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2月18日電(記者汪海月 張錚)一場雪後,海拔1800多米的黃山氣象站觀測場寒風凜冽,白雪皚皚。一大早,55歲的氣象站觀測員程喬峰戴著頭盔,一邊用錘子敲掉階梯上的冰塊一邊爬上7.2米高的風塔,用熱水消去塔頂風速風向傳感器上的霧凇。此時,溫度計顯示零下6攝氏度,最厚的霧凇達11釐米。
「傳感器上結的霧凇必須及時清除掉,保證氣象數據的準確性。」程喬峰說。自2011年來到黃山氣象站,他在此工作已近8個年頭,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老程。
始建於1955年的黃山氣象站位於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是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氣象站。自1956年1月起正式開始每天定時進行天氣觀測並對外發報。全年不間斷的氣象數據背後是日夜堅守的一代代觀測人員。
一場雪後,海拔1800多米的黃山氣象站觀測場寒風凜冽,白雪皚皚。新華社記者鄔金夫攝
如今氣象站共有6名觀測員,最大的57歲,最小的29歲。都說「黃山可看不可留」,平均每年有259天都是雲霧天,但這群「觀天人」每月一留就是22天,頂風冒雪,觀天辨雲,在黃山之巔記錄下萬千氣象。
觀測室是觀測員在觀測場之外的「第二戰場」。桌上6臺電腦一字排開,屏幕上顯示著各種實時氣象數據。
「從早8點到晚8點,每隔3小時就要準時錄入數據,系統會自動發報到安徽省氣象局,每到整點還要檢查數據是否正常,保證不能有一點差錯。」程喬峰早已把每天的工作流程熟記於心。電腦桌下磨破的地板是觀測員們長期默默駐守的最好見證。
氣象觀測員程喬峰(左)和同事範東福在維護設備。新華社記者劉方強攝
如今除了雲況和天氣現象需要人工觀測,其他都由監測儀器自動記錄上傳數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串串氣象數據不僅對預測天氣、研究氣候變化有重要作用,也為景區生態和旅遊提供重要氣象服務。
除了黃山氣象站,觀測員們還要負責黃山7個區域站的設備維修,最遠的玉屏站要走4.5公裡的山路。冬天下雪,山路結冰崎嶇難行,觀測員們要背著近40斤重的設備,到的時候頭髮上往往結滿了冰碴。
冬有嚴寒風雪,夏有電閃雷鳴,觀測員們早已見慣了山裡各類惡劣天氣。每年三四月,6名觀測員要趕在雷雨季到來之前完成景區索道支架的防雷檢測工作,這些支架架起了人們進山觀景的通道。
從纜車裡向外望,支架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峰和茂密的山林。由於山地上早已找不到曾經修建支架用的棧道,觀測員得坐著索道檢修車到達支架頂端,再沿著梯子爬下去,用防雷檢測儀檢測支架的防雷接地情況。
「最高的支架近70米,相當於20層樓高。爬上去腳下就是萬丈懸崖,檢測時能聽到山風在耳邊呼嘯。」程喬峰說。
黃山有3條索道外加一條地軌,最多的一條索道有18個支架。觀測員們利用下午5點索道停運到天黑前的一段時間抓緊進行檢測,全部完成需要一個多月之久。
高山上不僅有嚴寒、暴雪、閃電,還有長年的孤獨。
始建於1955年的黃山氣象站位於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是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氣象站。新華社記者汪海月攝
「工作八年,我只下山回家過年了一次。」程喬峰雖然家住黃山市,卻因為過年值班,錯過了和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團圓。「越到節假日,遊客就越多。我們的工作就會越忙碌,遇到年三十值班,匆匆扒上兩口年夜飯,就要趕回崗位。」程喬峰說。
心懷愧疚的他只能時常和家裡通電話,關心妻女和年事已高的母親。「家裡人一直牽掛著我,也給予了我理解和支持。」這份支持讓他得以全心駐守。
氣象觀測員程喬峰在黃山光明頂維護設備。新華社記者劉方強攝
從觀測室步行幾步就是程喬峰的宿舍,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布置得簡單整潔,透過窗戶就能看到黃山的日出雲海、奇松怪石。不上班的時候,他就在房間裡上上網、看看書,和家人視頻通話排解孤獨。
「氣象觀測員一直在默默服務,他們提供的基礎氣象數據是中國氣象觀測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黃山氣象管理處副處長吳奇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