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思州土司田氏統治長達831年 到明朝才瓦解

2020-12-14 搜狐網
原文配圖:思州土司後裔居住地衙院殘存的正門一角。


  西南民間至今流傳有這樣一種說法:「兩廣岑黃,思播田楊」,說的就是古代西南地區赫赫有名的四大土司。「思播田楊」即是說思州乃田氏土司的天下,播州乃楊氏土司的天下。

  思州,即今天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岑鞏縣,是一座被尊為「先有思州,後有貴州」的歷史文化古城。

  田氏傳奇八百年

  岑鞏縣注溪鎮衙院村分上院和下院,居住著思州田氏土司後裔600多人。

  田氏自隋開皇年間入黔,至明永樂年間兩宣慰使革職,歷任九朝,輔君六十七主,世傳土司王朝帝位二十六代,統治思州長達831年。根據《田氏宗譜》記載,一世祖田宗顯開創田氏在黔東地區八百年基業,是源於一次偶然的軍功。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西南境內屢次出現動亂,朝中將領田宗顯(561年—633年)被封為黔中刺史,率兵長途奔赴西南境內平息叛亂。田宗顯戰功卓著,被朝廷奉命鎮守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歷代中央政府因田宗顯任刺史時期治理思州有方,進而總結出「以夷制夷」「以土官治土民」的羈縻政策,使得田氏子孫世襲宣慰使的職位,對轄地實行軍民兩管。

  宋末元初,思州田氏土司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領土範圍東至今天湘西地區,南達今天桂林的北部地區,西接今天貴陽一帶,北抵今天四川重慶邊緣的不少縣市。然而正當田氏土司王朝政權達到富可敵國的輝煌時刻,時局大變。

  元朝末年中原大戰,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而大西南只剩下思州田氏土司和雲南的版圖沒有統一。在此後的相當長時期內,思州田氏土司與明朝廷上演了一場場歸順與反叛、操控與反制、統一與分裂的明爭暗鬥。

  當雲南逐步統一時,思州土司一分為二。公元1411年,田氏土司因爭奪沙坑發生一場內訌,史稱沙坑之戰。這個致命的內訌,成為永樂帝解決思州土司問題的絕佳藉口。他派遣軍隊鎮壓,將思州田琛和思南田宗鼑兩大土司捉拿歸案,次年誅殺於京城。由此,思州土司不復存在。

  隱姓埋名求活路

  岑鞏縣注溪鎮田氏土司後裔居住的衙院,地處湘黔兩省交界處,是進入雲貴川三省的門戶通道。居住在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思州田氏土司後裔,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屯堡文化現象。

  如今注溪鎮衙院,是一個典型的依山傍水的土家族自然村寨。從寨民們居住的建築結構、穿著服飾、語言交流等,很少能找到與土家族相匹配的相關信息。他們的建築,幾乎都是徽派造型的磚木結構四合院;他們的穿著服飾,也都是大家熟悉的漢服而不是土家族服裝;他們交流的語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岑鞏方言,接近普通話。

  從思州田氏土司的興亡史,大家不難判斷他們應該是漢族血統。可是,思州田氏土司後裔為什麼要將族別改為土家族呢?

  永樂十一年(1413),以思州轄地為軸心建立起貴州行省,奏響了改土歸流的時代序曲。思州區域實行土流並治,因此田氏土司後裔在明朝廷血腥的鎮壓下,四處逃亡,或者乾脆按照少數民族聚居的特點,改漢族血統為少數民族的土家族,隱姓埋名地生存下來。

  此後,思州治地不再是省級行政管理區域中心,降格為地廳級別的思州府,直到民國元年才改為岑鞏縣。所以說岑鞏縣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實就是千年思州傳承下來的土司文化。

