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導演:先寫小說再改編 電影偏重女性視角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新京報專訪導演,揭秘為何先寫小說再改編,由保險套開始故事有講究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No.606

  《氣球》74分

  觀影地點 : 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 : 15人

  由萬瑪才旦執導的電影《氣球》11月20日於全國公映,豆瓣評分7.9,影片依然是導演一直堅持的藏地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兩個藏族孩子將父母的保險套當氣球玩耍,母親卓嘎意外懷孕,爺爺突然去世,卓嘎肚子裡的孩子被認為是突然去世的爺爺的轉世,在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孩子到底「生還是不生」,一家人陷入了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境地。相比導演上一部執導作品《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有普世性。並且,導演嘗試在片中塑造了兩個重要女性角色,打破了自己常以男性視角敘事的創作慣例,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萬瑪才旦,聽他講述影片拍攝幕後以及與原著小說的差異。

  劇本

  靈感來自北京街頭的一隻紅氣球

  除了導演這個身份之外,作家也是萬瑪才旦身上的一個重要標籤。他發表了很多文學作品,之前執導的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也都是改編自己的小說。而《氣球》是先有的劇本,再根據劇本寫了一部小說,最後在原劇本和小說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現在的電影劇本。

  《氣球》的故事靈感來自八年前,當時萬瑪才旦走在北京中關村的街頭,看到一隻紅色氣球飄在空中,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意向,就把這個意向跟自己熟悉的藏地產生了關聯,「從氣球慢慢就想到了保險套,故事雛形就出來了。」2012年,萬瑪才旦拿著《氣球》的劇本參加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獲得了創投會大獎。但由於投資等各種原因,拍攝計劃就一直擱淺。萬瑪才旦覺得有些可惜,就把原來的劇本改成了一萬多字的小說發表。2019年,小說《氣球》還榮獲了第七屆花城文學獎中短篇小說獎。2018年,萬瑪才旦找到了投資,《氣球》成功立項,導演又在小說和最初劇本的基礎上豐富了劇本。去年威尼斯電影節期間,因為《撞死了一隻羊》入圍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提名,萬瑪才旦導演去電影節參賽,令正處於拍攝之中的《氣球》劇組停工十多天,影節結束之後才回去拍完《氣球》。

  主創

  臺前幕後都是萬瑪才旦老搭檔

  《氣球》中的幾位主要演員都和萬瑪才旦導演有過合作,金巴演過《塔洛》中的牧場主人、《撞死了一隻羊》中的司機金巴,索朗旺姆在《撞死了一隻羊》中飾演茶館老闆娘,楊秀措在《塔洛》中飾演理髮店老闆娘,這些演員都是導演在拍攝《氣球》最初就定下來的。

  金巴的性格和片中達傑這個人物比較接近,索朗旺姆在年齡上與片中的卓嘎也差不多,並且現實中她有兩個孩子,能夠體會做母親的感受,萬瑪才旦導演就讓兩人在片中飾演夫妻。

  而飾演尼姑卓瑪的楊秀措,家裡有在寺院工作的親戚,對寺院比較了解,為了研究角色她專門去了尼姑庵,和尼姑們生活在一起,體驗了一個月,到劇組的時候自己帶了一套僧服。

  另外,幕後團隊方也基本都與萬瑪才旦導演多次合作,攝影指導呂松野,剪輯指導廖慶松、金鏑,錄音指導杜篤之等多位業內資深人士也有參與,還有已故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御用作曲裴曼·雅茨達尼安擔綱影片配樂。萬瑪才旦覺得,這次的音樂是很大的一個特色,片中超現實部分每一段幾乎都對應了音樂,音樂對超現實部分的凸顯起到了非常好的強化作用。

  對比

  比小說更豐富也更超現實

  萬瑪才旦表示,與小說相比,電影的整體結構、人物關係、主要情節都沒有變化,只是開頭做了一些修改,加入了一些帶有超現實、幻覺的內容,並且有些人物稍微做了一些發展,更加突出了女性視角,變得比以前更豐富了。

  都是以保險套做開篇

  小說的結尾,父親達傑從縣城給兩個兒子買回來兩隻彩色氣球,有一隻在孩子的打鬧中炸掉,另一隻飄走了,消失在天空中。電影也延續了這個開放性結局。無論是小說開始,還是電影開篇,萬瑪才旦都希望找到一個最適合的講述方式。小說開始萬瑪才旦也是想了很長時間,最後以達傑找保險套開啟這個故事:「達傑翻遍了抽屜、枕頭底下,翻遍了所有能翻的地方,最後也沒有翻到那個玩意兒。」萬瑪才旦覺得,小說開篇的講述方式並不太適合電影,就想換一種呈現方式,「哪些人物先出場,有什麼意義,都需要設計」,拍攝現場也想了很多方案,但都不太理想,最後就想到了用一個孩子的視角穿過保險套吹成的氣球,來看周圍的世界,相對比較直接一點,人物也慢慢出場。

