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汕頭新資訊
編輯 | SWA小弘
提示:本文約1000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火車路,原來真的有火車。
汕樟路,以前竟是汕頭最早的「輕軌」。
汕頭的很多路名,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和人文。今天,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這些路名背後的故事吧!
永平路的得名來自該地段的「老永平酒樓」,原來是一座四層建築,建於1922年,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的汕頭埠可算得上是地標性建築物,所以隔年在闢路時便以此建築物作路名。
(老永平酒樓現已重新修繕完畢)
公園路的出處來自於中山公園,1926年中山公園奠基興建的同時,進入公園這段路(公園正門至外馬路以北)也在鋪築。1971年又建成外馬路以南路段,將中山公園與人民廣場連接起來。
1928年鋪築的迴瀾路,因為地處迴瀾新溪而得名。迴瀾路的一側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潮汕鐵路汕頭站,故此後改稱為火車(站)路。
同樣以潮汕鐵路命名的還有潮汕路,它是潮汕鐵路在汕頭市區的一段路基,1982年和1989年分別拓建。
汕樟路的得名,緣於1916年開始修築的汕樟輕便鐵路,起點站在汕頭鹽埕街頭,終點站為澄海東隴樟林。1933年停辦後便留下汕樟路路名。
上面這張珍貴的《汕樟輕便鐵道車價表》不僅記載了當時的票價,也記載了鐵路經過的沿線站點。
全長200多米的五福路,西起永平路,東止同平路,原為泥土小路。1932年闢為馬路,因轄境內有「五福洋行」,很有名氣,故路名冠「五福」。
因清末「廣州會館」的存在而得名。
汕頭老城區有些馬路,一些街路名與其區域內的標誌性建築物同名,有一些則寄託了人們的美好心願。
有人說,是寓意高棉的華僑平安發財,因為棉安街是僑居高棉(柬埔寨)的幾名華僑合資購地創建的(當時允許土地私有)。有人則說,棉安街是潮陽棉城人集中的地方,棉城人很會經商,富人不少,他們講鄉情,於是抱團購下這條街的房產。
地處海濱,寄意「海不揚波、人畜平安」。
因有「汕頭市總商會「在其地域內而名,寓意「商海平安財路通」。
除了從地形特點和祈福祝願兩種形式,汕頭人還會根據這條路上的行業來命名,一條街上有什麼、幹什麼的一目了然。
街上有打造錫器的就打錫街、有打造石器的就叫打石街、有打索匠就叫打索街、有杉排集散地的就叫杉排街、有商店的就叫行街等等。
你知道長平路以前是通往汕頭最早陸上機場的主幹道嗎?這個機場,並不是大多數人認知裡的外砂機場,竟是位於飛廈。
敬請期待:《趣味汕頭,路名由來》第二集。
本文為彙編作品,資料參考:
1、汕頭市彬園警史館
2、汕頭旅遊官微
感謝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