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化荊江之險為安瀾之美

2021-01-10 中國三峽集團

荊江河段,大江東流。

巨型船舶往來穿行,平穩如常;市民們漫步在荊江大堤上,絲毫不受汛期高水位的影響。「洪峰被上遊的三峽大壩攔住了,荊江沒事。」湖北省荊州市居民李斌(化名)說。

7月26日14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到50000立方米/秒,迎來長江2020年第3號洪水。按照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令要求,三峽水庫以38000立方米/秒控制下洩流量。

三峽大壩攔洪削峰,對位於大壩下遊的荊江防洪,會有多大幫助?7月28日,《中國三峽工程報》全媒體記者來到荊州市沙市區,走上荊江大堤,聽當地百姓講述他們眼裡的三峽工程。

▲ 鳥瞰荊江大堤。攝影:湯偉

「不懼荊州幹戈起,只怕荊堤一夢終。」

長江流經荊州地區,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磯約347公裡的河段稱為「荊江」。該河道蜿蜒曲折,宣洩不暢,汛期洪水高出兩岸地面數米至十幾米,成為地上「懸河」,洪災頻發,素有「萬裡長江,險在荊江」之說。三峽工程發揮防洪作用前,荊江主要依靠荊江大堤和相關分蓄洪區防洪。

▲ 航行在荊江上的船舶。攝影:黃正平

已退休十餘年的李斌,在荊江大堤觀音磯旁的萬壽園內開了一家文玩店。曾是公務員的他接觸過水利工作,關注汛情是他保持多年的習慣。從店內向外望去,開闊江面一覽無餘,水勢如何變化,他都瞭然於心。

▲ 荊州萬壽園。攝影:湯偉

「我關注到,網上有一些關於三峽工程防洪幫倒忙的聲音,那都是謠言。」他說,今年汛期,因為有三峽工程攔洪削峰,加上荊江大堤自身擋水,觀音磯水位並未大幅上漲,荊江很安全。

▲ 位於荊江大堤上的觀音磯石碑。攝影:朱靜霞

水文監測數據顯示,7月28日8時,荊州沙市水文站水位為42.48米,低於高程43米的警戒水位。此時,上遊三峽水庫入庫流量55000立方米/秒,出庫流量約38000立方米/秒,削峰率約30%。

李斌的思緒,被江上偶爾濺起的幾朵浪花拉回到1998年。「那時三峽工程還沒建成,沒辦法擋水。洪水到達觀音磯,基本是長驅直下。」他說。

荊江大堤上的一根水泥柱,刻下了當年洪水過境的「傷痕」——1998年8月17日上午9時,觀音磯水位達到45.22米,超過高程45米的保證水位。隔江而望的荊江分洪區已做好開啟準備。

▲ 荊江大堤上標註有1998年最高洪水位的水泥柱。攝影:黃正平

洪水肆虐,給血吸蟲病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李斌負責將單位派發的藥物,分給抗洪的官兵和百姓。「當時要是三峽工程修好了,配合荊江大堤防洪,一定不會出現千軍萬馬抗洪的場面。」

在安靜陰涼的萬壽園外,55歲的巡堤員鄒大爺頭頂烈日,手持木棍,正和隊員一起沿江巡查,防止大堤出現管湧等情況。

▲ 在荊江大堤上巡堤的人員。攝影:朱靜霞

「三峽大壩修好之前,遇到這麼大的洪水,全員上堤都很緊張。」鄒大爺說,「三峽工程建好後,在汛期對洪水起調節作用,巡堤壓力小一點。但荊江防洪不能全靠三峽工程幫忙,荊江大堤自身的加固和巡查也不能掉以輕心。」

從荊州沙市區出發,沿著荊江大堤驅車南下,到達荊州江陵縣。戴先生開的餐館,就在大堤附近。「以前是半夜上堤,現在在大堤下面就可以放心做生意。」

▲ 鳥瞰荊江大堤。攝影:湯偉

「窮窩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綁架子床,水一來就去逃荒。」民謠唱出了昔日荊州人每到汛期夜不能寐朝不保夕的痛苦。

「水一漲,街上就有人敲鑼預警。」戴先生說,「小時候經常在大半夜被父母叫醒,上荊江大堤。那時候覺得大堤高,要淹也是最後淹。」

隨後幾十年間,荊江大堤不斷加固加高,老百姓團結一心抗洪的意識也不斷增強。戴先生說,1998年洪水,在國家下發防洪物資的同時,有些居民甚至還拆了自家的門板拿去擋水。

