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中竟有5人亡於一場瘟疫!平均6.1年爆發1次,中國古代...

2020-12-1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瞭望智庫 ,作者庫叔

瞭望智庫

「正本清源,傳播常識」。2015年底,新華社獲批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屬的首批10家國家高端智庫試點之一。瞭望作為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與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庫一體化運作。

來源: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ID:zhczyj 文:陳忠海,編輯:李雪 ,總監製:蘇會志)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頭圖來源於搜狗百科、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授權請聯繫作者。

有人說,古代中國人平均每6年就要面對1次大規模的疫病威脅。

那麼,在科技和醫療保障措施都不那麼先進的情況下,我們的先人如何戰「疫」?

要命!平均6.1年爆發1次!

瘟疫,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極其重視的大事,稍有規模的疫情必然被史官記錄在冊。

公元217年(漢末建安二十二年),江淮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疫情。

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描述了這場災難: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當時站在中國文學頂峰的「建安七子」之中有5人(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死於這場瘟疫。要知道,瘟疫之前,「七子」中的另外兩位已經先後故去。

可以說,這場大疫在奪走無數人生命的同時也重創了文壇。

那時候,由於醫學知識有限,很多人認為瘟疫是鬼神在興風作浪所致,只針對窮苦人。於是,老百姓為求自保,紛紛插桃符「驅鬼」以防病、求平安。

大文人曹植認為這種說法很荒唐。

「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更嚴重的一場瘟疫發生在明朝末年。

當時,北方大旱造成大面積饑荒,百姓四處尋找能吃的東西,樹皮、草根吃完了,飢不擇食的人們就捉老鼠吃。

要命的是,無處覓食的老鼠體質變弱,自身攜帶的病菌較平時增多;加上當時天氣很旱,鼠洞裡溫度升高,鼠疫桿菌大量繁殖。

於是,鼠疫爆發。

當然,古代中國人遭遇的瘟疫絕不止上述兩個案例。

193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救荒史》,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系統、科學地研究中國歷代災荒的專著。

作者鄧拓根據史籍記載統計出中國古代各時期發生重大疫情的大概數目: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

天津中醫藥大學的王玉興教授在2003年發表的《中國古代疫情年表》中列出了更詳細的數據:

從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這2154年裡,中國發生重大疫情共352次;

其中,秦漢34次,三國8次,兩晉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9次,清朝115次;

平均6.1年發生一次重大疫情,後期頻率更快,到了清朝,這個數字是2.3。

古人的辦法,迅速隔離!

孔子的得意門生冉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人,為人正派、品德高尚,與顏淵並稱,名列「孔門十哲」。

有一天,冉耕病了,孔子前去探視,然而,到了地方,只是隔著窗戶跟學生說了會兒話就走了。

這可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懂得防疫——冉耕的病可能傳染,目前正在家中「自我隔離」。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也,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養內避外」是古代應對疫情的重要理論依據。一旦發生瘟疫,人們通常都要先對病人執行隔離。

為了防疫,居家隔離的做法逐漸演變為一種制度。

據說,西晉時有一項規定,如果大臣家裡感染瘟疫的人數超過3人,即便他自己即使沒有發病也不能上朝,必須在家隔離,時間不少於100天。

直到人事部部長(吏部尚書)王彪之提出縮短隔離期的建議,100天的超級長假才宣告終結。

註:出自《晉書·王彪之傳》

「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人宮,則直侍頓闕,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

制度、立法,早就有

居家隔離雖然便利,但要做到嚴格執行,必須有其它措施予以保證。

中國人早就建立起疫情報告制度。

秦朝規定:鄉裡如果出現了疑似的傳染病病例,典甲有責任調查和迅速上報,朝廷根據疫情派來醫生檢查和治療,並對相關人員採取隔離措施。

註:出自《雲夢秦簡·癘》

「某裡典甲詣裡人士伍丙,告曰:『疑癘。來詣。』訊丙,辭曰:『以三歲時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無它坐。』令醫丁診之。」

典甲,秦朝時的鄉長,管轄範圍約百戶,相當於後來的裡正。疕,頭瘡。

患有傳染性疾病的人將會被送往「癘所」進行隔離治療。

註:出自《睡虎地秦簡·法律問答》

「城旦、鬼薪癘,何論?當遷癘遷所。」

城旦、鬼薪指犯人。

不僅如此,當時還有關於防治「毒言」的立法。

「毒言」指的是患有烈性傳染病的人。知情者應主動斷絕與「毒言」者接觸,不與患者一起飲食,不用同一器皿。

註:出自《睡虎地秦簡·毒言》

「某裡公士甲等廿人詣裡人士伍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即疏書甲等名事關牒背。訊丙,辭曰:『外大母同裡丁坐有寧毒言,以卅餘歲時遷。丙家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來,亦未嘗召丙飲。裡即有祠,丙與裡人及甲等會飲食,皆莫肯與丙共杯器。甲等及裡人兄弟及它人知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到了西漢,出現了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公元2年(漢平帝元始二年),朝廷闢出空宅,把病人集中起來給予公費醫療,不僅如此,還賜安葬費以便及時安葬死於瘟疫的人,一方面減少疫情傳播,另一方面撫恤活著的人。

