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臺釣這一種釣法不會陌生,在使用臺釣時,漂相從浮漂進入水裡那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在這裡大家必須準確的知道這時候漂相的含義,快速的作出與之對應的方法。臺釣遇上浮漂停頂走時,該不該提竿?照我這樣做,中魚率輕鬆翻倍,錯過這些「小動作」,至少有一半的大魚會跑掉了
第一、浮漂進入水裡後,常常會造成水面抖動的情況。一般來說浮漂的擺動幅度不會太大不過頻率很快,在水面上會蕩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白條這一類表層魚,在水裡吃下落的魚餌導致的。不過因為這個時候浮漂還沒有翻身,線組還不是成一條直線的。因此這種信號,大家也不能夠知道很多的信息。只能說明小魚鬧窩是比較嚴重的,筆者不建議這時候就提竿。這時候臺釣的方法就是適當的拉大餌,或者把魚餌的狀態做得更粘,或者是做成搓餌,也可以用吃鉛量更大的浮漂,使其快速的通過小魚層。
第二、釣浮漂翻身直到到位的這段距離,釣魚人把它叫做形成,通常情況下應該是浮漂翻身後下沉,直到去到大家所設定的釣目。在這段距離裡,浮漂到位有速度快的,也有速度慢的,這跟浮漂形狀有著很大關係。不過下沉的速度可以看作為勻速的(其實是加快下沉,不過浮漂漂尾的目數間隔會越來越大。漂尾越接近一目的距離就會越快,因此大家看到下沉一目所用的時間基本是一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可以看作勻速下沉的原因)
這個時候漂相表現為,下沉速度突然變慢,或者是突然加快幾目,然後又回到原來的速度,也有可能表現為直接快速到黑漂。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數是因為中下層的魚兒在截口,使得浮漂有異常的反饋動作。大家應不應該抓這樣的口呢?筆者認為完全是可以的,因為這也是筆者的一個臺釣技巧。這也跟筆者的反射弧比較長有關的,因此筆者通常會放棄減速的情況,選擇主抓加速的中途或者是黑漂以後。
這裡就有釣友問為什麼不選擇抓加速以後的瞬間呢?還不是因為筆者的反射弧長的原因嗎,而這樣的加速有可能是在幾目的距離。因此筆者選擇抓加速的中間,就提竿了。魚竿拉動魚線刺魚的時間,或者剛好是加速以後的時間。因此要是有跟筆者一樣手殘的釣友,可以抓一下這個時間點。
要是釣魚人抓不到這些加速,接著浮漂就慢慢的到位了,那要怎麼做呢?這裡面又有一個臺釣技巧。第一,大家要知道魚鉤上還沒有魚餌。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當浮漂到位時出現加速,然後又出現了正常速度到位,那麼這時就應該立馬提竿。看看魚鉤上還有沒有魚餌。當然,造成這樣就沒有魚餌了,是由於釣友使用了拉餌的關係。要是大家提竿後,發現魚鉤還還有一點餌料的殘留,那麼大家在提竿之前,魚鉤上肯定還有一部分餌料的,那麼可以繼續釣魚。中下層的截口,很多時候不是小魚造成的。把鯽魚,翹嘴,鯿魚這些魚種給逼急了,它們的反應也是很瘋狂的。因此就算截口的時候加速並沒有抓到,魚餌到底以後也可以繼續給口。
第三、釣行程的取捨。行程是釣魚的時候必不可缺的環節,不過大家可以根據魚情來決定是不是要釣行程。也就是說,通過漁具的挑選來延長或縮短行程的時間。要是在水庫裡有不少的翹嘴,鯿魚這些愛截口的魚類。或者是氣壓不高時,生活在水底裡的魚上浮到水面,那麼大家可以試試釣行程。具體的方法是,把餌料開得鬆軟一點,然後加長子線,線組儘量符合細,輕,小的原則,搭配一個吃鉛不大,漂身短,漂尾長,漂肚大的魚漂。
鬆軟的餌料在水裡的霧化效果更好,能夠起到長時間留魚的效果,魚兒咬鉤更容易。線組細小使得在水下擺動更加自然,也更方便魚兒把餌料吃進嘴裡。而用吃鉛小的浮漂能讓線組的下沉速度變慢,同樣的使用大漂肚能夠提高浮漂到位時的水阻。
長漂尾能提高行程的距離,不過,要是水裡有很多白條或麥穗等小雜魚,那麼釣行程就只能收穫小魚了。一旦碰上這種情況,應該提高餌料的粘度,然後減少子線的長度,更換一個吃鉛量大,漂身較長而水阻比較小的浮漂,這樣能夠縮短行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