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歷史|蓬江河畔》的上一章,我們講述了石灣直街的歷史,以及這裡所見證的由江門墟、到江門埠、到江門市的幾百年滄桑變化與時代的變遷。
站在石灣直街與太平路交界的街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中西合璧的民國騎樓建築,默默地述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與歷史的足跡。
1925年,江門從新會縣劃出成為省轄市,隨後市政建設大規模展開。市政府修築了長堤、釣臺路、常安路,擴寬太平、塘步、新市、寶善、蓮平、更興等13條馬路。沿街興建了一批2至4層樓房,在常安路一帶還興建4至6層樓宇。這批中西結合的建築物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蓬江沿岸騎樓歷史街區。
從本期開始,我們從清末民初江門舊城區的中心——石灣直街,走進民國時期江門蓬江河畔的長堤騎樓商業區,講述歷史街區每一條街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探尋蓬江河畔繁榮與騰飛的起點。
根據百度百科的詞條收錄,「騎樓」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其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
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所有建築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呎、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結構的建築,稱之為「店屋」,或叫「五腳基」。
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
1912年,廣東都督陳炯明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為城市管理條例之中。
1918年,廣州政府開始鼓勵興建騎樓。短短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裡長的騎樓街。
江門蓬江河畔的騎樓商業街區,主要建成於上世紀20-30年代。當年江門的發展出現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就是1925年江門由一個小商埠升級為省轄市。
由1925年8月江門成為省轄市,到1939年3月日軍侵佔江門止,這十三年是江門城市建設的一個黃金時期,蓬江長堤沿岸的騎樓商業街區也是在這個時期建成。
根據五邑大學張超教授的《淺談江門市長堤民國騎樓建築的興衰》記載:
民國時期廣東各市縣共建設騎樓近萬棟,現保存下來的共4984棟,其中分布在江門全境的有2236棟,佔總數的44.9%。江門長堤街區現存150多棟騎樓,佔江門全境騎樓建築的6%。
江門的騎樓主要採用背靠背並排組合方式,鋪面大門朝向兩邊的街道,建築內部的進深比較長。這種建築可以滿足商業經營,採光、通風等也可以基本滿足使用要求。
這時期江門的騎樓結構多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優點一是促進了騎樓的大規模建設;二是牆不承重,因此豐富了建築外立面和陽臺的寬度的設計。
圖199:江門長堤騎樓街區分布圖(來源:《淺談江門市長堤民國騎樓建築的興衰》,張超)
在上期介紹的石灣廟遺址往蓬江河方向走十米,我們首先就來到的是太平路。太平路也是蓬江河畔歷史街區中保存較為完好的路段。
根據《蓬江區地名志》記載:太平路東、西走向。西通釣臺路,東與葵尾路、塘步路相交成「丫」形。長 100米,車行道寬8米,人行道各寬3米。居民293人。昔日因專營海南土特產,故曾稱「舊椰街」。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有慈善性質「明善堂」。1929年築馬路,市民寄意太平盛世,改稱「太平路」。1949年前此路段多經營綢布。90年代時,有家具、建材、副食、醫藥等店鋪 50 家。民居均為二、三層磚木結構騎樓式舊樓房。
現在的太平路,主要是經營飲食、建材、燈飾、窗簾、拜祭用品等。
開講太平路的故事,我們先從下面這張上世紀30年代的照片開始。
圖200:江門太平路與新市路交界處(20世紀30年代)
圖201:80多年後同一角度照片(2018年攝)
1931年(民國20年),江門撤銷市建制復重歸新會縣轄後,仍繼續修建馬路20餘條。隨後,汽車及其他車輛日漸增多,在紫茶路與常安路、倉後路與新市路、新市路與太平路的十字路中央,建造水泥柱雨傘式交通崗亭。圖200,就是上世紀30年代新市路與太平路交界路口的交通崗亭;圖201,則是80多年後同一角度拍攝的照片。
太平路78號:
站在圖201的拍攝點,道路左邊是雙數鋪位,圖中第三個鋪位門牌是太平路78號,本地著名的河記腸粉店。
該棟建築的樓頂是一個拱形,現在還可以看到「怡豐號」字樣,估計是民國時期在該棟建築經營的商號名稱。
圖202:太平路78號(2018年攝)
圖203:太平路78號,河記腸粉店(2018年攝)
圖204:河記的腸粉
太平路67號:
根據江門市志記載:
民國時期,紡織品業稱為綢布業,針織品多為百貨商兼營。民國19年(1930年),綢布業有上海昌興、錦綸、美萬、大成、恆泰麻社、九華、禮信、美禮、新光、廣東安等綢布店50多家,集中於豐寧街、太平路一帶,貨源多來自蘇州、杭州。至民國37年,經營針、紡織品的商店近70家,分布在常安路、興寧路、倉後路、蓮平路、太平路、羊橋市等。
