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送京津」倒逼安康實現「綠色發展」

2020-12-14 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12月20日電題:「一江清水送京津」倒逼安康實現「綠色發展」

新華社記者孫波、劉書雲、薛天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陝西省安康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自然條件差,開發受限。近年來,為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安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成為激發其後發優勢、實現「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據統計,安康經濟增速連續四年領跑全省,2019年上半年再次以8.5%的速度位列陝西第一。

(小標題)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

和國內大多欠發達地區一樣,安康的發展也走過不少彎路。從20世紀80年代起,安康先後發展過黃姜皂素產業,汙染了土壤水質;搞過砍伐林木為主的「木頭經濟」,破壞了水土涵養;鼓勵過開山採石、挖有色金屬礦產的「石頭經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汙染尾礦。安康市市長趙俊民說:「回過頭來看,這些產業雖然短期內增加了財政收入,鼓起了百姓腰包,但這種竭澤而漁的發展不但不可持續,還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流經安康的漢江水需要為湖北丹江口水庫提供充足清潔的水源。「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漢江水並不只有安康人吃,『一江清水送京津』,漢江水最終會流入京津地區千萬群眾的家裡。保護好漢江水質,就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說,保護綠水青山,安康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

為保證漢江水質達標,安康累計關停「高汙染高能耗」企業300餘家,直接減少產值近300億元。同時又斥資近20億元建成了22個城市汙水、垃圾處理廠和安康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在人口最為密集的安康市漢濱區,近年來接連取締數萬口養魚網箱,清理河畔遊船,打擊河道採砂。

這些舉措換回的是安康市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100%,17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漢江出陝入庫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小標題)創新發展理念 「挖好」金山銀山

「『兩山理論』引導我們找到了新的支柱產業,安康的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資源優勢,從生態經濟上謀出路,尋找突破口和發力點。」郭青說。

硒被科學家稱為「人類健康的保護神」,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確定為繼碘、鋅之後第三大營養元素。由於地處我國優質富硒土壤地,安康的山貨、蔬菜、糧食、飲用水都天然富硒。為了盤活硒資源,充分挖掘其潛力,安康爭取國家項目,在當地建立起富硒食品開發工程實驗室、富硒產業研究院和國家級富硒產品科技創新孵化器,並引導落戶了兩個院士工作站以及三個專家工作站,打出「富硒牌」,大力發展富硒產業。

「過去有很多富硒產品藏在深山無人知,現在通過專業人士指導、認證、包裝、宣傳,富硒產業正在為安康快速積累財富。」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主任李珺說。

在有著千年貢茶歷史的安康市紫陽縣煥古鎮,通過大力發展富硒茶產業,茶業的價值、茶農的收入都實現了倍數增長。煥古鎮茶農張仁貴說:「人還是那個人,園還是那片園。從2015年到2018年,我的7畝茶園鮮葉收入從3000元變成10萬元,一下子增長了30多倍。」

短短幾年時間,紫陽富硒茶、平利絞股藍、漢陰油豆皮等富硒食品帶動種養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運用發展富硒產業的思路,安康的天然富硒包裝飲用水產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2018年,安康的飲用水產業實現產值35.3億元。全市富硒產業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其總規模已達670億元,預計到2020年底將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

(小標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 「飛地經濟」創新發展模式

安康市91.6%的國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安康全域10個縣區中有9個縣被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囿於傳統思維,面對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的兩難選擇,安康長期以來找不到突破發展的出路。

「縣裡沒有可供開發的區域,缺少土地資源,劈山造城、填河造地的方式又會給生態帶來破壞。企業無法投資建廠,生態資源就無法轉化為財富,生態產業就只能停留在最基礎的原料生產,地方經濟很難邁上快車道。」安康市紫陽縣委書記趙立根說。

如何在守住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發展?安康創造性引入了「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在安康市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恆口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了多個飛地經濟園。與南方發達地區以經濟流向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不同,安康的「飛地經濟」以生態流向引領併兼顧經濟流向,以實現「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目標。

鎮坪縣飛地園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許勇說,鎮坪縣飛地園區按照「縣上建基地、飛地搞加工、區域拓市場」的模式,依託鎮坪「巴山藥鄉」優勢資源,在飛地裡為鎮坪建立起生物醫藥加工、富硒食品基地。目前該園區已入駐3戶相關企業,總投資近15億元。「過去看中鎮坪豐富藥材的企業也不少,卻沒法在鎮坪建廠搞生產,現在有了飛地,鎮坪這個沒有工業園區的純山區縣也能發展規模產業了。」

