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巖茶''古法制茶''

2021-02-06 追尋先賢足跡



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是武夷山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珍品,是中國茶葉史上的一大創舉,對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乃至世界茶類的發展影響深遠。它萌芽於16世紀的明代,並承前啟後,不斷完善,形成一套傳承至今,現代機械無法完整替代,憑人工實踐經驗,現場感覺手工操作的傳統製作技藝,周期在每年四、五月間,它所製作的武夷巖茶品質優良,獨具「巖骨花香」之巖韻風格,享譽中外,長盛不衰,2006年5月列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夷巖茶系烏龍茶類,屬於半發酵茶。而大紅袍乃巖茶之王,是武夷巖茶中的珍品和代表。巖茶與歷史上的綠茶、紅茶製作工藝一脈相承並不斷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創的工藝和高超的技能。

與這些工藝相伴而生的長達三百餘年的民間習俗有其豐富的內涵,如祭茶喊山、鬥茶(品質比賽)、品飲藝術等,為提高巖茶製作工藝起了相互促進的作用。

武夷巖茶有豐富的品種資源,素有茶樹品種王國之稱。歷史上流傳下來繁多的優異名叢,如以大紅袍為首的包括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五大名叢,是眾多名叢中的佼佼者,素負盛名。

武夷巖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長環境,武夷山為世界雙遺產地,風景區內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此乃巖茶之謂也。孕靈滋雨露,鍾秀自山川,惟靈山才能產出靈茶(巖茶的美稱);特別是獨創的無與倫比的巖茶製作工藝技能,它在決定烏龍茶品質優劣的三大條件(優異的品種、優越的自然環境、優化精良的工藝)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工藝流程十道工序,一環扣一環,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武夷巖茶(大紅袍,下同)有一套傳統的採制方法,它是武夷山歷代茶農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與總結出來,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吸取紅綠茶製法的精華,加上獨特的技術措施,因而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品具「巖骨花香」。

它採摘要求極其嚴格,焙制技術相當細緻,其製作工藝流程如下:

採摘 → 萎凋【 曬青--(複式萎凋即二曬二晾)--晾青】 →做青【搖青與做手(反覆多次)】→ 炒青--(雙炒雙揉)--揉捻→ 初焙(即毛火、俗稱「走水焙」) →揚簸 → 晾索(攤放)→ 揀剔 → 復焙(足火)→ 團包 →補火→毛茶裝箱

(1)採摘

鮮葉的採摘標準,以新梢芽葉伸育均臻完熟,形成駐芽後採一芽3~4葉,對夾葉亦採,俗稱開面採,一般掌握中開面採為宜。

採摘的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勾住鮮葉,用拇指指頭之力,將茶葉輕輕摘斷。採摘的鮮葉力求保持新鮮,儘量避免折斷、破傷、散葉、熱變等不利於品質的現象發生。

(2)萎凋(兩曬兩晾)

萎凋是形成巖茶香味的基礎,目的在於蒸發水分,軟化葉片,促進鮮葉內部發生理化變化。萎凋中變化顯著的是水分的喪失。萎凋處理得當與否關係到成茶品質的優劣。

茶青進廠後,即倒入青弧內,用手抖開(避免內部發熱紅變)。

將茶青勻攤於水篩中(俗稱「開青」),每篩鮮葉約0.5公斤,攤好後排置於竹製萎凋棚上(俗稱「曬青架」)。

根據日光強度、風速、溼度等因素,以及鮮葉老嫩和各品種對萎凋程度的不同要求靈活掌握,此法稱為「曬青」。

初採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彈性,經日光曬後葉片漸呈萎凋狀,光澤漸退,將兩篩並為一篩,搖動數下,再曬片刻,即移入室內晾青架上,稱「晾青」。

待鮮葉冷卻,稍復原時,再移出復曬片刻,輕輕搖動後稍收攏,攤於篩中,移入晾青架上再次晾青。

曬青程度以葉片半呈柔軟,兩側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澤,由深綠變成暗綠色,水分蒸發掉15%左右為適度。曬青原則「寧輕勿過」,這樣才能在晾青中有利於恢復青葉一部分彈性,才有利於做青的進行。

(3)做青(搖青、做手)

武夷巖茶特殊品質的形成關鍵在於做青。做青是巖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製作方法形成巖茶色、香、味、韻及「綠葉紅鑲邊」的優良特質。做青的過程十分講究,其費時長,要求高,操作細緻,變化複雜。

從「散失水分」、「退青」到「走水」、恢復彈性,時而搖動,時而靜放,動靜結合,攤青前薄後厚,搖青前輕後重,靈活掌握。總之,應通過搖動發熱促進青葉變化,又要通過靜放散熱抑制青葉變化。

