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李潔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李潔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

公認的漢字及中華典籍正式傳入日本的時間,是在公元3世紀末,是經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由「渡來人」帶入島國的。要知道,漢字與日語是完全不搭的兩種語言。在沒有日本自己的文字假名之前,日本人只能以漢字為書面語,而日常生活剛用日語交流。如此可知,學習並熟練地掌握漢語,實在不易。

東京國立博物館裡收藏的江戶時期書法大家市河米庵祖傳的「真書」(正楷)授課遺卷。

自公元7世紀始,即中國王朝的隋代始,日本開始派遣「遣隋使」率團到中國學習宗教與文化。之後二百多年間,日本向大唐王朝派出的「遣唐使」及隨員多達19次,人員每每在數百人。從此,在複製了唐朝模版的社會制度的同時,四書五經和歷代中國大儒的著作也成了日本上流社會的必讀書,以致漢學成為島國的第一學問。上自天皇王公,下至各藩武士,人人苦讀中國聖賢書,個個熟悉李白、杜甫、白居易。在他們筆下,中國的典故也是他們的典故,中國的價值觀也是他們的價值觀。

且讀這首《別諸友入唐》:

數君為國器,萬裡涉長流。

奮翼鵬天眇,軒鬐鯤海悠。

登山眉目結,臨水淚何收?

但此遷天處,空見白雲浮。

作者賀陽豐年是彼時的東宮學士,日本有名的漢學家,因自己未能入選進入大唐的一員而深為遺憾,又為入選的國家級才幹(國器)的朋友而高興,看他們像鯤鵬一樣飛走後,他含淚寫下這首小詩。

如果說這首送別詩寫得有些悽婉的話,那他的傳世名詩《高士吟》即表現出了不遜於《大風歌》一般的豪邁之氣:

一室何堪掃?九州豈足步?

寄語燕雀徒,寧知鴻鵠路?

這氣概,真是超凡脫俗。

再來欣賞一首五言的《王昭君》吧:

弱冠辭漢闕,含愁入胡關。

天涯千萬裡,一去更無還。

沙漠攘蟬鬢,鳳霜殘玉顏。

唯餘長安月,照送幾重山。

這首詩的作者並非普通貴族,而是第53代日本君主淳和天皇(公元823年-833年在位)。這位日本君主,不僅自己愛寫漢詩,而且還親自編纂過幾十卷本的漢詩集,以上幾首,即選自他「御製」的《經國集》。

大量的唐詩被歷任「遣唐使」及留學生、留學僧傳回日本以後,成為島國上層社會的學習的典範,其中最受追慕的,是白居易。據日本史料記載,《白氏文集》傳入日本後,「被奉為寶典,其中的詩題、文題、辭藻、韻律、意境,無不成為模仿、揣摩、剽竊的對象」。

當時有一位文壇領袖級人物,寫白氏風格的詩已出神入化,故被醍醐天皇稱為「勝白樣」,意思是勝過白居易的先生。這個人,叫菅員道真,是被任命為「遣唐使」而未能成行的皇宮文秘官員。看這位「勝白樣」的作品,確實寫得很像他白爺爺——白居易比他年長70多歲。詩題即白式的直白,叫《不出門》:

一從謫落在柴荊,萬死競競跼蹐情。

都府樓才看瓦色,觀音寺只聽鐘聲。

中懷好逐孤雲去,外物相逢滿月迎。

此地雖身無撿系,何為寸步出門行?

當時唐朝文化昌盛,文人優裕,開始興起迴文詩,即一首詩從頭到尾讀罷,再從尾到頭重讀一遍,竟然也是一首既合轍押韻,又平仄與對仗嚴謹的詩。讀迴文詩,循環往復,趣味無窮。寫迴文詩,雖屬文字遊戲,卻要有高超的遣詞造句的本事。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馬上也學會了寫迴文詩,其存世最早的一首,無題,一七韻,讀來意趣盎然:

寒露曉沾葉,晚見涼動枝。

殘聲蟬嘒嘒,列影雁離離。

藍色紅添砌,菊花黃滿籬。

團團月聳嶺,皎皎水澄池。

讀罷後,再從最末一字倒著往前讀,則成了另外一首言前韻的新詩:

池澄水皎皎,嶺聳月團團。

籬滿黃花菊,砌添紅色藍。

離離雁影列,嘒嘒蟬聲殘。

枝動涼見晚,葉沾曉露寒。

雖屬文字遊戲,但能做這等高雅遊戲者,豈是尋常之輩?

