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路,百年歷史的僑鄉騎樓建築群【C+歷史|蓬江河畔|八章】

2021-02-17 C加家

在《C+歷史|蓬江河畔》的上一章,我們講述了石灣直街的歷史,以及這裡所見證的由江門墟、到江門埠、到江門市的幾百年滄桑變化與時代的變遷。

站在石灣直街與太平路交界的街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中西合璧的民國騎樓建築,默默地述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與歷史的足跡。

1925年,江門從新會縣劃出成為省轄市,隨後市政建設大規模展開。市政府修築了長堤、釣臺路、常安路,擴寬太平、塘步、新市、寶善、蓮平、更興等13條馬路。沿街興建了一批2至4層樓房,在常安路一帶還興建4至6層樓宇。這批中西結合的建築物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蓬江沿岸騎樓歷史街區。

從本期開始,我們從清末民初江門舊城區的中心——石灣直街,走進民國時期江門蓬江河畔的長堤騎樓商業區,講述歷史街區每一條街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探尋蓬江河畔繁榮與騰飛的起點。

 

根據百度百科的詞條收錄,「騎樓」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其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

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所有建築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呎、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結構的建築,稱之為「店屋」,或叫「五腳基」。

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

1912年,廣東都督陳炯明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為城市管理條例之中。

1918年,廣州政府開始鼓勵興建騎樓。短短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裡長的騎樓街。

江門蓬江河畔的騎樓商業街區,主要建成於上世紀20-30年代。當年江門的發展出現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就是1925年江門由一個小商埠升級為省轄市。

由1925年8月江門成為省轄市,到1939年3月日軍侵佔江門止,這十三年是江門城市建設的一個黃金時期,蓬江長堤沿岸的騎樓商業街區也是在這個時期建成。

根據五邑大學張超教授的《淺談江門市長堤民國騎樓建築的興衰》記載:

民國時期廣東各市縣共建設騎樓近萬棟,現保存下來的共4984棟,其中分布在江門全境的有2236棟,佔總數的44.9%。江門長堤街區現存150多棟騎樓,佔江門全境騎樓建築的6%。

江門的騎樓主要採用背靠背並排組合方式,鋪面大門朝向兩邊的街道,建築內部的進深比較長。這種建築可以滿足商業經營,採光、通風等也可以基本滿足使用要求。

這時期江門的騎樓結構多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優點一是促進了騎樓的大規模建設;二是牆不承重,因此豐富了建築外立面和陽臺的寬度的設計。

圖199:江門長堤騎樓街區分布圖(來源:《淺談江門市長堤民國騎樓建築的興衰》,張超)

在上期介紹的石灣廟遺址往蓬江河方向走十米,我們首先就來到的是太平路。太平路也是蓬江河畔歷史街區中保存較為完好的路段。

根據《蓬江區地名志》記載:太平路東、西走向。西通釣臺路,東與葵尾路、塘步路相交成「丫」形。長 100米,車行道寬8米,人行道各寬3米。居民293人。昔日因專營海南土特產,故曾稱「舊椰街」。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有慈善性質「明善堂」。1929年築馬路,市民寄意太平盛世,改稱「太平路」。1949年前此路段多經營綢布。90年代時,有家具、建材、副食、醫藥等店鋪 50 家。民居均為二、三層磚木結構騎樓式舊樓房。

現在的太平路,主要是經營飲食、建材、燈飾、窗簾、拜祭用品等。

開講太平路的故事,我們先從下面這張上世紀30年代的照片開始。

圖200:江門太平路與新市路交界處(20世紀30年代)

圖201:80多年後同一角度照片(2018年攝)

1931年(民國20年),江門撤銷市建制復重歸新會縣轄後,仍繼續修建馬路20餘條。隨後,汽車及其他車輛日漸增多,在紫茶路與常安路、倉後路與新市路、新市路與太平路的十字路中央,建造水泥柱雨傘式交通崗亭。圖200,就是上世紀30年代新市路與太平路交界路口的交通崗亭;圖201,則是80多年後同一角度拍攝的照片。

太平路78號:

站在圖201的拍攝點,道路左邊是雙數鋪位,圖中第三個鋪位門牌是太平路78號,本地著名的河記腸粉店。

該棟建築的樓頂是一個拱形,現在還可以看到「怡豐號」字樣,估計是民國時期在該棟建築經營的商號名稱。

圖202:太平路78號(2018年攝)

圖203:太平路78號,河記腸粉店(2018年攝)

圖204:河記的腸粉

太平路67號:

根據江門市志記載:

民國時期,紡織品業稱為綢布業,針織品多為百貨商兼營。民國19年(1930年),綢布業有上海昌興、錦綸、美萬、大成、恆泰麻社、九華、禮信、美禮、新光、廣東安等綢布店50多家,集中於豐寧街、太平路一帶,貨源多來自蘇州、杭州。至民國37年,經營針、紡織品的商店近70家,分布在常安路、興寧路、倉後路、蓮平路、太平路、羊橋市等。

圖201的道路右邊是太平路單數鋪位,圖中第三個鋪位是太平路67號,現在是經營床墊的店鋪。根據下圖204的民國廣告顯示,《江門市志》中提到的禮信綢布莊,就是在太平路67號。

圖205:以前的太平路67號是禮信綢布莊

圖206:現在的太平路67號是一家床墊商店(2018年攝)

圖207:太平路67號的二樓和三樓(2018年攝)

圖208:新,舊,太平路路牌(2018年攝)

太平路66號:

圖209:以前的太平路66號是誠德參茸藥行

圖210:現在的太平路66號是一家五金衛浴商店(2018年攝)

太平路59號:

根據本地文史資料的記載,江門市紅十字會診療所曾設在太平路59號。

圖211:太平路59號(2018年攝)

圖212:太平路59號(2018年攝)

太平路59號分之一之二之三等,幾座聯排騎樓的建築風格各異,融合了中西方多種建築風格和元素。

其中一座騎樓的三樓外牆,寫著「WAH CHONG LUNG」的英文招牌,建築物的外牆雕刻、圓柱、窗飾等極具特色。

圖213:太平路59號的「WAH CHONG LUNG」的英文招牌(2018年攝)

太平路59號之三的三樓是一個圓形的窗戶,二樓陽臺是圓拱形的門窗,放大後可見牆體多處有精美的雕刻。可惜該棟樓房的外牆經過粉刷,牆體的雕刻也大部分剝落了。

圖214:太平路59號之三(2018年攝)

太平路58號:

太平路58號是太平小學舊址。

太平小學有輝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江門一小。

1925年江門設為省轄市,太平路設立江門市第一間國立小學,稱為江門一小。

1931年江門取消獨立市的建制,復設為新會縣的江門鎮,該校改名江門鎮一小。

解放後,學校改名為江門市第二小學,之後又改名為太平小學。後來與啟明小學合併,成為啟明小學太平路分校。

現在學校已搬遷,太平小學原址的校舍建築全部拆除,操場和建築遺址都已被草叢覆蓋。

圖215:1951年改名為江門市第二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合照

上圖215是該校1951年改名為江門市第二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合照。照片背後有一座尖頂的建築,由於當時小學與看守所(上一章介紹的石灣廟原址)僅一牆之隔,因此這個尖頂的建築物有可能是看守所的瞭望塔,背後的建築物也有可能是石灣廟建築群。

圖216: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17: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18: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19: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20:太平小學上世紀90年代的宣傳資料

太平路長途汽車站:

民國時期太平路曾設有江門長途汽車站,在石灣直街與水街市場交界的十字路口,汽車經太平路、蓮平路、紫茶路、江會路出江門。

圖221:民國時期在太平路的江門長途汽車站(2018年攝)

圖222:太平路與水街市場交界的路口(2018年攝)

太平路8號:

太平路8號原江門神愛浸信會太平堂,1945年建成,面積207平方,三層磚木結構。

1957年7月,江門中華基督教會、江門中華聖公會、江門賴神浸信會、江門神愛浸信會、江門中華基督教安息日會5個基督教派實行聯合,成立江門城區基督教會。聯合禮拜堂設在釣臺路原江門中華基督教蓬萊教堂。1959年,教堂遷至太平路8號。

