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兩米畝產1000公斤「巨人稻」在重慶試種成功

2020-12-15 東方財富網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古人對豐收最美好的描述。對豐收的嚮往,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停過。

眼下正是秋收的季節,上遊新聞記者在江津區看到了一種高2米的水稻即將進入收割季,這種水稻到除了高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畝產達到1000公斤。除此以外,稻田養娃和泥鰍的生態立體養殖,每畝的收入達到4-6萬元,完全上遊新聞就子很心目中顛覆了原有的傳統農業的概念。

稻田裡,泥鰍遊,青蛙跳,禾下乘涼不再是夢。

畝產水稻1000公斤成為現實

8月27日,在重慶(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江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巨型稻試驗田裡,遠遠望去,這片稻田並無特別的地方,只是見稻穗漲勢良好。但是和旁邊常規稻相比,就有了高下:這一株水稻的高度比常規稻的高度高出一大截,一名身高1米8的男子挺直腰杆站到稻田裡卻被淹沒在稻穗裡。

「這是重慶市江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引進的豐超8號巨型稻。」在這裡負責試驗的重慶市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院何永坤介紹,該巨型稻立體種養項目是中科院在全國首批試種項目,也是重慶第一家,目前該巨型稻已在江津試種成功!「預計9月中旬可以收割。」

禾下乘涼,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追逐的夢想。2017年10月,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水稻育種團隊歷經10餘年研究,通過野生水稻培育出來到超高產優質巨型稻。今年4月,江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將巨型稻引入站進行小範圍試驗。

上遊新聞記者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樣身形筆挺,穗長粒多,圓潤飽滿,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達1.8米,最高達2.25米。「種植的時候,株距60釐米左右,比常規稻的株距寬一倍,可以節省種子。」何永坤介紹,每一株都是一粒種子一根秧苗,但是後來就分發出30-40莖,這也是常規稻的2-3倍,而每一莖結出的稻穗,最多可以掛500粒稻穀,這也是常規稻的近2倍。「幾項數據綜合下來,帶來的效果就是,畝產達到800-1000公斤水稻,是普通水稻的1.5倍。」看著漲勢良好的巨型水稻,何永坤滿臉是幸福的笑容。

「巨型稻比一般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扣除水溝、青蛙取食臺佔用的面積,相比常規水稻,每畝可增產15%至20%。」何永坤介紹,巨型稻是一代全新的雜交水稻,它最大的優勢在於生物量大,能夠大幅提高水稻的產量,實現優質高產。同時,巨型稻還具有抗病蟲害、抗倒伏、抗乾旱、抗低溫等特點,比較適合全國大部分地區種植。

採用「立體種養」模式一畝多收糧漁共贏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走進這稻田,就能聽到一片蛙聲。仔細一看,這稻田,與常規稻田還有區別。每塊稻田的邊上,是一圈約60釐米寬的取食臺,上面放著一些專用的飼料。取食臺以內,是一圈水稻,水稻再往裡,則是一圈1.1米寬的水溝。水溝以內仍是水稻。

「水溝約80釐米深。是供青蛙和泥鰍生長用的。」何永坤介紹,試驗田內巨型稻採用的是「巨型稻+青蛙+泥鰍」的立體種養模式。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蟲子為食,巨型水稻也為青蛙提供了更大的生活空間。巨型稻生長周期與青蛙、泥鰍生長周期同步,青蛙可捕捉害蟲,同時,青蛙、泥鰍的排洩物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採取這種生態種養新模式,不僅可節約人力與資金成本,還能實現一畝多收,糧漁共贏。

上遊新聞記者看到,稻鰍蛙共生的和諧場景,正在巨型稻試驗田內上演:一群群虎紋蛙和黑斑蛙在水稻下吃蚊子,水溝裡泥鰍遊來遊去,不時有蛙跳到取食臺來取食。「通過立體種養模式,稻穀不噴農藥、不施肥,才能保證青蛙和泥鰍的存活率提高,環保又高效。」據介紹,今年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在試驗田內投入蝌蚪180萬隻,泥鰍30萬條。目前,試驗田內青蛙、泥鰍長勢良好,預計畝產青蛙近1500公斤,畝產泥鰍近500公斤。

何永坤給上遊新聞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市場價格,每畝田的鰍、蛙產值可達4-6萬元。「由於沒有農藥和肥料,巨型稻產出的大米擁有較好的口感,米質達到『優質稻二級級標準』。市場價格在10-20元/公斤。」何永坤分析,一畝田產的大米,可以買到1.5萬元。扣除蛙苗、鰍苗、飼料以及防止鳥害的天網、圍欄和人工工資,每畝田的綜合收益也會超過4萬元。而常規水稻種植的效益不到1萬元。

