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無達詁」:既然詩歌意義是不確定的,那麼可以無限解讀嗎?

2020-12-15 青於墨

古往今來,許多人執著於追求探究到某些文學作品的確定意義,事實上,多數情況下這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早在先秦時期,《周易》中就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的思想,到了西漢,董仲舒明確提出了「《詩》無達詁」的觀點。

「《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華第五》)

這裡的「詩」,指的是《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這裡的「達」即通達、曉暢,「詁」即解釋、闡說,根據許慎《說文解字》:「詁,訓故言也。」即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典籍中的語言文字。「佔」「辭」也都有解釋、說明等意思。

董仲舒是說:《詩》的解釋,(與)《易》的佔卜結果、《春秋》的微言大義(一樣),無法用今語理解得到一個通達的說法,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墨醬小提示:《春秋》這部史書因為詞約義深,所以有許多人為之作注,比較為人熟知的《左傳》就是為《春秋》作註解的,還有《公羊傳》《穀梁傳》,它們合稱「春秋三傳」。還有其他家為《春秋》作注,不再展開。】

董仲舒「《詩》無達詁」的提出,有特殊的時代背景。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交際場合、外交談判中經常引用《詩》的內容來傳達政治上的各種說辭,對於《詩》的引用和闡釋帶有明顯政治象徵意味,所引之詩的意義因人而異;甚至單純截取詩歌片段不顧全文主旨,與詩歌本來的意義相去甚遠,所謂「斷章取義」。

董仲舒從先秦時人賦詩言志多斷章取義的實際出發,總結出「《詩》無達詁」。指出引詩、說詩者為了表明自己的思想,可以不顧及原詩題旨,對《詩》作任意的引用和發揮。

「《詩》無達詁」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變成「詩無達詁」,其中的闡釋對象,已經不局限於《詩》,而是廣泛意義上的「詩」,就是說一首詩的意義是沒有確切的解釋的。當然,這可能是董仲舒沒有想到的。

【參考:「從『《詩》無達詁』走向『詩無達詁』而最終成為中國古代詩學理論最重要的命題、最基本的釋義方法,並非出自董仲舒的本意而是後世理論家引申發揮的結果。」(毛宣國:《「〈詩〉無達詁」解》,《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

【墨醬小提示:《詩》可以推廣為廣泛意義上的「詩」,甚至可以廣泛理解為文藝作品,我們該記得,「詩學」一度成為「文學理論」的代名詞。限於篇幅,本文僅探討中國古典詩歌。】

「詩無達詁」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

從文本角度看:作品本身具有豐富性和不確定性。

許多文學作品的意義會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不確定的特點。

就詩歌來說,由於表達情感與營造意境的需求,而詩歌的語言又必須是凝練的,因此詩人往往要在文辭的運用上下功夫,比如使用一些修辭使語言更有張力,從而使得詩的表意功能往往超於表面文字。

而許多詩人也的確不喜歡平白無奇地袒露自己的思緒,喜歡把詩歌寫得委婉含蓄,一些詩人甚至「故意」給讀者一種朦朧、含糊的感覺,就使得詩歌主題走向了多義和不確定。比如李商隱的「無題」詩,解釋起來相當撲朔迷離,還有像白居易的《花非花》同樣是朦朧無比。

還有一類詩,由於在內容上的深度與廣度,必將給解詩帶來一定的難度。

清人薛雪在《一瓢詩話》中曾指出:「杜少陵詩,止可讀,不可解。何也?公詩如溟渤,無流不納;如日月,無幽不燭;如大圓鏡,無物不現,如何可解?」

杜詩在內容上具有(「如溟渤,無流不納」)豐富、(「如日月,無幽不燭」)深刻、(「如大鏡,無物不現」)全面等特點。

這些造成審美上的多義性,也就決定了杜詩的「可讀,不可解。」

從讀者角度看:接受者對作品的闡釋往往會有個體差異。

文學作品向每一位讀者敞開著,期待著與不同的讀者相遇。每個讀者都能夠用自己的智慧與閱讀經驗去理解。

對於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釋,並且這些不同的解釋有可能都是合理的,這也正是一些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由於不能被輕易「看透」,才會歷久彌新。

簡單來說,讀者理解作品之所以會出現差異性。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由於讀者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包括審美趣味、情感傾向、人生追求、政治態度等等。

其次是讀者本身的文學藝術素養,對文學體裁,文學發展史與發展現狀,文學技巧、手法、創作規律,作品風格等的熟悉程度。

再者,讀者的性別、年齡、氣質類型等生理特徵的不同,也會導致閱讀心理上的差異,從而有不同的閱讀體驗。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某個特定的讀者,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下閱讀同一作品,感受也是不同的。

正如我們所熟悉的宋詞《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同樣是聽雨,不同年齡、環境、心情,詞人蔣捷有不同的感受。

聽雨如此,閱讀同理。

既然詩歌意義是不確定的,那麼可以任意解讀嗎?