尤其是,做青還必須根據不同品種和當時的氣候、溫度、溼度,採取適當措施,俗稱「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具體做法:茶青移入青間前,均需將茶青搖動數下,然後移入較為密閉、溫溼度較穩定(溫度25℃左右、溼度70%~80%)的青間。放置青架上,靜置不動使鮮葉水分慢慢蒸發,繼續萎凋。經1~1.5小時後,進行第一次室內搖青,搖青次數約十餘下。

用武夷巖茶特有的搖青技術,使萎凋的青葉在水篩內成螺旋形,上下順序滾轉,翻動的葉緣互相碰撞摩擦,使細胞組織受傷,促使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促進巖茶色、香、味的形成。搖青之後將茶青稍收攏,仍放置在青架上。

第二次搖青時可見葉色變淡,即將四篩茶並為三篩,再進行搖青,同時用雙手掌合攏輕拍茶青一二十下,使青葉互碰,彌補搖動時互撞力量的不足,促進破壞葉緣細胞(俗稱「做手」)。做手後須輕輕翻動茶青並將其鋪成內陷斜坡狀(水篩邊沿留有兩寸空處,不放青葉),在青架上靜置2小時後,再進行三次「搖青」,其方法同前。

搖青、做手的次數及輕重,視青葉萎凋程度適當增加,此時的茶青已呈萎軟狀態,放置相當時間後,枝莖部分所含水分逐漸擴散,青葉呈膨脹狀,富有彈性,當地制茶工人神秘的將此稱為「走水返陽」。

第四次搖青時,茶青四篩並為三篩,搖青轉數逐漸增多,力度逐漸加重。之後,攤葉面積縮小,並鋪成凹形,中有5寸直徑的圓圈,水篩邊沿留3寸空處,這樣可使空氣流通,不致使青葉發熱、發酵過度。整個做青過程需經6~7次的搖青和做手,時間約8~10小時。

最後一次「搖青」和「做手」較為關鍵,因青葉經數次搖動後,葉緣細胞已完全破壞,隨著發酵作用越來越快速,青葉的紅變面積逐漸增加,葉內的芳香物質激發出來,青葉由原來的青氣轉化為清香,葉面清澈,葉脈明亮,葉色黃綠,葉面凸起呈龜背形(俗稱「湯匙葉」),紅邊顯現。這說明做青程度已適度,即可將茶青裝入大青弧,抖動翻拌數下,然後裝入軟簍,送至炒青間炒揉。

做青的原則是:重萎輕搖,輕萎重搖,多搖少做,轉動先輕後重,先少後多;等青時間先短後長,發酵程度逐步加重,做到「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4)炒青與揉捻

炒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溫火力,破壞酶的活性,中止發酵,穩定做青已形成的品質,純化香氣。炒青時,炒灶火力要極大,鍋溫逐漸增高至230℃~260℃以上。每鍋約0.75公斤左右投入鍋中翻炒。

翻炒時兩手敏捷翻動,翻動時不宜將茶青過於抖散,以防水分蒸發太幹,不便揉捻,約二三分鐘,翻炒四五十下後,青葉表面帶有水點,已柔軟如棉,即取出揉捻。

茶青取出後,趁熱迅速置於揉茶臺上的揉茶篩中。

將炒青葉壓於揉茶篩中來回推拉,直至葉汁足量流出,捲成條形,濃香撲鼻,即解塊抖松。

然後再將兩人所揉之葉併入鍋中復炒,復炒溫度比初炒低(200℃~240℃),時間也比初炒短,約半分鐘,僅翻轉數下,取出再揉,揉茶時間比初揉略短。經雙炒雙揉之後的茶葉,即可進入焙房初焙。

雙炒雙揉技術是武夷巖茶製作工藝中特有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復炒可彌補第一次炒青的不足,通過再加熱促進巖茶香、味、韻的形成和持久;復揉使毛茶條索更緊結美觀。雙炒雙揉形成武夷巖茶獨特的「蜻蜓頭」、「蛙皮狀」、「三節色」。

(5)初焙

 

初焙,俗稱「走水焙」,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溫使茶葉中一些物質受熱轉化。

青葉經雙炒雙揉後,即送至焙房烘焙。焙房窗戶須緊閉,水分僅能從屋頂隙縫中透曳,溫度控制在100℃~110℃。將炒揉的茶葉均勻放置狹腰篾制的焙籠中,攤葉厚度為2~3釐米,然後將焙籠移於焙窟上,約10~12分鐘,翻拌三次。

