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
據航段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張國良研究員介紹,航次第一航段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南海所等單位的科考人員,調查內容涉及水文、地質、地球物理觀測及取樣等,航期預計50天。航次開始後的第一周,受風浪作用影響較大,對正常作業和隊員身體狀況造成較大影響。進入12月以來,海況明顯好轉,作業有了明顯進展。目前,航次已經完成了馬裡亞納附近的CTD-ADCP作業和部分巖石採樣站位。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生戰明君是第一次出海參加航次,對海上科考表現出濃厚興趣,也對海上採樣過程深有感觸。她描述了第一次親歷電視抓斗作業的過程:早上7點,「科學」號隊員在準備當天的電視抓斗作業。7時53分,抓斗正式入水。通過船上工作人員的協作,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到達4438米的海底深處,撥開海底的神秘面紗,通過電視抓斗內部攝像頭可以看到海底的情況,仿佛漫步於海底之間。我們所選取的作業站位位於馬裡亞納島弧南部,屬於弧前構造環境,作業目標是在這裡抓取火山巖樣品。由於水深較大、營養物質匱乏,這裡生物活動跡象罕見,像是大洋中的戈壁灘。在海山附近,可以看到海底的底質組成並不均一,有的被沉積物覆蓋,有零星鐵錳結殼出露,有的出露大量堅硬的火山巖基底。一次成功的電視抓斗抓取作業,需要較低的坐底傾角、一定程度的沉積物覆蓋、以及體積適合的巖石分布等。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海底漫步」,最終選取在滿足條件的區域進行抓取。經過抓斗內置攝像頭視頻確認後,開始回收繩纜。令人最期待的是電視抓斗收至甲板後的開鬥環節,幸運的是,這一站位我們採集到200公斤以上的火山巖樣品,其中最大的一塊接近100公斤。這次成功抓取讓全體科考隊員受到鼓舞,也是本航次一個良好的開端。」
另外,航次目前也已完成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的CTD採水作業。來自北京大學的安永睿博士介紹,自開航以來已採集了六個站位的全水深多同位素深海水樣,過濾海水一萬餘升。其中,最深的CTD站位位於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附近,單站位即過濾海水七百餘升。所採的多同位素樣品將主要用於立體刻畫深淵水文循環,這對於理解大洋水圈全水深海水組成、海氣界面和流固界面地球生物化學過程有重要科學價值。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