顯然不是。

審美鑑賞中的差異性,是必須要承認的,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否認審美鑑賞的共性或者說某種客觀標準的存在。否則,天馬行空地闡釋詩歌的意義將導致對作品的「誤讀」。

那麼,什麼樣的理解方式會導致「誤讀」?

第一,脫離文本所規定的客觀性內容與語境,對文本意義作無根據的隨意解讀。

第二,忽視文本的形成環境與特定的審美特徵,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偏向對作品上綱上線,甚至作出單純的歷史分析或者庸俗的社會學分析。

第三,機械套用新的思想、方法和闡釋理論框架,這些理論可能是與古代詩歌格格不入的。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誤讀」均不可取,有些讀者的理解雖與作者的創作本意相抵抗,但作品本身卻客觀上顯示了這種讀者理解的內涵,使得這種「誤解」看上去又比較切合作品,令人信服。

比如李商隱的兩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本來是形容至死不渝的愛情,但是在後世流傳過程中,「春蠶」與「蠟炬」的這種「絲方盡」「淚始幹」的行為又與「奉獻精神」類似,於是用這兩句詩形容師長或其他長輩對後輩培養的犧牲青春、無私奉獻精神也是合適的。

像這種「誤讀」,是一種創新,反而增加了詩歌的內涵。(這種「誤讀」可以看作「正誤」,對作品歪曲性理解一般視為「反誤」。當然,「正誤」與「反誤」也是相對來說的。)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的科學解讀方式,是由它的特點決定的。

從《詩經》開始,中國古代詩人進行詩歌創作時,很多都喜歡用「比興」手法,所言之物,往往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那麼,讀詩應該不止於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

所謂「不知比興而說詩,開口便錯」。(清代吳喬《圍爐詩話》)

詩人們常常借物寄興,興象立意,以此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同一物象,不同詩人以各自審美經驗賦予不同的韻味,在特定的詩作中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

比如,同樣是「明月」這個意象,《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更多是一種遊子思婦的萬般愁緒,有些藉此抒發功業難成的意難平;曹植《七哀詩》中的「明月」,表面上是寫女子的思念之情,卻隱約可見對詩人對自己悲劇政治命運的抑鬱;李白吟詠的「明月」,飄逸壯大,多半沾染上了他的豪情;蘇軾筆下的「明月」,卻帶有哲理性的思考……

由此,在讀詩、解詩時,應該建立在讀者切身體驗的基礎上,要有真情實感,並且用這樣的一顆心去體會詩人寫作詩的心境。(參考宋代詩人姜夔「以心會心」說。)

解詩需關注「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

實際上,關於對作品的科學性的解讀,早在孟子那裡,就已經有完備的指導經驗。——「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

以意逆志:「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所謂「不以文害辭」,是說不要因為個別字眼而曲解了整個辭句;所謂「不以辭害志」,是說不要因為辭句表面的意義而曲解了整個作品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以「意」(整個作品的內容)去「逆」(迎受、領會)作品的原意,求得對作品的準確理解。

知人論世:「頌(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作者的思想、感性、性情、氣質、閱歷、修養等都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產生和作品風格的形成。「論世」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環境、時代以及環境、時代對作者和作品的影響。對作者熟悉到做朋友的地步,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的主張是分別提出來的,孟子並沒有闡述二者的關係。但是實際上這兩個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繫,一個著重作品,一個著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環境,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實際上是進行解詩或者說文學批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的結合,大概率下會得到比較完備、全而和中肯的結論。正如王國維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年譜會箋序》)

要之,闡釋者可以對詩歌進行自由的感發與聯想,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把這樣的闡釋活動視為不受任何約束的純粹主體性活動。

「詩無達詁」雖然肯定詩歌的意義並非是唯一的,但在解詩時還需要明確「詩無達詁」中有「詩」在,不能脫離「詩」而任憑主觀意念自由演繹。要在尊重作品的基礎上適當發揮,無限類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誇張臆斷等是不可取的。