目前,安康市白河、紫陽、嵐皋、寧陝、鎮坪5個縣的「飛地經濟」已累計籤約招商項目84個,投資過億元的企業12個。依託飛地經濟,安康市形成了「加工生產在飛地、種養基地在縣區、品牌塑造在全域」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作為「飛地經濟」的主要承載地,藉助「飛地經濟」的發展,安康高新區成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8年在157個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晉升至第69位。(完)

相關焦點

  • 水源涵養地 清水送京津
    這裡曾是內蒙古風沙南侵的重要通道,素有京津上風上水之稱,既是「水源地」,又是「防沙牆」。 如今,一道綠色屏障崛起於豐寧。該縣以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為中心,「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為縣域增資源,為百姓拓財源」,協同發展的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一泓清水送京津 2月14日,農曆正月初十,豐寧縣城裡的年味還濃。
  • 五河匯漢江 寶雞清水送京津
    紅巖河孫海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正式通水,6年來我省共有1400餘億立方米清水,通過漢江送達京津,直接受益人口達1.1億。這一池淨水,因為小動物們的歡聲跳躍,充滿勃勃生機。「我市的中曲河、楊家河、黃牛河和紅巖河這4條河流,每年流入褒河的水量達該河水量的50%左右。湑水河經洋縣匯入漢江。這5條河流匯聚漢江,從漢江送到丹江口,通過南水北調工程,最終進入北京、天津。」曾參與全國河流普查的寶雞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崇信說。
  • ...中線通水五周年·陝西貢獻】商洛鐵腕治丹江 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減緩發展 只為一江清水近年來,商洛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正在進入「起身」階段,然而他們卻沒有在重工業領域加大「擴容」力度,反而在這時候把薄弱有限的「工業隊伍」選擇性的關停並轉遷。截至目前,商洛已累計關閉化工、礦山、食品等企業90餘家,工業產值每年減少約50億元,財政減收約4—5億元,減少就業崗位約2萬個。
  • 揚州"源頭"Ⅱ類水逾九成 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
    「我們按照國家《水環境監測規範》,長年對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等22項水質指標以及輸水量進行實時監測,確保往北輸送的每一滴水都是清的。」揚州水文分局局長王永東說,揚州調水主幹線全年監測到的水質均優於Ⅲ類,符合北送標準;長江揚州三江營調水水源保護區全年12個月水質均達Ⅱ類,已經達到飲用水標準。2002年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 陝西安康多措並舉精心呵護瀛湖一泓清水
    12月22日,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安康瀛湖庫區,實地了解安康市為了保護「陝西千島湖」所採取的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瀛湖庫區是安康水電站大壩攔蓄漢江形成的西北五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承擔著丹江口水庫70%的供水量。
  • 安康水電站投產發電迎來30周年生日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馮紅林)12月12日,國家「七五」重點建設項目安康水電站,迎來了她的30周年生日。上世紀七十年代,作為中國「七五」國家發展計劃中的能源建設重點工程之一的安康水電站址,最終被圈定在距離安康縣城十八公裡的漢江上遊,一個叫做火石巖的迂迴河灣之上。
  • 安康副市長趙俊民:只有老百姓富裕了 才能更好保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本次活動有三個目的:一是「南水北調」這個工程把安康跟天津聯繫到了一起,「南水北調」的水源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我們安康承擔了漢江三分之二以上的水量,所以這次我們來就是想給天津人民宣傳一下,我們安康市在保護漢江水質,保證一江清水永續北上所做的工作,讓咱們天津人民放心,漢江水是非常乾淨、清澈的。
  • 安康水電站投產發電30周年:三十而立正當時,而今整裝再出發!
    安康水電站投產發電30周年:三十而立正當時,而今整裝再出發時間回到上世紀70年代,作為中國「七五」國家發展計劃中的能源建設重點工程之一的安康水電站址,最終被圈定在距離安康縣城18公裡的漢江上遊,一個叫做火石巖的迂迴河灣之上。
  • 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水北調 安康擔當  陝西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實施「突出核心、提升江南、重心北移」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安康現代城市新區  安康高新區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和國家主體功能建設示範市,境內為北上提供水源的漢江流長340公裡,年出境流量260餘億立方米,其中產自本地徑流121億立方米。安康高新區突出「美麗安康、生態高新」這一發展主題,主動作為、現實擔當,立足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循環發展,在加快自身跨越發展的同時,為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提交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康答卷」。
  • 孟州:鐵腕治汙倒逼綠色發展
    「我們對排汙企業實行『關搬轉治』,對大氣汙染實行『六控一應』,同時實行最嚴厲的『水氣並治』措施,倒逼出轉型升級、根治頑症、環保革命等一連串綠色發展成果。」孟州市委書記李英傑說。  「關搬轉治」倒逼轉型升級  在「關搬轉治」過程中,孟州市通過企業自查、部門篩查,實行「一企一策」、專項治理。
  • 高質量發展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