南北朝時期,齊太子蕭長懋等人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收治需要隔離治療的病人。

在繁盛的唐代,官辦醫療機構更加發達,朝廷設有養病坊,在各州府也設置有類似機構,負責各地醫事管理和疾病診療,當大的疫情發生時,也承擔臨時性收容和隔離救治任務。

宋朝的將理院、元朝的廣惠司、明朝的惠民藥局等,都是樣承擔隔離治療的官辦醫療機構。明朝時,各州、府、縣普遍設立惠民藥局,抵禦疫病的能力大為增強。

民間力量,發揮大作用

1089年,蘇軾剛任杭州知府,杭州地區就爆發了一場大瘟疫,一些藥鋪、醫館趁機囤積居奇、哄抬藥價,大發不義之財。

人們四處求醫,卻在高昂的醫藥價格之下望而卻步。

他意識到,必須儘快創辦一家「貧民醫院」以解百姓之苦。

辦醫院需要大筆資金,沒有錢寸步難行。蘇軾拿出自己平時節省下的「辦公經費」2000貫錢和多年積蓄下的50兩黃金作為啟動資金。

還是不夠,他決定搞一次募捐。蘇夫人首先站出來,賣掉陪嫁的首飾力挺老公。

在他們帶動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終於建起一所安樂病坊,集中收治病人進行隔離治療。

古代「隔離期」怎麼過?

在古人看來,被隔離起來的病人應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飲食宜清淡。

晉代醫學家葛洪認為,隔離治療的病人,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他在《肘後備急方》中指出:「一家合藥,則一裡無病,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飲食。」

清代醫學家王學權在《重慶堂隨筆》中則提出:「宣氣之法,不但用藥為然,如衣被宜潔淨,飲食宜淡泊。」

通風要做好。

有些病人一旦被隔離,就關門閉窗,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實際上,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

明代醫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指出:

「閩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請邪神,香火奉事於庭,惴惴然朝夕拜禮許賽不已。一切醫藥,付之罔聞。不知此病原鬱熱所致,投以同聖散,開闢門戶。使陽氣發洩,自不傳染。而謹閉中門,香菸燈燭,焄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

接觸要減少。

一旦被隔離,為減少傳染,病人儘量不外出。清人鄭光祖在《一斑錄》中指出:「歷觀時疫之興,必甚於儔人廣眾往來之地,罕至人家深庭內院,故養靜者不及也。」

探視須謹慎。

傳染性強的病人,隔離期應禁止醫生以外人員探視;病情稍輕的,也儘量不去被隔離之家,非去不可時,一定要更加注意。

清代醫學家陳耕道在《疫痧草》中列出了「五宜六不宜」:

「凡入疫家視病,宜飽不宜飢,宜暫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遠坐不宜近對。即診脈看喉,亦不宜與病者正對,宜存氣少言,夜勿宿病家。」

麻風病,史上最漫長隔離戰

麻風病在中國流行了2000多年。在古代,這種病極難醫治又極易傳染,所以民間稱之為「天刑病」。

這當然不是什麼「天刑」,麻風病是由自然界中一種分支桿菌侵犯人的皮膚和周圍神經系統,從而引起皮膚損害和肢體畸殘所形成的疾病。它的傳染性很強,潛伏期又能長達數年,因此,與結核病、梅毒一起被稱為三大慢性傳染病。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與麻風病作著頑強的鬥爭,在特效藥沒有發明出來前,將病人隔離起來幾乎成為各個時期共同採取的一項措施。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寫出這樣流芳千古之優美詩句的唐朝大詩人盧照鄰就是一位麻風病人,他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

盧照鄰曾作《病梨樹賦》,以樹作比方,傾訴難忍的病痛:

「爾其高才數仞,圍僅盈尺,修幹罕雙。枯條每隻,葉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鳥怨其巢危,秋蟬悲其翳窄。怯衝飈之搖落,忌炎景之臨迫……」