  更偏重女性視角

  萬瑪才旦導演之前的創作,更多的是以男性視角來切入故事,女性角色相對較少一些,而《氣球》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之所以有這種性別視角的轉變,萬瑪才旦說,一方面與題材有關,電影就是以卓嘎為主角的故事,她意外懷孕,糾結到底要不要把孩子生下來,故事本身的出發點就決定了要呈現這樣一個女性視角。另一方面,導演自己也希望拍攝一些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讓電影人物更加豐富一些。在此之前,導演經常會遇到一些女性觀眾,她們也希望在萬瑪才旦的電影中看到更多女性角色,而《氣球》正好實現了這部分觀眾和導演的願望。

  小說中,除了主角卓嘎之外,還有一位女性角色——卓嘎的妹妹卓瑪,她是一位出家的尼姑,在小說中的篇幅不是很多,主要是講她來到姐姐的村子裡化緣。電影中,萬瑪才旦將這個女性角色豐富了不少,加入了她與初戀男友之間的一些情感糾葛,紅塵難了,讓這個角色更立體,整體的結構也更豐滿,對她姐姐的那條敘事線發展也有所幫助。

  加入了夢境與超現實元素

  小說中,達傑給朋友送還種羊的時候,接到一個電話:父親放羊時從山上摔下來死了。小說中對於爺爺的描述著墨不多。但在電影中,萬瑪才旦將「死亡」強化突出,因為在藏地的家文化中,家人對待死亡的意義和其他民族不太一樣,所以,「死亡」這場戲就嘗試用一種類似夢境的方式來呈現,跟當時人物的情緒和處境相吻合,也與後面故事中講到的「生」(卓嘎懷孕)做一個鋪墊。

