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和《氣球》:一個用帥滿足女性幻想,一個用性撕裂女性信仰

2021-01-17 是看見惡魔呀

文 | 惡魔

哈嘍大家好,今天是神清氣爽的惡魔呀。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丁真沉寂了。

很久沒有看到他的熱搜了,突然還有點思念。

剛思念完,丁真突然出現,但是這次熱搜明顯不夠友好:

丁真吸菸。

果然人紅是非多。

網友開始大放厥詞,說什麼公眾人物不能吸菸。

我就呵呵了,公眾人物就不是人了?

真是飯吃多了,什麼都管。

其實丁真的走紅,不僅僅是因為帥。

而是用這種野性的美,滿足了大眾對藏區的幻想。

我們夢想中的藏區,不染世俗、空靈、乾淨、純粹,就像丁真的眼睛一樣美好。

關於藏區,馬麗華是這樣評價的:

"在曾經陌生的異民族地區,最初是明顯的外貌之差異吸引了我。

當我刻意去搜集這種差異,差異便消失了,我找到了更多的『共同』。

是西藏的『神秘』誘惑了多少個世紀以來西方探險家的腳步紛至沓來,但對生活其間的我來說,最經不起推敲的是神秘感,成為視野中司空見慣的常態,連帶對世界一應美景都失去了觀賞的興致。

我探求未知,未知就不存在了;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理解和解釋的。「

但是,幻想終歸是幻想。

丁真創造的藏區夢,世人眼中的純淨,被《氣球》這部電影親手撕碎。

因為電影中的藏區,沒有想像中美好,反而是充滿了女性的割裂和被邊緣化的痛苦。

「隱忍」藏族女性的代名詞

《氣球》的劇情和人物設定非常簡單。

用保險套引發的生活矛盾來展開敘述。

女主卓瑪一家人是故事的主體,旁支則以妹妹的人生為線索。

上個世紀末,住在青海湖的達傑和卓嘎夫妻兩人是典型的牧民家庭,上有一老,下有三小。

一家6口生活比較拮据,但是好在家庭和睦,沒有作妖的婆婆。

但是當卓嘎和達傑的父親去世後,上師告訴達傑,他父親的靈魂會轉世回到他們的家庭中。

彼時,卓嘎發現自己懷孕了。

因為本來想用的安全套,被孩子們偷出來,當氣球玩兒了。

無論是什麼樣的巧合,卓嘎現在有了身孕,就註定會被認為死去的父親,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卓嘎的肚子裡。

於是,達傑態度堅決的要讓卓嘎生下孩子。

絲毫不在乎妻子的想法,也不在乎家庭情況是不是能多負擔一個孩子。

但是卓嘎不堪生育和生活重負,想要去打掉孩子,這一做法,直接引爆了家庭矛盾。

然而不堪生育重負的卓嘎卻下定決心去醫院做流產手術,一場矛盾隨即爆發。

卓嘎忍受著痛苦問:

「上師說的話難道就永遠對嗎?」

老實敦厚的達傑聽後,一氣之下打了她一個耳光。

是的,上師說的,就是對的,這是信仰也是刻在骨子裡的執著。

卓嘎偷偷跑去醫院,流產手術還沒來得及做,就被達傑和兒子們從醫院拽回家。

丈夫堅信父親的輪迴轉世,孩子們也堅定的認為疼愛自己的爺爺變成了媽媽肚子裡的孩子。

打掉?不可能的。

這個時候,卓嘎溫柔的雙眸終於看出了自己人生的絕望——她沒有選擇生育的權利,更不能掌控自己的身體。

因為生或不生的問題,卓嘎萬念俱灰,在電影結尾,卓嘎說:

「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也想去做個尼姑」。

至此,導演萬瑪才旦想要呈現的主體已經清晰可見:

「許多藏族女性需要隱忍地過一生」

這種生活中細微之處的殘忍才能引起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

因為卓嘎遇到的生育問題,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

有些女人一次次忍痛墮胎,就是為了生個兒子。

有些女性為了能生,絲毫不在意試管嬰兒的折磨。

有些女孩,還沒有明白「媽媽」的含義,就意外懷孕生了孩子。

種種狀態下,在懵懂和束縛中生活的女人,把生活過的一團糟。

生育問題上,女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那個子宮和肚皮。

但是,別忘了,女人一生的價值,不該僅僅是生個孩子。

正如電影中周措醫生跟卓嘎說的那句:

「你不是為了生孩子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如果沒有選擇生育的權利,女人和待宰的豬有什麼區別呢?

