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丨禾鬥藝術

2021-02-17 禾鬥藝術

                             

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賞禾鬥油畫《青荷系列》


文/馮娜

穀雨前夕,和友人路過一個荷塘,荷葉初發,怯怯地露於水面,還未完全舒展,露水也小心翼翼地停在微微蜷曲的葉面上。友人說,清明穀雨花時尚早,不是賞荷的好時節。我倒覺不然,無論小荷初上、花葉葳蕤、枝單葉薄還是殘荷敗葉都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可賞之處。


好比張大千筆下汪洋恣肆的荷,有大開大闔的氣象;朱耷的荷則有清峻、孤寒之意;任伯年的荷細膩豐厚,頗有盛景的歡愉;馬興祖的荷則大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蕭瑟……無論是畫中荷還是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謂是一種賦予了精神人格的植物,具有質潔的靈魂和獨立的形態,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象徵。


國畫中的荷常常寄託著畫者的品格和心境,或灑脫或孤獨或豁達或清高。在翻閱古人的「荷塘」時我常常凝神,想像他們畫中的現世,他們身處的光陰,物我兩忘或者物我合一,傾注了多少心血澆灌那些荷花。當從一片水墨氤氳中抬眼,油畫中的荷或蓮,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莫奈之睡蓮。莫奈的蓮空靈寂靜,是一個不及物的夢,讓人常看而覺得寂寞。




紙上的荷總讓人有千枝萬葉無不包含心事的感受,直到有一天遇到禾鬥先生的青荷。乾淨清冽的色彩,自然勃發的生命跡象,不語不言的內心張力打動了我。禾鬥先生以傾心描繪古村落小洲而廣為人知,他的油畫筆觸細膩、層次豐富,有如同小洲村落中古牆斷桓的參差錯落之美。當代抽象油畫的創作中,個性的張揚和情緒的噴薄尤為熱烈,而禾鬥的油畫卻深深蘊藏著一股古典水墨般的氣韻,色調清簡、畫面雅致安詳。也許這來源於畫家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沉熱愛,來源於對繪畫這門藝術的潛心領悟,來源於對大自然豐碩和零落之美的瞭然於心。還記得他曾不無感喟地對著自己的一幅油畫說,這是只有在畫上可重複的光景——小洲村的一角因現代城市進程被改造而拆去,只留下禾鬥畫上那斑駁的牆壁和牆頭沒有被工業汙染過的色彩。

        

禾鬥的青荷系列重現了荷花這一自然之寵的絢爛生命。他以白、藍為主色調,以虛實交錯、平衡得當的技法將青荷置於一個無垠的空間。他的荷擯棄了池塘的狹隘背景,直接高蹈於淤泥和水面,甚至仿佛出離於水。它就是荷,蓬勃、自然,在該開放的時候開放了,在月光下微微闔攏了,在雨水中頷首,在風聲中和著節拍擺動,在被人攀折時輕輕地顫抖了一下……他的荷放棄了訴說畫家個人的命運和心事,將荷花還給荷花本身,不在意池泥也不在意水深,它就是一枯一榮的生命過程,四時有景,處處有景,時時有景——這是荷生命綻放的本真和深意,也好似人的一生,在命途或自然之中,時時可賞景,又如卞之琳的詩歌《斷章》中說的那樣,誰不是他人的風景?

——這又何嘗不是物我兩忘呢?當我們習慣帶著固我的情緒和心境親近自然之物時,可曾放下已有的成見和審視重新聆聽它們的召喚呢?我聽到禾鬥的青荷都在召喚,它們的召喚是向內的,它們有著自我的安然潔淨,不管你走不走近,它們都要不斷地生長,把根埋於深處,將葉託出水面,將花開在應季的時分,那是一種獨立和清醒,不爭執不強求不虛妄。


我突然想到荷花在佛教中也有其特殊的寓意,是聖潔出塵的化身。禾鬥的青荷似有這樣的慧根,但它並不刻意忘塵。油畫中的荷有了這樣的意境,也許已從看山是山,經歷了看山不是山,再回到了看山還是山吧。古人吟詠荷花的詩句中多以贊其高潔而傳世,我卻想以「也無風雨也無晴」來描述禾鬥的青荷,那是經過了歷練的生命,從胚芽到纖纖細角,從花苞初發到殘荷聽雨,從枯葉滿池到沉寂於水,靜待明年……

看罷禾鬥的青荷,或者穀雨後新發的荷塘,我且向那些不倚不斜的生命拱手,道一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以上照片為禾鬥「青荷」系列油畫作品


