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妖孽日本戰艦開掛了!7枚炸彈8枚魚雷聯合強颱風才將其摧毀

2020-12-06 迷彩派軍評

11月19日,日本三菱重工旗下的玉野造船廠舉行了日本海自新一代隱形護衛艦30FFM首艦熊野號的下水儀式,該艦最大的特徵就是特色化的寶塔狀綜合桅杆,看上去無疑讓人想起不少舊日本海軍的大型戰艦。新熊野號的桅杆整合了平面搜索雷達和電子戰綜合射頻系統,並配備了日本新研發的QPY2多陣面相控陣雷達,其電子戰能力堪稱世界一流。最讓人關注的是,該艦滿載排水量超過了5500噸,幾乎堪比一些飛彈驅逐艦,這一點和當年的熊野號如出一轍,因為上一艘最上級重巡洋艦熊野號也曾因實際噸位之大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

和二戰時期的熊野號一樣,新下水的熊野號同樣噸位超標

上世紀30年代,英美日等海軍強國都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各類戰艦的噸位和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日本當時已將美國視為頭號假想敵,日本深知條約規定其海軍各艦種的噸位只能相當於美國的6成,所以日本開始處心積慮提升所謂單艦質量優勢,為此暗中違反軍備限制條約。在日軍當年體系中,重巡洋艦擔任所謂九段攔截決戰計劃的夜戰突擊主力,被視為重點發展的兵力,所以一口氣發展了四種12艘重巡洋艦,但日軍依舊不滿足,開始計劃在高雄級基礎上發展新的重巡洋艦。但按條約規定,日本的重巡洋艦建造份額早已用盡,因此日本藉口其5艘老舊的輕巡洋艦即將退役,急需新的輕巡洋艦作為替換,因此將建造4艘排水量各為8500噸的最上級輕巡洋艦。

相對於他國同期巡洋艦,熊野號的武備和防禦十分強大

1931年日本批准了4艘最上級的預算,日本海軍提出新艦必須兼顧火力防禦和速度,其彈藥庫和動力艙各自可以抵擋203毫米和155毫米艦炮在標準交戰距離的射擊,最大速度不低於37節,並可以在14節巡航狀態下航行八千海裡,武器方面不但會魚雷,還有5座三聯裝155毫米艦炮,值得注意的是最上級還特別強化了艦體結構並給炮塔區保留了足夠空間使其可以在未來換裝重巡洋艦標準的雙聯裝203毫米艦炮。這種苛刻要求被限定在8500噸範圍內顯然強人所難,號稱鬼才的設計師藤本喜久雄提出用焊接代替鉚接以降低結構重量。但藤本的設計秉承了高雄級龐大的艦橋以容納火控、指揮等設備,這立刻招來質疑,有人認為這種設計會導致重量增加並最終導致重心和整體穩定性惡化最終影響主炮齊射的彈著點散布面。就在最上級建造前夕,日本海軍第四艦隊在演習時因強颱風導致多艘艦艇重創甚至傾覆沉沒,其根源就在於長久以來日本艦艇過度強調武備而忽略穩定性,這也導致藤本被迫下課,而最上級的設計也被另一設計師福田啟二接手。

以輕巡洋艦名義建造的熊野號實際噸位遠超重巡洋艦

福田認為新設備可讓艦橋的體積大幅縮小,因此最上級最終的艦橋比高雄級小得多,前主桅也儘可能小型化,為避免殉爆破壞艦橋和動力系統,其幹舷高度也大幅降低,其魚雷發射管也被移動到航空甲板下方,而小型機庫也被預備測距儀和主炮火控系統代替,其船底還增設了排水系統。熊野號和姊妹艦鈴谷號由於開工較晚所以進一步降低了上甲板到中部甲板的距離,鍋爐總數也從10個降低到8個,而最上級前三艘服役後又發現焊接艦體在高速時出現了強度不足問題,所以不得不返廠改裝。此時還未徹底完工的熊野號則直接在船臺上加強了結構,其主要工程包括增加結構鋼比重,防雷突出部寬度提升等。所以最上級徹底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徹底服役時已到了1938年初,自建造到服役耗時4年,以明顯超重換來了穩定性和安全性保證。據日軍絕密檔案記錄,熊野號實際完工後其滿載排水量已激增到1.37萬噸,遠超過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標準,更遠超過輕巡洋艦水平,這種代價就是速度明顯低於預期,熊野號配備的四臺艦本式蒸汽輪機總動力接近15萬馬力,按理說功率十分強勁,但由於艦體超重最終導致該艦試航時的速度僅有35節,雖然這一水平依舊明顯超過英美同類,但依舊被日軍認為略慢。