相關焦點

  • 李商隱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到底如何解釋?
    可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疑問,作者本意是排遣心中煩惱,駕車登上古原,即事寫景,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很單純,說後兩句隱射現實,乃穿鑿附會之言,不足為據。 上述說法有一定道理。很多詩歌乃作者偶有感觸,一時興起,下筆成詩,實在沒有什麼微言大義。「知人論世」的確是解詩的好路徑,然而每一首都要「知人論世」一番,也是迂腐。
  • 蔣勳:《詩經》完全不用翻譯,詩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詩,難解。雖說斷斷續續也算讀了二十多年的書,但是詩對於我來說,至今還是一團霧。我僅靠一點無法言說的感覺來判斷詩歌的高下。而小說、散文,甚至劇本,我都可以對我的判斷說出個所以然來——對不對不知道,唯獨詩歌不能。
  • 也談賈淺淺的詩:詩歌是絲襪的文學
    她說「鄙俗的人看到文學的絲襪,就會浮想聯翩脫掉絲襪以後該做的事.」事實上,這首小詩裡呈現出「藍牆玻璃」、「蝴蝶」、「死」、「翅膀」、「方程式」、「未知數」那麼多的意象,而我只看到了「脫下絲襪」,因為我的關注點根本不在其他,也看不懂。正如Angel自己所說,「關於詩歌,很多人像我一樣從未接受過系統的訓練, 他們大多在無意有意的閱讀中試圖將現實,超現實的臆想意識以詩歌的形式表達記錄下來」。
  • 禪詩是詩嗎?
    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出現,相伴相生的是禪詩。一部文學史,記載了很多詩歌。有些禪詩被當成詩歌,而有些卻不被記載。那麼,禪詩是詩嗎? 那麼詩歌就應該深刻嗎?淺顯的詩是打油詩,不算是詩,但禪詩分明蘊含了很多的哲理,就不算是詩了嗎? 當然不一定。要想弄明白蘊含哲理的禪詩是不是詩,只要弄明白哲理詩算不算是詩就可以了。哲理詩在宋代才開始興起,在詩歌燦爛的唐朝,哲理詩並沒有什麼立足之地,唐人作詩很注重物象,而宋人作詩為了不走唐人老路,不得不翻空出奇,另做一途。
  • 「垃圾派」詩歌,宣言很垃圾,詩文很垃圾,讀上幾首詩感覺更垃圾
    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垃圾」,大多數指生活廢品、排洩物等有形之物,但一旦將之付諸於文字,那麼它的範圍便大大擴散,引申到消極的、頹廢的、放浪的甚至無恥的情感和思想精神。同時,通過「墮落真好,崇高真累」一句,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消極思想,對世界的失望以及卑微的眼光。然而,這世界還是有光明,有希望,有很多樂趣的。垃圾派最特色的一個事就是「審醜」,「一切垃圾、垃圾一切」的口號並不是虛的,而是被他們實實在在用在了詩歌創作之中。審美是傳統詩歌的必需品,而審醜則是垃圾派詩歌的營養品,如果沒有這份醜,那麼垃圾就顯得不那麼垃圾了。
  • 凡塵雲仙經典詩歌,六言詩《六道》,鑑賞解讀
    作者:凡塵雲仙(李雲茂),當代一、詩歌鑑賞和解讀1.意境六道內外兼修合道,師法天地自然。心神永恆無限,時空隨我流轉。《六道》這首詩,有意境,耐人尋味。這首詩大氣磅礴,蘊藏著深刻的知識和哲理,令人感受到天地無限,心靈無限。
  • 詩歌就是生活,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幾乎所有的詩都是自傳的片斷。有時我可以循著一種想法追溯片斷的回憶。不過,我沒法使那些引起回憶片斷的事件具有意義。它得在多年以後自己產生意義。一、兩行逗留在你的頭腦中,突然它碰上了什麼。某種東西使它獲得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首詩都是一種象徵。其含義總比它向作者所表達的要豐富,也總比它向讀者直接闡明的要豐富。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只是」,到底何意?很多人都答錯
    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詩作向來以「晦澀」出名,他曾經創作過一首內容淺顯易懂的五言絕句——《樂遊原》,沒想到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人們對這詩的解讀,一直爭議不斷。這首詩最末的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從字面上理解,明顯是在夕陽將近而感到惋惜。
  • 顧金良、顧金棟詩歌合集《詩兄詩弟》出版
    8月13日,他們帶著新書《詩兄詩弟》在武城縣新華書店舉辦了讀者見面會,朗讀詩歌,籤名贈書,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溫暖自己慰藉他人    這本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詩兄詩弟》,是一本詩歌自選集,兄弟二人分別選了100首近10年創作的詩歌,合編為一本。裝幀設計別有新意:從一面翻開,是顧金良的詩集;把書上下翻轉,從另一面翻開,是顧金棟的詩集。「出這本書的初衷很簡單。
  • 解讀《千與千尋》:無臉男有錢的樣子,好痛苦
