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區居民當導遊 走街串巷講社區歷史重塑社區文化

2020-12-12 中國文明網

   「各位遊客,歡迎來到通錦橋路社區參觀遊覽。」最近,在成都青羊區新華西路街道通錦橋路社區街頭經常能看見一群遊客,在導遊帶領下遊覽街巷,了解社區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在社區導遊的帶領下,遊客們沿江漢路、洛陽路、武都路遊覽,探尋古城牆、甲府園。一路走下來,導遊講述了不少通錦橋轄區的歷史故事,遊客們也是聽得興致盎然。

社區導遊培育計劃現場演練。

  

社區導遊隊成員

  原來,為了將社區文化建設與社區發展治理相結合,通錦橋路社區通過打造「北較場記憶」社區營造項目,組建了一支社區導遊隊,以此挖掘社區歷史,營造社區文化。

  社區導遊

  帶隊走街串巷 講述社區歷史故事

  「各位遊客,我們此次參觀的路線是:先走通錦橋,可以看到飲馬河,然後走江漢路遠觀武擔山,隨後在洛陽路參觀明清古商鋪後到達萬福橋和文殊院,最後路過府河河畔經甲府園抵達明清古城牆……」頭戴導遊帽,手拿擴音器,正邊走邊講解的阿姨名叫孟海,是土生土長的通錦橋路社區居民。9月1日,「北較場記憶」社區導遊培育計劃的現場演練中,經過培訓後的6位社區居民當天輪番擔綱導遊工作,沿著預定線路講解社區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

  通錦橋路社區書記廖建軍介紹,目前社區導遊隊共有隊員21人,成員由社區黨員、社區文翰書畫社成員和居民代表組成。在正式「上崗」前,導遊們已經開展過多次培訓,熟悉打磨導遊詞,練習講解技巧,最終確定導遊人選。

  據了解,這次實踐演練,將整體線路進行了重新規劃與設計,全部講解詞分為8個部分,每個社區導遊負責講解1到2個特色文化古蹟。通過遊覽過程中的詳細講解,不僅讓居民對居住多年的區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使社區青少年更加了解社區文化歷史,感受社區日新月異的發展。

  「社區導遊都是轄區的老居民,平均年齡60歲左右。我們在這兒生活了幾十年,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當時聽說社區要培育導遊,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據孟梅介紹,在正式「上崗」前,社區開展了多次培訓,讓大家熟悉導遊詞,練習講解技巧等,「這是我第一次當『導遊』,帶著他們逛『北較場』,追尋歷史足跡,傳承社區文化,讓我覺得責任重大。」

轄區的古城牆。

  搭建平臺

  重塑社區文化 培育居民公共精神

  「導遊隊是社區『北較場記憶』社區營造項目的一部分。通錦橋路歷史悠久有積澱,人情味濃厚,屬於熟人小社會,社區資源較豐富,集體意識強。」社區書記廖建軍表示,社區希望社區營造項目打造愛國主義特色文化,融入「文化青羊·歷史記憶」,以持續地造「物」、造「事」的集體行動實現造「人」,培育社區居民的公共精神和社區意識。

  「在社區導遊培育過程中,我們了解了『通錦』二字的所包含的美好願望。大家在討論導遊稿時,說起老故事,每個人都很踴躍。經過一次次探討、補充,群策群力,社區導遊稿內容更加生動豐富。」孟海說,這些記憶不僅只是傳說或者故事,更是社區歷史的傳承、社區文化、民俗的重要載體,對於傳承歷史文化、引導居民崇德向善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前期調研中發現,社區新移民群體對於社區的關注和融入不高,對於社區的了解比較少,平常忙於工作也較少參與社區事務,但是他們有融入社區和挖掘社區文化的需求。現在社區居民大多數是外來定居,原住民較少,對於社區的歷史文化了解較少,社區歷史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社區希望通過營造項目引領社區發展,傳承社區歷史文化,為居民和青年群體了解社區歷史文化搭建平臺。社區導遊隊便是其中重要的載體和表現方式。」廖建軍說。

居民手繪社區景點導遊圖,梳理社區文化記憶。

  居民參與

  手繪導遊圖 梳理社區文化記憶

  據悉,「北較場記憶」項目及社區導遊隊成立之初,社工在社區每個院落門口都設立了流動宣傳點,通過宣傳單與社工解說,進行需求再調研,收集居民需求,了解居民訴求;並通過項目啟動會、圖片徵集說明會、清明茶話會等活動帶動居民參與。

  社區通過活動、調研、居民推薦等多種渠道發掘社區骨幹,之後採取自願報名原則成立社區導遊隊伍,邀請專業導遊進行理論培訓與實踐演練。整個導遊隊伍的培育過程,社區導遊是主導,從前期路線設計、導遊詞設計、到後期的講解演練分工,都由社區導遊自我組織策劃。導遊的培育過程中,社工將「權」「能」賦予社區導遊。

