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2020-12-10 河南一百度

中原地區最早發生的瘟疫,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但30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就已經有了瘟疫的記載。

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在河大「開學第一課」分享《歷史視角看瘟疫》時說,甲骨文中有「蟲、蠱、瘧疾、疾年」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字,「就是把疾病的『病』,裡邊的甲乙丙丁的『丙』去掉,換上一個百千萬的『萬』。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字學中間,是指瘟疫的」。「癘」字還出現在了《尚書》《山海經》《左傳》中。

《山海經》其卷五《中山經·中次四經》,對於瘟疫的描繪有著傳奇色彩:「又東二百裡,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 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可見,當時人們對瘟疫的發生原因並不明晰。

◆東漢大疫洛陽為重災區,「建安七子」一朝凋零

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根據《漢書》《後漢書》的記載,兩漢僅中原地區就爆發瘟疫20次,平均下來,每22年中原就爆發一次瘟疫,頻率之高,可見一斑。而東漢更是多大疫,洛陽則是重災區,史料上有記載的東漢洛陽瘟疫就有16次之多。

為何是洛陽頻發瘟疫呢?有說法稱,洛陽作為帝都,繁華無比,西域東瀛北狄南蠻都會來洛陽朝貢貿易,人多了病毒來源廣了,而病毒跨省甚至跨國到洛陽,洛陽人沒有抗體自然容易染病。

歷史學家許倬雲在《萬古江河》中寫道:「1世紀末出現的大疫,死人無數,其來源可能是西邊絲綢之路上的軍隊將疾病帶入中國。同一時期,羅馬也有安東尼大疫,也是由在東邊與安息作戰後回去的軍隊將疾病帶入環地中海地區。一東一西,兩大疾疫,是否為同一病症,難以考證。」當然,頻繁戰亂造成大量百姓亡逝,大興土木造成的生態破壞,也應是瘟疫流行的重要原因。

東漢大疫不斷,南陽張仲景著就了《傷寒雜病論》,為中國醫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張仲景也被尊為醫聖。《傷寒雜病論》中有這樣的描述:「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當時瘟疫影響之廣,破壞之大。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中原地區再次被一場瘟疫席捲。曹操的愛子曹植在《說疫氣》這樣描述道「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享譽文學史的「建安七子」便是在這次瘟疫中,慘遭「團滅」。除了孔融和阮瑀是在此之前離世外,其他五位詩人均未逃離瘟疫的魔爪,陳琳、劉楨、徐幹、應瑒死在河北,王粲死在安徽。

「建安七子」一朝凋零,令人傷感。曹丕在《與朝歌令吳質書》中難掩悲慟,「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唐朝杜甫多次染疫,表兄逝於瘟疫成他一生之痛

到了唐代,瘟疫依舊未能放過洛陽。生於鞏義的杜甫,幼年母親去世,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杜甫被寄養在位於洛陽建春門內的姑母家中。不僅姑母對他疼愛有加,表兄也與杜甫作伴玩耍,一家人其樂融融。

不料,時疫突然橫行洛陽,杜甫與表兄雙雙染病。姑母尋方問藥,心急如焚,後來有巫醫指點,靠房柱東南側睡覺就可能痊癒。姑母念及侄子可憐,便將原本睡在房柱東南側的兒子與杜甫調換。時隔不久,杜甫奇蹟般地痊癒,而姑母的親生兒子卻在瘟疫中不幸死去。

成年後的杜甫,在《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碑》一文中憶及此事,悲泣難已:「甫昔臥病於我諸姑,姑之子又病間,女巫至,曰:「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後乃知之於走使。甫常有說於人,客將出涕感者久之,相與定諡曰義。」

杜甫

杜甫生活的中唐,瘟疫較為頻繁。後來,杜甫還曾患間日瘧(瘧疾的一種),每隔一天就發作一次。苦不堪言的他作詩道:「三年猶瘧疾,一鬼不消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不僅如此,在他流落同谷縣時,妻兒也染病,求醫無果之際,杜甫汲取泉水煮藥給兒子喝,竟然痊癒。現在來看,其子所染瘟疫很可能是通過水源傳播。

在唐朝,瘧疾、痢疾等傳染病是普通老百姓的高發疾病。唐永淳元年(682年),唐朝關中地區爆發大瘟疫,從陝西到洛陽,死於瘟疫的人不可勝數,死者枕籍於路。武則天時期,朝廷還設專使管理疫情的變化。唐朝,還在佛教寺院設立「病坊」用於隔離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

