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住橋底,但我不是在流浪

2020-12-15 騰訊網

  羊城晚報佛山訊 記者鄭誠攝影報導:以騎三輪車打瞌睡聞名佛山的52歲的流浪漢丘容桂日前在一場車禍中受了傷。堅強的「瞌睡哥」依然帶傷賣菜,感動了不少網友。16日,18名網友自發組織去看望了「瞌睡哥」,倍感溫馨的「瞌睡哥」說:「雖住橋底,但我不是在流浪。」

  「瞌睡哥」意外受傷

  去年6月,在佛山本地的天天新論壇上,有個帖子引起了網友的關注,網友「老衲要還俗」展示了一組他在江灣立交附近拍攝的照片。照片內容是一位衣著邋遢的中年男子,騎著三輪車去運蔬菜。在騎車的過程中,該男子竟然低著頭打起了瞌睡!這組照片發上網後,很多網友給這名男子起了個外號瞌睡哥。

  但是今年7月12日晚上10點多,在石灣青柯路段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人們發現,事故的當事方之一就是「瞌睡哥」。記者了解到,這起事故不是因為「瞌睡哥」打瞌睡而造成的,而是後面的摩託車司機追了他的尾。「瞌睡哥」的三輪車被撞翻在地,蔬菜散落一地,人也受傷了。

  當時,佛山拍客「G-lam」正好路過此地,他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一幕。「差不多凌晨1點了,交警處理完事故現場,我就看到『瞌睡哥』獨自一人在路邊撿蔬菜,很落寞。」「G-lam」說,他因為心生惻隱,於是幫著「瞌睡哥」一起拾蔬菜。在交談中,「瞌睡哥」悲慘的身世也被「G-lam」所知。

  記者了解到,「瞌睡哥」真名丘容桂,英德浛洸人,今年52歲了。1990年到佛山打工,其間拍過兩次拖,但都以告吹結束。因為受到了打擊,丘容桂便過上了流浪的生活。

  丘容桂說,起初他還自己租房子住,但後來發現這樣挺浪費錢的,後來乾脆睡到了天橋底下。為了生計,他每天都堅持去扶西批發市場批發蔬菜,然後騎車五六公裡,到石灣青柯擺賣。

  網友周女士家住青柯街,因為「瞌睡哥」的菜便宜點,而對他印象較深,後來還從街坊嘴裡知道他是流浪漢。周女士說,現在她經常會幫襯「瞌睡哥」,希望能在維護他尊嚴的同時幫助他。

  眾網友「尊嚴」救助

  「瞌睡哥」的故事隨後被多名網友發到了網上。16日下午,18名熱心網友組織前往看望他,其中還包括了兩名中山醫院的醫生和護士。

  記者跟隨網友們在張槎一個小農貿市場的入口處找到了「瞌睡哥」,此時他正彎著腰收拾蔬菜。在得知網友組織來看他後,「瞌睡哥」顯得很感動,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兩名醫生首先幫助「瞌睡哥」查看了傷勢,在做了包紮後,還送了一個急救包給他。「幸好傷得不重,都是皮外傷,右肩稍微嚴重一些,有些挫傷,但無大礙,用點藥就可以了。」醫生說。

  在得知「瞌睡哥」傷勢不重後,網友們也稍微安心。佛山著名網友「禪師」代表一名未到場的網友給了「瞌睡哥」500元現金,還有的網友隨手拿了「瞌睡哥」攤上的一根茄瓜,卻留下了50元。

