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孔令君
5日,鹽城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鹽城市主要領導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轉交的世界遺產證書。
鹽城舉辦一系列活動,將持續到8月中旬,如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專委會成立大會、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會議、鹽城市溼地與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揭幕儀式、黃海溼地研究院與韓國慶北大學共建海岸農業研究所揭幕儀式、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公園與鹽城黃海溼地世界遺產地建立友好關係儀式等。鹽城正系統開展各項保護管理工作,不斷放大世遺效應。
在鹽城,一個新理念開始深入人心——溼地是塊寶貝。
以前,不少人對溼地的認識有誤區,要麼超越它的承載能力過度開發,要麼教條式地把它封閉起來,認為這就是保護。實際上,國際上有不少對於濱海溼地可持續利用的探索。比如在溼地發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等,還比如利用溼地發展文創產業。在鹽城溼地,有丹頂鶴、勺嘴鷸等至少十多種叫得出名號的珍稀鳥類,鹽城已經醞釀成立黃海溼地文化發展公司,並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相關文創產品。
「沒想到可做的文章這麼多。」鹽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研員、申遺辦主任吳其江說。他非常認同,有好風景的地方就一定有好經濟。鹽通鐵路計劃今年底投入運營,鹽城將能藉助高鐵,便捷地南接上海、北至青島,屆時鹽城肯定會吸引來更多種形式的「頭腦經濟」。
申遺成功這一年來,鹽城更「洋氣」了。
「從事這項工作越久,越覺得世遺的話題怎麼都講不完,而且這是個開放性的、國際化的話題。」吳其江說,此前他參與了申遺的全過程,他說起去年7月在亞塞拜然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和投票時,鹽城遇到「神隊友」——澳大利亞第一個投了贊成票,還有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響應。在全球9條候鳥遷徙大通道中,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是路線最長、候鳥數量最多的。而以鹽城為代表的沿黃海溼地,則是這條候鳥遷徙通道中最為重要的中轉站、補給站。每年候鳥要先飛到鹽城,再飛到澳大利亞。鹽城溼地若保護不好,候鳥可能就到不了澳大利亞,這會對當地的生態、旅遊業產生重大影響。
生態保護是一個全球協作工作,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一個大生態體系,僅僅鹽城保護好了是不夠的,這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鹽城主要領導曾說起,在韓國首爾仁川機場,飛機起飛時,可以在機場附近看到大面積灘涂,和鹽城南洋機場飛機起飛時,在鹽城海邊看到的一模一樣。吳其江告訴記者,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學者們以及一批國家公園管理部門負責人,一直主動與他們聯繫,保持對鹽城溼地的高度關注和熱情。
今年,鹽城開始倡導並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範圍覆蓋上海、鹽城、南通、連雲港、日照、青島、煙臺、威海、大連、丹東等中國城市,加上朝鮮和韓國的環黃海地區等。
這是個「國際朋友圈」。鹽城提出,建設「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可從濱海溼地保護、遷飛候鳥保育合作等方面入手,通過生態議題來填補區域合作議程空白,助推地區合作、企業交流、民間互動。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