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或水溫較低的時節,為了適應魚口,餌料的重量一般都較比輕,所以有沒有掛餌對浮漂拉力的影響較小,為了達到靈敏的效果,初春還是選用浮力小一點的浮漂為好,細尾漂就要比粗尾漂好用。一般情況下,細尾漂的漂身不是空的,所以產生的浮力不大。且細尾漂能很清晰地傳達上魚訊號。
帶餌找底,底鉤掛重餌,在釣點附近反覆拋竿,找到四目位置,確定水底情況,順便打窩。這時如遇水底不平,浮漂會表現為比四目低或比四目高,無論高低與否,我們儘量調整到偏離四目的上下一目之內為宜。實釣中,我們只要記清浮漂偏離四目時的位置就行了,不需要刻意追求四目。
鯽魚吸食餌料,釣尖在魚嘴張合力的作用下瞬間刺穿它的上顎或下顎,達到「死口」。如果能夠第一時間抓住它的吃口再好不過了,比如標誌性動作,緩慢的「下鈍口」,即鯽魚吸食餌料時,嘴唇合併下壓子線,通過主線帶動浮漂緩慢下降半目或一目。
浮標微微顫動後,略沉半目至一目,標動即停止。 提竿時機:為浮標剛剛下沉。其過程很短,垂釣者若不是精力高度集中,稍有遲緩即痛失良機。
鯽魚吞餌後抬頭向外遊走,拖動線組,將線組,鉛墜和浮漂的平衡打破,造成大頂漂。鯽魚吞餌後在抬頭遊走的過程中感覺到了嘴裡的異物,造成頂漂現象,不過這時候的頂漂提竿就已經晚了。
黑漂在釣任何魚中都是中魚率非常高的一種漂相。產生的原理是鉛墜被大距離向下或者向左右的拉動,從而出現浮漂快速下沉的情況,區別與頓口,黑漂比頓口更有力度,浮漂動作幅度更大。原理是魚吃餌以後繼續往前走,甚至是搶食後快速離開窩點,所以黑漂可以保證魚餌肯定在魚嘴中,此時提竿中魚率非常有保障。根據魚的動作迅速程度,可能形成黑漂,也可能形成斜漂。
接口在釣鯽魚時出現的比較多,由於釣窩已經聚集了大群的鯽魚,由於拋竿的頻率導致釣點附近的魚已經適應和喜歡這種味道的魚餌,並且對你的拋竿沒有了恐懼,甚至形成了一定的條件反射,都前去吃食,而形成了魚兒爭食的現象。
逗漂的主要表現就在於它會上下的浮動,上下的幅度大致是在1釐米這樣,這時是鯽魚在試探釣餌,此時不是提竿的好時機,需要穩住,等待時機在提竿,否則的話會很容易空鉤的。
浮漂一點一點,連續點動,動作很小是魚兒吃穩的跡象可提竿;浮漂點動後,接著慢慢上送時,動作越慢魚越大,動作速度快,多半是小魚。浮漂輕輕斜向移位,或平移、或微沉時、可提竿。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