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這張「黑卡」包裝上還印著2年前要求實名制的提示。
上圖:這樣一張「黑卡」只需要花100多元就能輕易買到。
根據工信部的統一要求,9月1日開始我國手機SIM卡實行實名制。從當日起,新辦理手機SIM卡,需要用戶攜帶身份證明才能辦理。面對群眾普遍反感的廣告電話「騷擾」和花樣繁多的電信詐騙案件,手機卡實名制似乎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但其實早在2013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實施手機用戶真實身份登記制度。但是在兩年時間裡,這項措施並未能完全貫徹實施。此番「實名制」的執行,現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焦哲文/攝
記者暗訪
不記名卡銷售火爆,誰在買?
揚子晚報記者來到位於南京市丹鳳街的越時空通信廣場,這家市場號稱江蘇最大。記者在營業大廳轉了一圈,隨機走到一家經營戶櫃檯前詢問有無手機卡銷售。老闆立即「本能」地詢問:「你要實名的還是不實名的?」並表示「不實名的要貴一些」。
記者表示想要一張不記名的。經營戶拿出一隻紅色信封,告訴記者裡面的不記名SIM卡價格是150元。這位經營戶告訴記者,她的卡信譽有保障。雖然是「黑卡」但是來源卻不「黑」,都是通過關係從運營商那裡拿來的,還有運營商設定的密碼,這張卡的密碼是「168168」。對方接著介紹說,手機裝上這種卡後話費套餐默認是卡的信封上寫的套餐,憑藉密碼到運營商的營業廳修改套餐。
老闆再三表示,她這裡這樣不記名卡的銷量很大:「我們一拿就是幾百張一起拿,好賣得很呢!有的單位專門要這種卡。」記者好奇是什麼樣的單位需要集體採購這種卡。老闆說:「有的是那种放高利貸的公司,他們這號碼打過了就扔掉了。用這種卡,別人到營業廳就查不到你個人的資料。」
記者推說價格太貴,經營戶向記者倒起了苦水。「拿卡要通過關係,都是從內部拿,我們不花錢啊?」她說,由於現在運營商內部管得越來越緊,有一家運營商的不記名卡他們這邊已經拿不到貨了。現在好進貨的是另一家運營商的卡:「哎……現在越來越難越來越難,門檻卡得越來越死。」最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暗訪記者以130元錢買下這張卡,旁邊的一位男子很熱情的給記者寫下業務密碼,並招呼記者下次再來。
實名制公告形同虛設,誰在管?
記者將這張買來的手機卡安裝在手機裡,開始打電話,電話能正常打通,接別人打來的電話也通話正常。揚子晚報記者又帶著裝這張卡的手機來到南京瑞金路上一家營業廳,試驗能否給這個號碼換個套餐。營業廳工作人員要求記者出示身份證,並表示「正好」做個實名制登記。記者表示沒帶身份證。對方表示「沒帶就算了」,直接輸入卡的密碼也能換套餐。記者順利輸了密碼後,問這樣未實名登記的卡沒有身份證是否可以使用。工作人員表示:「暫時是沒有影響的,但是建議有時間的話,最好帶身份證到營業廳做一個實名制登記。」但記者注意到,櫃檯上方就有推行手機卡實名制的公告。
記者輸入了那家經營戶告訴記者的密碼,成功地修改了這張非實名手機卡的套餐。工作人員填寫完資料後,要求記者在電子手寫板上簽名確認。值得一提的是:暗訪記者在電子手寫板上的籤名,寫的是自己的真實名字,肯定是和卡的原主姓名不相符的。但工作人員也確認通過了,並且還把原卡主名字調出來給記者看。就這樣,在手機卡實名制實施第一天,記者沒有出示身份證就輕鬆地修改了非本人登記的這張卡的話費套餐,並且獲知了原卡主的身份信息。
警方
案例
犯罪分子誘騙民工大量辦卡
實施詐騙很難追查
國家明令要求實行手機卡實名制,但現實中不記名手機卡銷售依然存在。手機卡實名制還能實行下去嗎?其實,早在2年前,也就是2013年9月1日我國就開始實施手機用戶真實身份登記制度:要求到移動聯通和電信營業廳辦理手機卡,必須出示本人身份證並登記。但是在兩年時間裡,這項措施並未能完全貫徹實施。公開資料顯示:到2015年1月份,僅中國移動沒有辦理身份實名認證的手機卡用戶數量就近1.3億戶,再加上電信和聯通也有部分沒有實名登記的用戶,非實名認證手機卡用戶數量確實驚人。現在正式強力實行實名制,正是對通信亂象的一種強力回應。
