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最早的通俗歌曲,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黎錦暉的《毛毛雨》,這一時期流傳至今比較有名的就是李香蘭演唱的《夜來香》,另外還有《月兒彎彎照九州》、《夜上海》、《木蘭從軍》等通俗歌曲。這一時期的通俗歌曲主要以柔情委婉、輕盈曼妙的抒情歌曲為主,脫離了當時的大環境,遭到一些進步人士的批評和指責,被稱為「靡靡之音」。
新中國成立後,內地對通俗歌曲採取了限制措施,一些詞曲作家和歌星遷移到了香港,在香港掀起了一個通俗歌曲的發展高潮。《南屏晚鐘》、《綠島小夜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大批優秀通俗歌曲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實行改革開放,受港臺流行音樂的影響,內地流行音樂也在沉寂了30多年後開始復甦。1979年底,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六易其稿,最終定下由馬靖華作詞、張丕基作曲的《鄉戀》。這首歌曲寫的是王昭君離開家鄉踏上漫漫和親路之時,把家鄉的山山水水看成自己思念的親人,表現了「分別難相逢」的難捨情懷。
曲作者張丕基在譜曲時運用了架子鼓、電吉他、電子琴等流行元素,歌唱家李谷一在演繹這首歌曲時採用了「輕聲唱法」,完美表現了歌曲纏綿悱惻的鄉思、如泣如訴的離愁。1979年12月31日晚上,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放了《三峽傳說》,插曲《鄉戀》隨之面世。
當時錄音機已逐步走進百姓家庭,港臺通俗歌曲已開始流行,不同於以往傳統歌曲的《鄉戀》一經推出,立馬紅遍大家南北。歌曲中的思鄉之情延伸出了親情和愛情,尤其受年輕一代的追捧,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內地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
由於這種新的演唱方式在當時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 ,歌曲《鄉戀》和歌唱家李谷一都受到了一些「傳統人士」的批判。但是廣大群眾對新的藝術形式的追求無法阻擋,雖然在音樂界備受爭議,卻深受人民歡迎。
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應全國人民一再點播的要求,李谷一老師再次演唱了歌曲《鄉戀》,也給長達三年的爭論畫上了句號。2008年,《鄉戀》獲得改革開放三十年流行金典勳章,相信在未來的若干年後,仍將是傳唱不衰的經典。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重溫經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