因為此病,才華橫溢的他不得不早早退職。連醫聖孫思邈對他的病都束手無策。最後,不堪疾痛折磨的盧照鄰投身潁水,了結了自己的性命。

不過,先人從未放棄過與麻風病的鬥爭,以後歷朝歷代,人們建起貧子院、麻風寮等專門醫院,用以隔離和治療麻風病人。

經過不懈努力,醫學水平快速提高,兩千年後,麻風病最終趨於絕跡。

點擊圖片,查看活動詳細信息

團團有話說 第81期

隔離期間在家線上學習的你,和平時有什麼不同?是多了書桌邊永遠吃不完的水果?還是發現了老師們的「直播」新技能?家裡的凳子有沒有舒服一點?家長會不會悄悄坐在你身後一起聽老師講課?快來和團團分享吧~無論是學習學到的心得體會,還是宅家學習的小快樂或小煩惱,團團都會認真閱讀的!也會挑選有趣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呦~

掃描圖片上的二維碼

定製專屬戰「疫」頭像

共青團中央微信平臺「疫情謠言粉碎機」上線了!

掃描圖片二維碼辨別疫情謠言

掃描圖片上的二維碼

定製標準版團旗、團徽,下載團歌

編輯編輯 | 熊 煒(中建二局團委)

校審校審 | 肖 健

原標題:《「建安七子」中竟有5人亡於一場瘟疫!平均6.1年爆發1次,中國古代怎麼戰「疫」?》

相關焦點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山海經》其卷五《中山經·中次四經》,對於瘟疫的描繪有著傳奇色彩:「又東二百裡,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 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可見,當時人們對瘟疫的發生原因並不明晰。◆東漢大疫洛陽為重災區,「建安七子」一朝凋零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
  • 古代爆發瘟疫到底有多可怕,曾經強大的東漢和明朝直接被瘟疫摧垮
    常言道「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東漢這連續不斷的災難之後,同樣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史料明確記載,漢桓帝時曾先後爆發三次大疫,而漢靈帝時則又先後爆發了五次疫情,英國著名學者赫伯特·喬治·韋爾斯在《世界綱史》中寫道,「也許是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
  • 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陳琳
    2020年,庚子鼠年,一場新冠肺炎引發的瘟疫從武漢撕開小口,很快如裂帛般,抖落全世界的平靜。我所在的小城,重門深鎖,長街空巷,這個春天來得無比寂寞。而從手機上看國外,混亂,死亡,衝突,拉攏,排擠,陰謀,戰爭,世界似乎冰火兩重天。但瘟疫引發的海嘯效應,似乎遠不至此,世界格局是否就此改變,也是一個未知數。
  • 瘟疫在古代有多可怕?看看史上5大瘟疫,人類太難了……
    1、米蘭大瘟疫(1629年-1631年) 1629年至1631年,義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瘟疫。包括倫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後一次大瘟疫。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將傳染病帶到義大利曼圖亞。
  • 歷史上死亡人數較多的五次大瘟疫,每次都造成了上千萬人死亡
    從古至今,人類曾遭遇過無數的瘟疫,尤其是古代時期,由於醫療水平和衛生情況相對較差,不僅導致大量人口死於瘟疫,更對世界各地的文化、經濟等產生了極大影響。那麼,歷史上都爆發過哪些死亡人數較多的瘟疫呢?簡單介紹五例。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們是陳琳、徐幹、應瑒、劉楨。 ▲建安七子圖 尤其是在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219年
  • 「建安七子」中最清高的詩人,曹丕欽佩他有「箕山之志」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哪七子?徐幹徐幹出生於公元170年,比曹操(155年)小15歲,比曹丕(187年)大17歲,基本上就介於兩代魏王之間。徐幹是北海人,這裡是漢末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建安七子中年齡最大的孔融,就曾經被董卓「穿小鞋」,安排到北海來做國相,做的就是徐幹的父母官。
  • 東漢末年的瘟疫留給我們什麼教訓?中國人又是怎麼熬過來的?
    東漢年間共有瘟疫12次,按兩個階段分,第一階段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一共發生7次;第二階段是漢靈帝期間開始,一直到漢獻帝結束,發生瘟疫5次。 漢靈帝期間的5次大瘟疫對當時的中國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東漢末年本就是一個亂世,外戚宦官專權,統治烏煙瘴氣。偏偏在這時候,瘟疫也悄然而至!
  • 瘟疫一次次襲來:一部人類痛史
    另外從宏觀的瘟疫史來看,隨著大規模戰爭的持續爆發,加上西漢鑿空西域以後對外交流的擴大,因此,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開始進入了一個瘟疫越來越頻繁的快速發展期。東漢時期,中國的瘟疫流行,開始從區域性、小範圍傳播轉向全國性的大爆發,瘟疫傳播從休眠期進入高速活躍階段,並且在西晉時達到了整個中國古代瘟疫流行的巔峰。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這場瘟疫在很多文獻中被記作「黑死病」。在這次大瘟疫中,義大利和法國受災最為嚴重;而少數國家如波蘭、比利時,整體上較僥倖地成了漏網之魚。在城市中,受災最為慘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鄉佛羅倫斯: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