再錄一首17世紀幕府將軍的文學侍臣新井白石的《諸葛武侯畫像歌》,且看日本人對我中華文明的飽學與化用:

太華山裂失赤符,神龍潛伏海將枯。

誰知時務在俊傑,此間足數鳳之雛。

關張不悅魚水合,君臣奇遇絕代無。

立談既定三分業,顧託不負六尺孤。

王佐從來見伊呂,兵謀何必事孫吳?

葛巾羽扇清渭曲,中原赤子徯來蘇。

萬古精靈長不死,豈唯當世魏人趨。

桓溫素有雄心在,只識常山蛇勢圖。

若不知三國故事,不通中國歷史,即便中國讀者,讀這一首長詩,是不是也夠吃力的?

2

千百年來,日本的漢學一直是顯學。到了江戶幕府時代(約明末至清末時期),因社會安定,漢學更得到空前的發展,博學的文人每每成為舉國敬重的名士。他們以膾炙人口的詩,傳播著文化與歷史知識,為後世日本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因為有了這樣氛圍,至幕府末期,西鄉隆盛、副島種臣、伊藤博文、乃木希典等精通漢學的下級武士才能脫穎而出,成為國之棟梁。

筆者曾在鹿兒島了解過當時薩摩藩(今鹿兒島市)的教育情況。每個武士之子,無論乃父年俸幾何,從六七歲開始,都必須嚴格遵從這樣一個時間表——6時至8時,晨讀四書五經和其它漢學著作;9點至10點到神社裡祭祀;10點至12點,複習所學的講義;午後2時至4時,戶外活動,即爬山與涉水,包括不分季節的冷水浴;4時至6時,學與練習武術,即擊劍、柔道等;晚6點以後禁止出門,在家長和兄長的教導與監督下讀書與討論。

正因每天的第一課就是學習孔孟朱程、唐詩宋詞,所以明治時代的軍政巨頭才大都能寫出地道的漢詩。

被日本人譽為「明治偉人」一代人中,日本第一位元帥西鄉隆盛聲譽最高。在日本人筆下,此人不僅是「軍人、政治家」,而且還是「哲人、教育者、書家、詩人」,大概是頭銜最多的一位日本近代巨子。筆者曾在其故裡鹿兒島偶得《增補西鄉隆盛漢詩集》,內有五、七言詩共197首,且大都可圈可點。

西鄉隆盛

早年西鄉隆盛參與了反抗幕府的鬥爭,被幕府判刑入獄。刑期中,他寫過《獄中有感》,這首詩也成了他傳世的第一首詩:

朝蒙恩遇夕焚坑,人世浮沉似晦明。

縱不回光葵向日,若無開運意推誠。

洛陽知己皆為鬼,南嶼俘囚獨竊生。

生死何疑天附與,願留魂魄護皇城。

與「洛陽」相對的「南嶼」,是鹿兒島以南的一個小島,當年關押西鄉氏的地方。除此一處不為中國人所知之外,其餘文字,均與漢意無異。

《獄中有感》

翻閱西鄉隆盛的漢詩,能看出作者有很深的唐詩功底。且讀以下兩首詩,一為以中國漢代張良為由頭的七絕《題子房圖》:

守哲無如鈍,風容似女仙。

胸中何物在,圯下枕書眠。

這首小詩,顯然受畫師所託,在一幅面容秀美的張良畫像上的題詩。試想,若不知中國的張良字子房,不知他早年曾在圯上得一位老先生賜予《太公兵法》的典故,一個日本人,哪裡會寫下這樣看似平白如水,實則頗值回味的地道的漢詩?

《題子房圖》

還有一首,是的七律《遊赤壁》:

赤壁誰爭山水情,難比千古著功名。

早帆衝雨潮聲急,暗霧圍峰震霹轟。

浪碎周郎疑激戰,雲晴蘇子寄風情。

豈圖此夕逢春暖,直棹孤舟乘月行。

這首詩當然得自蘇軾的千古名篇,但寫的卻不是中國湖北的赤壁,而是作者故鄉鹿兒島的錦江灣,那兒也有一片紅色的巖礁,故名。通讀其詩,其意境與韻句,尤其是頸聯(第五、六句),真禁不住要拍案叫絕了。

