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長江流經湖北荊州地區,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磯約340公裡的河段稱為荊江。這段河道蜿蜒曲折,洩洪不暢,汛期洪水高出兩岸地面數米至十幾米,成為地上「懸河」。歷史上此處險情頻發,民間素有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解說】8月2日8時,長江沙市站水位42.09米,已退至設防水位42米附近。荊江大堤上,防汛值守人員盯守著大堤水位變化。負責在此防汛值班的荊州市崇文街道黨工委委員、副主任塗斯軍介紹,每年汛期他都會參與巡堤工作。讓他感受頗深的是,上遊三峽大壩在汛期發揮了重要的錯峰調節作用,減輕了荊江的防汛壓力。
【同期】荊州市崇文街道黨工委委員 副主任 塗斯軍:三峽大壩修起來之前,就是我們這個汛情啊,應該說是對我們防守,這個方面壓力稍微更大一點,自從長江(三峽)大壩修好以後,我們的這個錯峰啊,因為長江(三峽)大壩,對我們汛期有個錯峰的調節作用,我們的防汛值守任務是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把握一點。
【解說】今年55歲的鄒享安手持木棍,與巡堤隊員一起,投入到大堤查險工作中。鄒享安曾參與過1998年抗洪,當年荊江大堤抗洪搶險時驚險的一幕幕讓他至今難忘。在他看來,雖然當前水位呈現緩降態勢,但防汛仍不能掉以輕心。
【同期】巡堤人員 鄒享安:比方說它這個裡面,這個冒出來的水如果是渾水的話,那就我們懷疑,它是從長江裡面滲透過來的,這稱為管湧的前兆,或者是滲水滲透過來的,如果說是清水的話就沒關係,為什麼沒關係呢,清水就是雨下大以後,它這個水就順著下來,比方這個窩,它就會積一段時間的水,它是慢慢的朝這流下去,就說我們就要觀察,這個水到底是清水還是渾水,是清水就沒有關係,是渾水就要高度重視,就要專門派人守著。
【解說】據了解,為應對長江3次編號洪水,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先後發出53道調度令,調度上中遊30餘座控制性水庫累計攔蓄洪水300餘億立方米,其中三峽水庫攔蓄洪水約146億立方米,成功與洞庭湖洪水錯峰,避免洞庭湖附近蓄滯洪區運用和鄱陽湖湖口超保證水位,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同期】巡堤人員 鄒享安:三峽(工程)對於這個防洪洩洪,確實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像以往的話像這麼大的洪水,如果沒有三峽大壩,全員上陣這個堤都很緊張的,這是其一,其二這個堤壩(19)98年防洪以後,又加高加固了,你比方說像我們這個堤防,它中間都打了防滲牆的,稱之為皇堤,皇是皇帝的皇,就是非常牢固,固若金湯,但是即使這樣的情況,我們要防患於萬一,就是不怕一萬隻怕萬一,查漏查細,要確保我們長江荊江大堤的防洪,萬無一失。
【解說】據三峽集團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高玉磊介紹,憑藉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三峽工程可使荊江河段遇100年一遇洪水不分洪;遇超過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洪水,包括類似歷史上的1870年大洪水,則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過80000立方米每秒,加上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可防止荊江地區發生毀滅性災害。
鄒浩 董曉斌 周星亮湖北荊州報導
責任編輯:【宋方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