  • 圖賞|建安七子的獨特魅力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他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 古人竟然有這些特殊癖好?建安七子喜歡聽驢聲,君王竟天天吃結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古人也不例外。今天,小編給你們說幾個古人的特殊癖好。建安七子喜歡聽驢聲據傳,建安七子之一王燦喜歡聽驢的叫聲。驢是漢代以後引入中國的,因此在東漢末期,驢仍然是一種稀有物種,在王燦看來,驢的聲音就像天大自然的聲音一樣悅耳。然而,王燦在40歲死於瘟疫。作為王燦的好朋友,曹丕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葬禮上,曹丕告訴參加葬禮的人們,王先生想聽聽驢子的聲音。因此,在送葬的時候,賓客們一直在學習驢叫的聲音給王燦送行。
  • 建安「三曹」「七子」,你知道是誰嗎?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被曹操迎到許昌後建立的一個年號。建安年間,也就是從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執掌著東漢政權。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篡漢自立。而「建安文學」,指的就是漢末到魏初這一時期的文學。
  • 永恆的瘢痕——人類歷史上的致命瘟疫
    圖.居勒·埃裡·德洛內《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 「這是一場幾乎使人類全部被滅絕的瘟疫……它不只是降臨到世界的某個地方,也不只是降臨到某些人的頭上,而且不論一年中的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它流傳到世界各處,吞噬著所有人的生命,儘管其爆發的慘烈程度有所不同。」
  • 以史為鑑:東羅馬爆發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是如何影響了全世界的?
    研究羅馬帝國的興衰其實對我們今天認知西方世界有很大的幫助,本期我們就來聊聊東羅馬帝國,也就是著名的拜佔庭帝國在公元六世紀的時候所遭遇的一場大瘟疫,以及對當時東羅馬帝國造成了怎樣的巨大影響!?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繼承了自己叔父的奧古斯都之位,成了東羅馬帝國的實際控制者。
  •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病毒和十大最慘烈瘟疫
    傳染病的爆發規模越來越大,情況越來越嚴重,其中登革熱出血熱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全球每年發生5000萬~1億個登革熱病例,有24.5億人受到感染的威脅。登革熱影響所有年齡的人,但是大部分的登革熱卻發生在年齡15歲以下的兒童。
  • 人類歷史上的10次大瘟疫(深度)
    但我不知道有哪個國家建國70年靠自己的努力達到中國目前的高度的!不想讚美誰,也不想詆毀誰,只想說一句:人無完人,事無完美。中國不完美,但她正在高速前進。我愛你中國!比較一下:澳大利亞的大火燒了4個多月,燒死5億多隻動物,燒毀600萬公頃森林,死亡23人,有無數人失去了家園,澳大利亞總理卻帶著一家老小去夏威夷度假,民眾奈我何?
  • 1.全市年平均氣溫列歷史同期次高。
    據了解,2017年,東營市年平均氣溫14.5℃,較常年偏高 1.3℃;年平均降水量 546.9 毫米,較常年偏多 1.2%;年平均日照時數 2407.4 小時,較常年偏少9%。年內出現的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有:1.全市年平均氣溫列歷史同期次高。
  • 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20次大瘟疫
    大量的人以及動物聚居在一起,再加上衛生和營養條件很差,為病毒提供了肥沃的滋生地。隨著500年前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新型傳染病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最終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瘟疫。 下面就請跟隨我一起來看一看人類文明史上最嚴重的20次大瘟疫,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結束的。 1.
  • 全球瘟疫、災難級火山爆發、超級太陽風暴……德銀預言未來十年...
    德銀分析師Henry Allen和Jim Reid表示,未來十年有四種主要風險,包括:一場導致超過百萬人死亡的瘟疫、一場全球災難級別的火山爆發、一次強烈的太陽耀斑、甚至是一次全球戰爭。具體來看:一場導致220萬人死亡的流感,年概率為2%(50分之一);一次爆發指數VEI為7的火山爆發(威力僅次於最高級8),年概率為0.15%(667分之一);一次強度如同1859年太陽風暴等級的太陽耀斑活動,年概率1.06%(94分之一);一次全球戰爭,年概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