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因西南地區地處偏僻,遠離中樞,而且山高林密,瘴氣瀰漫。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條件,中央政府很難在那裡實現直接統治,因而實施了一種土司制度,即由部落酋長擔任世襲的土官,對其領地實行自治。
朝廷在這些地區也設立官署和衛所,派兵屯田,並推行漢化,以期化夷為夏,使當地土著逐漸融入中華。但是朝廷官員並不具體管理當地的行政事務,所以,土司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鬆散的羈縻統治,使得朝廷在那裡的影響有限。
為了有效控制各個土司,明朝採用平衡策略,即不讓某個土司做大,如果有一個土司的勢力過於強大,朝廷就支持其他較弱小的土司去對抗他,這樣可以使土司們都有求於朝廷,從而不得不聽命於朝廷。
但是這種制度並不成功,土司們對漢化政策十分牴觸,而朝廷在那裡的力量相對薄弱,無法形成有效震懾,所以土司們敢於對抗朝廷。有明一代,西南地區的叛亂時有發生,比如持續多年的「大藤峽盜亂」就讓聖人王陽明耗盡了最後的精力。
頻繁的西南叛亂,甚至影響了明朝的皇家血脈和政治走向。朝廷在鎮壓一次反叛時,將一位土司的女兒紀氏掠進宮中,她後來成了明孝宗朱佑樘的母親,而明孝宗又是明朝最好的皇帝,開創了弘治中興。明史稱:「《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弘治十二年,也即1499年,貴州普安州又爆發了一場大規模土司叛亂,這次叛亂幾乎使貴州當地的明軍被全部消滅,高級官員死傷殆盡,最後從鄰近各省徵調了八萬大軍,歷時五個月,才將叛亂撲滅。
叛亂的起因是普安州苗族土司隆暢的家庭矛盾。 隆暢有個美貌的妻子叫米魯,是霑益州土司安民的女兒。隆暢還有一個前妻生的兒子叫隆禮,但隆暢和隆禮關係不睦,《明史》沒有記載父子不合的原因,但《明實錄》中說是「聽營長阿保等之讒,由是父子相讎。」意思是隆暢受了手下一個叫阿保的挑唆。而這個阿保不僅挑唆隆暢父子,還暗中與米魯私通。
後來,米魯「被出」,也就是被休了,回娘家居住。《明史》沒說米魯被休的原因,但《明實錄》說她「以罪見逐」,雖然沒提是什麼罪,但很可能是她與阿保的私情被隆暢察覺了。
後來,隆暢日漸衰老,隆禮繼承了土司職位。米魯聽說後,就讓阿保去遊說隆禮把自己接回去,隆禮果然接回了米魯,但是米魯和隆禮也私通了。後來,米魯、隆禮、阿保三人之間的苟且被隆暢知道了,他大怒,殺了隆禮,還領兵摧毀阿保的寨子。阿保便帶著兒子阿鮓與米魯一起興兵進攻隆暢,接連攻破百餘座寨子,殺了許多人,還搶了很多牲畜。隆暢不敵,逃到了雲南。
朝廷派駐當地的總兵官是東寧伯焦俊,他和巡撫錢鉞聽說這件事後,就一起給雙方調解,米魯同意和解,並去雲南接回隆暢,但是在途中,她毒死了隆暢。
隆暢還有一個妾叫適烏,生有二子,居住在南安。米魯想把他們也都殺了,於是又帶兵攻南安,並開始公開反叛。她在普安修築了三個寨子,令阿鮓等人防守。她把自己所居的寨子命名為「承天寨」,自號「無敵天王」,出入都打著大黃旗,四處襲殺朝廷官兵,掀起了持續五年的「米魯之亂」。
然而米魯和隆暢一開始只是家庭糾紛,是什麼原因導致她造反呢?《明史》和《明實錄》都語焉不詳,只說「既而阿保米魯等為亂滋甚,數攻寨堡殺傷官軍,屢撫不聽。」