圖223:太平路8號(2018年攝)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江門油糖米機行業商人捐資在舊椰街(今太平路)設立慈善機構明善堂及診所,配1名中醫坐堂,為貧民贈醫施藥。原址位置C+家暫未查到。

民國20年(1931年),新會縣政府在江門太平路設立糧務總所,辦理糧食催徵事宜。原址位置C+家暫未查到。

另外,太平路還有很多的特色建築,也暫無法查到其有關歷史,歡迎大家補充完善,謝謝!

圖224:太平路70號(2018年攝)

圖225:太平路70號與68號(2018年攝)

圖226:太平路65號,外立面有較大的拆建(2018年攝)

圖227:太平路57號(2018年攝)

圖228:太平路56號(2018年攝)

圖229:太平路44號(2018年攝)

圖230:太平路7號(2018年攝)

下一期,我們繼續漫步歷史街區,從太平路走進葵尾路、上步路、浮石路、吉利街等,繼續講述這些老街的歷史故事。

參考資料及文獻

(1)《江門市志》;

(2)《蓬江區地名志》;

(3)《江門五邑百科全書》;

(4)張超,《淺談江門市長堤民國騎樓建築的興衰》。

往期精選:

【C+歷史|北街百年】系列:

一章一節|

百年海關

四章一節|

新寧鐵路:一首機器的詩,一個機器的夢

四章五節|

身處排華浪潮中的僑領——陳宜禧

五章二節|

人肉搜索:78年前哪支日軍入侵新會江門?

七章三節|

江門市中心醫院的百年院史簡記

七章七節|

江門培英的百年校史簡記

八章一節|

江門甘化廠:昔日輝煌

【C+歷史|蓬江河畔】系列:

二章|

東江裡、東海裡與華人首善呂志和

三章|

江華裡、阜元裡、竹排街,與生於江門水南的海盜張保仔

四章|

梧崗裡、亨美裡,與日軍設在江門水南的慰安所

五章|

口述歷史:一位八旬華僑講述的南芬裡、啟明裡故事

六章|

江門一中校史簡記

七章|

石灣直街,見證由江門墟、到江門埠、到江門市的歷史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本號後,可查看下期內容更新,在頁面左下角的「C+專欄」中可以查看往期全部文章)

