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號科考船從4438米海底採集到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2020-12-26 騰訊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

據航段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張國良研究員介紹,航次第一航段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南海所等單位的科考人員,調查內容涉及水文、地質、地球物理觀測及取樣等,航期預計50天。航次開始後的第一周,受風浪作用影響較大,對正常作業和隊員身體狀況造成較大影響。進入12月以來,海況明顯好轉,作業有了明顯進展。目前,航次已經完成了馬裡亞納附近的CTD-ADCP作業和部分巖石採樣站位。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生戰明君是第一次出海參加航次,對海上科考表現出濃厚興趣,也對海上採樣過程深有感觸。她描述了第一次親歷電視抓斗作業的過程:早上7點,「科學」號隊員在準備當天的電視抓斗作業。7時53分,抓斗正式入水。通過船上工作人員的協作,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到達4438米的海底深處,撥開海底的神秘面紗,通過電視抓斗內部攝像頭可以看到海底的情況,仿佛漫步於海底之間。我們所選取的作業站位位於馬裡亞納島弧南部,屬於弧前構造環境,作業目標是在這裡抓取火山巖樣品。由於水深較大、營養物質匱乏,這裡生物活動跡象罕見,像是大洋中的戈壁灘。在海山附近,可以看到海底的底質組成並不均一,有的被沉積物覆蓋,有零星鐵錳結殼出露,有的出露大量堅硬的火山巖基底。一次成功的電視抓斗抓取作業,需要較低的坐底傾角、一定程度的沉積物覆蓋、以及體積適合的巖石分布等。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海底漫步」,最終選取在滿足條件的區域進行抓取。經過抓斗內置攝像頭視頻確認後,開始回收繩纜。令人最期待的是電視抓斗收至甲板後的開鬥環節,幸運的是,這一站位我們採集到200公斤以上的火山巖樣品,其中最大的一塊接近100公斤。這次成功抓取讓全體科考隊員受到鼓舞,也是本航次一個良好的開端。」

另外,航次目前也已完成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的CTD採水作業。來自北京大學的安永睿博士介紹,自開航以來已採集了六個站位的全水深多同位素深海水樣,過濾海水一萬餘升。其中,最深的CTD站位位於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附近,單站位即過濾海水七百餘升。所採的多同位素樣品將主要用於立體刻畫深淵水文循環,這對於理解大洋水圈全水深海水組成、海氣界面和流固界面地球生物化學過程有重要科學價值。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作業 4438米海底抓取200多公斤火山...
    12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戰明君是第一次出海參加航次,對海上科考表現出濃厚興趣,也對海上採樣過程深有感觸。她描述了第一次親歷電視抓斗作業的過程:早上7點,「科學」號隊員在準備當天的電視抓斗作業。7時53分,抓斗正式入水。
  • 到馬裡亞納海溝「挖土」 「科學」號採巨型火山巖
    到馬裡亞納海溝「挖土」 「科學」號採巨型火山巖  總航期預計100天,計劃開展西太平洋火山巖、沉積物採樣和地球物理調查  本報12月17日訊 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個重大科學考察航次
  •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科考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華社青島12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科學考察,已獲得火山巖樣品和全水深海水樣品等。 據介紹,「科學」號於11月23日從青島起航,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享航次,主要是對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及板塊俯衝起始機制進行科學考察。
  • 從馬裡亞納海溝採回火山巖樣品
    從馬裡亞納海溝採回火山巖樣品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8 星期五     早報12月17日訊 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個重大科學考察航次「NORC2020-581
  • 4438米海底科考!「科學」號採集到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 "海洋六號"首獲330公斤海底樣品 刷新單次紀錄
    "海洋六號"首獲330公斤海底樣品 刷新單次紀錄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正在太平洋海域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海洋六號」綜合科考船近日通過搭載的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海山區複雜的地形環境中首次獲取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科考船採集到稀有深水海兔,「吃貨」網友:怎麼吃?
    5月27日消息,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式開始對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南側系列海山展開調查,船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發現」號潛水器當天調查的海山是一座平頂海山,頂部位於海平面以下800米,高度1400米。
  • 海洋六號科考船再次向太平洋進發 海底有哪些好寶貝?
    海洋六號科考船再次向太平洋進發 海底有哪些好寶貝?「海洋六號」從廣州出發,正式開啟我國2017年深海地質調查工作和第41航次第二階段大洋科考任務。
  •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大量冷泉生物,看看它們都長啥樣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7月25日從南海一冷泉區帶回大量生物樣品,包括100多隻潛鎧蝦、貽貝和阿爾文蝦等生物樣品,並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
  • 中國科考船進行首次現代意義上的環球大洋科考
    環球科考有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考察西、中太平洋海山區的富鈷結殼和全球三大洋洋中脊上幾個關鍵熱液活動區的海底硫化物系統及其周邊的極端生命現象;二是實現我國大洋工作由單一的太平洋區域轉向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在內的全球各大洋區,由單一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調查轉向資源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科學考察。
  • 「探索一號」科考船返回三亞
    據新華社三亞8月12日電 12日8時,中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探索一號」科考船結束首航,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執行84項科考任務後返回三亞,這也標誌著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萬米級深淵科考的圓滿成功。
  • 綜述:「科學」號探秘卡羅琳海山發現了什麼
    新華社「科學」號8月31日電 綜述:「科學」號探秘卡羅琳海山發現了什麼新華社記者張旭東8月7日至29日,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對人類從無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
  • 「嘉庚」號科考船南海尋泥火山 過程像放風箏
    前日清晨5時許,「嘉庚」號抵達第七個站位,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彥林博士開始了忙碌。一般情況下,一艘科考船只有一位首席科學家,此次也不例外。在探測隊隊員的協助下,王彥林將特地從廣州帶過來的小抓斗下沉到1654米深的海底,抓取沉積物。
  • 「科學」號從西太平洋帶回了啥
    【科普小博士】  作者:王敏  日前,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本航次5月18日從青島起航,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
  • 中國科考船海底發現「冷泉」,位於水深1200至1400米之間
    「海洋六號」科考船在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後於16日返抵廣州。科考期間,我國調查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發現一處新的大型活動性「冷泉」。「海洋六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考船。
  • 「科學」號科考船舉行首航儀式 將赴衝繩海槽考察
    我科考船赴衝繩海槽考察  8日,「科學」號首航儀式在青島中苑碼頭舉行  我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科學」號8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中科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相關科考任務。
  • 【大洋科考40天】⑦:如何從海底「淘寶」?
    「金記者」2月15日從模里西斯出發,乘坐「向陽紅10」船,開啟為期40天的中國大洋科考第43航次第三航段。印度洋時間2月24日,順利抵達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話說此行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尋寶」,「金記者」就帶領大家看一看科考團隊是如何從海底「淘寶」的——  【從海底抓取了兩樣寶貝!】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  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