熊野號也配備了威力巨大的93式氧氣魚雷

熊野號主裝甲帶厚度為100毫米外帶20度傾斜,並通過逐漸削減厚度(100毫米至65毫米至25毫米)的方式延伸到水下,使其對魚雷和水中彈的防禦都明顯超過了歐美同類。而且熊野號的彈藥庫長度較大,所以主裝甲帶長度也比其他姊妹艦有所提升,其前後彈藥庫段由95-140毫米厚度不等的裝甲包裹,動力艙和彈藥庫之間的隔倉裝甲厚度為65毫米,其防禦效果超過此前的高雄級,更超過英美巡洋艦。熊野號的動力段和彈藥庫段裝甲也分別達到了35-40毫米,兩側還有20度傾斜的均質裝甲,指揮塔舵機艙以及煙道附近厚度也大大強化,分別由30-100毫米厚度裝甲包裹。雖然其炮塔正面和底座厚度僅為25毫米,一如此前的日軍巡洋艦,但其炮塔中軸厚度卻達到了75-100毫米,所以即使其炮塔本身被擊穿也不會因爆炸危及彈藥庫發射藥。由於其防禦水平設計十分出色,所以後來的利根級巡洋艦也秉承了這種思路並進一步升級,他國後世艦艇研究學者直言熊野號的防禦設計堪稱當時巡洋艦家族中的優秀典範。

熊野號和其他日艦配備的96式高炮根本無法應對美軍密集轟炸

熊野號及其姊妹艦們最終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不但因其噸位和防禦力,還因為其武器強大,該艦最初配備15門新型155毫米艦炮,其精度和威力本就在同口徑武器中名列前茅,但後來日軍考慮其對付重巡洋艦時穿甲不足,後來為其換裝10門203毫米艦炮,其125公斤穿甲彈不但射程遠威力大,而且具有類似魚雷的殺傷效果。外加最上級穩定性和火控水平較好,所以其射擊精度也明顯超過此前的高雄級,實戰中的威脅更大。此外熊野號還配備了4具迴旋範圍105度(電動驅動時僅需5.3秒即可完成迴轉)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配備了24枚可怕的93式氧氣魚雷,當時這種魚雷在射程和威力方面可謂首屈一指。然而與其強大對海作戰能力形成對比的是,其防空能力卻十分薄弱,該艦即使在改裝後也只有8門127毫米大型高炮和一些早已無法滿足要求的25毫米機關炮,根本難以應對美軍大機群,這也埋下了其後來覆滅的隱患。

珍珠港事件讓美軍醒悟,同時也讓日軍原定計劃無法進行

熊野號及其姊妹艦預定的任務是利用性能優勢壓制為美軍戰列艦護航的巡洋艦群,隨後伴隨其他巡洋艦和驅逐艦接近美軍戰列艦部隊進行密集的魚雷齊射以對其帶來毀滅性打擊,進而降低己方戰列艦在最終決戰時的壓力。然而珍珠港事件中日軍航母艦載機瞬間重創了美軍戰列艦部隊,一時間讓熊野號在內的諸多日軍水面艦艇失去了用武之地,也讓美軍立刻醒悟後重新確立了以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新時代海戰思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熊野號曾編入日軍南下艦隊並在孟加拉灣參與了對英國航運的攻擊,並擊沉多艘運輸船。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損失四艘航母慘敗後,熊野號及其三艘姊妹艦所在的第七戰隊一度試圖接近中途島試圖發動炮擊,但最終卻因規避美軍潛艇而導致撞船事件,熊野號和鈴谷號只能先行逃走,而事件中負傷的最上號卻被美軍飛機重創,而三隈號更是被擊沉。此後圍繞索羅門群島的戰鬥中熊野號不但曾在夜間炮擊了瓜島美軍機場,還曾和其他日軍巡洋艦戰列艦一道成為日軍航母編隊的護衛力量參與了東所羅門和南太平洋海戰,但並無明顯戰績。縱觀該艦戰爭中期的表現,其強悍的對海作戰能力根本沒有派上用場,反而由於其防空能力不足導致該艦在1943年7月被美軍魚雷機擊傷,被迫返回基地維修。

