中的美,格外打動人,所謂雕梁畫棟,正是如此。 這些好看的小雕飾還體現在許多民居之中,成為深入細微生活的東方之美。
參考資料: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史》 劉敦楨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 傅熹年
喜歡古建築和博物館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時差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