從韓愈的《譴瘧鬼》中,還能一窺當時驅邪避鬼消除瘟疫的方法:「醫師加百毒,燻灌無停機。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詛師毒口牙,舌作霹靂飛。符師弄刀筆,丹墨交橫揮。」由此可見,當時是醫巫並用,既有醫師用中草藥,也有巫師用咒語桃符。

◆《水滸傳》以開封瘟疫開場,實為元末瘟疫「移花接木」

許多民間防治瘟疫的習俗世代流傳。宋朝時,民間還相信,過年時喝一種屠蘇酒,對人有益,可以驅除瘟疫。曾在汝州任職的蘇軾弟弟蘇轍,就寫過《除日》:「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

關於宋朝瘟疫,許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由瘟疫開篇,引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降臨凡間」。其引首寫到:「嘉佑三年上春間,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兩京,無一處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將來。且說東京城裡城外,軍民無其大半。開封府主包待制,親將惠民和濟局方,自出俸資……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員天罡,下臨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間。鬨動宋國乾坤,鬧遍趙家社稷。」說的是,汴京開封軍隊和百姓傷亡大半,開封府尹包拯捐出自己的俸祿,開藥救治感染的民眾,可惜救治不住,疫情愈演愈烈。

水滸英雄圖

事實上,宋仁宗嘉佑三年並無大瘟疫,《水滸傳》裡的這場瘟疫可以說是作者施耐庵的虛構。不過,分析施耐庵的生平,他應該經歷過1331年的元末大瘟疫,瘟疫席捲中原大地,連元大都也未能倖免。時逢元末大亂,他將自己親歷的大瘟疫,移花接木挪到宋代,倒有可能。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朝詩人于謙,以一首《石灰吟》留名青史。很多人不知道,于謙還曾和延津結下過不解之緣。

于謙在河南、山西巡撫期間,體察民情,減負濟困,深受百姓愛戴。由於水、旱、瘟疫、蝗災連年不斷,給延津及周邊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于謙曾多次來到延津縣查看民情災情,並寫下一首五言詩《延津縣》:縣治蕭條甚,疲民疫病多。可憐官失職,況是歲傷和。空廩全無積,荒田更起科。撫安才智短,獨立奈愁何。