在美軍飛機空襲中倖存也說明熊野號的防空指揮戰術相對得當

在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和航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馬裡亞納海戰中,熊野號等日軍大型水面艦艇依舊沒有建樹。而雷伊泰灣海戰中日軍只能依靠其建制基本相對完好的水面艦隊以拼死方式突擊美軍登陸場,熊野號被編入慄田健男指揮的第一遊擊艦隊,但該艦隊自1944年10月23日從汶萊出發後就一路遭到美軍潛艇和飛機的攻擊,先後各有兩艘重巡洋艦沉沒或重創撤退,著名的武藏號巨型戰列艦也被空襲擊沉。由於美軍主力哈爾西艦隊被日軍航母引開,所以慄田艦隊最終在25日抵達菲律賓薩瑪島附近並和美軍第七艦隊的護航航母編隊交戰,戰鬥中熊野號和其姊妹艦鈴谷號衝擊時卻遭到美軍多艘驅逐艦的拼死攔截,其中約翰斯頓號驅逐艦在近萬米對日軍發射了10枚魚雷,按理說這種距離的攻擊沒有準頭可言,但熊野號卻高估了美軍魚雷的速度最終在第一次規避完成後提前恢復原航線,最終導致艦首被其中一枚魚雷徹底炸飛。距離爆炸導致其整個前部面目全非,速度也降低到10節,最終熊野號只得蹣跚撤回菲律賓科隆灣,而不久後其姊妹艦鈴谷號則直接被美軍飛機擊沉。第二天,熊野號又被美軍艦載機圍攻,由於被重創後無法高速機動,熊野號相繼被三枚重磅炸彈擊中,不但左側撕裂大量進水,而且煙囪和鍋爐附近也被直擊,兩座高炮和一部雷達被炸飛,其八臺鍋爐幾乎徹底癱瘓,最大速度僅剩下2節。眼看熊野號被濃煙烈火籠罩,美軍飛機也開始停止攻擊,藉助這一契機,熊野號的損管人員以開掛級的表現將其引擎逐漸修復並在遇襲一小時後將速度再次提升到10節。

熊野號也曾先後躲過美軍潛艇的幾次攻擊

此後熊野號的指揮官人見錚一郎認為隨著美軍反攻加快,在科隆港、巴拉望島或民都洛島附近都不安全,所以他下令熊野號前往維修和防空體系較完善的馬尼拉,他希望在此大修後回到日本。28日清晨,熊野號最終抵達該地,並和海戰中負傷的那智號和青葉號巡洋艦一道接受了大修,至此熊野號真正暫時倖存,並在一周後修復了幾臺鍋爐,可以達到15節巡航速度。11月5日凌晨,熊野號和青葉號離開馬尼拉並會同一支護航隊試圖轉道高雄回到日本,雖然提前出航使其躲過了美軍艦載機的幾次空襲(未能一道轉移的那智號則被美軍飛機當場擊沉),但短暫停留在聖克魯斯的日軍艦隊卻在6日清晨撞上了美軍多艘潛艇組成的封鎖線,自9點左右開始至少有四艘美軍潛艇開始將傷勢未愈的兩艘日軍巡洋艦當成主要目標。雖然熊野號一度勉強以不利落的腿腳躲過了前幾次美軍潛艇魚雷齊射,但最終卻在當日10點48分貝兩枚魚雷擊中艦橋下方和右前方引擎室,巨大爆炸導致其速度僅剩下2節,而且迅速發生了11度傾斜。美軍潛艇鰩魚號原本試圖逼近後徹底將其擊沉,但卻意外撞到了珊瑚礁導致受損,藉助這一寶貴良機,熊野號最終在一艘油輪協助拖航和損管隊員拼死搶修後恢復了平衡,最終在7日清晨回到了聖克魯斯港。