  田氏土司後裔家族的衙院,從建築風格上看,是一座屯堡。現在僅存一座完整的磚木結構四合院,是大四合院裡套兩座木質結構的小四合院。這座幾百年前修建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外牆頂端有彩繪,長條石鋪築天井,內樓四角凌空翹起,雕梁畫棟。但與傳統的以防禦為主要功能的屯堡建築不同的是,這裡家家戶戶的院內都栽種著花草。有的院落綠樹濃陰,花木繁茂,似乎更多的是為了裝飾。

  在這裡,至今還能見到清朝的官帽盒;一座雕刻有七條龍的神龕上,從清初至民國初年家族精英先輩的牌位一字排開。這幾件象徵田氏土司覆滅後重振榮光的物件,像傳家寶一樣珍貴,分別收藏於幾戶人家,躲過了多次歷史劫數。

  土司文化傳後代

  從一世祖田宗顯入黔開始,直至二十六世田琛止,田氏開創了思州八百年天下,及田氏後裔六百年身世隱藏的發展史,共同構建了思州土司文化體系。

  思州八百年土司政權,加強了思州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的聯繫,極大地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發展穩定,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滲透到西南地區,推動了西南地區的文明進程。八百年田氏土司政權的基業,也使得思州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為貴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礎,更為貴州行省的版圖核定,奠定了行政區域管轄的基本坐標。

  清朝康熙年間,思州田氏土司後裔田惟棟步入仕途。他重返先祖治地思州,選址在注溪鎮一塊風水寶地上,按照先祖統治思州的衙門樣式重建家園。歷經田氏家族幾代人努力,終於在乾隆年間建成15座規模宏大的宅院。這些建築既體現了明朝屯堡文化特點,也具備土家族文化特色。他們還創造了在當地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注溪娃娃場,以及以先祖駐地命名的「石馬土司」傳說文化。

history.sohu.com false 光明網-《光明日報》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1/04/nw.D110000gmrb_20161104_1-08.htm?div=-1 report 3077 原文配圖:思州土司後裔居住地衙院殘存的正門一角。西南民間至今流傳有這樣一種說法:「兩廣岑黃,思播田楊」,說的就是古代西南地區赫赫有名的四大土司。「思播田楊」即是

