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蘇軾被貶黃州(今黃岡),春天和朋友一起郊遊時,突然下雨,又忘了帶雨具,同行人皆淋雨了,顯得有點狼狽!雨停了,蘇軾並沒有覺狼狽,反而感慨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詩詞。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思就是說,回過頭來再看剛在淋雨時的地方,此時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天氣是變化無常的,但人是有情的。蘇東坡是豪放派詩人已經離我們917年了,在這片宇宙中也有很多事情的改變。
「大爆炸宇宙」理論來看,宇宙是有一個密度極高的奇點,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大爆炸而形成的,形成了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分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但地球不是那時形成的,地球是後來很多億年後形成的,據我推算地球是從太陽上掉落下來的,那時已經有了生物。我們就是演變到今天,智商最高的生物。在這幾億年的演變中,地球生物與地球命運同體、休戚相關。人與自然,動物與自然,為什麼可以和諧相處,因為人就是自然,動物也是自然!地球也是宇宙,所以地球就是宇宙的一種存在形式。
對於宇宙而言,宇宙是變化的,科學提出的「宇宙膨脹」理論,可以說明宇宙變化的,而且膨脹速度超過光速。因為地球就是宇宙,所以地球在宇宙中就可以看作宇宙的一種行為方式。在宇宙的變化的過程的,我們最熟悉的恐龍在歷史的長河中,滅絕了。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宋朝的蘇東坡的,歷朝歷代才高八鬥的文人雅士,到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也都離我們而去,消失無影無蹤,如果沒有傳承,我們和恐龍也差不多,也會消失在宇宙的演變中,不會有今天。
在生物演變的幾億年裡,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若有若無。 宇宙的演變不會停止,會持續的演變下去,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若有若無,交替出現。當宇宙不在演變了,回首再看時「也無風雨也無晴」。宇宙的演變或許不是它想要的!
然而萬千生物,誰怕最後也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