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科考船再次向太平洋進發 海底有哪些好寶貝?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海洋六號科考船再次向太平洋進發 海底有哪些好寶貝?

2017-06-28 09:29:24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2017年06月28日 09:29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參與互動 

  6月26日上午,我國綜合科學調查船「海洋六號」從廣州出發,正式開啟我國2017年深海地質調查工作和第41航次第二階段大洋科考任務。

  「海洋六號」將執行多項任務

  「海洋六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功能於一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本次深海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有:

  繼續在前期調查區開展新資源的調查;

  在新區域開展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調查工作;

  執行第41航次第二階段大洋科考任務,在西太平洋進行富鈷結殼資源的勘探工作、在海山區進行環境生物調查等。

海底科考成果豐富

  此次科考的任務,將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批准的合同礦區進行科學考察。目前,我國大洋科考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帶回來了不少寶貝,一起去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樣品庫看一看。

  像這樣的樣品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一共有四個。樣品庫裡存放著來自我國南海、東海、黃海以及太平洋、南極等海域的各類海洋沉積物、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各類海底巖石、天然氣水合物等樣品。

  記者手裡拿的是一塊切割好的柱狀巖心,廣州海洋局實驗測試所的工程師將根據巖性特徵和層位變化來進行取樣工作。最後,對這些樣品進行巖石礦物、古生物的鑑定,還有粒度和化學成分的分析。通過分析得到的數據可以更好地幫助工作人員認識海底環境變化和海洋資源的分布情況。

富鈷結殼:全球深海資源研發熱點

  此次「海洋六號」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對太平洋開展富鈷結殼資源的進一步科學考察和資源評價。那麼什麼是富鈷結殼資源呢?

  富鈷結殼也被稱為鈷結殼、鐵錳結殼,一般生長在海底巖石或巖屑表面。因富含鈷元素而得名。

  廣州海洋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介紹,鈷是一種在航天、航空高技術領域廣泛應用的金屬,尤其是新能源領域,對鈷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不僅如此,富鈷結殼中銅、鉑等稀有金屬的含量也很可觀,而這些稀有金屬都是現代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礦產資源。

  何高文表示,世界上大約635萬平方公裡的海底為富鈷結殼所覆蓋,佔海底總面積的1.7%。目前,在中太平洋海山群、夏威夷海嶺等地都有發現,資源儲量巨大。不過,富鈷結殼賦存在海山表面,比較薄,最厚的也就20釐米左右,再加上它賦存的海山地形比較複雜,所以,開採起來是比較困難的。

