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幡、瑪尼堆、佛塔……以上種種,在外地遊客眼裡,幾乎成了藏地的象徵物。尤其是經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我的家鄉青海,漢藏混居的某些村落,受漢地建築風格影響,外型上沒有多多藏式特色的藏族同胞,大門頂上的經幡就成了他們的身份標誌。
有關經幡,看似普通常見,但我們不一定真正了解它的含義。我也是因為和朋友扎西的一次阿壩藏區之旅,才算真正學習了解了經幡的相關知識。
扎西是嘉絨藏族,前兩年和他一起去了阿壩藏區。出發前,先去武侯橫街購買「隆達」。我問扎西,是不是就是「風馬」?扎西說,不是,就是「隆達」。直到看到實物後,才知道我們說的是同一物品,叫法不同。
我們說的其實就是經幡。是一種五彩旗幟,插(懸)掛在神山聖湖、埡口、交通要道等。「隆達」是藏語音譯,意譯的話就是「風馬」。「隆」是風,「達」是駿馬;所以經幡又稱「風馬旗」。經幡一詞,則完全是漢語形象化的表述。
扎西後來在路上跟我說起,藏語也有「普通話」,也就是幾大藏區通用的標準語,「隆達」就是標準語。在嘉絨藏語裡有另外的稱呼。我沒能記住紮西說的這個方言稱呼。在我們家鄉青海(安多藏區)的河湟地區,「隆達」叫作「碌瑪」。我對這一名稱印象深刻——因為在青海漢語方言裡,舊時那種用於驢、馬拉著的石碾,也叫「luma」,發音相同,通常寫作「碌碼」。
我們統一了認識之後,還有一個小疑惑:用於懸掛的經幡,和在埡口拋灑的那種正方形紙片,是不是都是「隆達」?扎西也說不上來。
這就是學習的樂趣所在——有問題才會有答案,才有尋求答案過程中的喜悅和快樂,不論這個過程是否曲折艱難。帶著這個小疑問,翻閱了大量資料,向所有能接觸到的藏族朋友一一請教,總算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尋求答案的過程,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一句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來比喻,再形象不過了。
「隆達」,是一種用棉布、麻紗、絲綢等材料製成的方形或三角形彩旗。顏色為藍、白、紅、綠、黃五種,分別象徵天空、祥雲、火焰、江河和大地。懸掛經幡並非源於藏傳佛教,而是藏族同胞最早的民間信仰,由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儀式發展而來。遠在佛教進入藏地之前,就已經成為藏民族的一種重要風俗。
一如漢語裡「馬上」一詞表示最快速度,在人類早期,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所以用「馬」來形容神速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不約而同的現象。對於遊牧民族而言,馬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隆達」最初的圖案,就是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這也解答了我心中另一個存在時間更長久的疑問:在青海白馬寺和其他幾座寺院裡,我見到過這種形象的壁畫,問過很多人,包括寺院裡的師父,都沒能給我準確答案。終於在學習「隆達」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有了意外收穫。
隨著藏傳佛教在藏地的傳播,「隆達」的圖案就不僅限於馬了。佛菩薩、護法神、佛塔、曼陀羅壇城、某段某句經文、六字真言、符咒等都被印在「隆達」上。同時,藏傳佛教又賦予「隆達」五色以「五方佛」及五種智慧或「五大(地、風、水、火、空)」的含義。甚至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五色還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中華民族的五行學說。從此,藏族同胞這一古老的民間信仰就有了「自身修行、利益眾生」的佛教功德,得到了極大的發揚。而且從形式上來說,掛「隆達」的功德比轉動經筒更快:風每吹動一次「隆達」,就將上面的經文(咒語)誦讀了一遍。
上面說到的,是「隆達」的一種形式,可以用「經幡」來概括。「隆達」的另一種形式,就是用於拋灑的「風馬」。這種紙片也分為五色,作用和經幡相同。但我個人覺得側重於表達對山神、贊神、水神等歸入藏傳佛教護法體系神祗的敬畏,最常見的就是經過各個埡口的時候,司機會停下車,讓大家下車進行簡短的祈福儀式。幾乎所有人都會加入這一行列,我見過事先沒有準備的人,也會揮動手臂,隨喜正在拋灑「風馬」的人,一起祈福。
幾乎所有建築物和自然地點都可以懸掛「隆達」。從寺院、佛塔到普通民居;埡口、橋梁、山坡、峰頂無一不是。藏族人民在靈魂深處有著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純真天性。很多對於我們司空見慣的平常,在藏族同胞眼裡,無一不具有神聖。兩省、兩縣乃至兩個鄉鎮交界的地方,藏族同胞經過的時候,也要懸掛「隆達」和拋灑「風馬」來傳遞祈福和敬意。一方山水一方神啊,扎西極為認真地說到。
沒錯,心中有信仰,就會有所敬畏。每一道風都是當長著翅膀的馬,都會以神速將所有美好祝福傳達到神祗面前。以風為馬,心意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