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4日《長沙晚報》
國防科大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研製磁懸浮列車所用的部分設備,至今仍保存完好。長沙晚報記者 小劉軍 攝
國防科大研製的一款磁懸浮列車樣車。長沙晚報記者 小劉軍 攝
長沙磁浮快線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浮鐵路。圖為磁浮列車正在運行。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記者 王斌 實習生 申瀟軼
1995年,是我國科研界和交通界一個令人振奮的年份。這一年的5月11日,我國第一臺單轉向架磁懸浮列車在國防科大實驗室試車成功,中國人正式圓了自己的磁懸浮列車夢。這一事件,入選當年我國的十大科技新聞。從此以後,我國的磁浮交通運輸技術向前邁進一大步,逐漸走在國際前端。
1995年之後,我國的磁懸浮技術開始遍地開花,在研究領域、應用領域都有很大發展。磁懸浮技術逐漸走出實驗室,由理論研究轉化為一輛輛飛馳的磁懸浮列車,載著國人向「交通強國」的目標奔去。這麼多年來,國防科大也一直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帶頭研究磁懸浮技術,如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早在磁懸浮技術研究初期,國防科大的研究團隊就希望能夠將磁懸浮技術應用到交通、磁懸浮軸承等多個領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這其中閃爍著「軍民融合」的智慧。這些年來,磁懸浮技術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歷程高度契合,科學家們潛心鑽研、獻身科研、報效祖國的精神,有著改革開放大時代的鮮明烙印。
晚報見證
1995年6月4日,《長沙晚報》刊髮長篇通訊《中國磁懸浮》,講述了1995年5月11日國防科大人通過數年努力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單轉向架磁懸浮列車並試車成功的新聞,同時講述了國防科大人艱辛又勵志的科研故事與中國磁懸浮交通的「夢想」。
親歷者說
境艱志更堅 盡瘁為磁浮
大大小小的變壓器堆滿了屋子,幾個人蹲在旁邊叮叮噹噹地拆著廢舊變壓器——這不是在廢品回收站,而是1980年國防科大自動控制系實驗室發生的真實景象。
「那時候做實驗的條件是很不容易的,可不像現在各種設備材料齊全。」國防科大智能科學學院龍志強教授說。1991年大學畢業後,龍志強進入國防科大工作,加入了當時的磁懸浮研究團隊,他回憶說:「當時系裡做磁懸浮研究的領頭人是常文森教授。那個時候研究經費不足,研究材料也沒有,大家只能去收廢品的地方收廢舊變壓器,然後拆出裡面的鐵芯做實驗。」
龍志強告訴記者,其實國防科大對於磁懸浮技術的研究,早在1980年就開始了。那個時候改革開放剛起步不久,大家都想為改革開放、為國家科研做點貢獻。於是,當時自動控制系的常文森教授便帶頭開始搞磁懸浮技術研究,這也是我國磁懸浮技術的起點。
早期的實驗,不僅實驗條件艱苦,實驗過程也很枯燥,大多數時候甚至充滿了失望和氣餒,「萬事開頭難」。在最初的幾個月,研究團隊一直在「實驗—失敗—再實驗」的過程中循環往復,終於有一天,一個小鐵塊懸浮了起來,這給了研究團隊很大的鼓舞。但是,從第一個小鐵塊浮起到研製出第一臺單轉向架磁懸浮列車系統,總共用了15年時間。
「15年的時間,團隊都將精力放在磁懸浮上,如今說來只有一句話,但是15年間同志們的努力和辛苦,又怎麼是一句話能概括得了!」龍志強教授感嘆道。
記者問及這麼多年以來團隊有沒有考慮過放棄,龍志強教授堅定地搖了搖頭:「沒有,即使再艱苦,我們都沒有考慮過放棄,既然做了就會做到底。」龍志強教授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1985年,常文森教授去日本訪問,了解了日本的磁浮列車技術。回國後,在他向國防科工委匯報工作時,錢學森特意從遠處坐到常文森身邊,認真聽取他的匯報,提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當時,常文森對錢老鄭重表示:「我們一定會研製出中國的磁浮列車。」一諾千金,這個承諾,不僅是對錢老的,更是對人民、對國家的。
在上世紀80年代,因為經費不足的原因,磁懸浮的實驗一直進行得比較緩慢。但是,幾乎每年都會有一個小進步,一年一年的小進步累積下來,終於在1995年邁出了一大步。