  「瞌睡哥」說,雖然他住在橋底,但他不是在流浪,他有自己的生活,雖然過得有些狼狽,但他仍然堅持。

  鄭誠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流浪睡橋底 靠打零工撿紙皮為生(組圖)
    網絡配圖近日,一則大學生流浪睡橋底的新聞引起網友的關注,出生於1979年的楊國中,祖籍浙江紹興,畢業於浙江林學院(現稱浙江農林大學)經濟林學專業的他,只想著畢業後能找一份與專業對口、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明明知道回家補辦證件,就能步上「正軌」生活,楊國中卻還是沒有選擇回家,「對於一個不想回去、在外流浪的人來說,改不改變並不重要。」打零工、撿紙皮,就是十多年來楊國中的謀生方式,他稱要不是志願者找到他家人,他還沒有想過哪天能回家,「一個人生活,怎樣都可以,養活自己就夠了。」
  • 男子失蹤16年在東莞橋底找到:流浪落魄不好意思回家
    原標題:內蒙古男子失蹤16年在東莞橋底找到:流浪落魄不好意思回家6月5日,在讓愛回家志願者服務隊的幫助下,廣東東莞一名流浪男子與分散16年的家人重逢,次日返回家鄉內蒙古烏蘭察布。澎湃新聞從讓愛回家志願者服務隊了解到,該男子名叫李建庭,今年34歲,在東莞清溪一處橋底被志願者發現。
  • 廣州流浪漢寧住天橋底不去救助站
    廣州流浪漢寧住天橋底不去救助站
  • 在連州城南大橋橋底發現的!這名男子流浪了兩年多……
    點擊上方藍字 微連州 收看更多連州新聞2021年6月8日,救助站工作人員在街面巡查時,於城南橋橋底發現一名流浪漢一開始時他的防備心很強,並不願開口說話,精神呆滯,疑有精神障礙,救助社工採用回憶激發的方式與其談話,慢慢打開其心扉; 公安民警積極利用智慧新警務大數據平臺比對獲得該男子的戶籍信息,得知其名叫蔡某金,廣東肇慶懷集人,已離家流浪兩年多。鑑於其身體狀況不錯,經與肇慶懷集相關部門確認信息無誤後,於2021年7月8日將其安全送回家,結束了兩年多的流浪生活。
  • 56歲大叔住橋底,流浪3年不忘禮貌待人,小夥買機票送他體面回家
    「我撿的」,沒有賠笑,沒有低三下四,大叔的回答乾淨利落。「你在這裡住多久了?」見大叔沒有排斥,小夥繼續問道。「一年多了」,大叔的幾聲回答特別乾脆,不卑不亢。「你今年多大了?」小夥問他。小夥想幫大叔,問他這個關鍵問題,也似乎在試探大叔流浪的原因。「家肯定想過了,怎麼不會想過」,看來,大叔並不是有家不能回的人,只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他滯留在了外地,還成了一個流浪者。「那你有沒有身份證?」小夥問出了這個關鍵問題,這個貌似有些過分的要求,實際上特別有必要。
  • 興寧這個橋底下住著流浪人,晚上出來覓食,嚇著過往市民
    來源:梅州日報   興寧這個橋底下住著流浪人 救助站有救助嗎?   讀者劉先生:在興寧人民大道中段和山橋底下,長期居住著一位流浪老人,經常晚上出來覓食或撿廢品,嚇著過往市民,把撿到的廢品堆放橋底,影響市容市貌,希望加強管理。   興寧市民政局:我局救助管理站在「街頭流動巡查」中有關注此人,但他從來不接受救助部門的救助,甚至還有所牴觸。
  • 我要和你去流浪
    更不用去到世界的盡頭,洪荒天地住冰屋看什麼極光飛舞,百無聊賴騷擾企鵝孵蛋,只為曬些靚照。我要和你去流浪,不住什麼心情客棧、花香別院,太多矯情的設計和精心的布局,讓眼睛蒙上一幅幅招貼畫,成了擺拍的幻想。我們也不住什麼星級酒店,不過就是一張床,管它有多麼高檔,山間湖畔天當房,林中草上地為床,揮汗如雨做個不停,再累再髒照樣酣睡入夢鄉。
  • 橋底空間如何利用
    羊城晚報訊 記者呂楠芳報導:橋底空間如何規範利用?市民都有話事權!9日,在廣州市市長陳建華的授意下,重大城建項目公諮委與建委、交委、規劃、園林多個職能部門舉行座談,就橋底空間的利用辦法展開討論。  有委員提議,橋底空間是寶貴的城市資源,應加以充分利用,而絕不是一味「懶政」建水泥錐或修鐵籠。
  • 風雖大 都繞過我靈魂 你的心 是我愛的海洋 我願沉溺在那裡流浪
    2.你的心,是我愛的海洋,我願沉溺在那裡流浪。3.希望下一個花期依舊有你,就像我們曾經的心有靈犀4.雪住風息陽光豔,蒼松翠柳白雲翩,鳥兒展翅翱藍天,又是一年仲春暖——《仲春》——惜緣5.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獨白》余光中
  • 橋底立尖錐,是阻坦克?還是趕流浪漢?
    而在五仙橋人行天橋底的水泥錐,據附近街坊稱,已有四五年,兩側橋底在沒水泥錐前,常有流浪人員聚集露宿,堆放雜物。對於網友微博爆料廣州有橋底澆築水泥錐不讓流浪者睡覺怕影響市容的說法,廣州城管回應稱,他們沒有澆築水泥錐、不讓流浪人員在橋底睡覺。
  • 最近,廣州的橋底,悄悄變了樣……
    今年廣州市住建委城市環境提升工作將橋下空間提升列為重點,把 廣州大橋、黃埔立交、獵德大橋、沙河立交、琶洲大橋、人民橋高架等 6座橋梁進行橋下空間提升試點工程,現在項目施工基本完成,總體改造面積約 184017 平方米。
  • 橋底被圍竟成停車修理場
