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車馬很慢,一封家書要抵達到親人的身邊,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
然而,古時沒有別的聯絡工具,只能等。就像杜牧的《旅宿》當中所說,這一等,也許就是一年「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我在清晨的時候做著回家的夢,但山長路遠,一封家書往往隔年才能送到。陸遊的《漁家傲.寄仲高》當中也表示「書回已是明年事」。
尤其在戰亂年代,那時收到一封家書,是千金不換的事情。杜甫《春望》當中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時的家書,恐怕是每個在外的旅人最期盼收到的禮物,因為當中有親情,有牽掛,還有思念。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京師得家書》明 袁凱
袁凱的這首《京師得家書》是作者在北京收到家裡寫給他的一封信,這封家書非常簡短,跨越了三千裡的江水來到作者的身邊,但卻只有區區十五行字。這十五行字裡沒有別的內容,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希望他能早點回到家鄉。
按理來說,一封信要經歷那麼遠的路途才能夠送達,必定是要多說一些的。但洋洋灑灑所說的一切都不如這「早還鄉」的願望那麼迫切,那麼樸素和溫暖。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唐.岑參
這是詩人岑參在西行的路上,碰到了回長安的使者。匆匆相遇之間,百感交集,寫下這首《逢使入京》:我向東望向自己的家鄉,漫漫長路,我已經離家很遠了。思鄉之淚我用兩個袖子不停地擦,也擦不幹。我想讓你幫我捎一封家書回去,但苦惱的是,我們在馬上短暫的相逢。沒有紙筆,寫不了信。那就煩請您幫我帶一個口信回去報個平安吧。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唐.杜甫
杜甫的這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他的家人被安置在都州,而他在長安。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對家人的掛念,也寫出了對當時的唐王朝深深的憂慮。
經過戰亂之後的唐王朝雖然還是舊山河,但朝廷已經千瘡百孔了。以前的長安春暖花開,草木蔥蘢,但現在人煙稀少,荒草叢生。想到這裡看到花開也會讓我感傷落淚,因為我離開了家,聽到鳥鳴也會心驚膽戰。在這連綿不斷的戰火當中,能收到一封家書比萬兩黃金還珍貴。日夜憂愁,我的白髮因為我不斷地搔頭,所以更稀疏了,幾乎都要插不上簪子了。
休言半紙無多重,萬斛離愁盡耐擔。——《寄外二首》清.陳蓬姐
陳蓬姐的《寄外二首.其一》就是寫給離家在外的丈夫的一封信:一封信就可以知道我有多懶散了,寫完了,摺疊好,沒敢封起來,因為還會打開,補上漏寫的部分。唯恐這封信不能夠把我的心意都說清楚,信紙上的字那可能完全說明白我心中的感受呢?
我盼了很久,大雁能夠把書信帶來,但大雁的蹤跡仿佛在雲端,還隔著數座山巒。估計這書信到你那裡會經歷兩三個月吧,別說著隻言片語的書信沒有多少分量,那裡面是我對你所有的思念。
以前寫信總是寫完封口之後,又想到很多心事好像沒有寫盡。陳蓬姐是這樣,唐朝的張籍也是如此。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秋思》唐.張籍
張籍的這首《秋思》是很經典的一首描寫思念的詩。洛陽城已經開始颳起了秋風,我想要寫一封家書,心裡千頭萬緒。又害怕匆匆寫就的這封信沒能把我想說的都寫進去,送信人離開之前,我又把信打開來檢查。
古時山長路遠,紙短情長。這每一首詩詞,每一封家書都裹著鄉愁,帶著思念。如今信息這麼發達,也許沒有人再用這麼古老的方式去傳遞情感。但一封手寫的信,還是會讓人產生原始的感動。
感謝你品讀這篇文章。你的留言和點讚對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