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菠蘿(菠蘿因子公眾號創始人)
(一)
絕大多數癌症在發達國家高發,但肝癌例外,發展中國家更多。中國是肝癌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發病率高加上人口眾多,導致全球高達 50% 的肝癌患者都在中國。
但要說肝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其實不是中國,而是我們的鄰居:蒙古。
據統計,校正了年齡因素後,中國每 10 萬人中,肝癌有 18 個,而蒙古高達94個!他們發病率居然是中國的 5 倍,甚至也遙遙領先排名第二埃及的 32 個。
蒙古肝癌的異常高發,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密切關注。大家都急於知道一個答案:到底為啥呢?
(二)
研究發現,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是肝炎病毒肆虐。
慢性肝炎,是全球肝癌的最大風險因素,75% 以上的肝癌與之有關。
而導致慢性肝炎的元兇,主要是兩大類病毒:B肝病毒(HBV)和C肝病毒(HCV)。中國的肝癌主要和B肝病毒有關(想了解更多點這裡),而歐美則主要和C肝病毒有關。
肝癌之所以在發展中國家更多,最大的原因就是無論B肝病毒還是C肝病毒,感染者主要都在發展中國家。
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有可能同時感染B肝病毒和C肝病毒,這會產生疊加效果,進一步增加風險。
蒙古,就是世界上罕見的B肝病毒和C肝病毒感染都非常嚴重的國家。
蒙古超過 25% 的人口都是肝炎病毒攜帶者!而幾乎 100% 的肝癌患者都是肝炎病毒的攜帶者,有不少人都是同時患有慢性B肝和慢性C肝。
最可怕的是,蒙古基礎衛生醫療和健康教育系統都比較落後,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得了慢性肝炎,更別說預防。這導致蒙古的肝炎和肝癌問題愈演愈烈。
(三)
第二個原因,是蒙古人喝酒非常猛!
任何的酒,無論白酒,紅酒,黃酒還是啤酒,都是一級致癌物!因為酒精進入體內後,會被代謝為乙醛。而乙醛,能直接引起細胞的 DNA 突變,長期飲酒,就可能誘發癌症。
肝癌尤其和飲酒關係密切。由於肝是解酒的主要器官,因此喝酒後,乙醛也在肝臟聚集最多,傷害最大。
對於慢性肝炎患者,更是不能喝酒,因為兩個主要的肝癌風險因素加在一起,風險會陡增。
但很遺憾,蒙古就是這種慢性肝炎患者也喜歡喝酒的國家。
2006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蒙古高達 20% 左右的男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成癮。
為什麼蒙古的飲酒問題這麼嚴重?
一是文化原因,二是經濟原因。
去過內蒙古的人,都知道蒙古族喝酒非常猛!他們喝酒的習慣是深入骨髓的,成為了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自己喝,和家人喝,和朋友喝;高興喝,難過喝,沒事兒也喝。
我有一位蒙古族的好朋友,有一次聚餐,我隨口問他喝不喝酒,他感覺被侮辱了,非常不高興,說:「不喝酒,還好意思叫蒙古人?!」
除了文化,經濟因素是蒙古酒精泛濫另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蒙古盛產酒,而且主要是烈酒,僅僅伏特加就有好多名牌產品,出口不少,屬於民族驕傲。酒產業是蒙古的支柱產業,也是最大的單一稅收來源,據估計蒙古政府有 20% 左右稅收都和酒產業有關。更不用說這個產業還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
酒廠賺的錢,除了股東分掉,還拿出很多做全方位的推廣和營銷。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給蒙古政府做了一個全面分析,列出了居民健康面臨最大的 15 個問題,其中排在前面的就是酒精泛濫。但在後來的政府報告裡,其中 14 個問題都被列入「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但酒精泛濫卻被「種種原因」遺漏了。
這就跟菸草行業差不多。全世界任何國家政府都知道菸草對健康非常不好,但由於和經濟聯繫太緊密,又很難全面取締菸草行業。
(四)
總結一下,為什麼蒙古全世界肝癌發病率第一?
B肝流行+C肝流行,蒙古成了「肝炎失控」的國家。
文化因素+經濟因素,蒙古成了「酒精失控」的國家。
肝炎失控+酒精失控,蒙古成了「肝癌失控」的國家。
對於同樣肝癌高發的中國人來說,這些教訓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做好健康宣傳,包括大力推行新生兒B肝疫苗,擴大C肝藥物可及性,宣傳控煙控酒知識等,都是我們必須堅持做下去的。
希望肝癌在中國早日成為罕見病!
參考文獻:
[1] LIVER CANCER IN THE WORLD: EPIDEMIOLOGY,INCIDENCE, MORTALITY AND RISK FACTORS,WCRJ 2018; 5 (2):e1082.
[2] Mongolia's struggle with liver cancer. Lancet.2011 Apr 2;377(9772):1139-40.
[3] The Dual Nature of Alcohol Use and Abuse inMongolia: Reflections Through Policy.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2010 Jul;22(3Suppl):209S-215S.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