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由國內軌道交通權威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來到重慶,對我市「跨座式單軌交通裝備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進行科技成果鑑定,認為重慶跨座式單軌項目研究成果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號線催生一條產業鏈
我市第一條輕軌2號線,也是國內第一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2005年投入運營,因其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運行噪音低等特點,取得了良好的運營成效。
「重慶在引進單軌技術的同時,對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並進行國產化研發。」軌道集團董事長沈曉陽稱,包括軌道集團在內的10家單位,共同實現了單軌技術資源的整合集成,而且初步形成了以單軌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鏈,建立了單軌技術產業研發基地,為單軌技術在國內外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2011年,同為單軌交通系統的軌道交通3號線成功投入運營,其線路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
研發成果「一籮筐」
在單軌國產化研發過程中,我市掌握了跨座式單軌交通裝備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創新性成果。
其中包括,在國內首次完成了單軌列車總體設計和研發。自主研製了跨座式單軌交通關鍵技術的道岔、轉向架等,掌握了車輛關鍵部件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了全新造型車體和關鍵技術集成的一列六輛編組列車,已投入運行,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和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水平,車輛國產化率達90%以上。
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重慶軌道交通2、3號線工程上得到應用。
在項目研發過程中,重慶建成單軌工程示範基地1個、整車生產基地1個,並生產自主智慧財產權六輛編組樣車1列,產品中試生產線7條;編制並發布國家及行業標準5項,企業技術標準32項;申報和獲取專利35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8項;形成新產品63個;培養了10支研發團隊;獲直接經濟效益100多億元。
國內頂尖專家高度評價
鑑定委員會的專家,均為國內軌道交通領域最頂級的權威專家。包括國家發改委軌道交通國產化專家組副組長、建設部軌道交通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國家發改委軌道交通國產化專家組成員、前北京地鐵總工閻景迪,建設部軌道交通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地鐵工程諮詢公司周慶瑞等。
經過嚴格的審查和現場考察,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我市「跨座式單軌交通裝備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究方法科學合理,結論可信,手段先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同時,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車輛牽引、盤型制動、新型車載ATP、平移道岔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為培育、發展我國跨座式單軌交通裝備新興產業和向國際上推廣應用跨座式單軌交通技術,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與裝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