但是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米魯是在接受總兵和巡撫的調停後才造反的,在這之前,她只針對隆暢,並不反對朝廷,但是調停過後,她不僅殺了隆暢,連他小妾的兒子也一併要殺,而且直接起兵造反了,所以,這次所謂的調停是「米魯之亂」的導火索,米魯一定是在調停中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因而被激怒了。
從《明史》和《明實錄》中透露的信息來推理,這次反叛很可能是這樣引起的:隆禮是隆暢的長子,按土司繼承制度的規定,他世襲了土司之位。但隆暢喜歡小妾適烏,因而愛屋及烏,也更喜歡適烏的兒子,想讓他繼位,於是藉口隆禮與米魯私通而將他殺了。米魯本來是隆暢的妻子,雖然被休,但又被隆禮迎回,所以她無論作為老土司隆暢的妻子還是新土司隆禮的情人,都是這個家族的女主人。隆暢殺隆禮,不僅破壞了土司繼承制度,還剝奪了她的一切權益,這就是她要對隆暢刀兵相見的原因。
這種老君王因喜愛年輕姬妾而試圖廢長立幼,結果導致禍亂的情節在中國歷史上一再發生,作為熟讀經史並富有政治經驗的明朝官員,錢鉞和焦俊應該對這種事再熟悉不過,知道這種事情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因此他們是應該知道怎麼去公正處理的,然而他們卻偏袒了隆暢和適烏一方,原因肯定是得了好處。明朝地方大員的貪汙受賄是普遍現象,錢鉞和焦俊想來也是此道中人,結果他們把調停變成了妄判,使米魯從憎恨隆暢變成了仇恨朝廷。只有這樣來解釋米魯在調停之後會變得如此極端,才符合邏輯。
米魯起兵後,得到許多土司或頭人的支持和響應,見於史料的就有福佑、阿舊、阿滿、六墜、扯鮓、享雜、阿黑、阿雞、涉索、阿剛、綁密、陡崖、鬼者、束於、黑松、三寶、阿黑、紫塘、大章、邏廷等眾多山寨,其中還有一位叫米孕的女頭領也領兵加入了米魯的叛軍。米魯能一呼百應,證明當地土著不僅在這場土司繼承爭端中都同情米魯,還非常敵視朝廷。
米魯的勢力迅速擴大,鎮守官員見叛亂爆發,便調動十個衛所的官軍以及當地土兵一萬三千人分路進攻米魯,同時責成米魯的父親安民協助朝廷出兵平叛。安民為了自保,果真派兵進攻阿保,並在查剌寨將阿保父子斬殺,算是給了朝廷一個交代。但是焦俊等官員沒有見好就收,還逼著安民交出米魯。但安民怎麼可能傷害女兒,他不僅沒有照辦,還暗中出兵五百,幫助米魯襲殺了隆暢的小妾適烏和她的兩個兒子。至此隆暢家族除米魯外,已無土司繼承人,於是她公開要求朝廷讓她繼土司之位,作為她歸順的條件。
米魯在殺了隆暢和適烏後,已經據有了隆暢的財富,憑著這些財力,她對當地鎮巡官員大肆行賄,這些人都受了賄賂,於是開始替她說話。他們以招撫米魯,平息戰亂為藉口,請求朝廷對米魯的反叛罪行給予寬宥,並答應她所提的要求,米魯從一個賄賂的受害者變成了受益者。然而明孝宗畢竟是一位明君,他沒有被這些官員蒙蔽,而是嚴旨切責,要求必須對米魯加以討伐,將她抓獲,予以懲處,以正國法。
明朝官員的貪婪和徇私很快招來了惡果,米魯在花了大量錢財後,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結果,反而要被徵討,心中對明朝更加怨恨。弘治十四年,也即1502年七月,米魯率軍攻打平夷衛,貴州都司發兵增援。但是按察使劉福卻藉機向米魯索賄,米魯將計就計,給他好處,於是劉福故意延緩出兵,使米魯贏得了部署伏兵的時間。結果官軍在進到阿馬坡時,落入米魯的伏擊圈,一戰下來,官軍死傷慘重,數十名將領陣亡,都指揮使吳遠被俘。
眼看米魯勢大,貴州鎮守太監楊友請求朝廷增援,南京戶部尚書、左副都御史王軾臨危受命,前往貴州督辦軍務。