    文/圖 記者林靜廣州日報:我是廣州冶煉廠的退休職工,家住在黃埔大橋廣江北路一段,該段大橋橋底被人用圍牆圍了起來當成大型拖車車輛的停車修理場地和倉庫,每天都有好多大型拖車來來往往,噪音和粉塵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
  • 防控疫情:深圳福永拉網式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1月31日,深圳福永街道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廖永華在日常巡查中,發現白石廈社區天橋下有3名流浪乞討人員在路邊。該工作人員即通知社區工作站和福永衛健部門醫護人員趕到現場進行處置。經溝通了解,3名流浪漢因無依無靠,來福永已有年餘了,一直在橋底的路邊靠乞討為生,醫護人員為其做了體溫測量屬於正常,也沒有咳嗽狀況,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動員他們到救助站,工作人員只好給他們送上口罩、衣物和一些食品。其中一名為湖北籍流浪漢,經了解來深已有3個月,由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想因沒錢回家,於3天前流浪到福永街道的白石廈橋底,所幸救助人員及時趕到,經勸導該名流浪漢願意到救助站接受幫助。
  • 有些旅行不是旅行,那真的叫窮遊,真的叫流浪!
    很多人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喜歡來一場窮遊,以為真的像童話世界裡那麼好玩和刺激,只有去了才知道夢幻世界裡的美好旅行都是騙人的,那是你想要逃離現實生活的一種寄託的幻想,那不是旅行,那叫真的叫流浪。窮遊不適合旅行旅行只不過是從一個玩膩的地方再到一個玩膩的地方,看別人看過的風景,踏別人踏過的草坪,可是別人有的我們一點都沒有。
  • 三毛流浪記,在你我記憶的深處流浪
    「光光頭上三根毛,圓圓鼻子往上翹」,流浪街頭但聰明機靈,歷經磨難卻不失樂觀,幽默可愛的「三毛」,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三毛流浪記》至今仍是中國影響最大、銷量最高的一部連環漫畫。 漫畫形象「三毛」的創作者張樂平先生,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
  • 金山的橋,你一定要瞧一瞧
    據說在造橋的時候,有個流浪的小道士在造橋的工地上幫忙幹活。橋造好以後,工地的老闆憐憫這個小孩,就給他在對面搭了一間房子。後來這個地方慢慢成為楓涇道教的名勝,叫玉虛道觀。後人俗稱道觀為聖堂,所以附近的致和橋,又俗稱聖堂橋。
  • 大叔橋底討生活,流浪3年依舊風度翩翩,小夥買機票免費送他回家
    說起流浪漢,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邋裡邋遢經常出現在垃圾站和垃圾桶附近的人群,不過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位男人,他在外流浪了三年,住所是在天橋下面,住的地方收拾的乾乾淨淨,頭髮很長留了披肩發卻非常乾淨。可以看到這位流浪漢坐在自己住所的被褥上,一身衣服乾乾淨淨絲毫看不出任何流浪者的氣氛,在他的脖子上還掛著一串珠子,根據流浪漢敘述,自己家是湖南的, 在這裡流浪了一年多,今年已經56歲的年齡。小夥子詢問他想不想回家,流浪漢表示家肯定是想回去的,不過因為某些原因在外地成為了一位流浪者。
  • 路邊滿屏花 橋底步步景
    獵德橋北端橋底的公共空間設計改造後,頗具藝術感。美麗異木棉,攝於海珠區新滘中路海珠湖公園前人行天橋上。(拍客黃國華 攝)閱江路,美麗異木棉與廣州塔組成一道藍天下耀眼的風景線。解放北路,同一路段的苗木採用統一的支撐柱。
  • 風雖大 都繞過我靈魂 你的心 是我愛的海洋 我願沉溺在那裡流浪
    2.你的心,是我愛的海洋,我願沉溺在那裡流浪。3.希望下一個花期依舊有你,就像我們曾經的心有靈犀4.雪住風息陽光豔,蒼松翠柳白雲翩,鳥兒展翅翱藍天,又是一年仲春暖——《仲春》——惜緣5.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獨白》余光中
  • 廣州「橋中房」的價值:不是能不能住,而是有沒有拆
    不知道你看到醜陋的、不堪入目的廣州「橋中房」是什麼感受,我看得熱淚盈眶。的確,我深受感動,留下了真誠的淚水。能看到如此難得的景象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並不好描述,只能說生而為人,我並不遺憾。他們討論的和大家網上關注的大抵相同,這房子還能不能住。有人說,這房子可惜了,沒法住,車來車往噪音大,吵得人不得安生;有人說地勢較低,暴雨天會有被淹的危險;有人說住這房子不安全,如果肇事就會殃及魚池;有人說這房子周邊環境太差,除了車就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