由於各焙窟溫度有高有低,茶葉初焙應在不同溫度下完成。下焙後六、七成幹的茶葉叫茶索。

巖茶初焙,是為了抑制酵素,固定品質,因此要在高溫下短時間內(僅十一二分鐘)進行,這樣可最大程度減少茶葉中芬芳油等物質的損失,又可使酵素失去活力。

(6)揚簸、晾索、揀剔

茶索經初焙後水分蒸發過半,葉呈半乾狀態,此時茶葉的化學變化暫時停止,即進入以下幾個工序:

揚簸:茶葉起焙後,倒入簸箕弧內,用簸箕揚去黃片、碎片、茶末和其他夾雜物。揚簸在烘焙房內進行,簸過的茶葉攤入水篩中,每六焙拼一水篩,厚度約為3~5釐米,然後移出焙房外,擱於攤青架上晾索。

晾索:晾索的目的一是避免焙後的茶葉積壓一堆,未乾茶葉堆壓發熱易產生劣變;二是避免受熱過久,茶香喪失,同時晾索也可使茶葉轉色,有油潤之感。晾索時間約5~6小時,然後才能交揀茶工揀剔。

揀剔:揀去揚簸未乾淨的黃片、茶梗,以及無條索的葉子,揀茶一般在茶廠較亮處進行。

(7)復焙(足火)

為了使茶葉焙至相應的程度,減少茶香喪失和茶素的減損,復焙時,溫度應比初焙時略低。

方法:經揀剔的茶葉,放入焙籠內,每籠約0.75公斤,將其平鋪於焙籠上,進行烘焙。

烘焙所需的火溫通常以100℃左右,焙至二十分鐘後進行第二次翻茶。

其後,焙至約四十分鐘,進行第三次翻茶。

三次翻茶後,再焙約半個小時,用手捻茶即成末,說明茶已足幹。這只是一般要求,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憑焙茶師的經驗靈活掌握,每次翻茶時焙窟的火堆,須進行一次「撥灰」,即用木製小焙刀,在火堆邊沿將灰撥勻,使火力均衡,並控制火溫。

茶葉在足幹的基礎上,再進行文火慢燉。

燉火:即低溫慢烘,是武夷巖茶傳統製法的重要工藝。巖茶經過低溫久烘,促進了茶葉內含物的轉化,同時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使香氣、滋味進一步提高,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燉火的高超技術,為武夷巖茶所特有。

燉火的火溫,傳統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籠外側,有一定的熱手感即為適度,或用眼睛距焙籠內的茶葉5~6寸處利用火溫對視覺的衝擊來把握溫度。燉火的溫度以85℃左右為宜。為了避免香氣喪失,焙籠還須加蓋。對優良品種及名叢,在燉火時,還須墊上「小種紙」來保護茶條。燉火過程費時較長,一般需七小時左右,低溫久烘時間的長短,依據(a)茶葉內質要求不同而定;(b)市場消費者要求不同而定。同時還應根據茶葉的變化,及時進行翻焙處理。

武夷巖茶在焙至足火時,觀其茶葉表面,會呈現寶色、油潤,聞幹茶具有特有的「花果香」、「焦糖香」,為理想之茶。這種焙法獨具特色。因此,清代梁章鉅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8)團包

茶葉在燉火後,即「起焙」進行團包。

(9)補火

補火俗稱「坑火」,目的是去除紙上的水分,避免被茶葉吸收而發生黴變。

(10)毛茶裝箱

補火後,將茶裝入茶箱內,放在乾燥的室內,待制茶結束,挑運下山,明清時均交由茶莊處理(精製)。

歡迎關注我們公眾號,分享經典,感受中國茶文化魅力!