1989年,小型磁懸浮實驗樣車研製成功。1992年,國家科委將「磁懸浮列車關鍵技術研究」列入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劃。有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實驗團隊的工作順利了很多。1995年,單轉向架磁浮列車系統研製成功,立刻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併入選當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這個成果標誌著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低速常導磁浮列車的核心技術,為下一步的工程試驗奠定了基礎。
在研發期間,學校也沒有浪費研製成果,將暫時無法應用的試驗品投入教學,作為實驗器材和課程設計的內容,讓學生接觸磁懸浮技術,為實驗團隊培養接班人。
運行安全造價低,眾多優點集一身
一塊小黑板上畫滿了圖形,國防科大智能科學學院李傑教授正在黑板上寫寫畫畫。李傑還擔任著北京市中低速磁浮S1線總設計師。談到磁懸浮,他的眼睛都是亮的。他給記者簡單地介紹了磁懸浮,為了幫助記者理解磁懸浮的原理,還不時地在黑板上畫一些模型圖。
中學物理課本上講過,一個通了電的線圈,就有一定的磁力,可以將其他的鐵塊吸上來,斷電後,線圈就失去了磁力。如果讓通電的帶鐵芯線圈與普通鐵塊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需要應用自動控制理論與技術來解決。由此,通過電渦流間隙傳感器測量車載電磁鐵與軌道間隙,用懸浮控制技術來調節電磁鐵的電流,實現車輛與軌道之間的無接觸運行,這就是中低速磁浮列車的基本原理。
那麼,磁懸浮技術有什麼優點呢?龍志強告訴記者,由於磁浮列車與軌道的磁力使列車懸浮在空中,列車在行走時不需接觸地面,就不存在車輪和軌道接觸產生的噪聲或振動,沒有車輪磨耗,也不會在運行中產生鐵粉或橡膠粉塵等空氣汙染,有利於環保;其次,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大,線路適應性強,在狹窄地域,特別是建築密集的城市建成區,有較強的線路適應能力。此外,因為列車是被「包」在軌道上運行,所以無脫軌危險,建設施工時也相對安全,採用接觸軌供電方式,不會發生斷網等故障,運營安全。
做研究像玩闖關遊戲,沉迷其中樂此不疲
「其實做研究,枯燥是因為有的地方要重複很多遍,但樂趣也是有很多的,尤其是碰到難題的時候,團隊一起卯足勁兒解決難題的過程還是很有意思的。」龍志強笑著說,「我覺得我們的團隊心態很好,遇見難題不慌,愈戰愈勇,非要解決了不可。」
李傑是現在國防科大磁懸浮研究團隊的一員,在他身上,就很有龍志強所講的那種精神。李傑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國防科大讀本科,他告訴記者,因為磁懸浮列車在研究初期需要載客進行模擬實驗,所以他和同學們常常來做「人肉砝碼」,測試樣車的穩定性和載重能力,這也是他上本科時的一個「樂子」。
畢業後,李傑開始參與磁懸浮列車的研究和製造。他和團隊成員從第一輛磁懸浮大樣車CMS03開始,通過反覆的測試、實驗,研究出一個2.0版本,即CMS03A,這個版本的試驗車解決了CMS03隨機振動和數字控制的問題。之後,團隊又製造出CMS04試驗車,解決了軌道批量化生產的問題,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列車的運行速度。
記者了解到,磁懸浮的軌道比較特殊,要用F形的軌道,製造軌道的工作量大且難,一開始焊接加工每天只能生產十幾米軌道,這樣的效率是不能滿足工程化應用條件的。經過大量的研究之後,改進了生產方式,實現了批量化的生產,向磁懸浮交通的工程化應用邁出了一大步。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大概在2010年,我們在唐山那邊的試驗車臨時出了一點問題,當時我在長沙,和在唐山現場的學生打電話,遠程操作勉強讓車子運行了起來。」李傑說。後來經過排查,是因為那天下雨,導致軌道上的汙水幹擾了磁懸浮傳感器,讓列車無法正常運行。隨後,團隊用8個月左右的時間解決了這個問題,讓傳感器有了抗汙水、鏽水的能力。
就這樣,像玩闖關遊戲一樣,一個一個難題攻克下來,一代又一代的樣車製造出來,在這些經驗的累積中,有了現在的磁懸浮列車。
技術要傳承精神更要傳承,團隊靈魂不能丟
一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團隊的團結合作。國防科大磁懸浮團隊從當初組建到現在已有30多年歷史了。問及在這個團隊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龍志強不假思索地答:「艱苦奮鬥。」
「當年艱苦是因為起步艱難,條件艱難。因為經費缺口大,大家在一間廢棄的教室裡先鋪上10米長的軌道,讓樣車試著跑幾步;安裝時,幾位老教授用千斤頂把一個數噸重的部件搬到高懸的軌道上。」龍志強說,「團隊的氛圍真的很重要,我在1989年來國防科大培訓,受到團隊裡老師的很多照顧,我覺得這個團隊很溫暖,所以1991年畢業時我選擇了來這裡。」