  同時,社區依託文翰書畫社,進行社區手繪地圖設計,將社區名勝古蹟用水墨描繪在宣紙紙上,打造獨一無二的手繪導遊圖。社區還依託書畫社開展「北較場歷史」書畫展,用畫作、書法讓北較場的變遷躍然紙上,讓文化歷史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讓更多社區居民感受到這種文化氛圍,進而參與進文化營造中來。

  「我們通過對現存社區歷史文化遺址古城牆、明清商鋪、萬福橋、武擔山等歷史文化挖掘梳理為切入點,尋訪老遺址和老居民口述史,結合歷史文化愛國、責任、忠義等,梳理北較場文化記憶,形成社區遊覽線路。以後,我們的導遊隊伍還將吸納更多社區居民參與,通過重塑社區文化,讓生活轄區的居民更有歸屬感、幸福感。」廖建軍說。

  正跟著導遊遊覽古城牆的居民小魏感慨道:「生活在社區這麼久了,還不知道這片區域有這麼厚重的歷史。經過導遊們的講解,讓我了解了通錦橋路的由來,了解了萬福橋、飲馬河的歷史,穿越古今,對老成都獨特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華西社區報)

相關焦點

  • 羅王軍:一位善講瓦窯故事的「最美社區導遊」
    我們肯定支持講好瓦窯故事的社區導遊羅王軍。」在2020首屆「發現最美」桂溪活動中,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三瓦窯社區最美社區導遊羅王軍獲得不少居民的點讚。現年38歲的羅王軍作為新一代創新派的社區書記,既是當地公園社區的總規劃師,也是宣講好瓦窯故事的第一導遊。
  • 成都社區營造裡的老街文化 「老巷生輝」擦亮居民生活
    成都社區營造裡的老街文化 「老巷生輝」擦亮居民生活 2019-08-19 15:26:00
  • 社區建設標誌人物申民輝 黌門裡講社區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天府文化。2019年5月18日上午,武侯區黌門街75號成都會客廳天府講堂裡不斷傳出歡聲笑語。黌門街社區黨委書記申民輝正跟居民們分享自己19年來社區工作中經歷過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申書記真誠、風趣的話語贏得了現場居民陣陣掌聲。
  • 社區導賞:在廣州街巷行街講古
    「廣州有喧囂的商業文化,有『萬物皆可盤』的飲食軼事,這是容易觸碰的一面,但它的另一面——千年的街道和古城牆的歷史、鄰居老奶奶才知道的街道掌故,就需要走進廣州的社區細細體味。」自稱「行街講古佬」的廣州仔鄺家健說,他多年來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社區導賞」的探索,以社區變遷為主題,行走在街頭巷尾,分享文化和建築的知識,探尋散落在社區「最後一公裡」的記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  「如果提起現在廣州的第一高樓,相信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廣州塔』。但在20世紀30~60年代,愛群大廈曾經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經歷了整整30年。」
  • 關注社區文化場景營造!成都雙流區第七場「社區BBking」走進彭鎮
    第一位作展示分享的是彭鎮鰱魚社區黨委書記劉劍,作為鰱魚社區蝶變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化身社區導遊,帶領現場嘉賓實地參觀、領略了一番迷人的鰱魚風光;潺潺不息的金馬河水養育著一代代金馬人,彭鎮金馬村兩委委員餘瑩分享了一段金馬村因地制宜,以水為媒打造水文化場景的好故事。
  • 石羊街道成立首支「愛成都迎大運」親子社區導遊隊
    「我們就是要把幸福生活講給世界各地的年輕大學生聽!」8月17日,成都首支「愛成都迎大運」親子社區導遊隊在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錦城社區成立。80名來自錦城社區各學校、幼兒園的學生成為了錦城社區「小錦鯉」社區導遊隊成員。
  • 國慶中秋「蓉寶」帶您遊社區!成都社區旅遊地圖上線
    社區導遊現場推介社區等你來打CALL一千個成都人心中有一千副城市面孔。成都社區漫遊首席體驗官馮喆、汪希將帶領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走進鮮活的社區,開啟打卡之旅。而這座城市各行各業的市民們,主動走上了推介的舞臺,以「社區導遊」的身份為這座城市加油打call。
  • 「社區達人」為居民傳授「創業術」成都高新區東寺社區推動居民...
    人民網成都9月19日電 為做好轄區就業困難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近日由成都市高新區中和街道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中心指導,中和街道東寺社區「人文東寺·增智增能」居民手工技能提升培訓在社區言寺廣場開展,轄區困難群體、待業居民約60餘人參加此次就業能力提升。
  • 紅色文化進社區 武昌靜安社區居民樂享文化大餐
    來自湖北工業大學、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東湖學院等高校學生和靜安社區下沉黨員共計50餘人參加了宣講活動。演講現場。 通訊員供圖大學生紅色宣講團成員用慷慨激昂、聲情並茂的表演,為大家演繹了一場關於紅色經典的文化盛宴。