不過,比起同時代的副島種臣,西鄉氏的漢詩又稍遜風騷了。副島氏也是武士出身的明治重臣,曾任外務卿(外交部長),來北京和李鴻章籤訂史上第一個中日友好條約《中日修好條規》,以精通漢學為人稱頌。據說他年少時不僅熟讀子曰詩云,而且還能通篇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從北京回國後,他因與西鄉氏的「徵韓」主張被否決而與西鄉等四大臣一起辭職。下野後,他因迷戀中華文化,跑來中國南北遊歷了長達兩年的時間,其間與各地官僚以詩唱酬,顯示了極高的漢學水平。他在華旅行,倒正躲開了以西鄉為統帥的薩摩藩的武裝叛亂。回國後,他被聘為帝師,專門為明治天皇講授《大學》、《中庸》等中華典籍,後曾任內務大臣,以樞密顧問官退出政壇,78歲高齡謝世。暮年,他曾以《解嘲》為題,喟嘆生命匆匆:

青年自覺氣如虹,老去唯看發若蓬。

聊復與人閒作句,屠龍手竟換雕蟲。

3

薩摩藩籍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相繼過世後,長州籍(山口縣)的伊藤博文脫穎而出,成為日本近代史上最有資望的一代名相。自號「春畝山人」的伊藤氏所寫的漢詩,曾被人收集成冊,即多卷本的《春畝公詩文錄》。筆者在其故裡山口縣萩市見識過他的書法,也是漢學功底甚是了得。

筆者見識過他寫的一首小詩,甚是可讀:

平生抱負在前賢,安得微忠能動天。

千古誰知諸葛志,剪燈時讀出師篇。

伊藤博文的詩與書法

伊藤氏留在人間的最後的文字,是三首漢詩,而且,是在我遼東半島上,面對日俄戰爭的累累戰死者的墓冢吟的絕句。其最後一首,是為俄軍陣亡者所寫:

丘冢累累不記名,生靈幾萬作犧牲。

堪憐今古蟲沙恨,手薦寒花淚自橫。

在旅順寫完這首詩的5天之後,即1909年10月26日,他就在哈爾濱火車站的站臺上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當眾擊斃。

其實,隨他一起到中國,並差一點也被安重根擊斃的他的秘書森槐南,才是日本公認的一代漢詩大家。森13歲時即能寫漢詩,16歲時以一首填詞博得清國駐日公使黃遵憲驚呼:「真東京才子也!」黃大人乃清國有名的詩人外交官,能讓他當面點讚,殊為不易。森槐南入仕很早,但一直不是什麼大官。伊藤博文從當內閣總理大臣時即把他召到身邊,及至他第四度出任樞密院議長時,仍請他做秘書官。有人說,伊藤公假公濟私,想就近請教漢詩而已。

甲午戰爭三年之後,兩位清國中級官吏受湖廣總督張之洞派遣,到日本考察軍政制度。在東京,他倆受到了一群酷愛中華文化的日本文人墨客的款待。主人盛情,客人回應;詩詞唱酬,談笑風生。在中央政府任職的森槐南,起身為客人吟了一首《沁園春》。這首酒席上的應酬之作,吟罷,不光感動了兩位中國客人,更折服了在座的日本文友。

這首詞,即被吾邦行家極為讚譽的「槐南詞壓卷之作」。《日本詞選》(嶽麓書社1985年11月版,彭黎明、羅珊選注)註解語如下:

這首感時抒懷,作於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春,時值日本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之後三年,德法英俄虎視眈眈,中國面臨的情勢相當嚴重。槐南在詞中表達了對中國形勢的憂慮和關切。此詞豪宕頓挫,有蘇辛之襟胸,杜甫之情懷。起句沉浮博大,結處抑鬱傷感,中間波浪起伏,氣勢流貫,為槐南詞壓卷之作。

沁園春

玉池館席上贈清國姚石泉錫光、徐鳴九鈞溥

澒洞乾坤,滄海橫流,白日欲趖。

嘆職方圖裡,吐番突厥;

羈縻州外,德法英俄。

萬裡氛煙,三年戰壘,贏得沉沙折戟多。

望威旅,正不知何國,樓船頻過。

任他鐵券山河,猛聚雨飄風可奈何。

且早防強敵,長城飲馬;

休思前釁,同室操戈。

有客觀風,憑誰回日,渺渺愁予三島波。

春光好,驀傷心濺淚,花鳥知麼?

詞中所表達的情緒,既有對中國淪為歐洲強國半殖民地的憂慮,又有對中日兩國曾經「同室操戈」的惋嘆。筆者一代人,少時都只讀過甚至背誦過一首《沁園春》,便誤以為乃天下最好之詞。此番讀日本人的同牌之詞,方恨從前讀書太少。且看此詞尾,套用杜甫詩句,卻更讓人拍案稱絕!