日軍資料記錄了熊野號兩次遭到美軍飛機和潛艇沉重打擊的情況

隨後十幾天裡,雖然持續性強颱風一度導致美軍艦載機空襲無法進行,但也導致殘破的熊野號被破壞地七葷八素甚至差點因風浪擱淺。然而在日軍損管隊員和日本工程師努力下,該艦居然又在20日恢復了部分動力並能夠以6節速度航行,這無疑給人見艦長和日軍官兵注入一針強心劑。然而25日天氣放晴後美軍艦載機再次來臨,日軍一支運輸船隊被迅速消滅,而提康德羅加號航母的30架魚雷機和轟炸機也在當日下午兩點半瞄準了熊野號,雖然熊野號的高炮竭力抵抗,但依舊在接下來的近20分鐘內先後被4枚炸彈和至少5枚魚雷擊中。由於攻擊強度大且間隔時間短,熊野號的多處艦體發生大量進水並在幾分鐘內傾斜到45度,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熊野號居然在損管隊員搶修下又堅持了半小時才傾覆沉沒,而此前還擊落了4架美軍飛機!據統計,該艦自雷伊泰灣海戰到沉沒先後被7枚炸彈和8枚魚雷擊中,還被颱風嚴重破壞,一艘巨型戰列艦幾乎都難說自己一定挺得過來!熊野號多次死裡逃生,必然要歸功於其損管團隊的表現,事後美軍戰史學家總結該艦的損管水平甚至超過了美軍同行。

熊野號經歷了難以想像的高強度打擊後最終沉沒

後世一些相關太平洋戰爭的作品往往提到中途島海戰中日軍四艘航母被轟炸後迅速殉爆以至於在大火中無法挽救,而大鳳號和信濃號兩艘新的大型日軍航母也在被潛艇魚雷命中後最終因損管不當沉沒;反觀美軍企業號、富蘭克林號等航母卻相繼挺過了沉重的打擊最終倖存,所以日軍的損管必然遠不如美軍。然而熊野號的損管表現卻足以讓所有人感到汗顏,對比日軍一些航母的脆弱,一些日軍戰列艦或巡洋艦的損管和生命力卻十分出色,這也從側面說明某個項目上不存在絕對的強弱之分。但即便如此,熊野號等損管表現較為出色的日軍艦艇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在絕對優勢對手面前死的慢一些而已。