▲ 明代萬壽寶塔的塔基已經低於堤面約7米,是荊江大堤逐年加高培厚的歷史見證。攝影:黃正平

三峽大壩建好以後,戴先生再也沒上過大堤。「作為老荊州人,我明顯感覺到三峽工程發揮防洪作用後,荊江安全了很多。」

日落西山前,記者結束了採訪。回程的汽車,穿行在高速公路旁的荷池與稻田中,目之所見蓮葉接天,耳之所聞蛙聲一片。在安瀾荊江的滋潤下,富饒的魚米之鄉正煥發蓬勃生機。

▲ 江漢平原的田野。攝影:湯偉

一組圖片,帶您見證汛期內

荊州百姓的「氣定神閒」

▲ 市民們在荊江大堤上萬壽園內的臨江長廊休憩。攝影:黃正平

▲ 在荊江大堤上悠閒散步的市民。攝影:朱靜霞

▲ 汛期內的荊江大堤上,一名老人正在鍛鍊身體。攝影:朱靜霞

▲ 在荊江大堤上遊玩的市民。攝影:黃正平

相關焦點

  • 荊江大堤巡堤人:三峽工程保荊江安瀾 防汛毫不鬆懈
    【解說】長江流經湖北荊州地區,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磯約340公裡的河段稱為荊江。這段河道蜿蜒曲折,洩洪不暢,汛期洪水高出兩岸地面數米至十幾米,成為地上「懸河」。歷史上此處險情頻發,民間素有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解說】8月2日8時,長江沙市站水位42.09米,已退至設防水位42米附近。荊江大堤上,防汛值守人員盯守著大堤水位變化。
  • 三峽工程如何抵禦「洪荒之力」?
    「洪荒之力」? 截至目前,三峽工程在今年汛期中已累計防洪運用6場次洪水,其中有編號的洪水3場,通過多輪次有序、科學蓄放,提高防洪庫容利用率,攔洪總量約182億立方米,相當於減少了1260多個西湖的下洩水量,為長江中下遊幹流的防洪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 為什麼要建三峽工程
    在荊江河段上遊,通過大量的勘探、測量與科研,尋找了幾十年,論證了幾十年,終於找到了理想的壩址,並決定興建三峽水利(600116,股吧)樞紐工程。因此說,興建三峽工程是歷史的必然,防洪是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出發點。  三峽工程有哪些顯著的防洪效益?
  • 孫天任:今天如何評價黃萬裡對三峽工程的擔憂?
    在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三峽工程存廢之爭中,正反雙方均提出了種種觀點,並給出了各自的論證。正方認為,三峽工程將有三大主要貢獻,為:向華中、華東和川東地區供電;顯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條件;解決長江中下遊、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反方則認為:三峽工程所提供的電力少且貴;大壩導致的淤積將堵塞重慶港,乃至洪水將淹沒江津合川的田地;防洪效益有限。 科學的精髓在於實證。
  • 【美麗中國長江行】萬裡長江美在荊江 為荊江岸線「復綠記」打call
    由於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洩不長,故極易潰堤成災,因此有「萬裡長江,險在荊江」之說。沙市觀音磯,位於荊江三大河灣之一的沙市河灣凹岸上首,地處沙市城區,是歷史上重點險工險段。該段護岸工程採用拋石護腳,塊石幹砌,漿砌護坡。
  • 高峽出平湖 當驚世界殊 ——寫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
    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峽工程的建設問題即已開始部署研究。經過長期勘測、科研、設計和試驗,1983年完成了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壩高150米方案)並獲國務院原則批准。此後,有關部門、地方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了各種意見建議,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三峽實地考察。
  • 參觀三峽工程,心情無比震撼,這真是一個千年大計
    三峽水庫是一個狹長的河道型水庫,全長667公裡。正常蓄水位175米,庫容為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峽集團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最大的責任。三峽工程的建成,標誌著以三峽工程為骨幹、以荊江堤防為基礎、以荊江分蓄洪區為補充的長江中下遊防洪體系基本形成。
  • 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意味著什麼?(圖)
    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意味著什麼?攔百年一遇洪災解荊江之危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1998年百年不遇的荊江大洪水,讓舉國上下為之憂心忡忡。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就是防洪,工程的建設完工,可以為長江中下遊防洪提供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大壩--夏日彩霞漫天。中新社發 付劍均 攝    三峽工程簡介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工期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
  • 中新社新聞資料:三峽工程
    中新社三峽工地十一月六日電 題:中新社資料:三峽工程  中新社記者章敦華 羅成 全安華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在三峽工程壩址,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一個宏偉壯麗的跨世紀世界超級工程將巍然屹立於中華大地之上。