    2001年暑期檔,《千與千尋》開啟大規模宣傳,鈴木敏夫選用大量無臉男的宣發資料。往常對宣發並不關心的宮崎駿,就問鈴木敏夫,「為啥用那麼多無臉男宣發?」鈴木反問,「影片不是千尋和無臉男的故事嗎?」這不是千尋和白龍的故事嗎?」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2019年6月21日,《千與千尋》在內地公映,和朋友一起去影院重刷。映後談到的話題就是白龍和無臉男誰才是男一?一朋友用無臉男是舔狗,白龍是男神,舔狗永遠蓋不過男神結束了爭論。
  • 隨著時間流逝,詩歌的意義會產生變化,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可循嗎?
    詩歌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的,它有漲有落:那時候遭批判甚至禁毀的作品,這時候有可能選人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的典範;在那裡被罵得一錢不值的作品,在這裡有可能成為暢銷書。詩歌意義此時漲、彼時落或此地漲、彼地落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其中是否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呢?我看是有的。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杏花雨、楊柳風,是春天特有的,也是春天的象徵,在我國古代詩歌的長河中,有一首是將杏花雨和楊柳風都寫了進去,詩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那麼這首詩是誰寫的呢?這首詩妙在哪裡呢?眾所周知,在鑑賞詩歌、閱讀文章時,了解作者是很重要的。
  • 漢代經典詩歌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的下一句是什麼?
    漢朝經典詩歌的最高成就,一般都認為是古詩十九首。這19首古詩都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但是卻是發展非常成熟的詩歌集。在這些精彩的詩歌當中,或許內容、題材比較狹窄,或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談不上有多麼高格調,但是其代表了漢代以前五言詩的最高成就,更是被後世的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在學習古詩十九首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些古詩的思想內容表達,多數都是對於遊子思婦真情實感的流露。
  • 北島的詩歌《進程》賞析
    讀北島的詩歌總是很沉重,他總在挪巨石,砸鎖鏈,開鐵籠。他的詩歌象徵性濃烈,甚至有些晦澀。那些晦澀既出於現實,是隱秘的手段,以免引火上身,又在文學的範疇裡增加了詩意。現代詩中,北島的詩歌是必讀的。《進程》在網上的一些解讀,我認為不得其意。有人認為這是北島對孤獨情緒的抒發;有人認為此詩寫於朦朧詩沒落時期,抒發了「北島和無數詩人建造的新詩的昌盛的年代,無數人養就的讀詩的習慣,在市場經濟的熱潮中,輕易被擊潰,瞬間就殘破不堪」的失落失意情緒。如果是這樣,北島就不是北島了,將舊詩重新分享的意義就蕩然而存了。
  •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一首怎樣的詩,詩中的「故人」又是誰呢
    孟浩然書影繪像說到這首詩,人們往往會偶這樣一個疑問,孟浩然在詩中沒有寫明「故人」的具體身份,那麼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歌中的「故人」是誰?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從作者孟浩然、詩歌創作背景談起,以「知人論詩」的方法去賞析這首詩的話,這樣會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會對詩中的「故人」的身份有一個了解。
  • 商震:在詩歌中遇見無限豐富的人生
    《誰是王二》是商震的最新詩作,與此前所表現出的「橫刀立馬」「揚眉怒目」不同,這部詩集顯得從容、灑脫,語言樸素自然又不失幽默,以喜劇的方式呈現卻又能讓人掩卷沉思。整本書以同一個主人公「王二」貫連始終,他是工人、農民、作家、詩人、木匠、記者、退休人員;他抽菸、喝酒、開會、談戀愛;他為家庭瑣事煩心,為房子、工作發愁……那麼,誰是「王二」?「王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白天織網,夜晚寫詩——詩人劍客無劍詩歌簡評
    █一位隱逸詩人的邊城桃源 】劍客無劍,生活在巢湖邊的一個小鎮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毗鄰巢湖而居,最好的營生當然是做漁民和織網。他不是漁民,那麼當然是織網!一個靠織網為生的個體戶。用他的話說,白天死忙,卻掙不了幾個錢。他結婚早,今年估計四十出頭,夫妻倆有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