日俄戰爭是發生在中國遼東半島的一場地區爭霸戰,日軍以巨大的傷亡慘勝。乃木希典是長州籍的第三軍司令官,也是有名的漢詩高手。戰爭期間,他手下有18000多人陣亡,其中包括他的兩個兒子。他於戰時寫的幾首詩,曾在日本廣為傳誦。

2014年9月12日下午,筆者在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見過他的一塊詩碑。該碑雖底部被鑿殘,但詩文基本保存完整:

山川草木轉荒涼,十裡腥風新戰場。

徵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

碑後的牆上,有圖文說明,稱此碑是1937年5月26日南山戰役33周年時立於金州南山上。屈指算來,那時還沒發生九一八事變,旅大還是日本人的租借地。不過,彼時,寫詩的人已經死去25年了。

現存於大連市旅順區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裡的乃木希典詩碑。

此詩因「甚有唐人格法,遠神篤意,入人肝脾」(鄭孝胥語)而為我國方家所稱道,更被日本人奉為近代經典漢詩之一。

在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還寫過幾首漢詩。下面一首,即他包圍了號稱「東方第一要塞」的旅順口後,經過數月苦戰,終於攻陷旅順口北部的一座海拔203米的無名高地後所寫。他按203的諧音,將該高地改名為漢字「爾靈山」,並慨然賦詩一首。

這首詩,也曾傳誦一時。現存於蓬萊博物館裡的一幅吳佩孚的遺墨,即為佐證。吳氏乃秀才出身的蓬萊籍北洋名將,一生拒入租界,晚年以不與倭寇合作而為國人所景仰。這樣一位中國儒將,卻能手書日本前輩軍人的遺詩,而且是以世人罕見的正楷,而非人們常見的行草錄書此詩,可知吳氏對「乃木將軍」的欽敬,亦可知這首「爾靈山」詩的影響早已溢出日本列島。

山東蓬萊市博物館收藏的本籍吳佩孚抄錄的乃木希典的《爾靈山》詩。

攻陷旅順後,乃木率第三軍轉戰至遼北的法庫縣。深秋,望著日俄戰爭的硝煙正在散去,這個56歲的獨目將軍已經沒有了「一將功成」的豪情,有的只是對「萬骨枯」的喟嘆:

皇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成屍做山。

愧我何顏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

這是以漢詩稱著於日本朝野的乃木希典的最後一首漢詩了。

乃木希典生前自寫的漢詩,現存於栃木縣乃木神社。

1912年9月,在明治天皇駕崩後,他與妻子相約自刃殞命,殉了「皇國」。讓筆者意外的是,這個能寫地道七言漢詩的日本「軍神」,訣別人世前,卻沒為他的同胞留下一首絕命詩。

僅從西鄉隆盛、副島種臣、伊藤博文、森槐南、乃木希典這幾首漢詩(詞)來看,明治時代的軍政巨子,一定是些自幼飽讀中華經典,出口唐詩宋詞的人。他們不會說漢話,但卻能以漢語寫出漢韻的詩歌,這得需要很大的童子功。

筆者一直到近年,才在走讀日本撰寫《晚清三國》時,開始接觸並驚訝日本對中華文明的汲取。明治時代之後,尤其二戰結束以後,島國政治家對漢學的學習與掌握水平已經大不比其先賢。在東京的日本憲政紀念館裡,筆者見識過幾代日本政治家的書法,當代風流人物比百年前的同行們水平相差甚遠。

與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並稱「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遇剌前一年自寫的漢詩。

日本前任首相野田佳彥與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書法。

現在日本的中學、大學的語文教材,仍有若干篇中國經典詩文為必修課。或許正因為此,2020年春援助中國的醫療物資外包裝上,才出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詩經或唐詩擷句。

(作者為知名文史作家,著有《文武北洋》、《晚清三國》等)