但是王軾還沒到貴州時,楊友又試圖招降米魯,米魯詐稱願降,引誘楊友上鉤,將其活捉。150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米魯叛軍襲擊了官兵的盤江大營,明軍再次遭殲滅性打擊,大批軍政要員在襲擊中喪生。史料記載,死於此戰的將領包括貴州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人。這些都是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至於同知、僉事、鎮撫、千戶、百戶、旗總、小旗等中下級軍官的死傷更是不計其數。經過這兩戰,包括「三司」在內的貴州文武官員全部被殺,數萬官軍幾乎全軍覆沒,僅剩少量官軍死守普安州,勉強保得普安州不失。至此,貴州既無主事官員,也無可戰之兵,而米魯的聲勢則達到了頂點。
王軾到任後,見貴州已無兵可用,便調集廣西、湖廣、雲南、四川官軍和土兵共八萬人,於1503年一月分八路進軍。官軍中有一員老將王通,他本是一名退休的都督,這次自告奮勇,領兵出徵,可見王軾率領的大軍士氣很盛。
在官軍絕對優勢兵力的進攻下,米魯仍拼死抵抗,王軾指揮大軍經過五個多月的徵剿,終於擊敗米魯的叛軍,俘獲一千三百一十五名,斬首五千一十三級,救回被活捉的太監楊友以及被米魯擄去的五百八十名男女,奪回被叛軍搶走的三萬三千餘頭牲畜。1503年三月二十七日,米魯在尾籠寨的戰鬥中被土官知府鳳英臨陣格殺,並梟首示眾。到五月,米魯餘黨全部被消滅,歷時五年的叛亂終於平息。出人意料的是米魯的父親安民經過申辯居然得到赦免,沒受任何處罰,史載:「安民自辨,得赦」。朝廷又讓隆暢的另一個小妾適擦世襲了土司之職。從這些處理來看,朝廷對土司勢力仍十分忌憚,不敢過於殺伐,雖然明知安民參與叛亂,也不敢過於追究。
王軾於五月十一日率軍班師回朝。後來,王軾根據這次平叛戰役寫了一部《平蠻錄》,詳細記錄了這次戰爭的過程。
王軾
「米魯之亂」雖被撲滅,但導致的後果非常嚴重,「毒流千裡,屯堡為之丘墟;禍及兩藩,生靈為之塗炭。」雲貴兩省的民生凋敝,屯兵衛所遭到重創。由於明朝衛所官兵都是世襲的軍戶,父親戰死後由兒子接替。貴州官軍的覆沒,使大量衛所官兵父子兩代相繼死於戰場,許多家族男丁死絕,姓氏無以延續。而貴州衛所軍戶大多是明朝初年隨傅友德「南徵入黔」內地官兵後裔,中國人最重血脈傳遞,內地宗祠在修族譜時,必然會知道入黔分支的悲慘結局,在社會上引起的恐慌可想而知。
貴州官軍在這場戰亂中的表現,使明朝政府意識到了衛所軍官世襲制的弊病,開始重視以武舉考試選拔將領。
明朝一開始並沒有設置武科,後來雖然設立了,卻不受重視,並不定期舉行考試。「國初武科本無定製,間嘗舉行,後以六年為率,士之登進者,眾不過三十二人,寡不過二十人,蓋取之不廣,故習者少也。」由於沒有前途,所以民間習武和鑽研兵學的人很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明初猛將如雲,而通過武舉選拔的武將,被認為沒有實戰經驗,難堪大用。「米魯之亂」使衛所世襲將領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朝廷才開始注重通過武科從民間選拔能徵善戰的將領,到嘉靖朝形成了定製,從中湧現出了戚繼光、俞大猷、沈有容、孫祖壽等國之幹城,這也算是這次戰亂為明朝人才選拔制度帶來的些許改變吧
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