相關焦點

  • 茶說:武夷山巖茶
    武夷山巖茶的來歷武夷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茶葉產地,產茶始於六朝。唐朝時武夷茶就已出名,被唐代進士徐夤讚譽為「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宋代起就列為皇家貢品。不過,在元代以前,生產的均為蒸青綠茶,明代開始純生存妙青綠茶。作為烏龍茶的武夷巖茶出現較晚,大約起源於明末清初。
  • 從武夷山成就巖茶,感受茶與茶之間的差距
    據小約體驗,真正的武夷巖茶不僅有綠茶的清香,還有紅茶的甘醇,這也是其他茶品無法媲美的,在烏龍茶中屬極品,最著名的,莫過於武夷大紅袍茶,茶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令小約痛定思痛之後仍然望而卻步。其實,談論起武夷巖茶,最難以拷貝的競爭力,不在於勞力、物力,而是在於地利,武夷山巖茶有著較其他茶品都更為優質的生長環境,那就是「山場」,嚴苛的武夷巖茶的制茶工藝可以勉為其難的學個八分九分相像,但武夷巖茶生長的獨立自然環境,是誰也無法複製、搬運的。
  • 專注核心好巖茶 「和星巖」驚豔武夷山茶博會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2019年11月16日至18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太偉風景會展中心盛大舉行。和星巖品牌茶,作為近年來武夷巖茶中的翹楚新貴,在此次茶博會上不出所料大放異彩,以匠心好茶為媒,助力武夷巖茶與和星巖品牌走向廣闊的世界市場。和星巖品牌所屬武夷山沁巖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武夷巖茶的生產、加工、銷售、科研和茶文化傳播於一體的民營茶企。
  • 武夷山尋茶—為什麼巖茶那麼貴?
    武夷山是巖茶、正山小種以及金駿眉的源產地,也是所有愛茶人嚮往之所。武夷山尋茶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位於武夷山景區內的馬枕峰(巖茶正巖產區),馬枕峰正是茶人嶺巖茶主要產地之一。轟隆隆的機器聲,四處漂來的茶香,燈光下來來去去忙碌的身影……這是每年五月武夷山的日常。武夷巖傳統製作工藝特別繁複,共計13道工序,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你喝的是武夷山的茶,還是武夷巖茶?
    《2》這麼久以來,跟茶友們聊茶的時候,總是會遇到一種認知,那就是,但凡武夷山出來的茶,貼著武夷山標籤的茶,就是武夷巖茶。而且還是正巖茶。特別是外省茶友,對武夷巖茶的認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為遠離巖茶產區、信息不對等的緣故,大家通常會認為,只要是從武夷山流通出來的茶,或者說生長在武夷山、製作在武夷山的茶,都是武夷巖茶。甚至,只要這個茶農是武夷山人,就認為這款茶就是武夷巖茶。於是,就有大量的武夷山茶,頂著「武夷巖茶」的名號,流向了全國各地茶友的茶桌。
  • 巖茶專題|⑤ 武夷山茶種知多少?
    武夷巖茶到底有多少茶樹品種?不要說我們普通用戶,就是武夷山本地人恐怕也無法說清楚。武夷巖茶國家標準裡將武夷巖茶分為五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和奇種。四大名叢但武夷山的名樅並不僅僅這知名的十大名樅,據武夷山茶科所於1980年重整御茶園引種的名樅茶樹品種就有216個,當地流傳的武夷巖茶品種還有831個花名,到現在誰也說不清道不明——茶樹品種資源寶庫果然名不虛傳。那麼奇種又是什麼茶呢?是武夷菜茶製作的巖茶,數量本就稀少,產量也低,跟高端大紅袍、肉桂一樣,只能在小眾圈子流傳。
  • 武夷山古茶村舉辦茗川世府制茶能手大賽
    武夷山古茶村舉辦茗川世府制茶能手大賽 2017-04-26 16:,2017年「聯學聯建」茶旅融合共建片——茗川世府制茶能手大賽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武夷山九曲溪上遊的古茶村黃村盛大開幕。
  • 武夷山話巖茶
    車在茶山間穿過,不久便到達了目的地——武夷山度假區。度假區裡商店林立,除幾家餐館、酒店、商場外,其他店鋪不是掛著「茶業」就是懸著「茶行」的招牌,讓人感覺進入了一個賣茶的天地。武夷山,最高海拔七百多米,由一塊一塊紅色的砂礫巖形成。山上或懸崖峭壁、或怪石嶙峋,除了生命力頑強的青草、低矮的灌木叢外,不適合種植農作物。
  • 武夷山,武夷巖茶的傳說!
    巖茶出現之前,武夷山主要生產綠茶。綠茶的歷史最悠久,早在宋元時就以龍鳳團茶出名。那時的團茶,用的是蒸青工藝。明代洪武年後,因為罷造貢茶,制茶師一時四散,蒸青茶也再無人製作。為了恢復茶葉生產,崇安縣令引進安徽松蘿茶法,改蒸青製法為炒青製法。然而,當時江南各地炒青綠茶發展水平極高,名優茶極多。武夷綠茶顯不出優勢,舉步維艱。
  • 武夷山大紅袍巖茶的「巖韻」
    而武夷山又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的說法,大紅袍巖茶由此而得名。武夷大紅袍巖茶聞名天下,其中所蘊含的巖韻也自然廣為認知。那麼,武夷大紅袍巖茶中的巖韻到底是什麼呢?提起「韻」,很多人覺得是一種玄而不實的東西,武夷大紅袍巖茶打破了韻的玄妙,讓無形的「韻」轉變為了有形的「韻」,化「韻」為可知可品之物,「韻」在此也第一次有了可以觸碰的感覺。
  • 諸多武夷山所產烏龍茶,統稱為武夷巖茶嗎
