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日,在東街行走,無意識中回到民生路的舊屋旁。舊屋就在原太平派出所旁,原來的東堤北路很多舊建築都拆除了,唯有舊屋還挺立在路邊。似乎在作為歷史的見證,與新的百年東街形成了一個歲月的對照。
父親原在粵北印刷廠工作,我們家就在民生路上居住。1963年,韶關地委印刷廠創辦,地址就在東堤南路地區行署對面。於是,我們全家搬來了東堤路居住。這一住,就是50多年。
舊騎樓。馮春華 攝
騎樓的風情
要了解騎樓的歷史,我市畫家、韶關學院美術學院教師朱廣新的油畫作品《百年東街》,是一個最形象的回憶。這幅畫反映的是百年東街的一個修理匠的生活片斷,平凡中見不凡,庸常中見偉大。作品以紮實的寫實功底,細膩、精緻地還原了歷史,反映了現實。真實的東街騎樓、木門、手工修理匠。這一切,隨著城市的發展,正離我們遠去。
現在,我們在僅存的為數不多的騎樓上,可以欣賞到東街昔日的繁華精美。每一棟騎樓都藏著一個故事,或一個人或一家人的故事。
如今的百年東街入口。馮春華 攝
但時間的塵埃讓人無從猜測這裡以前曾經住過怎樣的人家:是來自江湖飄泊一生的外來人?還是一家在青石街賣文房四寶的遺族?抑或是從浮橋上走來的風流才子……
騎樓的歷史
據資料顯示:民國17年(1928年)4月,廣東省北區善後委員會公署韶州市政局組織駐韶軍警團兵拆卸城牆並利用河堤開闢環城道路。韶州市政局制定《韶州市建築鋪戶簡章》、《市政建築規程》,規定:凡建造屋宇,鋪戶須同建築營造商按業主意圖繪製建築圖及填表呈交(市政局)工務科,經審查核准發給營業執照後,方可動工……並對道路兩旁鋪戶、騎樓建築及樓層標高都統一規定為15英尺(4.572米)二層為12英尺(3.6576米),三層為10英尺(3.048米)。當時東堤路兩旁由鋪戶自建的騎樓建築基本都符合這一規定標高。
東堤路鋪戶一般都是清末民初開始流行於嶺南城鎮的竹筒屋形騎樓建築,建築平面成條形,面闊一般約5米,進深一般約20米,樓高一般三層。這些建築保留了源於幹欄式建築上實下虛的痕跡,重於商業用途,一般是前鋪後屋,即前為騎樓底層作鋪面,臨水而建的屋後還形成吊腳樓形式,可於屋後直接裝卸貨物。建築整體一般都是布瓦硬山頂抬梁式磚木結構,樓板用木板拼鋪。但其騎樓簷枋、抬梁多用角鋼(或工字鋼)混凝土做成,柱式和臨街一面又引進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稱為「洋式店面」。其裝飾手法也是中西拼合、不拘一格,如卷花柱頭、套色玻璃、卷鐵窗花、瓶式欄杆、拱形門窗等等,充滿異國風情。
改造後的百年東街以原有南洋騎樓為建築風格。馮兆宇攝
騎樓的人情
為什麼叫騎樓?騎樓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成為嶺南地區最常見的城市民居形式之一,因建築物一樓臨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可以遮陽擋雨,走廊上方為二樓的樓層,猶如「騎」在行人走廊之上,故稱為「騎樓」。騎樓一般地下(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璀璨燈火耀東街》。張健元 攝
騎樓最能體現東堤路的市井風情。從風採樓出來,左轉即可轉入東堤路,街的兩邊,騎樓隔道相望。無論是在烈日當空或風雨交加時,騎樓下的行人都是如此之多,那一棟棟不同風格的騎樓建築,成為了行人休閒的好地方。騎樓作為一種城市的歷史符號,濃縮了韶關上世紀城市的特性,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性格。有人說:廣東騎樓的關鍵則在一個「街」字,有兩句話就揭示了它的內涵:一句是「俾路俾人行」,另一句是「有瓦遮頭」。
我記憶中的騎樓最深的還是街市風情和濃濃的人情味。
從百年東街走過,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