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經幡——「隆達」風馬旗:答案在風中飄揚

2021-01-09 舒放的後花園

經幡、瑪尼堆、佛塔……以上種種,在外地遊客眼裡,幾乎成了藏地的象徵物。尤其是經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我的家鄉青海,漢藏混居的某些村落,受漢地建築風格影響,外型上沒有多多藏式特色的藏族同胞,大門頂上的經幡就成了他們的身份標誌。

有關經幡,看似普通常見,但我們不一定真正了解它的含義。我也是因為和朋友扎西的一次阿壩藏區之旅,才算真正學習了解了經幡的相關知識。

扎西是嘉絨藏族,前兩年和他一起去了阿壩藏區。出發前,先去武侯橫街購買「隆達」。我問扎西,是不是就是「風馬」?扎西說,不是,就是「隆達」。直到看到實物後,才知道我們說的是同一物品,叫法不同。

我們說的其實就是經幡。是一種五彩旗幟,插(懸)掛在神山聖湖、埡口、交通要道等。「隆達」是藏語音譯,意譯的話就是「風馬」。「隆」是風,「達」是駿馬;所以經幡又稱「風馬旗」。經幡一詞,則完全是漢語形象化的表述。

扎西後來在路上跟我說起,藏語也有「普通話」,也就是幾大藏區通用的標準語,「隆達」就是標準語。在嘉絨藏語裡有另外的稱呼。我沒能記住紮西說的這個方言稱呼。在我們家鄉青海(安多藏區)的河湟地區,「隆達」叫作「碌瑪」。我對這一名稱印象深刻——因為在青海漢語方言裡,舊時那種用於驢、馬拉著的石碾,也叫「luma」,發音相同,通常寫作「碌碼」。

我們統一了認識之後,還有一個小疑惑:用於懸掛的經幡,和在埡口拋灑的那種正方形紙片,是不是都是「隆達」?扎西也說不上來。

這就是學習的樂趣所在——有問題才會有答案,才有尋求答案過程中的喜悅和快樂,不論這個過程是否曲折艱難。帶著這個小疑問,翻閱了大量資料,向所有能接觸到的藏族朋友一一請教,總算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尋求答案的過程,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一句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來比喻,再形象不過了。

「隆達」,是一種用棉布、麻紗、絲綢等材料製成的方形或三角形彩旗。顏色為藍、白、紅、綠、黃五種,分別象徵天空、祥雲、火焰、江河和大地。懸掛經幡並非源於藏傳佛教,而是藏族同胞最早的民間信仰,由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儀式發展而來。遠在佛教進入藏地之前,就已經成為藏民族的一種重要風俗。

一如漢語裡「馬上」一詞表示最快速度,在人類早期,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所以用「馬」來形容神速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不約而同的現象。對於遊牧民族而言,馬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隆達」最初的圖案,就是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這也解答了我心中另一個存在時間更長久的疑問:在青海白馬寺和其他幾座寺院裡,我見到過這種形象的壁畫,問過很多人,包括寺院裡的師父,都沒能給我準確答案。終於在學習「隆達」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有了意外收穫。

隨著藏傳佛教在藏地的傳播,「隆達」的圖案就不僅限於馬了。佛菩薩、護法神、佛塔、曼陀羅壇城、某段某句經文、六字真言、符咒等都被印在「隆達」上。同時,藏傳佛教又賦予「隆達」五色以「五方佛」及五種智慧或「五大(地、風、水、火、空)」的含義。甚至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五色還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中華民族的五行學說。從此,藏族同胞這一古老的民間信仰就有了「自身修行、利益眾生」的佛教功德,得到了極大的發揚。而且從形式上來說,掛「隆達」的功德比轉動經筒更快:風每吹動一次「隆達」,就將上面的經文(咒語)誦讀了一遍。

上面說到的,是「隆達」的一種形式,可以用「經幡」來概括。「隆達」的另一種形式,就是用於拋灑的「風馬」。這種紙片也分為五色,作用和經幡相同。但我個人覺得側重於表達對山神、贊神、水神等歸入藏傳佛教護法體系神祗的敬畏,最常見的就是經過各個埡口的時候,司機會停下車,讓大家下車進行簡短的祈福儀式。幾乎所有人都會加入這一行列,我見過事先沒有準備的人,也會揮動手臂,隨喜正在拋灑「風馬」的人,一起祈福。