圖201的道路右邊是太平路單數鋪位,圖中第三個鋪位是太平路67號,現在是經營床墊的店鋪。根據下圖204的民國廣告顯示,《江門市志》中提到的禮信綢布莊,就是在太平路67號。
圖205:以前的太平路67號是禮信綢布莊
圖206:現在的太平路67號是一家床墊商店(2018年攝)
圖207:太平路67號的二樓和三樓(2018年攝)
圖208:新,舊,太平路路牌(2018年攝)
太平路66號:
圖209:以前的太平路66號是誠德參茸藥行
圖210:現在的太平路66號是一家五金衛浴商店(2018年攝)
太平路59號:
根據本地文史資料的記載,江門市紅十字會診療所曾設在太平路59號。
圖211:太平路59號(2018年攝)
圖212:太平路59號(2018年攝)
太平路59號分之一之二之三等,幾座聯排騎樓的建築風格各異,融合了中西方多種建築風格和元素。
其中一座騎樓的三樓外牆,寫著「WAH CHONG LUNG」的英文招牌,建築物的外牆雕刻、圓柱、窗飾等極具特色。
圖213:太平路59號的「WAH CHONG LUNG」的英文招牌(2018年攝)
太平路59號之三的三樓是一個圓形的窗戶,二樓陽臺是圓拱形的門窗,放大後可見牆體多處有精美的雕刻。可惜該棟樓房的外牆經過粉刷,牆體的雕刻也大部分剝落了。
圖214:太平路59號之三(2018年攝)
太平路58號:
太平路58號是太平小學舊址。
太平小學有輝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江門一小。
1925年江門設為省轄市,太平路設立江門市第一間國立小學,稱為江門一小。
1931年江門取消獨立市的建制,復設為新會縣的江門鎮,該校改名江門鎮一小。
解放後,學校改名為江門市第二小學,之後又改名為太平小學。後來與啟明小學合併,成為啟明小學太平路分校。
現在學校已搬遷,太平小學原址的校舍建築全部拆除,操場和建築遺址都已被草叢覆蓋。
圖215:1951年改名為江門市第二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合照
上圖215是該校1951年改名為江門市第二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合照。照片背後有一座尖頂的建築,由於當時小學與看守所(上一章介紹的石灣廟原址)僅一牆之隔,因此這個尖頂的建築物有可能是看守所的瞭望塔,背後的建築物也有可能是石灣廟建築群。
圖216: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17: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18: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19:太平小學舊址(2018年攝)
圖220:太平小學上世紀90年代的宣傳資料
太平路長途汽車站:
民國時期太平路曾設有江門長途汽車站,在石灣直街與水街市場交界的十字路口,汽車經太平路、蓮平路、紫茶路、江會路出江門。
圖221:民國時期在太平路的江門長途汽車站(2018年攝)
圖222:太平路與水街市場交界的路口(2018年攝)
太平路8號:
太平路8號原江門神愛浸信會太平堂,1945年建成,面積207平方,三層磚木結構。
1957年7月,江門中華基督教會、江門中華聖公會、江門賴神浸信會、江門神愛浸信會、江門中華基督教安息日會5個基督教派實行聯合,成立江門城區基督教會。聯合禮拜堂設在釣臺路原江門中華基督教蓬萊教堂。1959年,教堂遷至太平路8號。
圖223:太平路8號(2018年攝)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江門油糖米機行業商人捐資在舊椰街(今太平路)設立慈善機構明善堂及診所,配1名中醫坐堂,為貧民贈醫施藥。原址位置C+家暫未查到。
民國20年(1931年),新會縣政府在江門太平路設立糧務總所,辦理糧食催徵事宜。原址位置C+家暫未查到。
另外,太平路還有很多的特色建築,也暫無法查到其有關歷史,歡迎大家補充完善,謝謝!
圖224:太平路70號(2018年攝)
圖225:太平路70號與68號(2018年攝)
圖226:太平路65號,外立面有較大的拆建(2018年攝)
圖227:太平路57號(2018年攝)
圖228:太平路56號(2018年攝)
圖229:太平路44號(2018年攝)
圖230:太平路7號(2018年攝)
下一期,我們繼續漫步歷史街區,從太平路走進葵尾路、上步路、浮石路、吉利街等,繼續講述這些老街的歷史故事。
參考資料及文獻
(1)《江門市志》;
(2)《蓬江區地名志》;
(3)《江門五邑百科全書》;
(4)張超,《淺談江門市長堤民國騎樓建築的興衰》。
往期精選:
【C+歷史|北街百年】系列:
一章一節|
百年海關
四章一節|
新寧鐵路:一首機器的詩,一個機器的夢
四章五節|
身處排華浪潮中的僑領——陳宜禧
五章二節|
人肉搜索:78年前哪支日軍入侵新會江門?
七章三節|
江門市中心醫院的百年院史簡記
七章七節|
江門培英的百年校史簡記
八章一節|
江門甘化廠:昔日輝煌
【C+歷史|蓬江河畔】系列:
二章|
東江裡、東海裡與華人首善呂志和
三章|
江華裡、阜元裡、竹排街,與生於江門水南的海盜張保仔
四章|
梧崗裡、亨美裡,與日軍設在江門水南的慰安所
五章|
口述歷史:一位八旬華僑講述的南芬裡、啟明裡故事
六章|
江門一中校史簡記
七章|
石灣直街,見證由江門墟、到江門埠、到江門市的歷史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本號後,可查看下期內容更新,在頁面左下角的「C+專欄」中可以查看往期全部文章)
歡迎關注本號,歡迎轉發分享。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