");}

相關焦點

  • 貴州四大土司中面積最小的土司——水東土司
    遵義的播州土司和黔西的水西土司你應該有聽說過,但水東土司和思州土司你應該很陌生,今天我要介紹的是面積最小的水東土司,它與貴州名字的由來息息相關。看了電視劇《奢香夫人》才知道貴州原來是由四大土司變化而來,知道了在歷史上水西土司是貴州土司家族中最大的,那麼最小的土司又是哪裡呢?
  • 貴州歷代行政區劃演變:貴陽何時「收復」劃給黔南的四個縣?
    唐朝時期,在貴州大地上設置了黔中道,其範圍包括了絕大部分貴州地區,以及恩施、渝東南、湘西一帶,將整個雲貴高原的整個東部地區都劃入了黔中道,其版圖相對完整。這是按照山川地理來劃分區劃的典範。宋朝時期,貴州名義上隸屬於夔州路,但是實際上內部是土司割據,朝廷對此鞭長莫及。在貴州的版圖上,出現了四大土司,分別是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東宋氏,以及黔南一帶的八番。
  • 貴州宣慰府,600年前貴州行政中心,如今成為畢節旅遊的一張名片
    ,貴州曾有四大土土司:水西安氏、播州楊氏、思州田氏和水東宋氏。元朝時期設立土司制度,以鴨池河為界劃分水西、水東。播州大致在遵義等黔北地區,思州則在以開陽為基地的黔東北地區,水西以畢節、大方一帶為主,水東則以鴨池河以東的貴陽、龍裡等地為主。四大土司中尤以水西彝族土司歷史最為長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國蜀漢時期。一直到清朝實行「改土歸流」才消亡,持續近1400年。甚至比很多中原王朝的時間都長,有「百年王朝,千年土司」的說法。
  • 潕陽河,穿越貴州歷史的河流,將人文美和山水美融為了一體
    飛雲崖,亦稱飛雲洞,距今已有560年的歷史,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黔南第一奇境」、「黔南第一勝境」的殊譽。王陽明評價到「天下之山聚於雲貴、雲貴之秀萃於斯崖。」1988年元月設立於飛雲崖的古建築內的飛雲崖民族節日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民族節日博物館。
  • 貴州宣慰府,奢香夫人辦公地,成為畢節旅遊的一張名片
    這座非比尋常的貴州宣慰府,仿佛娓娓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熟悉貴州歷史的人都知道,貴州曾有四大土土司:水西安氏、播州楊氏、思州田氏和水東宋氏。元朝時期設立土司制度,以鴨池河為界劃分水西、水東。播州大致在遵義等黔北地區,思州則在以開陽為基地的黔東北地區,水西以畢節、大方一帶為主,水東則以鴨池河以東的貴陽、龍裡等地為主。
  • 明朝為什麼要設立貴州省?
    自唐代起,朝廷開始在貴州地區設置播州、思州、矩州等羈縻州府,兩宋時期的貴州地區分別隸於夔州路、荊湖北路、潼川府路、廣南西路、劍南西路、劍南東路等管轄,且因宋太祖的敕書中「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言,第一次有了「貴州」之名,矩州後來就改名為貴州。到奉寧軍承宣使知思州軍事土著首領田佑恭被朝廷貴州防禦使銜時,「貴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的名稱。
  • 明朝一個土司的妻子被休,引發殘酷戰爭,貴州官兵幾乎全部遇害
    但是朝廷官員並不具體管理當地的行政事務,所以,土司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鬆散的羈縻統治,使得朝廷在那裡的影響有限。為了有效控制各個土司,明朝採用平衡策略,即不讓某個土司做大,如果有一個土司的勢力過於強大,朝廷就支持其他較弱小的土司去對抗他,這樣可以使土司們都有求於朝廷,從而不得不聽命於朝廷。
  • 400年前,貴州土司到底多富有
    建制齊全的儀仗隊、逾越禮制的鳳冠、奢侈豪華的成套金銀器……如今,世襲27代30世,跨越725年的楊氏土司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承包了貴州省博物館「歷史貴州」展裡最「土豪」的陣容。 要知道我們熟知的歷史中,唐朝享國289年、宋朝(含北宋南宋)享國319年、明朝享國276年。
  • 思南神秘詭異洞穴,驚現明朝三品文官乾屍,卻牽扯出一段大明傳說!
    大明邊城·桃園村落在明朝初建的時候這種土司制度很好的幫助了國家的統一,將少數民族的局勢也慢慢穩定了下來,但是這種制度存在著很大的缺點,他們這些家族都採取世襲制,這樣勢力發現的越來越大,慢慢竟然到了很難掌控的地步了
  • 貴州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建築:大屯土司莊園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貴州土司建築遺存,是貴州土司制度的產物,既是一部貴州土司制度的興衰史,又是一部貴州的斷代史,與貴州土司制度的發展演變消亡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元代,貴州境內設有大小土司300餘家,其中水西安氏土司、水東宋氏土司、播州楊氏土司和思州田氏土司勢力最大。
  • 這次玉米和番薯將要終結土司的統治
