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巖茶、正山小種以及金駿眉的源產地,也是所有愛茶人嚮往之所。
武夷山尋茶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位於武夷山景區內的馬枕峰(巖茶正巖產區),馬枕峰正是茶人嶺巖茶主要產地之一。
去馬枕峰需從武夷山主景區進入,約過二十分路程,再從一條窄小的山路順山勢而上,路程異常陡峭險峻。
途間,我們的小夥伴不得不攀著路邊的樹枝往上爬,儘管如此,還是常會滑倒。
馬枕峰的老叢水仙隱在山坳裡,山高谷深,四周是石壁和豐茂的林木,一條蜿蜒小溪流從上往下淌著,常年不斷,滋養著這片百年老樹。
茶樹喜陰溼,布滿青苔是老叢茶樹的共同特徵。
老叢水仙因不修不剪,樹高三米以上,主杆粗壯,遒勁的枝條任性地伸展著。
這些老叢水仙,就像一個個古稀老人,你一眼能看出他們的老,卻看不透蒼老背後到底藏著多少故事。
採摘
因為茶樹特別高,採茶工只能架著梯子或爬上樹才能採茶,採摘難度大又特別危險。
巖茶的採摘,謹記一個詞:開面採!
所謂開面,就是茶樹新梢長到最後一片葉子張開,也就是葉子只會變大而不會變多的時候。
巖茶採摘標準為,中開面(即第一葉長到介於第二葉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按照開面三四葉採,對於採茶工辨識茶葉的要求,極高。
閒聊之中,得知採茶工來自全國各地,跟著農忙流轉。這次在馬枕峰採老叢水仙,老闆付的是「固定工資」,一天能有200多元。
和按斤結算相比,拿了固定薪水的採茶工,不會只看重量採下粗老的大葉。如此一來,產量雖然是減了不少,但品質卻有顯著改善。精工出細活嘛。
採完一波就要趕緊下山,讓青葉在蔭處攤晾。
馬枕峰山高路陡,只能依賴工人用肩膀把青葉一袋袋背到山下,這山路什麼東西都不拿已經極難走,何況背著幾十斤上百斤的茶青?
製作
巖茶製作茶季,夜裡比白天熱鬧多了。轟隆隆的機器聲,四處漂來的茶香,燈光下來來去去忙碌的身影……這是每年五月武夷山的日常。
武夷巖傳統製作工藝特別繁複,共計13道工序,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萎凋
青葉從山上採下來,經過數小時的攤晾,開始製作已經到了晚上。
搖青
搖青是巖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這個環節幾乎能夠決定巖茶色、香、味、韻及「綠葉紅鑲邊」等特質的好壞。
傳統的搖青,是將茶青放在大小適宜的扁形圓竹篩內,雙手持住竹篩邊反覆有規律的搖動,必須讓青葉在篩內匯成螺旋形,上下有序翻滾、跳動。
搖青的過程,並不是接連不斷的搖滾,而是搖一定時間後,便停下靜置等青。趁靜置階段搖青師傅常會隨處就地睡會,如果茶葉多,搖青是一篩接著一篩的,接連不斷的,根本沒時間休息。
整個手工搖青過程,一般從晚飯後開始持續到凌晨。搖青非常消耗體力了,現在除了一些山場特別好的茶,或者某些數量很少的茶,才會手工搖青。
炒青
搖完青,緊接著是炒青。手再厚也還是肉做的,手工炒茶時並不是說你的手有多耐熱,而是注重技巧與經驗。
不燙到手只是基本要求,還需要體驗手觸茶葉的手感、炒青葉散逸的香氣,感受鍋溫等諸多因素,把茶在最佳時間內炒熟。
揉捻
揉捻,一個看起來很像在揉麵團的技術活。揉時茶葉剛剛出鍋,茶葉就在左右掌交替中順勢揉動,手心極燙。
揉捻不是簡單地揉動,不能把茶葉揉爛,既要用力又忌蠻力。茶汁要溢出,感覺粘手了,才會有茶味,巖茶的成形也是這時候形成的。
手工揉捻太費功夫,對制茶師傅的技藝要求也高,現在已經很少用了。
揉捻後將茶葉烘乾,巖茶基本完成的了初制階段。約從6月開始直到年底,都是巖茶的精製(焙火)階段。
總有人問,為什麼巖茶那麼貴?
如果你親自到巖茶生長的地方走走,跟採茶工一起採採茶,看看做茶師傅日夜顛倒地做茶……或許就能解除心中的疑惑。
好茶,從來都是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