一個合格的女人,應該是擁有選擇生育的權利,不需要用孩子鞏固家庭地位,我們是生命的創造者,不是生育工具。

古老的靈魂,融入現代的肉身

比起男女主的生育問題,其實我更喜歡卓嘎妹妹背後體現的靈魂洗禮。

一群很少被關注的女性出家群體,深刻的體現了對家和愛人的絕望。

然而男女出家的區別是,有家室的男人可以出家,把家庭重擔交給妻子,如果不想繼續,還能還俗。

但女人不行,她們需要經歷過苦難,隱藏自己的欲望,出家後只能一生如此。

藏族女性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雪山白蓮一樣的存在,聖潔、慈悲、奉獻。

但是這些社會給予的讚美,往往能成為束縛她們衝出命運的枷鎖。

即便是卓嘎妹妹遇到一個能讓她心動的人,也不敢去追求。

卓嘎妹妹的情感線是一個老師,這位老師為了紀念兩人的愛情,寫了一本情感小說,卻被姐姐卓嘎扔進了火裡。

《氣球》這個電影中,幾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在生活中做了取捨,但是男人,卻成了人生的統治者。

這不公平,但沒人反抗。

默不作聲,接受這種命運設定,是那些女孩世代相傳的信念。

明明想要逃離的是女人,可捆綁女性的還是女人。

一副現在的皮囊下,遺留下來的古老靈魂,不僅她們有,我們也有。

2021年,依然是很多人討厭女權的時代。

為什麼討厭?

因為一些女人在呼籲獨立、選擇、自由。

但是在這些女人裡,很多人不僅做不到,還總在雙標。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papi醬油生孩子的那段時間,網上鋪天蓋地的謾罵。

說作為新時代女性,為什麼孩子要跟爸爸姓?

還有人說,你不是倡導女性平等自由麼?為什麼還要生孩子?

然後翻看留言區,謾罵的竟然大多都是女性。

你看,為難女人的,永遠都是女人。

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女人不知道什麼是自由選擇的權利。

就像papi選擇結婚、選擇生孩子、選擇姓氏,這些都是她自己做出的選擇,跟是不是偽女權,沒有半毛錢關係。

反而是那些罵人的人,自己做不到獨立自由,還不忘記攻擊別人不夠優秀。

這就像卓嘎對待自己和妹妹的區別。

她一邊掙扎在自由和妥協裡,一邊親手把妹妹關進牢籠裡。

說到底,骨子裡的認知讓她們如此生活,一代一代。

安全套是女性通往自由的第一步

電影的最後,是升起的紅色氣球。

那是想要擺脫父權社會,對自由的憧憬。

另一層含義,則是安全套的重要意義。

能夠自由選擇帶或者不帶,對女性來說太重要了。

任何一個女孩都應該毫無顧忌的享受性,不用擔心意外懷孕帶來的苦不堪言,也無需為了男人選擇避孕環。

父母那個年代,有1600萬的女性使用了避孕環。

結果呢?

那個扎進肉裡的鐵環將會伴隨她們一生,即便是取出來,鑲嵌在肉裡的痛苦和疾病也無法被撫平。

其實,不光是《氣球》,國際上很多電影的內核都是生育問題。

女人面臨的同一種困境就是無法選擇性自由,更沒有生育自由。

美劇《使女的故事》就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世界,因為環境汙染嚴重,孩子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以至於很多地區都退化成了遠古時代,以男性為主導地位的社會,而女性,僅僅是被交易的財產和生育工具。

這些女人的命運就是給不同的人生孩子,作為繁衍的「使女」。

這些影視雖然都是虛構,但是它呈現出的父權陰影是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生活中。

前段時間,那個因為無法生育被活活打死的女孩,可能到死都沒想明白,為什麼不能生的女人,不配活著。

還有在產房裡跳樓的孕婦,疼到給婆家人下跪,都沒能求的丈夫同意刨腹產,原因是,為了孩子好。況且,別的女人都能忍受痛苦,怎麼你就不行?

結果,孕婦崩潰,轉身從樓上跳了下去。

還有什麼比自由和尊重更重要?

其實,這部電影能火的原因,也是因為撕裂了女性需要性尊重的傷口。

而電影中的矛盾線索-保險套,就是尊重的底線。

當最後大片的氣球飛上天,也就揭露了他們內心的對自由的渴望和嚮往。

可是那樣的生活,什麼時候才能來呢?