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親朋好友,傳播禾鬥藝術,交流藝術心得。


長按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禾鬥藝術公眾微信號:Hedouyishu

工作聯繫

新浪微博:@禾鬥油畫

郵 箱:87554605@qq.com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趙振元 ┃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大詩人蘇軾寫一次出遊途中遭遇風雨、既而遂晴的經歷,詩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達自己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自然界風雨變幻莫測,不在意,也就不必盼晴、喜晴了。「也無風雨也無晴」,是這首詩的落腳點與全篇的核心。
  • 笑看人生風雨路,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
    歲月靜好,風雨人生卻才剛剛開始。很喜歡蘇軾的一句詞:「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春季,風雨來了自有消停時刻;人生,風雨不定『』悲喜交集、憂樂相拌、苦甜相依。所以,笑看人生風雨路,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個人常遇挫折就會變得堅強,一個人常遇嚴寒就會披荊斬浪,一個人常遇風雨會淡泊心安。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這是歲月的煎熬、生活的磨礪驅駛下的成熟,才有這來時的路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然而,當我們將思緒在這條回望的路上繼續前探,去參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的面目時,卻發現透過那幽深久遠、晦明搖動的塵影縫隙,見到的卻是一片湛然長寂、空無一物、不知該說有還是該說無,也無法用時空、名相來形容的境地。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容面對人生的蘇東坡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作於蘇東坡貶謫黃州期間。話說有這麼天高氣爽的一天,蘇東坡和幾個友人相約去看一塊地皮,打算看好了就當場買下來。誰知人在路上走天氣竟說變就變,剎那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淋漓,大家又都沒準備雨具,個個被澆得透心涼,於是紛紛抱怨這壞天氣,瑟瑟發抖中還都怕自己再著涼得了風寒感冒,總之心情是要多壞有多壞。
  • 宇宙再生時,也無風雨也無晴,誰怕
    「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蘇軾被貶黃州(今黃岡),春天和朋友一起郊遊時,突然下雨,又忘了帶雨具,同行人皆淋雨了,顯得有點狼狽!雨停了,蘇軾並沒有覺狼狽,反而感慨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詩詞。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可是啊,他最後成功突圍了,他活出了新的自我,活出了另一番境界。每當我讀他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都會產生強烈的知己感,每當讀他的《定風波》,都會心生和他一樣的豁達。每次給孩子們講《定風波》,我都會加入自己的理解,讓他們體會字裡行間的堅毅和經歷了人生風風雨雨後的那份豁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這樣。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不一會,天又放晴,詞人由此寫下這首詞。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形容的是風雨穿透樹林、擊打在樹葉的樣子。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1.
  • 嶽德彬:也無風雨也無晴(四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讀蘇詞是水土潤奇才,還是奇才潤水土?一朵彩雲,於峨眉山下的眉山隨風而起,飄漾京都,輾轉東南。之後,一個名字便橫絕令人仰望的峨眉之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山溪娓娓流動,猶如在我枕邊呼吸。你洩過砂石,滑過草地,又迷失在叢林。就像我昨天那些生動的往事,去向不明。
  • 張培亮|復工記第三天:也無風雨也無晴
    張培亮|復工記第三天:也無風雨也無晴一直覺得,當一個作家寫天氣的時候,接下來往往就會有重要的事情要寫。復工第三天,沒有了昨日悽寒的風雨,也沒有前日離家時的豔陽高照,姑且把這種沒有風雨也不是晴天的天氣稱之為「也無風雨也無晴」吧。較昨日,氣溫回升兩度,但體感並不強烈,或許只有晴日溫煦的陽光才能給我溫暖的感覺吧。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因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今年的春天似乎要春荒了。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寫於一次野外郊遊時,東坡先生在一開頭的詞序中就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所以,我們就知道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寫於什麼時候呢?寫於淋雨的整個過程中。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
  • 《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讀蘇洵家風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蘇氏一族遠祖追溯起,著重講述了自蘇軾祖父蘇序起祖孫三代的家風傳承。全書用語灑脫,似承蘇氏曠達文風,將家風的引領與蘇氏三代的個人境遇充分融合,既有個人傳記的豐滿史料,又有與家風緊密結合的史外之情,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 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關對錯,只知道音樂無國界、無門派,只有耳朵。隨之「雲朵點讚中國」的是「音樂公開課」,看到久違的阿魯阿卓。歌手阿魯阿卓,國家級選手,貴州畢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2010年全國青歌手電視大獎賽流行唱法金獎;2009年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唱法金獎獲得者。
  • 蘇軾最達觀的十首「淡定詞」: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簡評:這是蘇軾最淡定的作品之一。面對旅途中一場突然的風雨,唱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絕妙人生感悟。(4)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簡評:無論是「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白居易,還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蘇東坡,他們對人生的態度,都已到達「心達境安」的境界。
  • 人生,最高級的修行:歷練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
    我們總說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事實上,風雨後能見到多少次彩虹呢?但是,當你向目標不懈的努力過了,面對任何結果,能夠擁有更加豁達,隨緣的心境。這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才是我們人生路上真正的彩虹。有些人喜歡熱鬧,但要先意識到,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有些人迷戀年輕的容顏,但要明白,人總有一天會變老的;喜歡小孩子,要有耐心,付出精力將孩子養大成人;當明星是耀眼的,但要想清楚,總要曝光在眾人的目光下,誤解和緋聞滿天飛。所以,人生的快樂都是伴隨著苦,當我們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不那麼稱心如意,我們也就走出了苦的光環,不再那麼恐懼和焦慮。
  • 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則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實的寫照,「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將杜甫晚年的流離失所寫盡了。一個被稱為「詩聖」的大詩人,晚年竟是這般的悽苦悲慘,但卻仍寫下了「安的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下,杜甫仍然在為自己的國家和百姓而憂患著。
  • 人生智慧: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刻)
    畢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汲汲於外界的聲音,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