進一步完善後將全面推廣稻鰍蛙技術

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現代農業園區附近的常規水稻目前都已收割完畢,為何巨型稻還不能收割呢?何永坤介紹,今年4月,江津現代農業園區和江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按照相關標準,積極做好巨型稻的育秧、栽種工作。「按照中科院去年在長沙的播種季節來操作的。」何永坤解釋,這個季節,比江津的播種季節晚了20天左右,水稻的正常生長周期是130天左右,所以導致巨型稻的成熟期比江津的常規稻晚了20天。

為了確保稻田內的生態環境良好,站內工作人員每天堅持到試驗田內進行觀測、記錄、分析,抽取樣本,實時做好稻田水質中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主要元素的檢測。

「今年收割季晚,無法保留再生稻。」何永坤介紹,明年,將繼續引種,按照本地水稻播種的季節來試驗,還要記錄再生稻的相關數據,可以進一步提高產量。

「巨型稻氣候適應性引種,主要針對巨型稻氣候適應性指標、相關水質、重要生育期以及氣象災害等數據進行收集。」何永坤介紹,下一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將在江津區不同海拔,不同氣候條件下開展巨型稻示範推廣,對巨型稻的氣候指標以及相關要素進行進一步調查研究,為巨型稻進行大面積推廣做準備。「巨型稻在重慶試種成功,取得更多數據後,將為其它地區生態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與種苗供應,在重慶乃至西南地區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來源:上遊新聞)

