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大學路露天外擺位聚會,享受愜意的上海夜生活。 黃尖尖 攝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位於楊浦區五角場商圈的大學路成了不夜城。上海夜生活節6月6日啟幕,大學路地區作為楊浦唯一入選首批上海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的商業地標,發布了夜遊路線,並以直播形式帶市民夜遊。
美團點評日前發布 「上海Top5新興玩樂消費地標」,擁有大學路的五角場商圈超越徐家匯、人民廣場、打浦橋和新天地等老牌商圈,排在第一位。大學路作為楊浦新崛起的文化商業地標,正逐步走進年輕人視線。若論銷售額,大學路並不是上海灘最高的,但這個年輕的特色商業街區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推動了新業態的誕生,新興消費和流量經濟在這裡顯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
5家新店銷量超過疫情前
購物節期間,大學路開出上海首個常態化後備箱市集,因為夜生活節,這裡的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9時。一輛車就是一家店,所售之物從手工藝品到各色首飾、舊物。攤主有的是大學路沿線商戶,有的從其他區趕來,還有不少是學生和白領,抱著玩的心態加入擺攤行列。一位小酒館老闆拿出吉他在攤位前唱歌。「聽歌的人不少,但酒沒賣出多少。」老闆憨笑著說。
不強調銷售而重交流體驗,以年輕人喜愛的新興消費為主力,大學路在充斥著「打折」和「買買買」的購物節中迅速崛起,成為一股清流。購物節期間,大學路單日客流量同比增長81%,而在夜生活節開幕的這個周末,客流又上升了72.8%。後備箱市集的人流量更是平日的三倍。「這還是在大學生客流未恢復的情況下。」楊浦區商務委副主任俞丹秋說。
大學路的消費群體突破地域,從過去以本地大學生和創業者為主,延伸到全上海乃至全國。許多人慕名而來,把大學路作為一個聚集點,人們鍾情於在大學路的沿街餐位落座,抬頭就能看見星空,這是一種獨特體驗。後備箱市集、全國最大的animate門店、《人生一串》線下體驗店等新業態相繼開出,還吸引了B站Up主、小紅書博主前來探店,直播瀏覽量破30萬。大學路上有12家商戶銷售達復工後新高,5家新店銷量超過疫情前。
過去人們到五角場,常去「五隻角」上的萬達、合生匯、百聯又一城等商場購物。大學路讓商圈有了清新的面貌。伴隨著大學路下壹站、太平洋森活廣場等地下商城打通,消費者從五角場巨蛋出來只要10分鐘就能走到大學路上。如今,年輕消費者在合生匯買好東西後習慣到大學路喝杯咖啡,大學路上的外地遊客也會就近到五大商城消費,形成互補效應。五角場商圈以往日均客流量30萬人次,今年購物節和夜生活節期間每日客流達40萬。「每天增加的10萬客流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大學路吸引過來的年輕人。」俞丹秋說,五角場商圈的消費者中,30歲以下消費人群超過51%。
從配角慢慢走到主角位置
大學路,本是一條「無中生有」的路。2000年前後入學復旦的學生至今記得北區宿舍門前的那條鐵路,就是以前的江灣機場線。當時大學生夜間覓食,集中在國定路和政民路的夜市攤和各類小飯館。而鐵路往東方向是一片舊廠房,這片「荒蕪之地」就是大學路的原先所在。
2004年,大學路以淞滬路為起點動工,在原有地塊中闢出一條新路,到2009年創智坊二期建成,大學路延伸至國定路,初見雛形。大學路運營方、瑞安創智天地項目市場部經理李源媛說,大學路最初參照美國史丹福大學旁的大學路以及巴黎左岸的風格而建,一樓是商業體,二樓以上是創意工作室,後面是創智坊住宅區。
然而大學路剛運營時,來這條路的人不多,為了招攬生意,不少商家提出:「能否把桌椅放到外面?」他們發現,顧客更願意坐在外擺,這種布局也能吸引人們在大學路上流連。但大學路是公共道路,侵佔道路的公共空間,不符合城市管理規範。於是,瑞安作為經營方找到街道辦和城管部門協商:「能否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範圍內,讓店家把餐桌放在外面。」
2012年,大學路推出外擺,實行「經營在內,消費在外」的模式,得到多個市政部門支持,這在上海並無先例。「這是一個商家、運營方和政府協商共贏的案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徐磊青說,「事實證明,任何規劃都該因時而變。當初做規劃時不知道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這就需要靈活的機制,讓規劃可以適時調整。」
大學路因外擺而興,2015年被評為市級特色商業街。一開始只是作為配角的大學路慢慢走到主角位置,成為上海獨一無二的網紅街。
原標題:
上海新興玩樂消費地標中,五角場商圈排第一,30歲以下消費人群超半數
經營在內消費在外,外擺位讓大學路成網紅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