飄向天空的氣球,終究是沒有落地的那一天。

女性的自由,從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最後,用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史特勞斯的一段話結尾:

「每一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來是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去。

從此以後,可能把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溝通起來。

經由預想不到的方式,時間把生命與我自己之間的距離拉長。」

希望,自由、愛與尊重並行。

相關焦點

  • 一個「安全套」引出的藏民故事——信仰與現實衝突下的「性壓迫」
    作者:糰子姐《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拍攝的,一部聚焦藏族家庭群像及女性處境的電影。萬瑪才旦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氣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自己的真實經歷。2012年,他在北京街頭偶然看到一個飄著的紅氣球,覺得那個意象特別美。由紅氣球聯想到保險套,再連結到家鄉藏地風俗人情,便是這是小說和劇本的雛形。多年之後他又親自執導,拍攝了這部《氣球》。
  • 「部分男性」並不是輸給了丁真
    一張純淨、自然的帥臉,和一種遙遠、貧瘠卻美麗的生活。認為丁真沒文化固然是他們的傲慢,但換一個角度想,不過也是一群從小聽著「讀書才有好前程」長大的人,終於幻想破滅了。《丁真的世界》裡出過鏡的他的朋友們,在當地審美中,說不定是比丁真更帥的存在。但火的是丁真,因為聲量最大的這批觀眾,並不了解當地審美,而是用更有共性的、網絡時代的視角,去觀賞一個遙遠的男孩。被所謂資本、流量浸泡那麼多年的網友,審美哪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過來的?
  •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相比導演上一部執導作品《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有普世性。並且,導演嘗試在片中塑造了兩個重要女性角色,打破了自己常以男性視角敘事的創作慣例,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萬瑪才旦,聽他講述影片拍攝幕後以及與原著小說的差異。
  • 丁真事件反映了大學男生的焦慮
    看到丁真火了,我心中是沒有任何波瀾的,我覺得丁真確實符合城市女性的審美,他的雙眼清澈明亮,給人一種乾淨的感覺,他的大火也是應了時代的需要,他因容貌和機遇進入體制,成為網紅,這不過是市場經濟下的又一個神話罷了,這種神話已經出現了太多次,不足為奇。
  • 電影《氣球》上映,一個保險套引發家庭危機,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
    卓嘎不好意思地笑著,壓低聲音說:他這兩年變得差不多和年輕時一樣了,沒個夠,我也不知道怎麼了…說來,卓嘎和達傑結婚也十來年了,生了三個兒子,最大的兒子都已上初中了。雖然家裡條件差一點,但兩口子一直恩愛如初,是別人眼中的模範夫妻。
  • 《氣球》導演:先寫小說再改編 電影偏重女性視角
    相比導演上一部執導作品《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有普世性。並且,導演嘗試在片中塑造了兩個重要女性角色,打破了自己常以男性視角敘事的創作慣例,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萬瑪才旦,聽他講述影片拍攝幕後以及與原著小說的差異。
  • 《氣球》:「保險套」帶出的故事,揭示了傳統信仰下的「性尷尬」
    1994年,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大院裡的少年馬小軍,用父母的保險套當氣球玩,這導致他意外地有了一個弟弟。姜文用這部處女作啟蒙了無數少男少女的懵懂少年。26年後,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新電影《氣球》中出現了類似的場景。這只是一部文學電影。姜文致敬的是青春,而萬瑪才旦談論「性」、「自由」和「信仰」。
  • 高口碑影片《氣球》上線!
    最近一個叫丁真的康巴漢子推到風口浪尖,讓全國無數人民(少女)都對丁真背後的藏族文化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其實一直以來,藏族題材電影是中國影片的一個難以被忽略的存在,其中,萬瑪才旦導演功不可沒。他將厚重的藏地文化,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的淋漓盡致。
  •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 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影片《氣球》的矛盾爆發在這個點,讓它在當下的語境裡很容易獲得女性主義立場的解讀,性別的視角和議題甚至蓋過了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刻意凸顯的意象——生命的繁殖和衰亡,新生和死去的相持,是凌駕於性別和物種的。當然,事關生命的製造與繁育,女性在其中遭受的困境和痛苦總是成倍於男性所負擔的。影片激發了一個有痛感的兩性議題,儘管它的著力點並不在此。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發布終極預告 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哲學思辨