相關焦點

  • 命中10枚魚雷和24枚航空炸彈 日軍最大的大和號戰列艦覆滅
    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建造的稱為史上最大的軍艦。1937年開始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排水量為6,5000噸,最高速度:27.46節,乘員3,300人。其艦炮最大口徑為460毫米,裝甲最厚處達410毫米。可謂是船堅炮利。
  • 4枚魚雷一擊命中!日本7萬噸航母首秀被擊沉,投入3000億打水漂
    在二戰期間,日本、美國尤其重視海上力量的發展,這兩國在當時都是當之無愧的海洋大國,當時日本海軍的主要對手也是美國。在1942年6月經歷中途島海戰後,日本就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而自己的老對手美國卻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為了及時補充自己的海軍戰力,日本決定將完工50%進度的大和號戰列艦中的三號艦信濃號改裝成航母。
  • 德國傳奇潛艇:U9號——一場戰鬥擊沉3艘英國戰艦,僅用了6枚魚雷
    德國潛艇在戰鬥中每每先發制人,其可怕的破壞力令缺乏戒備的水面艦船屢遭滅頂之災。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20世紀初的德國海軍參謀部並未意識到潛艇的潛在價值,而德國生產的第1批潛艇竟是在1904年為俄國海軍建造的「卡普」級。德國自己的第1艘實用潛艇則要等到1906年方才完工,這便當時設計最成功、表現最可靠的U1號。
  • 這艘戰艦是珍珠港事件罪魁,兩枚核彈才炸沉它,竟因此成美軍救星
    但美軍隨後大量艦載機的轟炸卻讓包括長門號在內的所有日軍殘存艦艇倒了大黴,7月18日長門號作為瀨戶內海最明顯目標遭到集中攻擊,雖然由於防雷網使其避免被空投魚雷擊沉,但美軍多枚炸彈卻擊斃了其艦長。第一枚原子彈空爆後,長門號作為靶場最大目標損傷輕微然而長門號的損傷卻相對有限,戰力也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甚至在日本投降前夕還差點因為一次並不存在的敵情而幾乎再次出擊。
  • 俾斯麥號是最耐打的戰艦嗎?不是
    大和號在衝繩戰役中孤軍出擊,被美國海軍10枚魚雷,7枚航空炸彈命中後才不甘心地沉沒。而武藏號在雷伊泰灣海戰中被19枚魚雷,17枚航空炸彈命中才沉沒,這些彈藥已經足夠摧毀一支艦隊。更為誇張的是俾斯麥號戰列艦,由於俾斯麥號的船舵被劍魚攻擊機摧毀,俾斯麥號無法行動而遭受到英國海軍的圍攻,俾斯麥號戰列艦至少被90發超過1噸的戰列艦炮彈命中,此外還被8枚魚雷擊中,才最終沉入海底,我們可以發現,二戰中的超級戰列艦抗打擊能力有多強。那戰列艦就是抗打擊能力最強的軍艦了嗎?也未必是這樣。
  • 小夥網購8枚「魚雷」想炸魚
    &nbsp&nbsp&nbsp&nbsp小夥網購8枚「魚雷」想炸魚&nbsp&nbsp&nbsp&nbsp中國江蘇網7月7日訊(通訊員 秦公軒 趙祥 記者 錢鳴) 7月4日,秦淮公安分局秦虹派出所接到轄區內「秦淮百姓」信息員提供的線索,有人要用「
  • 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美軍僅僅損失十架戰機就將其命運終結
    (艦隊有戰列艦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8艘。)其實這時候的日本基本上是「家底見光了「。」大和號「戰列艦比普通的航母都要大不少,但是日本卻只能湊出10艘戰艦組成編隊,與美軍動輒幾十艘上百艘的特混編隊相比,日本海軍簡直就是"垂死掙扎「,大和號戰列艦離迴光返照已經不遠了。
  • 六枚魚雷換來一艘7萬噸巨艦 二戰美國海軍這艘潛艇一戰成名
    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在盟國的連續打擊之下,已經出現江河日下的趨勢。而美國海軍通過一系列決定性的海戰,已經逐漸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主動權,甚至對日本本土形成了封鎖。而這樣的北京,為美國海軍這艘潛艇擊沉日本海軍信濃號航母提供了可能。而擊沉信濃號的潛艇則是美國海軍的射水魚號潛艇。
  • 日本聯合艦隊的歷代旗艦都是什麼下場?
    甲午戰爭後,日本將清政府的巨額賠款全部拿來擴張軍備,打造出一支配備6艘戰列艦、6艘裝甲巡洋艦的「六六艦隊」。三笠號就是該艦隊的6艘戰列艦之一,單艦採購費用超過120萬英鎊,是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通過非法挪用預算的違憲行為才買到的。
  • 叫囂「8艘臺灣潛艇摧毀大陸艦隊」?美媒聽說過自導航空深彈嗎?
    12月2日,美國《福布斯》網站軍事記者埃克斯撰文稱「中國臺灣單靠自行建造的八艘潛艇,就能摧毀一支中國大陸的奪島艦隊」。幾天之後,打臉的消息就出現了。12月7日,美國《防務世界》網站轉載了國內一份雜誌關於新型反潛機投擲自導深水炸彈的報導。
  • 二戰日本海軍有多強?當年的大和號和赤城號,如今也沒幾國能造