    諸多武夷山所產烏龍茶,統稱為武夷巖茶嗎烏龍茶名品眾多。沿峰近巖,修築梯園,培植茶樹,若巖有茶,非巖不茶,這是武夷茶區的特色,也是武夷巖茶的由來。如此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巖茶超群絕倫的品質特徵,其氣味奇異,色香味別有風韻,素為中外人民所珍愛。「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產茶之奇而奇」。山美、水美、茶更美,三者融匯一體,相得益彰,渾然天成,使武夷山更具詩情畫意。
  • 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產地文化
    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它不僅有著好山和好水,並且還有讓人口齒留香,讓人流連忘懷的武夷巖茶。 近幾年來,武夷巖茶憑藉它茶香韻足和湯水甘醇的特點,得到廣大茶友的喜愛,名氣不斷攀升,巖茶價格也水漲船高,特別是武夷巖茶特有的產地文化,更能體會到巖茶精髓。 巖茶的產地文化主要是因為巖茶產地的不同,它的茶韻上會有著不同的變化,這也是區分巖茶的等級,目前主要分為正巖茶、半巖茶、洲茶。
  • 巖茶是一款什麼茶,為什麼叫巖茶?
    巖茶,實在是聞著都能沉醉。巖茶有一種魔力,就是讓人想搞懂它。巖茶,是烏龍茶的一種,生長在有茶葉王國之稱的,福建武夷山及周邊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巖茶的名字有兩種一種是說法:巖茶原名叫釅茶,因為茶味濃釅而得名,之後通假為巖茶。另一種說法:武夷山以丹霞地貌位尊八閩,境內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 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山有名,將巖茶與好朋友一起分享
    武夷山慧苑禪寺,寺廟很小,但是很老,哈哈。寺廟重建碑文。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好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裡,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黃崗山(海拔2158米),真是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好水,溪水甘凜,武夷山景區比市內體感溫度要低5度,可惜石頭太多,把我手機給摔壞了。奇怪的石板橋,單拱這麼堅固,還是世間少有。
  •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巖茶了嗎?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 到武夷山旅遊,少不了品茶買茶,但來到這就一定能買到好巖茶嗎?
    是故,茶生於巖區之內、山水之間,武夷巖茶因巖得韻,具有特定的地理文化內涵。武夷山,旅遊和茶就是支柱產業。武夷山是一個沒有工業的城市,旅遊和茶就是支柱產業。例如高鐵站,你常在高鐵車站上看到巖茶品牌廣告的大幅海報。
  • 99%的茶友都不會錯過的旅遊學習聖地——巖茶的故鄉武夷山
    走起~第1站:九曲溪——中國最美的溪流閩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山水集雄、奇、險、秀之美;兼幽、曠、古、趣之妙;丹崖綠水,相得益彰。有山無水不精神,有水無山不品靈。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明。如今,我們坐在竹筏上還可以見到,歷代名人留在九曲溪兩岸的文化遺存,架壑船棺、古崖居、紫陽書院、叔圭精舍遺址、桃源道觀、止止庵、永樂禪寺等道觀寺院,摩崖石刻、詩詞歌賦、故事山歌等,賦予自然山水生命與靈魂。在夏日裡,一起坐上竹筏遊玩九曲溪,是最舒爽的事情啦!
  • 武夷山茶屆大咖解讀武夷巖茶品牌價值獲評627.13億元
    根據聯合國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大紅袍母樹作為古樹名木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003年,武夷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巖茶繼承了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其製作工藝、技能具有科考、科研價值,期間經歷了千餘年歷史,形成了具有高超技能和鮮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武夷山 | 央視網CCTV.COM 《中國村莊·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飲後齒頰留香,清朝美食大師袁枚說:「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   「武夷巖茶」是產於閩北祟安縣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 武夷山巖茶分類體系|一分鐘你就搞明白
    按巖茶的品種來源分,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 武夷菜茶武夷山內最有資歷的品種,屬於菜茶,它還有個特別高大上的別稱叫作奇種。這類品種在武夷山種植歷史悠久,其中優良品種已被無性繁育,推廣種植,成為武夷巖茶的主要品種。 第二類 外來品種是從外地引進的茶樹良種,主要是近幾十年至近百年來引進的優良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巖茶品種版圖,海納百川,故而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