點擊 藍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人物|李鴻章|魯迅|胡適|汪精衛|俾斯麥|列寧|胡志明|翁山蘇姬|裕仁天皇|維根斯坦|希拉蕊|川普|性學大師|時間|1215|1894|1915|1968|1979|1991|地點|北京曾是水鄉|滇緬公路|莫高窟|香港|緬甸|蘇聯|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戰|北伐戰爭|南京大屠殺|整風|韓戰|反右|納粹反腐|影像|朝鮮|古巴|蘇聯航天海報|首鋼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認識的漢字|學人|餘英時|高華|秦暉|黃仁宇|王汎森|嚴耕望|趙鼎新|高全喜|史景遷|安德森|拉納米特|福山|哈耶克|尼爾·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單|2016年度歷史圖書|2017年度歷史圖書|2018年度歷史圖書|2016最受歡迎文章|2017最受歡迎文章|2018最受歡迎文章 |2019最受歡迎文章

原標題:《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西鄉隆盛之死④:慈禧的垂簾聽政,在日本也有過
    甚至在他死後,會主動殉命,隨主公一起結束他們相守的時代。特別是與之有恩的,如明治時期的「戰神」乃木希典,在明治天皇薨後,夫妻雙雙殉主。西鄉隆盛的恩主齊彬,被人陷害英年早逝後,西鄉的目標瞬間錯亂,未及調整就被幕府追捕,走投無路之下跳海自盡。被救起後,他在偏僻的小島中隱姓埋名,與農民和孩子打成一片,平靜地生活了3年。
  • 西鄉隆盛:明治政府的功臣如何成了叛臣
    西鄉隆盛:歷史上真實的「最後的武士」東京的上野公園有尊雕像,是一位踩著木屐的胖大叔,牽著一隻獵犬。大叔就像是某個清早出門遛狗的鄰居,模樣普通得很。他叫西鄉隆盛,曾是明治政府的陸軍大將、近衛軍都督。西鄉很愛狗,1873年下野後,他回到老家薩摩(今鹿兒島縣),常常帶著小獵犬外出打獵。
  • 專訪:西鄉隆盛至今仍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
    記得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採訪田中角榮政權的內閣官房長官二階堂進的時候,他就告訴我:「你有機會應該到我的家鄉去,多了解一下西鄉隆盛。他對日本和中國的近代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從那以後,我閱讀過不少有關明治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書籍,每次經過東京上野公園的時候,也都會去看看西鄉隆盛的巨大雕像,也曾去鹿兒島市西鄉隆盛出生的加冶町去拍攝過紀錄片,但卻從來沒有聽鹿兒島人細細談論過西鄉隆盛。
  • 日本維新後的內戰——西南戰爭,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殞命沙場
    西南戰爭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內的最後一場動亂,表面上這場戰爭起因於西鄉隆盛等人,但實際上,這是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國家、樹立天皇權威,解除武士階級特權而進行的一場鬥爭。  西南戰爭結束後,武士階級就徹底退出日本的歷史舞臺了。
  • 明治維新三傑,戊辰戰爭的功臣西鄉隆盛,為何最後卻掀起了內戰?
    分別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和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更值得研究。他曾是明治維新的骨幹。改革成功後,又背叛新政府,發動了西南戰爭。當他死後,日本人很憐憫他,感到甚是遺憾。那麼,西鄉隆盛又是為何如此複雜呢?一、 倒幕與維新西鄉隆盛出生於薩摩藩,號南洲。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個低級武士。
  • 第1030回:開拓萬古智勇心胸,推倒一世西鄉隆盛
    在衝永良部島,西鄉同樣教導島上的孩童讀書,並與詩人川口雪篷結交,學習書法、漢詩。西鄉還按照朱子的遺法,教島民設立「社倉」貯藏糧食,以備荒年。衝永良部島的社倉一直維持到1899年。  隨著徵兵令的實施,元帥一職廢除,西鄉成為陸軍大將兼參議。  明治初年,在維新晸府的改革下,實行四民平等晸策,廢止大名、武士階級,創設華族、士族,並施行徵兵令,廢除舊時代的身份制度與特權。舊武士階層失勢,尤其是廣大下級武士漸漸無以維生;西鄉隆盛為幫助不平士族,遂起對外徵伐之念。
  • 日本的庶民英雄西鄉隆盛,從普通百姓到維新三傑的波瀾一生
    如果問一位日本人,讓他選擇一位心中最為著名的「維新運動」領袖的話,有一個人的名字絕對是不能被忽略的,這就是三傑中最為悲壯的西鄉隆盛。從一位普通的庶民領袖到名震全日本的維新領袖,他的一生歷經了許多常人所不能經歷的故事,這也讓他成為了最為特別的一位維新鬥士。
  • 明治維新的功臣,亦是西南戰爭的叛賊,最後的薩摩藩武士西鄉隆盛
