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才老人正在將收穫的稻穀裝袋。記者 羅芸 攝
華龍網訊 (記者 羅芸)青翠的巴嶽山下,大足區八埝壩子上的稻穀黃了。8月4日下午,當專家興奮地報出「畝產843.6公斤」時,田塊主人、拾萬鎮八埝村80歲的楊澤才驚得張大了嘴巴。據了解,這個產量也刷新了我市中稻畝產最高紀錄。
八埝壩子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坪塘星羅棋布,是「一碗泥巴出一碗谷」的好地方。自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以來,楊澤才家近兩畝稻田畝產逐年提高,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0多公斤,提升到去年的近600公斤。
今年,拾萬鎮承擔農業部超級稻示範推廣項目和中稻—再生稻增產模式攻關示範項目,楊澤才的田塊也被納入百畝攻關片範圍。
超級稻種植方式和原來的老辦法有何不同?這位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老人認真想了想說:「還是有很多不一樣。」比如,今年是2月23日交給專業育秧隊育秧,僅播種時間就比往年提前了四五天;插秧時,楊老漢和兒子、農技人員牽著繩子手工插的寬窄行,每畝窩數達到9568窩,比往年高出近1/3;病蟲害防治,由鎮裡的專業植保隊背著現代化噴霧器下田統防統治……
「今年的長勢真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年!」楊澤才站在稻田裡,一邊收割一邊對記者說。為了蓄留再生稻,楊澤才的田塊採用人工收割。
隨機抽取三塊具有代表性的上中下等田塊後,經四川省農科院、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市農委、重慶大學的專家測量,拾萬鎮部級超級稻示範區百畝攻關片、千畝核心片和萬畝輻射片畝產分別為795.2公斤、749.1公斤、696.0公斤。在抽取的上等田塊中,楊澤才的田塊畝產最高,比2007年梁平縣梁山鎮八角村創下的畝產839.1公斤紀錄還高出4.5公斤。
按今年每公斤1.35元的收購價計算,楊澤才這塊田畝產值達到2265元,去掉畝生產成本1300元後,畝純收益為965元。種超級稻,今年的生產成本比去年高30元,但純收入增加682元。
今年10月,楊澤才還將收割一次再生稻。楊老漢根據經驗估計,如果天公作美,再生稻的畝產不會低於300公斤,每畝還將再收入六七百元。
「按『老黃曆』來種田不得行!」測產後,楊澤才捧起一捧顆粒飽滿的穀粒樂呵呵地說,「按農技員教的技術,像我們這樣的壩子,能一碗泥巴出兩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