  據不完全統計,太平洋西部火山構造隆起帶上,富鈷結殼礦床的潛在資源量達10億噸,鈷金屬量達數百萬噸,經濟總價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首獲330公斤海底樣品 刷新單次紀錄
    "海洋六號"首獲330公斤海底樣品 刷新單次紀錄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正在太平洋海域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海洋六號」綜合科考船近日通過搭載的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海山區複雜的地形環境中首次獲取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海洋六號」完成29航次大洋科考任務凱旋
    11月6日,「海洋六號」停靠在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當日,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考察船「海洋六號」順利完成29航次科考任務,返回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整個航程先後共有95名科考隊員參加,歷時163天,航行2萬多海裡,這也是「海洋六號」執行大洋科考任務人員輪換最多的一次。據悉,這次航行科考隊首次對位於西太平洋我國結殼勘探礦區,即採薇海山示範區進行多手段詳細勘察,為結殼資源評價和下一步工程勘探提供詳細資料。
  • 「海洋六號」今晨凱旋,快圍觀從深海帶回了啥?
    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23日上午滿載科考成果徐徐返靠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中國科考船海底發現「冷泉」,位於水深1200至1400米之間
    「海洋六號」科考船在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後於16日返抵廣州。科考期間,我國調查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發現一處新的大型活動性「冷泉」。「海洋六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考船。
  • 中國最先進海洋科考船「科學號」探測衝繩海槽 日本巡邏船阻撓
    中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科學號」近日已抵達衝繩海槽開展活動,昨天(13日)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廳兩艘巡邏船阻撓但未予理睬。剛剛服役的「科學號」本月8日開始了它的首航之旅,任務是在衝繩海槽探索生命起源。4月8日,「科學號」駛出青島港,開始首次科考任務「科學號」科考活動遭日本阻撓中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科學號
  • 「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 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昨天(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航抵達廣州。該航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了「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等成果。
  • 「科學」號科考船舉行首航儀式 將赴衝繩海槽考察
    我科考船赴衝繩海槽考察  8日,「科學」號首航儀式在青島中苑碼頭舉行  我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科學」號8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中科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相關科考任務。
  • 「科學」號科考船從4438米海底採集到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據航段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張國良研究員介紹,航次第一航段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南海所等單位的科考人員,調查內容涉及水文、地質、地球物理觀測及取樣等,航期預計50天。航次開始後的第一周,受風浪作用影響較大,對正常作業和隊員身體狀況造成較大影響。進入12月以來,海況明顯好轉,作業有了明顯進展。目前,航次已經完成了馬裡亞納附近的CTD-ADCP作業和部分巖石採樣站位。
  • 我國極地科考新模式收穫豐碩成果
    次南極科考任務的「海洋六號」科考船也於14日駛返廣東海洋地質專用碼頭。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海跨越的歷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藍白相間、具備極地夏季輕度冰區航行能力的「海洋六號」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橫穿赤道、最南抵達南緯63°09』海域的「科考弧線」。這也是一條成果纍纍的「科考弧線」。
  • 「海洋六號」在南極集體給祖國親人拜年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黃進 通訊員/陳惠玲)「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海洋六號全體科考隊員在南極給祖國人民拜年了!祝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拋錨避風期間,「海洋六號」船組織了一次集體給祖國親人拜年活動。
  • 中國科考船進行首次現代意義上的環球大洋科考
    3月30日下午,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毛彬表示,這次考察的主要對象是國際海底。國際海底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而發展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事業,是中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也是我國參與人類認識、利用、保護海洋活動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科學研究。
  • 海洋科考重器-「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交船入列
    12月18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黃埔文衝公司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公司長洲廠區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 龍麗娟和向輝明分別代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黃埔文衝籤署了「實驗6」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交船文件。隨後,龍麗娟宣布「實驗6」正式入列,並向船長授旗。
  •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凱旋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由大洋46航次(第一、二、三、五、六航段)和南極34航次(第四航段)兩個部分組成,參航單位25個,參航船隊員183人。首次將大洋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對我國南極科考相對薄弱的大西洋扇區進行了大範圍「體檢」,開創了多項「首次」:首次將我國南極科考由傳統的西經45度向東擴展到了西經37度海域;在穿越德雷克海峽期間,在海峽中部順利完成了2個站位的綜合海洋環境要素觀測;成功在南極鮑威爾海布放了2套深水潛標,開創了我國利用潛標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實施長期觀測的歷史;首次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底進行了大範圍全覆蓋的海底地形測量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央廣網上海8月28日消息(記者鄭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28日)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具備I類無限航區(毗鄰冰區,抗冰加強CCS B3級)全球航行能力,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創新技術高度集成的新一代綜合性科考船。該船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 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回顧
    新華網北京6月9日電(記者羅沙)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以來,中國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依靠海洋科技發展突破制約海洋發展和保護的瓶頸,統籌兼顧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邁出了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的穩健步伐。
  • 7000多米的海底,竟然有這麼多「神奇」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 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後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 我委支持建設的「科學」號科考船揭示西太平洋雅浦島弧形成時代和...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團隊利用「科學」號科考船,在雅浦島弧獲取的基巖,開展了一系列詳細的礦物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揭示西太平洋雅浦島弧形成時代和構造演化歷史。  西太平洋是研究俯衝帶發育和演化的重要海區。雅浦島弧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卡洛琳板塊之間的三聯點處,經受了複雜的板塊構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