歡迎關注本號,歡迎轉發分享。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熱播大片《除暴》在蓬江取景 你知道多少?
    在江門取景拍攝的電影《除暴》由王千源、吳彥祖領銜主演上映一天,就斬獲8500w票房可謂近期頭號黑馬2018年11月13日《除暴》劇組在江門嘉華酒店舉辦了開機儀式九成以上的戲份都是在江門拍攝取景蓬江區倉後路、躍進路、發展大道等地都是該電影拍攝地點江門特色騎樓
  • 從騎樓「睇」玉林歷史
    騎樓街就如老玉林的臍帶,是玉林之所以成為嶺南都會的身份證。它像一部活的歷史,向世人講述著老玉林的世事滄桑,是玉林休閒生活和商業氣息最原始也最鮮活的標本。  如果說嶺南都會玉林的自然源頭在南流江,那麼文化源頭就在騎樓街。騎樓街默默記錄著數百年歷史往來的腳印,飄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的塵埃都積澱著嶺南都會的榮光。
  • 廣東這個僑鄉,曾是百年前的「摩登都市」,現是多部影視劇取景地
    在我國的珠三角地區有數不勝數的自然景點,其中廣東作為我國的「魚米之鄉」,人們都說去廣東遊玩時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具有嶺南特色的水鄉與古村,近些年來廣東以經濟發展先進成為我國的經濟大省,並且由於廣東地區臨靠海岸,擁有極為秀麗的海岸風光因此還被稱為海濱城市和花園城市,在廣東省還有一座古建築,是華僑建築的代表作,因此這裡也被稱為「第一僑鄉」。
  • 航拍「廈門外灘」:百年南洋風情騎樓再逢「春」
    春光酒店前身是大千旅社,已有百年歷史。圖為整治後的酒店外牆,老廈門味歷久彌新。新華網廈門1月26日電(劉默涵)春節來臨之際,素有「廈門外灘」之稱的鷺江道完成了立面整治,道路沿線百年騎樓再次展現出「秀美容顏」,讓遊客得以領略其南洋風格建築之美。騎樓是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省份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多為華僑從東南亞返鄉後所建。位於廈門中心城區,與鼓浪嶼遙遙相望的鷺江道沿線騎樓建築已有百年歷史,是一道可媲美「上海外灘」的獨特風景線。
  • 丁真,蓬江邀請你來做客~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而蓬江是全國著名僑鄉江門的中心城區中西文化在這裡交融,呈現出瑰麗多姿的僑鄉文化。>建築風格中西結合,數百棟騎樓各具特色,商業一片繁榮。蓬江有千姿百態的華僑屋同樣記載著歷史的過往。羅霈 攝百年時光流逝,啟明裡成為了江門市現存最早、保留最好、最成規模的僑居歷史起源點。
  • 通訊: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勝利老街是文昌鋪前的地標,也是鋪前作為僑鄉的重要特徵。 凌楠 攝中新網文昌2月17日電 題: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記者 張茜翼海南知名僑鄉文昌市鋪前鎮的早晨並不寧靜,新建好的鋪前大橋下,腥鹹的海風吹來,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此起彼伏。
  • @三亞,崖州尋古 | 見證百年商業繁華的東關騎樓
    崖州古城是我國最南端的古鎮,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名人足跡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就有一條歷經百年繁華的南洋老街——東關騎樓街,今天崖州君就跟大家聊一聊這條見證崖州百年商業繁華的老街。由來東關騎樓建築群位於崖州東關解放街,建於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是崖州最早的老商號南洋風格建築群。騎樓因何得名?
  • 滁州啟動4處歷史建築群修繕 吳棠、章益故居等將煥新顏
    為了留住獨特的魅力與鄉愁,記者日前從市規建委獲悉,滁城已全面啟動歷史建築群修繕工作,開始對章益故居、吳棠故居及原琅琊劇場西側四合院民居、南譙北路和四牌樓交口處民居4處歷史建築群進行測繪、修繕,並有望年底前完成修復。章益故居、吳棠故居到底現狀如何?本刊記者實地進行了一番探訪。
  • 潮州:千年歷史古城 傳承潮汕文化
    來源:【鳳凰網廣東綜合】五一假日期間,鳳凰網廣東一行前往潮州市湘橋區走訪千年古城歷史文化及旅遊景點等地,受到當地相關部門領導的熱情接待,並對該區域的名城古蹟、人文景觀等潮汕文化以及旅遊景區的相關領域進行了深入了解,且在湘橋區太平街道陳平書記的陪同下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三十二章】海濱僑鄉東湖村
    潮汕地區稱華僑為「番客」,東湖幾乎「家家有番客,戶戶有僑親」,因此也有「番客村」之稱……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濱僑鄉東湖村」!【第三十二章】海濱僑鄉東湖村東湖村歷史悠久,今遺存在東湖古巷道口福德老爺廟內的路記石碑,記載的就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修路的情況,已經略顯模糊的碑記,鐫刻的是東湖八百多年的歷史。古巷道的盡頭是原來的老寨門。