在這首詩中,于謙直言,延津縣「疲民疫病多」,與當地官員「失職」「才智短」有很大的關係。看來,自古至今,防控疫情都對地方官的一次大考。

來源:大河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的瘟疫留給我們什麼教訓?中國人又是怎麼熬過來的?
    悲催的漢靈帝在位僅21年,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就發生了5次連續的大型瘟疫。 那麼,東漢末年的瘟疫就是什麼疾病?當時的醫學根本無法準確鑑定病毒來源,進行病毒或者細菌分析,只能籠統地概括為「瘟疫」。
  • 古代爆發瘟疫到底有多可怕,曾經強大的東漢和明朝直接被瘟疫摧垮
    東漢:天災瘟疫持續爆發,最終擊垮了東漢王朝翻開東漢末年的史料,尤其是帝王本紀,天災人禍、兵災戰亂簡直如同流水帳一般的歷歷在目,其中尤以桓帝劉志和靈帝劉宏時期最為嚴重,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這簡直與世界末日無異。
  • 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陳琳
    2020年,庚子鼠年,一場新冠肺炎引發的瘟疫從武漢撕開小口,很快如裂帛般,抖落全世界的平靜。我所在的小城,重門深鎖,長街空巷,這個春天來得無比寂寞。而從手機上看國外,混亂,死亡,衝突,拉攏,排擠,陰謀,戰爭,世界似乎冰火兩重天。但瘟疫引發的海嘯效應,似乎遠不至此,世界格局是否就此改變,也是一個未知數。
  • 「建安七子」中竟有5人亡於一場瘟疫!平均6.1年爆發1次,中國古代...
    公元217年(漢末建安二十二年),江淮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疫情。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描述了這場災難:「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當時站在中國文學頂峰的「建安七子」之中有5人(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死於這場瘟疫。
  • 「建安七子」中最清高的詩人,曹丕欽佩他有「箕山之志」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哪七子?徐幹徐幹出生於公元170年,比曹操(155年)小15歲,比曹丕(187年)大17歲,基本上就介於兩代魏王之間。徐幹是北海人,這裡是漢末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建安七子中年齡最大的孔融,就曾經被董卓「穿小鞋」,安排到北海來做國相,做的就是徐幹的父母官。
  • 圖賞|建安七子的獨特魅力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他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 建安「三曹」「七子」,你知道是誰嗎?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被曹操迎到許昌後建立的一個年號。建安年間,也就是從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執掌著東漢政權。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篡漢自立。而「建安文學」,指的就是漢末到魏初這一時期的文學。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東漢末年的那場特大瘟疫。 後世歷史學家統計,自公元119年至217年的這百年間,就曾有幾十次大瘟疫。而在東漢末年的數十年間,大瘟疫更是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已無從統計。 ▲建安七子圖 尤其是在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219年
  • 建安七子(上)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 瘟疫一次次襲來:一部人類痛史
    到了東漢後期,由於東漢帝國長期進行與西北羌族的戰爭,長期戰爭帶來的死亡、逃難和饑荒,導致當時漢帝國內部的瘟疫開始大規模流行,到了漢靈帝時期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東漢帝國連續發生了五次大瘟疫。當東漢朝廷面對大批民眾患病死亡束手無策,甚至坐視不管時,當時,河北巨鹿出現了一個對民間醫術和巫術都很熟悉的巫師張角,他帶著兩個弟弟,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冀州一帶開始傳教。
  • 建安七子他排第一,這文採飛揚果然名不虛傳!
    王粲簡介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少有才名,為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年),因關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徵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徵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
  • 建安七子之王粲:出身名門,天賦過人,因長相醜陋坐16年冷板凳
    東漢末年,社會劇烈動蕩。可就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卻開啟了一個文學發展的全新時空。曹操父子與建安七子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他們的光芒照耀了後世。其中,被譽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其複雜的人生經歷,促使他的人格和思想不斷地變遷、調整。
  • 東漢末年廣陵郡人物有哪些?
    東漢廣陵郡圖 東漢廣陵郡圖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揚州官方採用了吳王夫差滅邗,開鑿邗溝,溝通江淮,圖謀北霸的公元前486年作為建城時間 當然,上古的歷史暫且不提,今天主要想匯總一下東漢末年廣陵郡的人物,本身是三國愛好者,當然三國演義主要講的是約公元184-約公元220年的事情,所以題目名為東漢末年廣陵郡人物。 不管是廣陵郡還是後來的揚州府,管轄的範圍一直比較大,文化影響範圍也比較大,可以從上圖看出從淮到海,包括部分泗水流域都是歸廣陵郡管。
  • 位面之子——劉秀的東漢帝國簡介
    公元25年6月,劉秀在河北銅馬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漢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光武帝首先消滅了進入長安的赤眉軍。建武十二年(36)平定了四川的公孫述後,全國復歸於統一。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東漢前期,東漢政府很重視興修水利。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使黃河下遊兩岸被淹的幾十個縣的土地又成了良田。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是這一時期生產上的一項重要進步。
  • 瘟疫與國運
    到了東漢後期,由於東漢帝國長期進行與西北羌族的戰爭,長期戰爭帶來的的死亡、逃難和饑荒,導致當時漢帝國內部的瘟疫開始大規模流行,到了漢靈帝時期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東漢帝國連續發生了五次大瘟疫。
  •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你了解多少?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也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對此你了解多少呢?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同時,赤壁之戰對於國內局勢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從此確立了日後50年的分裂局面,對政治經濟軍事都很有影響。它扭轉了東漢末年的局面,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此戰運用諸多戰術,對後世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
  • 曹操《蒿裡行》|「建安風骨」中的豪情與壯志
    建安是指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的年號(196—220),「建安時期」主要是指以建安時期為主體並且下延到魏明帝太和七年(233)的近四十年時間,「建安風骨」即「建安時代」的文人風骨,其中就包括一代梟雄——曹操的文學風骨。
  • 歷史上死亡人數較多的五次大瘟疫,每次都造成了上千萬人死亡
    根據推測,因這次瘟疫而死亡的總人數多達一億左右,不僅重創了當時的社會和經濟,更是直接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東漢末年大瘟疫:死亡人數兩千萬以上翻開史料,東漢末年的災難簡直如同流水帳一般,其中尤以漢桓帝劉志和漢靈帝劉宏在位期間最為嚴重。
  • 《申鑑 中論》:良苦用心的荀家儒士 建安時代的不朽之言
    悅字仲豫,生於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是荀子的十一世孫,曾被人稱為「神君」,有子八人,皆有名聲,時人謂之「八龍」。「荀氏八龍」中最負盛名的是荀悅的叔父荀爽(字慈明),時人譽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荀悅的父親是荀淑的長子荀儉,然而荀儉早卒,荀悅幼年便已失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