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為古代八珍之一,八珍雖有好幾個版本,但魚翅總能佔據一席,可見其在林林總總大美食中有鞏固的地位。最早食用魚翅的人是漁民,漁民出售鯊魚後,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魚商發現有利可圖,收為商品出售,魚翅才漸漸出現於宴席上。至明代中期,魚翅已為人們廣泛食用,各類書籍對魚翅的選料和烹製多有介紹。《金瓶梅詞話》中評價魚翅為「珍饈美味」、「絕好下飯」;《明宮史》有明熹宗喜食用魚翅、燕窩、蛤蜊和鮮蝦等多種原料製作的「一品鍋」的記載
魚翅的出產地較廣,種類繁多,不過從漲發後的形狀看,卻可以簡單地分為排翅和散翅兩大類。
又稱鮑翅、裙翅或群翅,如五羊片、青片、牙揀翅等漲發而成,並且在漲發時採取某種保形方法,使翅針通過柔軟的骨膜連在一起。發好的排翅呈扇形梳狀,形狀完整,美觀大方。
散翅
是用較薄小的魚翅漲發而成的,翅針根根分離呈粉絲狀。
排翅的翅針一般較粗大且骨膜肥厚。
按鯊魚鰭所生長部位可分為背鰭、胸鰭、臀鰭、尾鰭。
脊翅(背鰭)
脊翅取自鯊魚的背鰭,多是三角形與勾翅一樣兩面顏色相近,脊翅翅針較短,多作包翅用;
勾翅(尾鰭)
勾翅取自鯊魚的尾鰭,全鰭無骨,故加工後成數最高,翅針粗長,價錢亦最貴,多作散翅用;
翅片(胸鰭)
翅片多呈長形,兩面顏色不同,即為陰陽色;
按魚翅按顏色分,有黃、白、灰、青、黑、混(黃白色)等六種,其中以黃、白、灰三色較優。
按魚翅由於產地和焙制方法不一,又有淡水翅鹹水翅之分。
等級分布
魚翅按顏色分,有黃、白、灰、青、黑、混(黃白色)等六種,其中以黃、白、灰三色較優。由於產地和焙制方法不一,又有淡水翅鹹水翅之分。淡水翅系用日光曬乾,或用石灰水浸漬而成,質量較好;鹹水翅用鹽水浸漬,質量次於淡水翅。魚翅還可按形態完整與否分類。漲發後成為整隻翅的稱為排翅,為上品;漲發後散開成一條一條的叫散翅,為次品。
魚翅主要產於我國沿海的廣東、福建、臺灣、浙江、山東等省及南海諸島。日本、美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地均產。一般來說,進口魚翅以菲律賓的呂宋黃為上品。
魚翅為古代八珍之一,八珍雖有好幾個版本,但魚翅總能佔據一席,可見其在林林總總大美食中有鞏固的地位。最早食用魚翅的人是漁民,漁民出售鯊魚後,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魚商發現有利可圖,收為商品出售,魚翅才漸漸出現於宴席上。至明代中期,魚翅已為人們廣泛食用,各類書籍對魚翅的選料和烹製多有介紹。《金瓶梅詞話》中評價魚翅為「珍饈美味」、「絕好下飯」;《明宮史》有明熹宗喜食用魚翅、燕窩、蛤蜊和鮮蝦等多種原料製作的「一品鍋」的記載。南方各地尤其將魚翅視為珍貴烹飪原料。
古人稱鯊魚為鮫魚、魚昔 ,亦 寫 作 沙魚,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別號。
但人們最早加工出的鯊魚製品則是魚皮和魚唇。
鯊魚皮和鯊魚唇都曾名噪食界。楊彥齡《楊公筆錄》在誇獎鰒魚的時候,認為江珧柱、沙魚、赤鰾之類「皆可北面矣」,這裡說的沙魚僅指其魚皮和魚唇製品。鯊魚皮經過加工並細切成絲後,稱為鯊魚皮膾,非常珍貴,梅堯臣曾獲友人饋贈,寫下了《答持國遺鯊魚皮膾》一詩,其中透露了這種珍品的一些信息。其《宛陵集》卷二九載其詩云:「海魚沙玉皮,翦膾金齏釅。遠持享佳賓,豈用飾寶劍。予貧食幾稀,君愛則已泛。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為欠。」以致認為魚翅在宋代已登食壇,乃是將鯊魚皮膾誤認為魚翅。
其實,我國加工魚翅的歷史並不長,從明朝開始,人們才發現鯊魚鰭。首先,捕鯊本身就帶有危險性,因為鯊魚兇猛,能夠攻擊人類,捕殺過程風險高。從古籍中看:乾隆《諸城縣誌》卷一二曾記載說:
「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
可見,乾隆時期的鯊魚捕撈就充滿危險。從鯊魚翅到魚翅的處理過程也非常繁瑣。古籍中曾介紹過魚翅的加工情況。捕鯊之後,粗加工成為翅板(或稱翅片、原翅、皮翅),細加工則成翅絲(或稱軟刺、明翅)。郝懿行《記海錯》敘述說:
「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
把魚翅推向飲食市場之後,立刻引起強烈共鳴,認識其價值者逐漸增多。如劉若愚撰寫的《酌中志》火集,詳細記載明代皇帝正月的飲食:
「先帝最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恆喜用焉。」(鯊魚筋,指鯊魚翅筋)。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鮫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
清朝
魚翅作為新興的海產珍品,迅速發展起來,不但供應量明顯增加,身價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記海錯》說魚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間以為上餚」。從那時起,南北各地都可見到魚翅宴席,王士禎的《居易錄》,卷八記載說:
「京師筵席多尚異味,……近日筵席,魚翅必用鎮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兩有餘。」
歐陽兆熊的《水窗春囈》卷下河廳奢侈一章中記錄了官員們享用魚翅的奢靡生活:
「九、十、十一三閱月,即席間之柳木牙籤,一錢可購十餘枝者,亦開報至數百千,海參魚翅之費則更及萬矣。」
然而,魚翅雖然名貴,但烹調卻頗費功力,只有技藝高超的廚人才能製作出的魚翅菜餚。為此,清代廚家各顯神通,不斷推出新型的魚翅菜品,魚翅口味,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烹飪特色。當時食界共推閩、粵魚翅,烹飪最良。如《汪穰卿筆記》卷三在論述魚翅製作時說:「顧庖人為此未必盡得法,大約閩、粵人最擅長,次則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雞四隻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雞鴨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極融化而漉取其汁。「
明熹宗之後到清代中期前無人在敢吃魚翅。這個是因為,熹宗起年號天啟,並且喜歡吃魚翅,恰恰與唐代李白的一首詩符合。
這是我為大家帶來得魚翅基本知識,我認為任何一個食材,我們都行先了解食材特性,根據食材特性,特點,去做這道菜,細節,要點把控好,這樣我們做出來的菜就形神兼具。
我是欒新強,識廚解味,發起人!每天為大家分享一道食材,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起來探討美食,希望我們都在美食的路上越走越遠。
識廚解味,解遍天下食材!
識盡大千世界
廚遊八方視野
解覓食材本真
味尋大道至簡
我是欒新強。
願意與您一起成長。如果覺得有用請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學習!
願意和每個愛學習的成為朋友!
低質量的社交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唯有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
不是雞湯這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