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到周莊遊玩過的人想必都知道,周莊古樸幽靜,有著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這裡60%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古風猶存。周莊還有獨特的地方美食,如令人垂涎三尺的&34;、入口即化的&34;、醇香珍貴的&34;等等。
周莊從一個小村落發展成商業大鎮,這與一位江南富豪的發跡有很大關聯,正是由於這位富可敵國的傳奇式人物,周莊才有今天的古城秀色。
這位大富豪便是沈萬三,元末明初時的巨富,吳興南潯人。他本名沈富,字仲榮,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意為他非常富有。時人號曰&34;可見沈萬三的財富多到名震大江南北,婦孺皆知。
沈家定居周莊後,沈萬三把周莊作為了他的立業之地,與父親苦心經營糧食和油菜、桑蠶等農產業。那時很多富商為了逃命,丟棄了大量土地,沈萬三不辭辛勞,開發那些被丟棄的肥沃的土壤資源,據後來統計,沈家的土地面積佔了當地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便有了&34;的說法。
由於沈家對土地保養得當,施肥優渥,加上大面積種植,他們每年收入豐厚,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沈萬三有著過人的經商頭腦,他不局限於農業的發展,開始從事貿易投資。即使當時社會以&34;為準則,商業不被看好,認為是投機取巧的行業,沈萬三也堅持投資,他抓住了良好的商業機會,用自己敏銳的投資嗅覺,資助商業界的富商,幫他們打理錢財,賺取利益。
&34;,作為江南經濟發達的糧倉,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每年都提供大量的糧食到北方,而擁有田產數千頃的&34;沈萬三,自然也因此得到了一大筆錢財。
之後元朝政府開放了私人對外貿易,沈萬三機敏的看中時機,他將江南盛產的絲綢、布匹、茶葉、瓷器等物品運輸到亞非等國,然後進口大量珠寶、象牙、藥材和香料回到國內,從中謀取高價利潤,迅速致富。
民間相傳沈萬三有一聚寶盆,能使物生物,錢生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說,他撿到了一隻被很多青蛙圍著的盆子,有一日,妻子梳頭時不小心將金釵掉落盆中,而盆中卻生出更多的金釵。他們感到驚奇,將銀子丟進去便源源不斷的生出銀子,沈萬三由此發家致富,成為元末明初的巨富。神乎奇乎的傳說也許不可信,但這也反映了沈萬三的財富之多。
《吳江縣誌》裡記載&34;沈萬三的發家之路可謂傳奇,起於農,富於商。
得益於他機智的商業天賦、苦心經營農業的勤勉和善於抓住時機的果斷。或許這種精神能為後人所借鑑,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刻苦耐勞的努力。
元朝末年時,朝廷苛納稅收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崛起了無數農民軍起義勢力。張士誠便是農民軍領袖之一,作為鹽販子,張士誠對朝廷的欺壓勒索十分不滿,遂發兵起義,盤踞在江南富庶之地。
沈萬三家資豐厚,為尋靠山,資助張士誠,同時用張士誠的政權開拓自己的商業範圍。不料,在諸多起義軍勢力的較量中,朱元璋最終登上了皇位,張士誠、陳友諒等人被滅,政權隨之被瓦解。
沈萬三也受到了各種巧取豪奪,朱元璋要求他獻上無數珍寶,對他的田地每畝都徵以重稅,甚至讓沈萬三養數十&34;。即便如此,沈氏仍富饒如故。
一次朱元璋到沈萬三家中做客,沈萬三拿出招待貴客的美味佳餚:豬蹄膀。朱元璋便趁勢為難他,問他一整個蹄膀沒切開如何吃,如果沈萬三說用刀切,便順理成章的治他的罪。
結果沈萬三取其一根細骨,以骨切肉,蹄膀便一分為二。接著他又巧妙的用&34;代替豬蹄膀,避開皇帝的姓氏,躲過一劫。&34;,直到今天,&34;仍是周莊逢年過節招待貴客的主菜。
時逢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工程浩大,由於前期戰事頻繁,開支頗多,已無錢財再築城牆。這時沈萬三主動承擔了修築洪武門至水西門的一段城牆,他請來有名的營造匠師,自己也每天督促工程進度,檢查質量。
就這樣,沈氏比皇家修建的城牆提前三天竣工,僅憑家族資產完成了明城牆三分之一的工程量和材料、物料。這讓朱元璋顏面盡失,為了修築明城牆,光是燒城磚就動用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卻不如沈萬三。他怕沈氏真的富可敵國,對他造成威脅,一直心懷芥蒂。
誰知沈萬三在工程結束後,向皇帝提出要犒勞三軍,皇帝龍顏大怒,說道&34;。好在馬皇后勸諫朱元璋&34;。沈萬三因此免受砍頭之刑。
經歷了諸多浩劫,沈萬三損失了大量錢財,因家底豐厚倒也還富足,真正讓沈氏沒落的是被捲入了驚天動地的&34;。
沈萬三的女婿顧學文,好色成性,因和陳家的媳婦偷情,陳家一怒之下,誣告顧學文與藍玉通謀,這給沈家帶來了滅頂之災,幾乎是滿門抄斬,從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徹底衰敗,沈萬三也被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沈萬三為尋得一方安穩之地,主動承擔修築明城牆,欲出錢出力犒勞三軍,可謂財大氣粗,行事略為高調。況且他還碰到了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朱元璋忌憚他的財力,心生妒恨,最終導致了沈萬三晚年的悲劇。
沈氏一家被發配雲南後,便不知行蹤。由於缺乏史料,沈萬三後代最後的歸宿也無從考究。周莊、麗江等地都稱其地域範圍內有&34;,靠著沈萬三的名氣賺取利益開發旅遊業。
一位南京攝影師扎西劉,一直以來致力於研究南京的民俗文化,他花了5年時間,走遍了5個省,為我們查證沈萬三的真正足跡。
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之後,最終大膽的推測出:沈萬三的後代隱居在貴州的山區,至今延續著沈氏家族完整的宗族體系和明代的生活習慣。
當初被發配充軍至雲南的沈氏,為何在貴州山區延續有後代的身影呢?扎西劉發現,在明朝政府往雲貴高原大規模屯軍之前,貴州、雲南都統稱為&34;,而後貴州才立省。沈萬三被發配的滇,或許是一個大地理概念。
沈萬三的後代便是生活在貴州天龍屯堡古鎮。為了保護家族血脈,沈族隱姓埋名,在沐英的大軍的掩護下,行至滇黔一帶,且定下祖訓:沈家不與其他三家通婚,要始終居住在一個屯堡裡。
屯堡裡至今還有明朝巨富沈萬三的故居,故居裡的&34;也被摸得光澄明亮。經過一代代繁衍,在天龍屯堡有沈氏家族400多人。他們的文化自成一體,在語言、服飾、建築、宗教信仰上都保留著六百年前明朝文化的遺存之風。
屯堡婦女保留祖制,衣著寶藍色的長衣大袖,儼然成為了研究明朝服飾的活資料。每逢節慶,屯堡的男性跳著明代傳承至今的軍儺,持戈揚戟,那些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面仿佛曆歷在目,
天龍屯堡是沈萬三人生的最後家園,人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沈萬三紀念館。採用石木結構,沿用屯堡三合院、八字長門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鬱的屯堡建築特色,館內陳設沈萬三神像、聚寶盆、珠算和相關書籍,融入了沈萬三理財文化。一方面繼承歷史、紀念先賢,另一方面又充實了旅遊景點,為教育後人,傳承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