  • 中國這個五線小城,竟藏著全國規模最大的騎樓群,遍布22條街
    騎樓是一種近代的商住建築,在我國嶺南和沿海僑鄉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但在眾多的騎樓建築群中,能被稱之為「城」的卻不多。梧州古稱蒼梧,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最鼎盛時期,擁有大小商號1500多家,造就了上萬富豪,被譽為「小香港」,享有「百年商埠」之稱。
  • 這座民國風情的小城,有1萬多所百年歷史的洋樓,至今還藏在深閨
    攝影/木子弓長除了無數百年歷史的建築,這裡還有世界罕見的黑色沙灘,這裡還有清靜美充滿野趣的石筆潭,這裡還有浪漫清新適合拍照的那琴半島。>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大量出國務工的臺山人回鄉或者寄錢回鄉蓋樓,臺山的大地上湧現出上萬座各式洋樓和碉樓,上百座騎樓街墟。
  • 德日建築群見證淄礦百年歷史
    建築,是一座城市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走進山東能源淄博礦業集團的辦公區域,徜徉在一棟棟風格迥異的德日建築中,萬千思緒縈繞心頭。2013年7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淄礦集團德日建築群赫然在列。
  • 中國最美騎樓老街,擁有600棟樓房,距今已有700年歷史
    今天,筆者和朋友們分享我國北海的這個騎樓老街,古樸中透露著一絲絲文藝。騎樓老街的位置特別容易尋到,如果你是外地人,不知道這裡,隨便找一個人就能夠你指路。而且很多人覺得這個景點,似乎就只是一條短短的街道。其實,並不是字面上看到的那樣。我們看到騎樓老街實際上是一條長達到4.4公裡左右,而且擁有600棟樓房、有典型的老海口建築的一條街。
  • 平安故裡蓬江行 遊蓬江、賞美景~現金紅包等你來抽取!
    蓬江更平安,群眾更滿意。掃黑除惡暖人心,平安建設築蓬江。中共江門市蓬江區委宣傳部為您開啟「平安故裡蓬江行」。在這新奇的雲遊覽中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快跟上小編的步伐來看一下吧~第一站:啟明裡看!蓬江新「網紅」啟明裡又聚集了一大批的群眾。可是他們不是在參觀,也不是在拍照留念,似乎是在開展一場知識問答。他們被什麼問題難倒了呢?快來幫助他們!
  • 中國這個五線小城,竟藏著全國規模最大的騎樓群,遍布22條街道
    中國規模最大的騎樓群,遍布22條街道擁有560幢樓,就在廣西!騎樓是一種近代的商住建築,在我國嶺南和沿海僑鄉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但在眾多的騎樓建築群中,能被稱之為「城」的卻不多。梧州古稱蒼梧,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
  • 海口騎樓老街客棧住宿體驗,這間房已有百年歷史!
    這是我按照還客1921精品客棧裡的小妹指引到海口騎樓老街旁邊的巷道中買辣湯飯時所看到的場景,我很奇怪老鼠為什麼可以在城市裡這樣悠閒的閒逛,也許是這個城市氣候太過舒適的原因吧。垃圾箱不遠的地方便是我要去買辣湯飯的地方,雖有點反胃,但還是想嘗一嘗海口當地的小特色的,只是店家生意好得很,當天的份已經售罄,我只好另尋他店,看了下表,時間確實已經不早了。
  • 海南文昌老街,華僑歸來第一件事建了這騎樓,有100年歷史了
    現在海南剩下的大規模騎樓要數海口騎樓老街最為壯觀,第二大便是文昌的騎樓老街了說到海南的文昌,大家都知道文昌椰子,文昌雞,還有獨特的抱羅粉,這些美食,但這條由海外歸來的華僑建設的「洋味兒」十足的騎樓是來文昌旅遊必看的一個景點之一。這個地方叫做鋪前。它也是僑鄉文昌中的僑鄉, 「下南洋」和「建騎樓」是鋪前兩段閃亮篇章。
  • 淄博礦務局德日建築群:百年歷史的見證
    建築不僅是一座城市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一個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淄博礦務局18座德日建築保存完好,佐證德日侵華歷史走進山東能源淄礦集團,仿佛進入另外一個天地,古樹參天的林蔭大道,充滿異域風情的歐洲園林,一棟棟風格迥異的德日建築,用無聲的存在,見證了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民族的百年歷史。
  • 容縣這條騎樓街,有說不完的故事
    容縣是廣西最大的僑鄉,千年歷史文化古鎮楊梅鎮享有容縣「僑中之僑」的美譽。楊梅鎮總人口近6萬人,楊梅籍海外華僑華人卻有4萬多人,80%—90%家庭都有僑的關係,有所謂「國內一個楊梅鎮,海外一個楊梅鎮」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