  • 三峽工程運行以來的幾個問題思考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三峽工程規模巨大、效益顯著、「利 (三)三峽工程初步設計水庫調度運行方式 每年汛期(6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庫按防洪限制水位145m運用,控制下洩流量為55 000 m3·s–1,以滿足壩下遊荊江河段起始枝城站(距大壩105km)流量不超過56 700 m3·s–1的要求。
  • 年發電量1000億度的三峽大壩,為何停止運轉了?
    作為一個基建大國,中國的基建不管是在歷史還是現在,都有無數項令我們為之自豪的工程,而三峽大壩便是其中之一。三峽大壩被人們稱為印鈔機,那我們就先來算一算它一天到底能印多少錢。目前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每小時至少有2250萬千瓦,這裡的裝機容量是指水電站的所有發電機組額定功率的總和,及所有發電機組都運行起來時理論上的最大發電量。該水電站共有32臺70千瓦的發電。
  • 長江防總:三峽防洪能力有限 蓄洪容量僅為洪水量1/10
    今天,面對長江上遊有可能超1998年的洪峰,我們有了一個過去所沒有的抵禦武器——舉國之力建設的三峽工程。於是,過去幾天裡,人們把目光的焦點再次投向三峽。但在這次12年來最大的長江洪水逼近時,關於三峽工程的防洪標準突然成為一個公開的謎。「萬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到底哪一個才是三峽的真面目?
  • 荊江:荊楚之地,有江湯湯
    三峽大壩出宜昌後,失去山體束縛的長江開始了一段奇妙之旅:從上遊攜帶的大量泥沙,由於地勢低平、水流緩慢而大量沉積,原本水天浩淼的雲夢澤,慢慢成為了沙洲之地。荊江是長江出三峽後第一個江段,北岸為江漢平原,南岸洞庭湖平原,兩岸地勢低平。地形導致長江水流不暢,江面極劇展寬,河道搖擺不定,蜿蜒曲折,素有「九曲迴腸」之說。從湖北宜都到湖南岳陽,直線距離不到200 千米,荊江卻來來回回走過了400 多千米的路程。
  • 三峽樞紐工程防洪度汛紀實:中流擊水縛蒼龍
    準確把握降水的起始時間、強度和持續時間,才能為水文氣象預報提供科學依據,為後續調度贏得先機。在8月20日7.5萬立方米每秒洪峰到來前,李波和同事提前兩天,就已精確預測到它的規模和到達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有著「千裡眼」之稱的三峽水情遙測系統,扮演著關鍵角色。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千米區域內,三峽集團的水情遙測系統已覆蓋其中約100萬平方千米。
  • 三峽工程2020年運行情況良好
    中新網宜昌12月31日電 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31日通報2020年三峽工程運行情況,通報稱工程運行良好,防洪、航運、發電和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發揮顯著。據通報,2020年消落期,三峽水庫累計為下遊補水164天,補水總量229.24億立方米。5月下旬,三峽水庫實施生態調度試驗,調度期間江津、宜都斷面魚類產卵總規模達5.3億顆,生態調度效果顯著。
  • 國資委:三峽集團有責任告訴公眾三峽工程的真實狀況
    對此,陳飛表示,三峽集團按照國家防總調度令,實施抗旱補水應急調度,及時對下遊補水,緩解了長江中下遊抗旱用水緊張局面,改善了下遊航運條件。今年1至5月份,三峽水庫累計為下遊補水200億立方米。  對三峽工程的防洪標準,陳飛解釋說,三峽大壩可通過自身水庫調蓄來保證下遊荊江河段安全行洪,即可應對洪水峰值為83700立方米/秒的「百年一遇」;三峽水庫與荊江分蓄洪區綜合運用,可保證江漢平原地區的安全,即可應對洪水峰值98800立方米/秒的「千年一遇」;「萬年一遇」的洪水峰值為113000立方米/秒,再加上10%的洪水是三峽大壩校核工況,面對萬年一遇的洪峰,三峽大壩主體建築仍然是安全的
  • 三峽大壩洩洪 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截至19日,三峽工程在此次汛情中已累計防洪運用5次,攔洪總量約140億立方米。7月2日,2020年長江第1號洪水在長江上遊形成,洪峰流量為5.3萬立方米/秒(出現在7月2日14時)。三峽水庫發揮攔洪和削峰作用,控制下洩流量3.5萬立方米/秒,削峰率達到34%。
  • 【重返90年代之三峽大壩】一個超現實的中國奇蹟
    薩凡奇的學生張光鬥也對此提出了質疑,「三峽工程耗資如此巨大,國家這麼窮,萬萬不能在此時興建。」但張光鬥在國民黨撤退時把珍貴的水利資料留在了中國大陸,為後來三峽夢的實現埋下了種子。 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王芝已經是一名母親,她回憶道,整座城市搬遷跨越的時間非常長,前後有十年之久,所以並沒有轟轟烈烈的搬遷儀式。她記得大家都為能夠成為三峽移民感到興奮,除了能為國家偉大工程做一份貢獻,更多的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希望住到更好的房子,過上更新的生活。
  • 新聞背景: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中新網三峽壩區10月25日電 題: 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隨著三峽蓄水臨近175米最終蓄水位,全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中新網記者將通過一組數據再現一個更加立體、直觀的三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