相關焦點

  • 長沙縣金井鎮2米高「巨人稻」試種成功 畝產破1噸
    2米高「巨人稻」試種成功,畝產破1噸水稻與青蛙、泥鰍共生,生態稻田畝產綜合收益預計超五萬元頭頂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田裡,剛抽穗就有一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綠色長城」;腳下,魚兒、泥鰍塘子裡暢快遊弋,不時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近日, 記者來到位於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巨型稻研發種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諧靜謐的畫面。
  • 長沙縣金井鎮2米高「巨人稻」試種成功,畝產破1噸
    頭頂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田裡,剛抽穗就有一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綠色長城」;腳下,魚兒、泥鰍塘子裡暢快遊弋,不時有青蛙蹦到田埂上……近日, 記者來到位於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巨型稻研發種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諧靜謐的畫面。
  • 金糧滿倉丨南嶽:2米多高的「巨人稻」喜獲豐收
    衡陽市南嶽區紅星村龍武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巨豐6號稻田裡,2米多高的「巨人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頭,畝產達1000公斤。只見「巨人稻」身形筆挺,穗長粒多,圓潤飽滿。紅網時刻衡陽9月25日訊(通訊員 繆雯 記者 石珊)秋風送爽,稻穀飄香。
  • 畝產1噸,已實現!袁隆平「超級稻」連續4年畝產超2200斤,創新高
    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又創新高了,並且是畝產超過1噸。據新華社的報導,今年9月14日,專家組在位於雲南省草壩鎮的「超級稻」種植示範基地裡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在抽選的三塊地裡,測量得出超級稻的畝產高達2270斤,並且是連續4年畝產超過2200斤。
  • 中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平均畝產超三百公斤
    光明日報11月5日消息,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 畝產350公斤 鹽鹼地上稻花香丨玉環:800畝「海水稻」試種成功
    昔日鹽鹼灘,今秋米糧倉。這陣子,玉環市漩門三期3-2地塊試種的800畝耐鹽鹼水稻進入成熟收割期。在一片荒蕪的灘涂間,這片試驗田稻浪起伏、金黃一片,格外亮眼。「開割!」近日,隨著「海水稻」項目負責人柯榮光一聲令下,兩臺聯合收割機緩緩駛入稻田。
  • 袁隆平超級雜交有機水稻在陽江陽春試種成功,畝產超過600公斤!
    筆者獲悉,由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陽江陽春春灣鎮自由村高村自然村試驗種植的超級雜交有機水稻進入成熟期,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   筆者在高村超級雜交綠色有機稻試驗田看到,該片試驗田面積31畝,主要種植有「湘兩優900」和「超優千號」兩個品種,是袁隆平團隊在廣東省的第一個試驗示範基地。
  • 「y兩優957」首次試種突破畝產千公斤創全國高產紀錄
    人民網長沙9月9日電(記者 匡瀅 通訊員 賀上升)9月9日,湖南省科技廳組織湖南省農業委員等單位的專家,對隆回縣羊古坳鎮牛形村113.2畝「y兩優957」示範田進行現場測產,實測平均畝產達1000.5公斤,首次創下了該品種試種全國高產紀錄。
  • 2米高的野生稻
    在潮州饒平,有一種奇特的三饒香米,稻穗最高接近兩米,比普通人還要高出一截。此外,這種米還奇香無比,當地流傳著「一家煮飯七家香」的說法。可這種難得一見的奇特水稻,卻在前些年一度瀕臨絕種。所幸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三饒香米再度煥發「第二春」,今年更是實現單造產量12萬斤的歷史新高。
  • 低糖功能水稻「月光銀」在我市試種成功(圖)
    經過對已成熟良田進行收割測產驗收,該品種畝產達到400公斤,每畝產值超過萬元,標誌著這一高端功能水稻新品種在我市試種成功。該品種具有適應能力強、產量高,適合長江中下遊種植等特點。「月光銀」稻米同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青花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米粒長、抗氧化、不含糖、口感好、米飯香甜等優點,是國際高端米市場的新寵。經國際權威檢測機構「譜尼測試」,「月光銀」系列功能稻多項指標數據閃亮,其中抗性澱粉與蛋白質含量極高。
  • 廣西灌陽一季超級稻畝產再破1000公斤
    新華社南寧8月30日電(記者唐榮桂)測產驗收專家組近日對廣西灌陽縣水稻超高產攻關示範基地進行一季超級稻測產,結果顯示加權平均畝產再次突破1000公斤,單產連續9年名列廣西第一。  受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委託,桂林市農業局組織專家組按照《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試行)》,隨機選取3塊稻田,每塊稻田隨機連片實收67平方米以上,經脫粒、稱重、測量面積、折幹處理等程序,測得3塊稻田幹谷加權平均畝產1005.62公斤,最高畝產1023.39公斤。
  • 中國超級稻畝產超1000公斤 可多養活7000萬人
    新華社圖  閱讀提示|農業部委派的專家組10日對湖南省漵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的超級雜交稻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通過隨機抽樣測得平均畝產1026.70公斤,這標誌著袁隆平領銜的我國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畝產千公斤攻關取得成功,也標誌著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再上新臺階,科技之手讓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牢。
  •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畝產620公斤[組圖]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據測算,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
  • 袁隆平畝產1000公斤攻關試驗田「Y兩優6號」收割測產
    袁隆平畝產1000公斤攻關試驗田「Y兩優6號」收割測產 來源:紅網 作者:廖潔 編輯:劉飛越 2013-09-24 19:45:48
  • 我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
    ,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在此篩選、試驗種植高鹽鹼品種「海水稻」,將為東北地區高鹽鹼土地水稻的種植及利用探索出一條新途徑。2019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創建了「國家耐鹽鹼水稻試驗示範基地」,袁隆平親自命名的「北方耐鹽鹼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落戶盤錦,中國最北海岸線的這片退海之地有了新的歷史使命。
  • 廣東優質絲苗香稻品種雙季畝產1300.12公斤
    11月11日,在梅州興寧市,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相關專家,對華南農業大學承擔項目「絲苗米富香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推廣」的絲苗米富香高效機械化生產技術示範片,進行現場測產驗收,驗收結果為晚季畝產665.56公斤,加上今年早季測得的畝產634.56公斤,早晚雙季畝產共1300.12公斤,標誌著廣東優質香稻創雙季高產紀錄。
  • 我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在盤錦試種成功
    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這是今年秋天剛剛收穫的,種了幾十年的地,用鹽水灌溉還是頭一回。」
  • 843.6公斤! 八旬老人破重慶中稻畝產紀錄
    8月4日下午,當專家興奮地報出「畝產843.6公斤」時,田塊主人、拾萬鎮八埝村80歲的楊澤才驚得張大了嘴巴。據了解,這個產量也刷新了我市中稻畝產最高紀錄。  八埝壩子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坪塘星羅棋布,是「一碗泥巴出一碗谷」的好地方。自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以來,楊澤才家近兩畝稻田畝產逐年提高,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0多公斤,提升到去年的近600公斤。
  • 日本高菜試種成功
    日本高菜試種成功□張京波日前,大同鎮黃壠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試種日本高菜獲得了初步成功。據負責人楊建忠介紹,去年12月,浙江蔡小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向他們無償提供了日本高菜的種子,經過三個月的生長,現在已經可以收穫了。
  • 中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最高畝產達620.95公斤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