對於犯罪分子來說,非實名手機卡成了逃避警方偵查的有效保護衣。前段時間,南京秦淮警方就在一名嫌疑人身上,搜查出近百張銀行卡。經過調查,警方發現犯罪分子誘騙民工辦理大量銀行卡和手機卡後,又將這些銀行卡和不記名手機綁定。嫌疑人實施詐騙後,要求受害人將錢款打入銀行卡。據民警介紹,公安機關在偵查的時候就發現這些銀行卡並不是登記身份的本人,手機號碼也沒有明確的身份信息,這就給警方在調查類似案件向上摸排線索時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專家觀點
徹底實現「實名制」
技術和管理要跟上,隱私要護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沈一兵分析認為:手機實名制對維護通訊信息的安全性,拒絕垃圾簡訊,簡訊詐騙等行為,都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抵禦作用。但為什麼在現實中卻是另一副景象呢?在沈一兵看來,手機卡實名制和其它安全措施一樣,都是一種技術手段。即便是各大手機運營商嚴格執行,技術都有被繞過或突破的可能,如果運營商再出現管理漏洞,導致非實名手機卡在市面盛行,那麼實名制就會形同虛設。所以,對通信運營商和監管部門來說,手機卡實名制都是一種考驗。
同時,也有專家學者認為:不記名卡仍有很大的社會需求性。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常能看到,國外不少地方也仍在使用預付費不記名手機卡,話費打完卡就扔掉。我國能不能科學發展並規範管理這種手機卡呢?
在一番調查下來,記者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感受:「實名制」其實一直沒有一個強力的保障實施,比如不實名會受到何種處罰?不記名的卡有沒有使用期限?銷售不記名的電話卡究竟是否違法?這些似乎都沒有一個答案。但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國內的運營商對於用戶的相關隱私保護做的不夠好。試想如果運營商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要求來保護用戶隱私,除了那些違法犯罪分子,普通用戶又有多少人會選擇不記名的「黑卡」呢?
一點疑問
系統升級導致手機卡「非實名」
這次會不會被「誤傷」?
9月1日開始實行的實名制同時也讓南京市民葛先生困惑不已。他使用的是一張非實名手機卡,最近他一直擔心原先的手機號碼是否能繼續使用。葛先生的這張卡從2003年參加工作時開始使用,到現在已經十二年了。他的手機通訊錄裡存儲了很多工作客戶的電話號碼。這麼多年裡手機是換了好幾個,這手機號碼愣是沒變。
「當時辦卡登記的身份證號碼是15位,現在要辦的話登記身份證號都是18位。」身份證登記系統升級了,葛先生並沒有及時到營業廳更改身份信息,他的手機號碼也就成了沒登記身份信息的號碼,也就是非實名登記卡。葛先生確實也應當到運營商客戶服務廳,用新身份證號重新身份登記。
不過這幾年來,手機一直能正常使用,葛先生也就沒放在心上。不過最近他卻開始擔心了;「9月1號以後我的電話號碼還能用嗎?」他擔心自己現在使用的號碼是非實名卡會被通訊運營商停機。如果一一通知客戶就非常麻煩了。
為此,他昨天特意諮詢了該手機運營商的客服人員:未實名登記的號碼如何處理。客服回覆說,沒有實名制登記的,建議機主儘快本人攜帶身份證,去指定的營業廳去登記一下。葛先生聽後表示,自己打算利用周末或者抽空,儘快把電話號碼實名登記,也方便今後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