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在傣語裡南糯是「筍醬」的意思。據傳說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視,當地哈尼族頭人設宴招待,席上的筍醬讓土司吃得十分喜歡,於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進貢筍醬,南糯山因此而得名。南糯山距勐海縣城26公裡,自古以來就是瀾滄江下遊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優質普洱茶的重要原料產地。根據當地愛伲人的父子連名制可推算出他們已經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約已經歷1100多年的時間。南糯山茶園總面積有21600多畝,其中古茶園12000畝。古茶樹主要分布在9個自然村,比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園2900畝,古茶園1200畝。半坡寨有茶園4200畝,古茶園3700畝。姑娘寨有茶園3500畝,古茶園1500畝。南糯山古茶園由於分布較廣不同片區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區別。南糯山茶的基特徵:條索較長較緊結;一年的茶湯色金黃,明亮;湯質較飽滿;苦弱回甘較快,澀味持續時間比苦長,有生津;香氣不顯;山野氣韻較好。
南嶠山位於勐海縣勐遮最大的壩子,素有西雙版納第一平壩之稱,面積為153平方公裡,坐落在自治州西部的勐海縣境內,像一隻有著共紋圖案的大盆,擺在邦敢山、西定山、南雙嶺、廣塔香陣等群山中間。壩子中分布著130多個風光秀麗的傣族村寨,住著36000多傣族,是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和傣族人口分布較多的一個平壩。壩子中間有座「有新世紀冰川沉積」的公烏龜山隆起,山丘之頂有勐遮土司「王宮」遺址和南嶠縣政府遺址。壩子東北邊沿有當地極有名氣的曼洪瀑布。.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雲南的總督鄂爾泰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以加強行政統治),在普洱設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管糧食、茶葉交易,可見當時的南嶠茶山的重要。南橋茶山:位於勐海縣勐遮最大的壩子,茶品特點: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澀,微回甘,生津一般,湯色深黃,條索墨黑,香氣花蜜香。
勐宋山位於勐海縣勐宋鄉境內,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從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幾十畝特大型古茶樹來分析,勐宋山區少數民族種茶的歷史與南糯山少數民族種茶的歷史一樣悠久。勐宋古茶山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茶園還有三千多畝,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臘卡等寨子。保塘離鄉政府約10公裡,是勐宋鄉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古茶村。終年雲蒸霧罩的勐宋古茶山,猶如披著青綠紗巾的侵尼仙子,若隱若現,勐宋古茶山古茶園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大安村委會下大安寨,三邁村委會南本老寨,曼壘村委會納卡寨,壩檬村委會保塘舊寨。據古茶樹資源普查統計,勐宋古茶山擁有古茶園3 800畝。茶品特點: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成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澀,微回甘、生津一般,湯色深黃,條索墨黑,香氣一般花香。
景邁山(景邁為傣語,景:新;邁:城)。位於中國雲南省的西南邊陲,在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東鄰西雙版納勐海縣,西鄰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景邁山以普洱茶盛名,景邁、芒景萬畝古茶園內,其中幫改村、籠蚌村、南座村、那耐村、景邁大寨村、勐本村、芒埂村、糯幹村、芒洪村、翁哇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個自然村組成了佔地面積2.8萬畝的景邁山萬畝古茶園。樹齡古老,古茶園的茶樹主要以百年的茶樹為主。生態環境好,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樹混生在一起,這種混生正是景邁茶香氣獨特而強烈的源泉之一,由於這些茶樹樹齡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顯得歷盡滄桑、飽含風霜。茶樹的枝幹上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腳。茶品質特點:屬喬木大葉種,條索緊結,較細且黑亮。景邁制茶有充分捻揉的的傳統,條索較緊結黑細,同時長於山野中有古樹避光,且生長周期長,因此色澤黑亮。澀重、回甘生津強,湯色桔黃剔透,香氣花蜜香。蘭花香是景邁獨有的香。
布朗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南部,靠近中緬邊境。布朗山方圓1000多平方公裡,世居於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蒼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山,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幾座,其中的班章寨因出產最優質的普洱茶,在近幾年聲名鵲起,對於喜歡普洱茶的人來說,「班章」二字如雷貫耳。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蒼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布朗族為古代濮人後裔,可說是茶藝的始祖,是他們最早栽培製作和飲用茶葉,布朗山鄉的南部和西部與緬甸接壤,是全國惟一的布朗族鄉。茶品特點:屬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快,生津強,湯色桔黃透亮。香氣獨特,有梅子香、花蜜香、蘭香,特別是以老班章茶為代表,是中外客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巴達山位於勐海縣西58公裡,東接勐遮版納,民國時期劃歸五福縣(後又改為南嶠)。這裡生長著成片的栽培型茶樹和野生茶樹林。賀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長著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樹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達在南嶠、勐遮、西定之間划來划去,2005年巴達與西定合併統稱西定鄉,目前巴達古茶山屬於西定鄉。巴達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園主要分布在章朗、曼邁兌、曼帕納等布朗族寨。巴達古茶園最多的是章朗,章朗寨現有244戶人家,是西雙版納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歷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築、語言、服飾,布朗族生活習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章朗的古茶園與常綠闊葉林伴在一起,從古至今從未沾過煙塵濁氣、潔淨得如仙葉,喝上一杯章朗茶能得到一種滌心寧神入化的享受。巴達山茶品特點:屬喬木大葉種,茶葉味苦澀,回甘、生津快,湯色桔黃晶瑩、透亮,條索墨綠油亮,香氣好,有梅子香、蜜香等。
部分文章來自網絡,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雲南印象,持續改版中
有任何意見,歡迎留言,歡迎合作。
聯繫QQ:5432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