「現在雖然條件好了,但艱苦奮鬥的傳統不能丟。技術的升級、列車的改造,這些問題都不容易。現在列車造好了,大家也絲毫不能鬆懈,這還只是剛開始,磁懸浮的路還有很長。」龍志強說。
以前每次試驗,出現一點問題,團隊可能要花幾年的時間去解決,有的時候,可能一兩個月都沒有進展。但是,正是團隊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激勵著大家,讓科研人員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現在的磁懸浮列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國防科大的團隊還會繼續努力。」李傑說,磁懸浮研究人員將繼續秉承「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和使命意識,充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為建立完善我國新一代中、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核心技術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推動我國磁浮交通系統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化與產業化作出貢獻。
磁懸浮列車及其技術從1980年開始,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一路行駛,它承載的,是科研人員的心血,是人民對便捷出行的期望,是「交通強國」的夢想。
奮進風採
長沙磁浮快線成湖南閃亮「名片」
2015年12月26日,長沙第一輛投入運營的磁浮列車緩緩發車,載著乘客,載著科研人員的努力,載著「交通強國」的夢想出發,開始了在長沙火車南站和黃花機場之間的試運行。2016年5月,長沙磁浮快線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浮鐵路,由國防科大等單位共同研發設計。它的安全運行,標誌著中國對於磁浮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面掌握,長沙也成為了繼上海之後,我國第二個開通磁浮快線的城市。
截至今年5月5日,長沙磁浮列車已開通運行兩年。兩年來累計開行列車89450列次,列車正點率99.85%,總運營裡程168.37萬公裡,累計發送旅客559.48萬人次,為人們出行提供不少便利。
目前,長沙磁浮快線被媒體評價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超級工程」和空鐵聯運的「超級樞紐」,長沙磁浮快線不僅是湖南的一張閃亮的「名片」,也是我國高端製造的一大亮點。
除了磁浮快線,長沙其他方面的軌道交通也在蓄勢中。在市發改委公布的《長沙市2018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中,涉及的軌道交通項目包含有軌電車、BRT快速公交、空中軌道列車等。據悉,萬家麗路BRT快速公交預計明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此外,長沙擬建設第二條磁浮線路,構建以金橋國家級交通樞紐為中心的放射式網絡結構。
記者重訪
在國防科大校園的一棟房子裡,還保留著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磁懸浮技術時製造和使用的設備。走上一個簡易站臺,記者看到,十幾米長的軌道上停著一輛小型磁懸浮樣車,軌道上的斑斑鏽跡無聲地訴說著那個年代老一輩技術人員的艱辛付出,樣車還是乾淨的,看得出國防科大人對它的用心保養。
如今,國防科大的磁懸浮技術研究室裡裝配著先進的研究設備,實驗器材也不需要再去拆卸廢舊變壓器,但科技工作者們依舊不忘初心,堅守著當年的承諾,大力發展磁懸浮事業,將磁懸浮從理論變成現實,褪去磁懸浮的神秘色彩,讓磁懸浮走進人們的生活,推進磁懸浮列車的產業化、大眾化。
年度大事
5月1日
中國開始推行雙休日工作制,即每周5天工作制。
5月6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
5月26日至30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
9月3日
首都各界舉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大會。
11月16日
京九鐵路提前全線鋪通。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王斌
編輯: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