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武夷山「喊山祭」 是源自於貢茶開駣時,表示隆重慶祝的一項儀式。元代武夷山的御茶園,在九曲溪之四曲溪畔的平畈處、園的正面有仁風門,迎面是發殿,亦名第一春殿,旁有精舍三十餘間。園內有一井,稱通仙井,井之畔有高臺,稱喊山臺。每年驚蟄日,御茶園官吏就登臨喊山臺,祭祀茶神。
武夷山茶農對祭祀活動意向的高度統一,說明了茶神在他們一年的茶葉生產中,精神上的依賴是那麼的牢不可破。
武夷山民間以茶為祭品的現象很普遍,至今武夷山民間還保留著用鹽、茶葉和米粒加樟樹片放在一起燃燒,藉此驅邪避穢的習俗。以茶為祭品,據說是從南北朝時才逐漸興起的。南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493年)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鹹同此制。」齊武帝蕭頤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為祭,把民間的禮俗,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喪禮中,並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武夷山民間用茶作祭品,就是受到這種制度的影響。
武夷茶俗中除了喊山以外,開山也是武夷山茶農不可或缺的茶俗之一。按照武夷山習俗規定,茶廠工人黎明起床,大家不得言語,梳洗完畢,先由茶廠的工頭,在廠中供奉楊太白神位前焚香禮拜,然後進山開採。
穀雨,是新茶採收的時節。
春季溫度適宜,雨量充沛,茶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茶葉鮮活,香氣怡人。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的時節:「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穀雨是採茶的時節,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
《武夷山採茶歌》
清朝時,民間流傳一首《武夷山採茶歌》:
「清明過了穀雨邊,背起包袱走福建-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清茶賽過雞。採茶採茶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被竹筒。」
武夷巖茶的採摘時間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穀雨後立夏之前,此時採摘的茶青品質最好和滋味最好。採茶人遵循古法,雨天不採,暴曬不採。
武夷巖茶的鮮葉採摘有嚴格的標準:需摘取新梢芽葉生育較成熟(三—四葉半開面)葉片無破損、新鮮,均勻整一致。這可絕對不是紙上談兵,必須有豐富的經驗配合熟練的手上功夫才能手到擒來。
人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話一點不假,窄窄的臺階,溼滑的青苔,肩上還有一兩百斤的重負,挑茶工的腳步匆匆,只留下滿山淡淡的茶香,證明他們曾經來過。
險峻的山勢,傳統手工採摘和運輸,使得每片茶葉都來之不易。平均11斤茶青才能制出1斤精茶,好的巖茶更是彌足珍貴。喝茶當思採茶人,能喝到的,除了巖骨花香,還有茶人們的勤勞和用心。
溫馨提示:文章:來源於網絡《武夷山茶美文》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
交友品茗熱線:18965490631
交友品茗微信號:1581906418
訂閱武夷山茶美文查閱與分享
只需長按下方二維碼
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免費關注!
↓ ↓ ↓ 更多精彩內容 點「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