    古代中國有不少勢力強大的土司家族, 活躍在今天的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廣東一帶。從大理國時代開始掌權的雲南高姓土司,其權勢一直維持到民國年間。在廣東的土司家族中,最出名的就是馮家。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就是他們家的後人。
  • 明朝土著,和天子共治江山的土司制度
    有一部大男主劇卻少見的關注了歷史的一個細節,雖然難免主角光環的詬病,但它所講的明朝萬曆年間播州之役的事情卻可以褒獎。劇中其中涉及到了一個史實,便是中國在乾隆時期之前,對於貴州等民族偏遠地區實行的土司政策制度。所謂土司政策制度,便是在民族偏遠地區,給少數民族頭領敕封朝廷任命的官職,讓他們世襲罔替。這樣的制度,有效維護了地方的安定,以及節約了朝廷管理地方的成本。
  • 貴州城市建設竟然如此之美:一篇文章帶你了解下貴州主要城市
    遵義是古代貴州的文化重心,有「貴州文化在黔北」的說法,漢代的遵義一帶就出現了著名的「漢三賢」;唐宋到元明,播州楊氏創造了輝煌的土司文化,留下了海龍囤——世界自然遺產等遺址。清代,遵義創造了沙灘文化,出現了一系列的文化巨人。近代以來,遵義因為遵義會議而名揚天下。如今的遵義是貴州第二大城市,以及最大的工業城市。遵義出產茅臺、習酒、董酒等白酒,是全國最強的白酒城市。遵義的茶葉、辣椒產量也位居全國第一。
  • 貴州又添世界級景點,遵義海龍屯申遺成功,據說貴州申遺還有大動作!
    海龍屯遺址位於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是一座集軍事、衙署於一體的古代軍事城堡,由播州土司家族經營數百年之久,最終毀於明末的平播之役。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確認,這座面積38萬平方米的古軍事城堡,最早修建於宋代。明代末期,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對其擴建、加固,形成了以海龍屯為核心,周邊眾多「衛星城堡」拱衛的軍事防禦體系,直到1600年被毀滅時,工程仍未全部完成。
  • 紛華日盛與塵埃落定:土司制度八百年風雨滄桑
    此次我國申遺成功的土司遺址有3處,包括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湖南永順老司城和貴州播州海龍屯。在此之前,截至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公布了1007項世界遺產,而中國有47處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二。因此次申遺成功,在湖北省境內除武當山古建築群、鍾祥明顯陵外,又將添加一處世界級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遺址。「土司遺址位於中國西南山區,包括一系列部落領地。
  • 本是太原漢人,奉命攻下貴州逐漸成為土司,家族延綿700餘年
    土司是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額官職,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土司在前期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土司又成為土官或者土酋,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是少數民族部族頭目的官名,朝廷是為了以夷制夷,納入到王朝的統治範圍內,這通常發生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尤其以西南地區最多,在雲南和湖北等地還存有土司府。
  • 特別的「少數民族」,貴州還生活著明朝20萬軍隊的後代
    一,屯堡的形成在明朝建立之前,貴州總體上還處於「蠻荒」狀態。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東宋氏、水西羅氏四大土司以及黔南的八番等蠻夷像地方小王國一樣割據著貴州。由於貴州生產力水平低下,歷代中央王朝都難以深入黔中,只能承認各大土著大型和土司的地位。
  • 為什麼說貴州的水西土司是中國千古第一家族,你看了會服
    超然世外,在貴州高原的烏江上遊流域形成一個超穩定的土司王朝,被視為堪稱奇蹟的貴州歷史。這個土司王朝的傳承史比四川播州世襲土司(傳位29代,到楊應龍時終結,800多年)還要久,它有1474年的君位傳承。它的控制範圍跨過了烏江上遊的鴨池河,向東一直延伸到今貴陽一帶,但統治中心在鴨池河之西,因此稱之為水西。到了元朝時,中央政府在水西設宣慰司,以水西首領阿察為總管,開始建立了土司制度。明朝時,朱元璋依前朝舊例,賜封水西統治者為貴州宣慰司宣慰使。
  • 明代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的歷史貢獻:促進貴州彝漢文化共融發展
    水西安氏彝族土司是貴州歷史上與思州田氏、播州楊氏、水東宋氏並駕齊名的四大土司之一,因明朝貴州宣慰司以水西安氏為宣慰使,其地位「位居諸土司之上」,其創建的政治制度和彝漢文化共融發展模式澤被後世,對貴州社會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