    這其中維新三傑最為著稱,也就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以及出身薩摩的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無疑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他曾經為幕府效力,其後又投身於倒幕運動,在明治維新中也有頗多的功績。但也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離開了他所建立的明治政府,在其故鄉鹿兒島發起了被稱之為「西南戰爭」的叛亂。那麼到底西鄉隆盛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一生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 旅遊景點:西鄉隆盛像你知道在哪嗎,在日本的上野公園
    東京「上野恩賜公園(上野公園)」的西鄉隆盛像於1898年(明治31年)12月18日舉行揭幕儀式。正式發表。在1889年(明治22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大赦的先驅下,以反抗明治政府的「叛徒」西鄉的汙名被解除為契機,薩摩出身的吉井友實等人為中心計劃建設。
  •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英雄善戰推翻幕府,卻遭政府算計身首異處
    青年期的西鄉隆盛因「尊王攘夷」運動被捕入獄,出獄後,重新回到薩摩藩,倒幕尊王的思想已經十分明確,並於1866年在土佐奇人坂本龍馬的斡旋之下,促使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了「薩長同盟」,協議共同討伐幕府。同時,他還與大久保利通一起對薩摩藩實行了藩政改革,擴充了陸海軍實力。為了取得外援,西鄉還先後會見了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和英公使的翻譯官沙託,並最終與英國結成了「薩英同盟」,為推翻幕府做準備。
  • 近代史上,由西鄉隆盛策劃,日本對中國最早實施的兩起間諜行動
    (西鄉隆盛)第一個心懷叵測的探路者: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維新成功後他一直鼓吹並支持對外侵略擴張,成為日本近代史上最早一位開始策劃侵略中國的陰謀家。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西鄉隆盛鼓吹進攻朝鮮?這其實是大久保利通和長州閥的偷換概念
    長久以來,都有這麼一個說法,西鄉隆盛主張日本武力擴張,建議派兵進攻朝鮮王國。此舉遭到了日本的明治政府群起反對,因為計劃不能通過,所以西鄉隆盛一氣之下憤然辭職,連帶著數百名政府官員與軍官一起辭職,史稱明治六年政變。
  • 明治政府初期的重大改革不得人心
    ),其數額則按每個人在德川時代所領取的固定俸祿額而定。這一筆錢乃供他們有可能創辦新式的非封建性企業。「這是早在德川時代已經證跡俱在的商業金融巨子與封建土地貴族的那種特殊結合的最後確立。」新生的明治政府的這些重大改革是不得人心的。在當時,一般人對1871年至1873年的侵略朝鮮(「徵韓」)遠比對這些措施更有普遍的熱誠。明治政府則不僅沒有動搖其徹底改革的方針,並且否決了侵略朝鮮的計劃。
  • 西鄉隆盛之死①:西鄉的首次婚姻,為啥以失敗告終?
    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大佬,西鄉隆盛,他用一生的奮鬥和悲劇的結尾,留在歷史上一個永遠的英雄。今天起,飛春讀傳將講述西鄉隆盛的一生。主要為你解答,他為什麼是英雄,英雄如何誕生,如何落幕,他做了什麼,為啥他的一生最終必須走向悲劇,以及為啥在他死後的今天,仍然還令日本人念念不忘。
  • 日本裕仁天皇的導師,明治天皇的愛將,卻選擇切腹而死
    乃木希典,是日本明治天皇時期的重臣。1849年,乃木希典在日本東京出生,軍校畢業後成為了天皇的親兵。1904年的時候,為了爭奪太平洋航隊母艦,日本與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乃木希典就是這場戰爭中的指揮官。
  • 西鄉隆盛遺訓:判斷日本和世界局勢,要讀懂2本中國書
    西鄉隆盛是日本明治維新最大功臣,沒有之一。明治5年(1872)7月10日,新組建的明治政府,對維新人員進行獎賞。西鄉被天皇賜賞典祿米2000石,維新第一功臣。祿米,相當於國家俸祿,石,是大米數量的單位,日本自古以此計量俸祿。
  • 日本網友的強力推薦,NHK大河劇《西鄉殿》10大必踩景點
    西鄉隆盛個性好惡分明、為人熱情洋溢、在幕府時代很受到下級武士們的仰慕,東京上野恩賜公園內立有西鄉隆盛的銅像,讓日本民眾可以隨時追憶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館內收藏了許多西鄉隆盛的個人遺留品與立體模型,讓參訪者可以透過這些展示了解到西鄉隆盛的歷史足印,參訪價值極高,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