幾乎所有建築物和自然地點都可以懸掛「隆達」。從寺院、佛塔到普通民居;埡口、橋梁、山坡、峰頂無一不是。藏族人民在靈魂深處有著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純真天性。很多對於我們司空見慣的平常,在藏族同胞眼裡,無一不具有神聖。兩省、兩縣乃至兩個鄉鎮交界的地方,藏族同胞經過的時候,也要懸掛「隆達」和拋灑「風馬」來傳遞祈福和敬意。一方山水一方神啊,扎西極為認真地說到。

沒錯,心中有信仰,就會有所敬畏。每一道風都是當長著翅膀的馬,都會以神速將所有美好祝福傳達到神祗面前。以風為馬,心意抵達。

相關焦點

  • 新年到,換風馬旗啦
    圖為山頂上的風馬旗 攝影:嘉措  中國西藏網訊 風馬旗,又稱「隆達」,是藏族人民寄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美好願望的吉祥物,是在長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個單色布片上印刷上紅色或黑色的拼圖和經文,大者二尺餘,小者尺餘不等
  • 撒風馬、懸掛經幡的功德和利益
    經幡一掛,風在吹呀,吹呀,吹呀,這個叫風在念經啊,只要把佛號經典咒語刻印在上面,風一吹那一邊的眾生啊,永遠脫離三惡道,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家裡掛經幡(旗),在你家出生的蟑螂,螞蟻舍報(俗話就是死的意思),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到處掛經幡,無論大小,都有用。經典說,一片這樣的經旗經風一吹,代表念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十萬億遍。
  • 有五彩經幡飄揚的地方,就有祈福
    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風馬旗不但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含意,還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藝術品。,又稱為呢嘛旗、祈禱幡等,或音譯為隆達、龍達,因布條上畫有風馬一隻,寓意把禱文藉風馬傳播各處,故得名「風馬旗」。
  • 西藏風馬經幡——風中的祈禱
    西藏風馬經幡——風中的禱文(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幡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來到藏區會看到很多花花綠綠的布條,那就是經幡也叫風馬旗。風馬,藏語稱為「隆達」,「隆」意為風,「達」意為馬。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 印有經文的「風馬」經幡,據說最早出現於噶舉教派寺院的旗繩上。藏傳佛教主張信徒循環往復地誦念經文,特別是六字箴言(即觀音神咒「嗡、嘛、呢、叭、咪、哞」),因為這六個字被認為是一切經典的根源,只要反覆誦念,便可以積累功德,功德圓滿時就能夠得到解脫。
  • 風馬旗——「風馬」同行 「旗」風獵獵
    那一刻,升起風馬旗,不為祈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時的真言。—— 倉央嘉措風馬在藏語中叫「隆達」,隆是風、達是馬的意思。關於它的傳說也有很多種,流傳最廣的就是這一段:「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
  • 「風馬」與經幡 遠古魂像的飄簾
    「風馬」——遠古魂像的飄簾「風馬」,藏語稱「隆達」,「隆」是風之意,「達」是馬之意。傳說「風馬」緣起於藏族古代先祖們崇信自然的祭山神儀式,藏族人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年神,他經常騎著「風馬」巡視在雪山、森林、草原、高山峽谷之中。保護著雪域部落的安寧,抵禦著魔鬼和邪惡的入侵。
  •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五色風馬旗
    這個詩裡的風馬,就是指五色風馬旗。北京雍和宮去遊玩的時候,在雍和宮的本宮〈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前面的一片廣場上,在銅須彌山的兩側有兩根高大的旗杆,裡面包金,上面升的五色風馬旗,就是倉央嘉措在這首情詩裡,用來祈福的旗幟。
  • 漲知識:西藏隨處可見的經幡,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經幡也叫風馬旗,由五種顏色幡條的組成。藍色象徵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紅色象徵火焰、、綠色象徵綠水、黃色象徵大地。五種顏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大自然物質存在的立體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顛倒一樣,這五種顏色也不容錯位。幡條上印有經文,風每吹動一次經幡,就如同將上面的經文誦讀了一遍。經幡最早出現於寺院的旗繩上。
