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繼續寫專題:北京經典騎行路線之潭柘寺朝聖之路。前面的文章已經介紹了兩條經典騎行路線,今天這條線路是入門裡面較經典的。大家可以關注我,陸續會推出北京更多的騎行路線。下面我就以我兩次騎行潭柘寺的經歷來展示該條路線的魅力所在。
班得瑞樂團 - childhood memory - bandari 童年
03:22來自汶河之濱
一、 初探潭柘寺
這天是13年端午節的第二天,天氣預報是陰天;所以,毅然選擇了出發,目的地是潭柘寺,位於北京西南的門頭溝區,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當年喧鬧繁華的京西古道就是從它門前穿過。因為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所以叫做潭柘寺。它是北京周邊歷史最久遠的寺廟之一,在民間一直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謠。此次總行程108km是我騎行最遠的一次,爬坡最長,海拔最高的一次。
之所以選擇潭柘寺是因為在馬蜂窩上看到一本《騎遊北京》上介紹潭柘寺一線是騎行入門的最佳路線之一。書中對騎行路線做了詳細的介紹,是一本很不錯的騎行攻略,我是拿它當指導書使用的。建議想騎行的朋友也能看看這本電子版的書。
對於兩個都沒有跑過長途的人來說,這次騎行還是很有挑戰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選擇了面對它。從北三環東路到西六環外的石門營公園有36公裡的路程,是這次出行最長的一部分,在市區騎行最大的障礙就是各個路口的紅綠燈。所以很難把速度提上來,很多時間都用在了等待紅燈中;另外一個缺陷是過橋洞子,在眾多的立交橋中穿梭難免有走錯的時候,特別是西五環的衙門口橋。這次去又沒搞明白,回來的時候倒是把衙門口橋和五環路那邊好好的研究了一下,設計真不合理。我們的第一個休整點是選在了石門營公園門口,到達那裡估計用了兩個多小時,帶的水都喝光了。沒有感覺累就是渴,找賣水的地方找了好一陣子。先上傳一張照片。
看這裝備好像挺專業吧,其實剛入門。就想著有時間就騎車從北京回家,現在先拿北京周邊的路練練,磨合磨合自行車,以便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騎行到這裡所有的路都是平地,很少有坡道。雖然這裡已經到達了行程的3/5,但是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剩下的2/5才是要人命的爬坡。從石門營環島到潭柘寺一路16公裡,其中有2個爬升路段,環島到戒臺寺大石碑約6.5公裡為第一個爬升階段,潭拓寺鎮到潭柘寺正門3公裡為第二爬升段。第一段是整條線路中最大的挑戰。當地人稱這段路為「十八盤」;過了石門營環島就立馬轉入了山路,一個大坡就朝你迎了過來,讓你措手不及。下面的一段路就都是爬坡了,到達戒臺寺我們才第二次修整,下面傳個海拔示意圖:
從地面騎上海拔350米的山頂是很不容易的,不僅是對身體的考驗還是對精神的拷問。每轉過一個彎你看到的都是下一個彎,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方佛沒有盡頭,感覺自己的汗水都是白流的,氣喘的呼哧呼哧的,腦袋裡一片空白,總想著能停下來休息一下,每每又勸服自己:再堅持堅持,等下一個彎道再休息,到了下一個彎道告訴自己下一個裡程碑再休息;每次想休息的時候都會有車友從身旁經過,他們伸出大拇指向你加油的時候你怎麼好意思放棄呢。這種來著陌生人的鼓勵還是很見效的,是很給力的。在一個非常長的坡道旁我停了下來,實在是沒有堅持下去的理由,無論怎樣騙自己都知道這個坡道到下個彎道還有好久好久。在市區遇到一個非常龐大的騎行車隊,有幾十個人,一字排開,相當拉風,那速度之快只能讓人望其項背。我爬坡的速度能把持在10km/h,只要調整好呼吸,變速器調到一個自己感覺舒服的位置。不知是在什麼動力的驅使下,終於到達了十八盤的制高點:
在這裡吃了個飯補充了能量,因為爬坡真的太耗費體力了。之後就是令人驚心動魄的放坡了,也是騎行最迷人的地方。費了老半天的力才爬上來,下去只需十幾分鐘。不過話又說回來:上山容易下山難:安全是最重要的,先檢查一下剎車是否好使,最好是戴防風眼睛,防止塵土和小飛蟲;由於路旁有很多養蜂的,所以要時刻謹防小蜜蜂的偷襲。剎車使用點剎,防止剎車片過熱,輪胎爆胎。當看到下面這個石碑的時候心情還是挺激動的。
第二段爬坡就容易多了沒有那麼長,海拔沒有那麼高,並且沒有彎道,一路騎上去就到目的地了:
去寺裡拜了拜菩薩,爬了一段山路,看了好多景點,聽了很多故事。返回的路程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回去同樣是要爬坡,由於體力的原因,小強的速度明顯慢了許多,我只能走走停停 在路邊拍拍照什麼的。
回到學校已經是晚上7點了,同學說城區下了很大的雨還下冰雹了,問我們有沒有挨淋。我很納悶,我們今天出去一天也沒有感覺到一絲雨點呀!天氣一直很好呀。
二、 再上潭柘寺
再上潭柘寺已經是三年後了, 這幾年大大小小的山也爬過,長距離的秦皇島也騎過,但唯獨這條路要寫篇遊記。懷念一下自己下血本買的那輛戰車。
這幾年門頭溝區發展變化的很大,新通了高速,一片片的小區也拔地而起。2016年的中秋,我和石頭走的大灰廠路,爬坡的長度變短了,似乎坡度更大了點兒。市區裡依然是最難提速的,快走到西四環環的時候發現車子越來越沉,在平路上不應有的沉。結果發現後胎扎了。從秦皇島回來再後胎上拔下來好幾個細鐵絲,當時就應該把外胎給換了的。幸虧頭天晚上把備胎帶上了,論備胎重要性。按照石頭的策略:後輪外胎換前輪外胎,扎了的內胎換掉。折騰了半個小時。
大功告成,打氣耗費了太多體力,因為打氣筒效率太低了,好過沒有。接下裡在衙門口橋那裡找了個修車的老大爺,打足了氣,繼續前行。路上遇到很多騎行的車友。穿過北京園博園,就進入郊區了。沿著大灰廠路走不是特別好,村莊多,路況比較複雜,但好在爬坡的距離短了。當再次看到戒臺寺大石碑的時候心裡別提有多激動了,時別三年。
在這裡幾乎所有的車友都會停下來休息會兒。
當年的潭柘寺大碑已經不復存在了。一口氣到達潭柘寺門口。
休息下,喝點兒水恢復下體力。本來到這裡可以了,出發前的目標算是實現了。給家裡打了電話,報了平安。感覺時間還早體力充沛。在石頭的提議下決定爬一爬潭王路。從潭柘寺到王平的山路,14公裡,全是爬坡。
應該說這個坡是最犯怵的,體力已經消耗夠大,主要的是後面沒有補寄,特別是水。在這種情況下爬坡是真的考驗人的意志。坡,不知道爬了多少;水,只剩下一口。後面的路不知道還有多長,更重要的是下一個補給點在哪裡都不知道。對水的渴望,那種求生的本能,感覺就是絕望,前所未有的壓力。山路也來也荒涼,風景越來越漂亮。思維卻越來越活躍,不斷地拷問自己的靈魂。
重巒疊嶂的大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