  • 「夢築家園.溫情社區」社區營造項目「彌牟文化」之環節展示活動
    彌牟文化是什麼? 是三國歷史、是市井、是人文、是自然 更是根植於彌牟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夢築家園.溫情社區
  • 社區營造讓成都經開區社區走上「大運」快車道
    「請講一下你們項目的示範性和可持續性」「請各位觀察團成員發表意見」……7月15日,來自成都的38家社會組織在成都市泉驛區社會關愛援助中心進行一場特殊的「考試」,考官來自社科院、區民政局專家和社區工作者、居民群眾代表,可謂陣容強大。
  • 社區變公園 今年成都要建這6種「公園社區」
    怎樣讓公園城市的特質與居民身邊的社區緊密融合?成都市近日印發《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給出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導則》提出,根據成都本身特色,公園社區的規劃片區由若干公園社區單元構成,每個單元範圍與15分鐘公服圈範圍一致。2020年,成都將建設6類「公園社區」,將公園城市的特質賦予社區這一城市的基本單元中。公園社區,包括綠色社區、美麗社區、共享社區、人文社區、活力社區、生活社區。這6類公園社區究竟有哪些特點?
  • 注重文化重塑,強化落地實施 ——記武漢市典型社區改造規劃
    從社區建設歷史切入,抓住社區文化特點,動員社區居民參與,有針對性地編制改造規劃,並落實到具體實施工程,是社區改造成功的基礎。2、漢口早晨——江岸六合社區改造2.1區位及現狀六合社區位於漢口濱江、原日租界區內。本次六合社區規劃範圍北至山海關路,西抵中山大道,用地面積6.6公頃。
  • 玩轉成都社區,你不知道的寶藏地都在這裡
    國慶節邂逅中秋,朋友圈中十個人中就有八位選擇成都作為旅遊打卡目的地。嘗美食、逛茶館、拍熊貓、看賽事......這座記錄了4500年歷史文化的城市,已經成為人們感受熱情、包容、潮流的閒適生活地。每一位來到成都的遊客,都想「像成都人那樣生活」,體驗這座西南城市的生活美學。
  • 成都這家社區茶博物館不簡單
    打卡桃園三結義場景感受三國文化體驗採茶、制茶、炒茶領略川茶飄香社區給居民營造的「壩壩文化」新場景「老闆來碗三花……」10 月 25 日上午,成都武侯區漿洗街街道七道堰社區裡茶客眾多,漢服走秀、品蓋碗茶、聽新派評書……社區裡的居民們都來「湊熱鬧
  • 居民導遊上崗 帶你深度體驗成都生活
    大家跟著我走,別看我們這裡位於成都一環附近,但是旅遊資源豐富得很,好吃好耍的絕對讓你流連忘返……」最近,對於武侯區望江路街道共和路社區居民來說,又多了一項「工作」,那就是成為社區微旅遊的代言人,為遊客深度體驗成都生活充當「導遊」。
  • 「在社區·愛成都·迎大運」2020成都社區志願服務周暨社區鄰裡節...
    「從2018年起,我們每年在12月22日(社區志願服務日、社區鄰裡節)這天號召全市社區志願者積極行動,號召全體市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從身邊做起、從社區做起,共創美好家園。2021年成都將舉辦大運會,我們號召市民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營造美好環境,攜手迎接大運」成都市委社治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 成都將打造「社區營造地圖」
    鄉村社區營造將為成都鄉村振興工作帶來什麼?昨日,由市民政局主辦的「成都市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新聞發布會暨項目推動說明會」舉行,成都社區營造的參與者們對上述問題展開了討論。   「近年來,成都社區營造工作不斷取得進展,不僅在城市,成都的鄉村社區營造工作,也已在崇州、邛崍、蒲江等郊縣鋪開。」
  • 守望傳統文化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將太極、書法、舞蹈等多種元素融入茶藝表演曾赴俄羅斯展演《蜀韻風流》 守望傳統文化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自1999年自學花式茶藝表演起,18年來曾小龍憑藉其精湛的技術和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成為四川民俗文化的旗幟性人物。不僅頻繁亮相全國各大衛視綜藝節目,更於2013年3月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在克裡姆林宮一展絕技,向全世界展示四川民俗文化。  2016年,曾小龍的茶藝工作室在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成立。
  • 武侯區:「微旅遊」探索社區發展多方共贏
    「九眼橋之前就是拱橋,有九個橋眼;這是新建的城市音樂廳,以前還是一片平瓦房,這十多年,成都的變化太大了,如果我很久沒回來,怕是都找不到路了!」不到1個月,來自成都市武侯區共和路社區的居民陳開瓊已經以社區「微旅遊導遊」的身份服務了兩批外地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