  • 康巴藏區月亮湖裡的小木橋,你見過五彩風馬旗嗎?
    遠遠地看到了傳說中的小橋了,原來,我們上次在湖邊的另一側徒步,茂密的樹林遮擋了小橋。簡易的小木橋,被五彩的經幡裝飾著。川藏對此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五彩風馬旗」。在藏區,大到山峰橋梁,小到每家房頂門窗,都會插掛「五彩風馬旗」。
  • 《如懿傳》為何高頻使用經幡祈福?五顏六色的經幡到底有何奧秘?
    全劇最過癮、內容最舒適的片段莫過於大結局中,惡毒的魏嬿婉對著15張經幡磕頭認罪的場景了!一個個被她陷害致死的皇子們、公主們、無辜的宮女、凌雲徹等等總算可以得到一些安寧!這些經幡是病重的如懿日夜趕製的,儘管拖著病體,卻堅持要製作完成,讓魏嬿婉得到該有的報應。
  • 你們都在川藏線上拍美景,而我只拍一路上的經幡
    在神秘的雪域西藏高原的神山聖湖、江河橋畔、埡口巖穴、寺殿佛院、宮堡村寨、瑪尼經堆、巨石古樹、崖壁隘口凡被人們認為具有靈氣的地方,你都會見到一種在紅、黃、綠、藍、白五色布上印有一匹身馱三寶的駿馬圖案、陀羅尼咒語、觀音六字神咒、佛教經文箴言及各種圖符佛像相間組合而成的風馬旗
  • 曾經的記憶~隨風飄揚的經幡
    去年初春到西藏旅遊,在雪山之巔、河流湖泊邊經常看到隨風飄揚的經幡,紅藍白黃綠五種顏色的經幡代表五種自然,體現人們對自然的敬畏,紅色代表著火、藍色代表著天空、白色代表著白雲、黃色代表著土地、綠色代表著水。
  • 香格裡拉的白塔與藍白紅綠黃的經幡
    香格裡拉地標和諧塔中塔 公元7世紀,松贊幹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後從唐朝和尼泊爾引進佛教,印度佛教開始在中國藏區傳播。這樣,經幡便成為連接神與人的紐帶。風幡所在即意味著神靈所在,也意味著人們對神靈的祈求所在。
  • 經幡
    五個顏色的經幡代表止息「貪、嗔、痴、慢、疑」,增長五種智慧。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也代表五方佛,黃色的代表寶生佛也代表地大,綠色代表不空成就佛跟水大,紅色代表阿彌陀佛代表火大,藍色代表不動佛與風大,白色代表中央紕漏遮那佛及空大。
  • 與神靈溝通的經幡(20—268)
    其中對 「經幡」有了新的認識。經幡,是指在藏傳佛教地區的祈禱石或寺院頂上、敖包頂上經常豎立著以各色布條寫上六字真言等經咒,綑紮成串,用木棍豎立起來的旗子。在藏區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
  • 你知道西藏旅遊途中隨處可見的「經幡」是什麼意思嗎?
    在神秘的雪域西藏高原的神山聖湖、江河橋畔、埡口巖穴、寺殿佛院、宮堡村寨、瑪尼經堆、巨石古樹、崖壁隘口凡被人們認為具有靈氣的地方,你都會見到一種在紅、黃、綠、藍、白五色布上印有一匹身馱三寶的駿馬圖案、陀羅尼咒語、觀音六字神咒、佛教經文箴言及各種圖符佛像相間組合而成的風馬 旗、經幡(經旗)。
  •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當經幡升起之際在一片歡樂祥和的「託隨」活動中,人們將插在樓頂牆角上的經幡拿下來,換上嶄新的經幡,象徵著新的日子又將開始,它作為一個美好的祝願將伴隨著人們度過一輪新的春夏秋冬。初到藏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山坡、河邊、樹林以及房屋頂上高高飄揚、五彩繽紛的經幡。
  • |瑪尼堆|經幡|大昭寺|藏語_網易訂閱
    藏族是一個文化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他們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雍仲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  1、隆達藏語音譯,指風馬旗。圖中為風馬旗的一種——「風馬片」。主要用作對天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為供奉物成組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
  • 美國民謠三重唱組合Peter, Paul and Mary《答案在風中飄蕩》
    balls fly 炮彈要在空中穿行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換來永遠的和平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阿,那答案就飄揚在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