    在電影《氣球》中,一個普通家庭面臨的真實困境,被升華為關於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哲學思辨。通俗易懂略帶黑色幽默的故事背後,是值得仔細咂摸的人性深度,萬瑪才旦導演的才華在《氣球》中被彰顯的淋漓盡致。這部屢獲殊榮的電影佳作,更得到了電影界、文化界等社會各界意見領袖的一致讚揚,被稱為萬瑪才旦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
  • 政治見證、信仰寄託,唐代女性與酒的「那些事」
    實則不然,在唐代社會中,不管是哪一個階層的女性,都不可避免地也會和酒產生聯繫,並且在不同的場合,酒對於女性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蘊。可見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酒都是宴席當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並且都和女性有著密切的聯繫,既能夠體現出女性作為東家的豪邁,也是女性擁有正常社交關係的證明。02.從仙風道骨的道姑到神秘莫測的巫女,酒是信仰的寄託除了世俗當中的不同階級,酒還在世俗外的其他群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氣球》因一隻保險套引出女性困局,生殖崇拜背後,請對孩子負責
    而九零年代末期,一方面適逢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另一方面,屬於新舊交替時代的女性開始意識到自身並非生育工具。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之下,有了一份劇烈的關於現實和信仰的衝突,可藏區宗教講究轉世,每一個孩子的到來都代表了前世的一段緣,所以意外再次懷孕的母親,一下子打破了所有寧靜的日常生活。
  • 《氣球》:舉重若輕的氣球
    文/夢裡詩書面對生育問題,以藏族女性視角為出發的《氣球》,用一個被當作氣球的保險套作為了貫穿始終的張力,由此電影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在宗教信仰與現實問題的矛盾間,衍生著耐人尋味的現實意蘊,而這一次將鏡頭回歸現實主義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他對這邊故土的深諳
  • 《身為一個胖子》甜寵喜劇外衣下,「女性意識」的覺醒與進擊
    瞄準女性觀眾,打出演員高顏值、情節輕甜「可口」、服化道精緻養眼等「撩撥少女心」的殺手鐧之外,拓展甜寵劇話題邊界,《身為一個胖子》聚焦當代「卡路裡症」,同時對女性愛情觀展開了思辯。 既滿足甜寵劇受眾的共性觀劇需求,又實現了與時俱進戀愛價值觀的傳遞,綻放出「小而美」劇集的真正價值。
  • 唐代長安城「尼姑庵」數量與分布,及唐代女性宗教信仰
    唐長安城人口最多時有一百多萬,這麼多人生活在長安城裡,必然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佛教的繁榮和發展,使得信仰人數大批增加,這其中就有很多女性信眾,比如武則天在唐太宗去世後就曾在感業寺當過一段時間的尼姑。那麼,唐長安城裡究竟有多少尼姑庵呢?才能滿足長安城裡眾多女性佛教信仰的需求。 尼姑庵,也稱尼寺。通過查閱《長安志》等歷史資料,筆者得到了唐長安城裡尼姑庵的數量、名稱,以及在長安城中的位置。
  • 我們愛的是自己的投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性形象分析
    作家滿足了女孩對父親學識淵博、舉止文雅、風度翩翩的浪漫幻想,她仿佛是水邊的納西索斯,透過作家這面湖水貪婪地觀察、揣度、欣賞,照見的卻是自己對父親形象的想像。若從精神心理的角度分析,陌生女人苦苦收集作家生活痕跡的痴情看似無果,卻在另一方面補償了她心理上對父愛缺失的渴求。
  • 不只是撒糖,藍港互動輕喜劇《身為一個胖子》如何實現對女性的關注?
    《身為一個胖子》在虛幻與現實之間,尋找到貼合現代女性生活的切入點,「究竟是瘦女孩的外在美重要,還是胖女孩的內在美更值得被愛?」這一值得大眾深思的問題,滲透在劇集的方方面面。不止步於「撒糖」作為一部標準甜寵劇,《身為一個胖子》擁有著此類劇集的典型特質。
  • 丁真為什麼能火?「她」經濟時代已經悄然到來
    從帥,到純真,再到代表了人世間少有的真善美,讚美之詞溢滿屏幕。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幕後推手?且聽我從營銷角度做一次述評。他就是跟丁真籤約的,被稱為年度最強經紀人的,理塘文旅杜冬總經理。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浪漫的人啊!
  • 戴頭巾的女性需要被拯救嗎?穆斯林女性時尚裡的政治與信仰
    在作者看來,女性的「適度著裝」(modest clothing,這裡特指穆斯林女性的溫和化著裝,譯者注)是其他事物的一個標誌——無論是「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這樣的「壞」標誌,還是整個國家榮耀與道德健康的「好」標誌。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男性精英鼓動圍繞這一標誌的鬥爭,推動進一步的政治議程,但這些議題與改善現實女性的生活關係不大。
  • 《身為一個胖子》:女性的美源於自信
    《來自星星的你》是跨越星球和時間的戀愛,《藍色大海的傳說》是跨越種族的戀愛,《聽見你的聲音》、《當你沉睡時》賦予了主角超能力。設定越是新穎、出人意料,收視率越是高。而《身為一個胖子》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吸睛。雖然是換湯不換藥,但是觀眾就吃這一套,甚至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