    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5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 衡水高新區對接京津優質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衡水高新區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積極對接京津優質資源,咬定項目建設不放鬆,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後獲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中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食品產業綠色創新發展引領示範區等7個國家級榮譽,成功入列河北省十大重點戰略平臺、河北省首批「雙創」示範基地,以評審全省高新區第一名的成績被確定為河北省綜合示範試點開發區。
  • 凱盛晶華玻璃環保倒逼轉型實現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彭彥花本報通訊員王彥玲宋超    5月22日,在德城區天衢工業園內,凱盛晶華玻璃有限公司綠色建材產業園一期項目施工現場,熔聯主車間生產設備進入調試階段。「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是企業浴火重生後新上的項目,標誌著晶華浮法玻璃產業的全面升級,建成後將實現企業清潔生產、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一體化。 」凱盛晶華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文順介紹。    2015年,因企業地處市中心影響周邊環境,晶華集團全面關停老舊生產線。痛定思痛,他們與位列世界500強的中國建材集團合作重新選址建廠,全面升級工藝裝備,向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發展。
  • 「一條龍」收集處理廢氣 以保護綠色生態倒逼發展方式轉變
    原標題:「一條龍」收集處理廢氣 以保護綠色生態倒逼發展方式轉變 生態環境與營商環境實現雙贏連日來,廠區坐落在我市北辰區雙口鎮的南洋胡氏家具製造有限公司,成了全國家具生產銷售行業鏈條裡的「香餑餑」。通過廢氣治理改造,不僅做到環保達標排放,高質量的生產也讓企業收益持續增加,企業對綠色發展信心滿滿。日前,記者來到天津南洋胡氏家具製造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以生產實木家具為主,設計生產能力年產10萬套,其中擦色、底漆、色漆、面漆工序涉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
  • 只為一江清水向東流!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五年之變
    2020年11月,南京,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長江保護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本要求,針對長江流域的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採取特別的制度措施,將有力推動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標準編制長江流域規劃——  為切實保障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地,長期以來,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的規劃工作。
  • 一江清水送下遊,綠水青山入畫來!衢州全流域生態治理煥發綠色新活力
    「錢江源頭築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地處錢江源頭的衢州,是浙江省的生態屏障。這些年,衢州依水而建,由水而興,因水而美,衢州人的生活也因水而豐富。從綠水青山到美麗風景,再到美麗經濟,這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 浙江錢江源頭治水築屏障 衢州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中新網衢州2月5日電 題:浙江錢江源頭治水築屏障 衢州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記者 柴燕菲 趙曄嬌 邵燕飛  「居浙右之上遊,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川陸所會,四省通衢。衢州,自古就佔據著浙江省重要水系的脈搏,是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  作為該省重要的生態屏障,治水對衢州而言,更是一種來自天然的使命。
  • 一湖清水入江 一江清水東流
    江西入長江斷面即鄱陽湖出口斷面水質穩定至Ⅲ類,長江幹流江西段水質斷面全部達到Ⅱ類標準,實現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長江中下遊省份江西擁有152公裡長江黃金水道,全部在九江市境內,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長江流域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九江湖區水質好壞直接影響著鄱陽湖水質,從而影響長江江西段的水質。
  • 送一江清水東去,造兩岸幸福河湖
    送一江清水東去,造兩岸生態河湖,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正在廣安徐徐展開。□塗麗梁小蓉謀勢/著力頂層設計,出臺全省首個汙水處理地方性法規  進入冬季,長灘寺河的枯水期已經到來,河流的生態容量一天比一天小。
  • 江陰:綠色發展贏得「金山銀山」
    作為全國百強縣,近年來,江陰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色調,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努力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全面小康 追夢之路」調研行,先從江陰泗河村的發展之變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