    導語:二戰日本海軍有多強?當年的大和號和赤城號,如今也沒幾國能造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日本和德國等軸心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德國就不說了,其強大有目共睹。而日本在海軍實力方面是要強於德國海軍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後,使得美國被迫對日本宣戰。而起初日本的海軍實力要遠遠大於美國,因為日本擁有很多的航母以及其他的巡洋艦以及驅逐艦,當年日本最著名的戰艦無疑就是大和號和赤誠號。
  • 二戰日軍最後的王牌,造價堪比3艘航母,美國2小時將其擊沉
    一戰爆發前,各國十分重視「巨艦大炮主義」,並積極研製巨型戰艦。經歷過一戰,巨艦、大炮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各國還沒有發現,大家依舊投入巨資建造更大的戰列艦。二戰時期,各國海軍依舊裝備著戰列艦,而一些大國卻已經開始研製航母。1907年,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服役,稱霸世界海軍達40年之久。然而,在二戰中,戰列艦已經明顯處於劣勢。
  • 曾獨領風騷的日本海軍,3艘巨艦稱霸世界,最後都哪去了?
    1936年,日本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明確提出在太平洋地區截擊美國的戰略。當然日本人也清楚,在戰艦數量上根本無法與美國海軍抗衡,按照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更大噸位、更強火炮和更厚裝甲的質量優勢抵消美海軍數量優勢。
  • 500枚重型炸彈引爆富士山,計劃一旦成功,日本將從地球上消失
    在中國戰場上節節潰敗,衝繩島的徹底淪陷加速了美國對日本的侵略,同時也為日本敲響了亡國之鐘。然而,日本計劃組織一萬架戰機組成神風特攻隊,配合200萬陸軍,數百艘潛艇,2000多艘快艇,並叫囂以「一億玉碎」決戰本土,盟軍登陸要付出沉重代價。
  • 4艘航母沉沒,3500人命喪黃泉,中途島海戰後的日本走向失敗
    只有「飛龍」號安然無恙,在其他3艘航母前面開路。4枚1000磅的炸彈擊中「加賀」號後,它已經在劫難逃。「約克城」號的飛機投下3枚1000磅炸彈擊中「蒼龍」號,不偏不倚地穿過飛行甲板進入機庫。緊接著,日軍飛機一架接一架起火燃燒,拆卸下來的炸彈也一個接一個爆炸。整個過程只持續了短短4分鐘。
  •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列艦長門號遭受了兩枚原子彈的轟炸
    1920年,舊日本帝國海軍在軍費已經佔國家總預算1/4的情況下,提出未來要建設所謂的"第八艦隊",即到1927年擁有8艘戰列艦和8艘戰列巡洋艦,艦齡不到8年。長門浩"長門級"戰列艦首艦"長門"號是日本人勒緊褲腰帶下水的"八八艦隊"首艦。
  • 中國飛豹戰機發射飛彈能擊沉日本大和號戰列艦麼
    標準排水量6.4萬噸,滿載排水量7.2萬噸,比中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還要大一圈。1941年12月,這艘超級戰列艦正式完工,艦體全長260米,艦寬39米。配備3聯裝9門460毫米/45倍口徑主炮,最大有效射程在40公裡以上,這個射程甚至超過了中國80年代的主力反艦飛彈——上遊一號的常用射程。其主炮炮塔的旋迴部重量就超過2700噸,這相當於舊日本海軍「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
  • 列表比慘:大和號的日本「姐妹」們二戰中的下場
    【話說軍世】自明治維新到1945年戰敗,日本海軍共有10個級別24艘戰列艦服役,此外有10艘繳獲的戰列艦曾在日本海軍服役;從1913年到1942年開始計算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是日軍參加太平洋戰爭的主力戰艦,本文僅統計參與到二戰時代的日本戰列艦
  • 這艘戰艦曾在索羅門群島大顯身手,卻在敗退時被友軍擊沉
    此時日本海軍只剩下了4艘重巡洋艦的建造指標,不過急於在太平洋上建立優勢的日本人根本不打算再等,他們很快就妙高級的基礎上設計了新型重巡洋艦,這就是日本的最後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高雄級重巡洋艦。在戰前,除鳥海號之外的其他高雄級姊妹艦都接受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而鳥海號直到戰爭爆發後才接受了類似的改裝,該艦的120毫米高射炮被拆除,安裝了新式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不過此時該艦隻能發射90式魚雷。
  • 大和號戰艦被擊沉「細節」曝光,近5000人,只存活269人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衝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