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首都柏林,作為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是一座包容性強且充滿活力的都會。來到柏林旅遊,有許多地方值得一看,其中包羅布蘭登堡門、柏林圍牆、博物館島和柏林大教堂等等,都會裡隨處散發著濃濃的歷史感和藝術氣息。
未到柏林之前,我其實對其不太期待,相比起巴黎、羅馬、馬德裡等歐洲都會,似乎柏林沒有太多特別著名的「旅遊地標」。可是柏林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多數市,自從踏足這座都會的第一刻起,我就發現這裡有許多修建或景點都值得駐足停留,細細品味。
其中對於不少遊客來說,最震撼人心的修建,莫過於柏林地標式修建之一,著名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位於布蘭登堡門之南,相近腓特烈城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也稱為「浩劫紀念碑」,是為紀念在浩劫中受害的猶太人而修建的。
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地方,與人們常見的紀念碑完全差別,這裡更像一個現代簡約氣勢派頭的修建設計作品,出自美國著名修建設計師Peter Eisenmann之手,修建群共有2711塊長方體水泥石板組成,寬窄一致但高矮紛歧,平鋪伸張成很大一片,局面蔚為壯觀。
浩劫紀念碑於2003年4月1日動工興建,同年12月15日完成,而紀念碑的選址也頗有講求,這裡位於柏林市中心,已往曾是希特勒德國政府大臣的官邸,地下還設有納粹屠殺歐洲猶太人歷史的紀念館,詳盡地展示了許多真實的歷史資料,整個浩劫紀念碑工程耗資2500萬歐元。
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地方,與其說是紀念碑,不如說是一個「大型迷宮」,佔地近2萬平方米,灰色水泥石板碑林如海洋般眾多起伏,層層漫衍,消息相宜,很是有設計感,與周邊的都會修建形成強烈反差,讓人充滿無盡想像。
其實,走進內裡可以看到,這個設計絕妙且寓意深刻,每一個長方體水泥塊就是一個紀念碑,但上面沒有任何文字標識,代表的是不可勝數被害的猶太人亡魂,在無聲哭訴,這些重複而單調的水泥塊,讓人不由陷入沉思,也許是想讓人記著這些極重的歷史教訓。
也許許多人不知道,紀念碑從無到有,從提出構想到完工開放,整整經由了17個年頭。在充滿歷史感的都會中心,德國人勇於離別戰爭的舊世界,清掃納粹的舊思想,緬懷在因為戰爭而失去生命的猶太人,樹起遠離戰爭擁抱寧靜的紀念碑,贏得了世界的信任和尊重。
不外,紀念碑的建設歷程有著很曲折而極具爭議的門路,而它最終得以倔強地完工,絕不僅僅是給猶太人受害者一個交接,也不是德國對納粹歷史的離別,而是對自身歷史反省的起點,這不僅需要強大的道德勇氣,也體現了德國人用實際行動舉行深刻反省的誠意。
浩劫紀念碑如今已經稱為柏林的一處熱門景點,水泥石碑組成的網狀通路有許多收支口,遊客可以行走到內裡觀光,任意穿行於此,意義在於給在世的人一個面臨歷史的時機,從極重悽慘的歷史中羅致智慧與氣力,真正感受到寧靜無價,安寧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