  採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

相關焦點

  •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相比導演上一部執導作品《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有普世性。並且,導演嘗試在片中塑造了兩個重要女性角色,打破了自己常以男性視角敘事的創作慣例,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萬瑪才旦,聽他講述影片拍攝幕後以及與原著小說的差異。
  • 《氣球》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氣球》成都首映好評如潮。   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中關村上空偶然飄過的一個紅色的氣球,給導演萬瑪才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撞死了一隻羊》之後再度合作  萬瑪才旦是作家、編劇、導演,電影《氣球》是他的第7部作品,同樣是他創作小說、改編劇本並執導的佳作,豆瓣評分已經從7.8分漲到7.9分,被業內認為是他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  這是繼《撞死了一隻羊》之後,萬瑪才旦與女主角索朗旺姆的又一次合作。此前,索朗旺姆飾演的那位風情萬種的老闆娘,讓觀眾記憶猶新。
  • 《氣球》:舉重若輕的氣球
    文/夢裡詩書面對生育問題,以藏族女性視角為出發的《氣球》,用一個被當作氣球的保險套作為了貫穿始終的張力,由此電影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在宗教信仰與現實問題的矛盾間,衍生著耐人尋味的現實意蘊,而這一次將鏡頭回歸現實主義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他對這邊故土的深諳
  • 《氣球》排片遇冷?導演萬瑪才旦:好電影更需要通過大屏幕讓觀眾看到
    萬瑪才旦導演在杭州路演時接受群訪 記者 楊朝波 攝萬瑪才旦導演為人一向溫和謙遜,說話輕聲細語,很少有人見過他發脾氣。然而,最近幾天,他卻一改往日形象,就其正在上映的新片《氣球》遭遇低排片一事,公開表達不滿。
  • 電影《氣球》主題曲《生生不息》上線 唱作歌手朱婧汐實力獻唱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將於11月20日在全國院線上映。唱作歌手、音樂人朱婧汐實力演繹的推廣主題曲《生生不息》於今日發布,MV也同步上線。作為電影中唯一的普通話推廣主題曲,《生生不息》由知名音樂製作人【何佳樂】為影片量身打造。朱婧汐獨特的清麗聲線,空靈婉轉,帶著影片中的故事穿過屏障,鋪展開來。讓觀眾從外圍視角剖析立意,表達出現實與信仰之間相互糾葛又緊密相連的微妙關係。現實欲望似被信仰束縛,在矛盾與對立中氣生氣滅宛如生命的終始。
  • 電影《氣球》有多好看?陳丹青都為導演打call
    由萬瑪才旦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將於今日在全國上映,電影中表達了導演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  11月16日,電影《氣球》亮相成都峨影1958路演,封面新聞影迷受邀到現場與導演交流。萬瑪才旦多次來到成都,他向觀眾分享了這部電影創作的由來,以及背後對於人性的探尋。
  • 萬瑪才旦《氣球》:氣球之間,是國產片最具反思與夢想的時刻
    原創 韓春萍 文學報電影《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最新力作,改編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說。20日電影正式登陸院線。敏感的作家如紅柯早已捕捉到了時代的深層脈動,和紅柯一樣,萬瑪才旦探索女性的困境也藉此反思。異於他早期聚焦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塔洛》《撞死了一隻羊》《氣球》逐漸剝離了人的身份標籤,思考人的本質性存在所面臨的困境,其後的參考坐標已經悄然轉化為傳統與現代、人與大自然、神聖與世俗。這是將人還原到原點的審視視角,因而萬瑪才旦的電影內核是普遍性的。這也是他的電影能夠走出中國獲得國際電影節讚賞的基礎。
  • 曾入圍坎城電影節,為什麼《氣球》是11月最不容錯過的電影?
    從《阿拉姜色》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隨風飄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藏族題材影片開始走進大眾視野。昨天,導演萬瑪才旦的第七部聚焦藏族的影片《氣球》在國內公映。這部入圍過2019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多倫多電影節「當代世界單元」等數十個國際電影節的,從劇本構思到改寫小說再到成片,已經耗費了差不多十年時間,才終於登陸大銀幕。
  • 萬瑪才旦《氣球》:飄搖的紅白氣球之間,或許是今年國產片最具反思...
    電影《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最新力作,改編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說。本月20日電影正式登陸院線。 早在上映之前,作品已經走過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等多項重磅提名及獎項。
  • 小說改編熱眼花不繚亂 回歸文學著作的電影(圖)
    行之有效的劇本文字,它能給導演提供一套組建畫面的解決方案。因而,劇本的創作和電影創作同樣重要,很多人就指出,中國電影就壞在沒有好劇本。奧斯卡獎項就一直設有最佳原創劇本跟最佳改編劇本,這其中,改編劇本就專門用來獎勵那些改編自現成作品的電影(包括了文學著作等等)。可能正因如此,好萊塢一直流傳有改編小說著作的傳統。
  • 皮特主演伊坂幸太郎小說改編電影 《子彈列車》 導演大衛·雷奇擔任
    皮特主演伊坂幸太郎小說改編電影 《子彈列車》 導演大衛·雷奇擔任  日前,有消息稱布拉德·皮特將主演索尼影業最新動作片《子彈列車》。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知名小說《殺手界·疾風號》,講述一群殺手因緣巧合搭上同一列新幹線列車,展開一場廝殺之旅的故事。該片導演由《死侍2》的導演大衛·雷奇擔任。
  • 盤點那些改編自小說的電視劇or電影
    該劇改編自秦明文學作品《第十一根手指》,以法醫秦明的視角展開,講述了其與法醫助理李大寶、刑警隊大隊長林濤組成的黃金組合攜手其他警官屢破要案的故事。悄悄說:秦明是真實存在的哦,而且他確實是一名令人尊敬法醫。
  • 氣球:精緻沉穩影像風格 貼近藏民生活
    榮譽之外,《氣球》也是萬瑪才旦初見大師風採的成熟作品。  萬瑪才旦出生於青海藏地,成為導演後,拍下的7部長片,清一色以藏區為背景,藏民為故事。不同於外來視角的審視,他總是去獵奇化展現當地民俗,反而拉近觀者與神秘藏區的距離,被謝飛導演贊為「只有藏人導演才能拍出的真正藏族電影」。
  • 柏林電影節走進年輕女性視角
    新華網柏林2月7日電(記者馮玉婧)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第三日,瓜地馬拉電影《火山下的人生》和法國電影《女僕日記》帶領觀眾一起走進年輕女性視角,引發人們對特殊環境下女性命運的思考。    「極端情況下的女性」和「民族身份認同」是柏林電影節導演迪特·考斯裡克對今年電影節兩大主題的闡述,而7日首映的《火山下的人生》正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火山下的人生》是導演傑羅·巴斯塔曼特的長片處女作,首次角逐金熊獎。影片將觀眾帶進瓜地馬拉火山腳下一個遠離現代文明的村莊,在那裡,人們的命運似乎早被長期堅持的信仰和傳統定格。
  • 《自殺小隊》導演新作改編哈蘭·科本小說《六年》
    《自殺小隊》導演新作改編哈蘭·科本小說《六年》 時間:2020.05.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 一部藏族《氣球》的誕生曲折
    然而,作為電影原著小說的作者、劇本的創作者和電影的導演,萬瑪才旦告訴鈦媒體,《氣球》誕生的緣起,其實僅僅是一個意象。有一年秋冬時節,萬瑪才旦去民族大學時經過中關村,突然就看到了一隻氣球在風中飄。那一刻,他忽然就被意象吸引,然後就想做一部跟紅氣球意象有關的電影。於是,從紅氣球開始的思緒很快瀰漫生長。
  • 電影《氣球》上映,一個保險套引發家庭危機,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
    急著但還是完事兒後 ,達傑再騎著他那輛破摩託車出門了。路上,他遠遠看見兩個小兒子,各自牽著一個氣球似的奇形怪狀的玩意兒在玩。走近一瞧,達傑氣不打一處來,不就是家裡最後那兩個安全套麼?在片中,「信仰與現實的抉擇」的主題,最終落腳在女性生育權這一全球性話題上;索朗旺姆飾演的卓嘎,成為一切壓力、衝突、矛盾的聚焦點。丈夫的軟硬兼施,兒子的苦心相勸,親情的羈絆,信仰的裹挾…卓嘎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自己根本做不了主。
  • 《電影手冊》評《氣球》
    西 藏 憂 慮 故 事 翻譯:張碧思 電影《氣球》前幾分鐘是一個模糊但卻並不抽象的畫面,兩個男人在談論孩子們手裡的玩具是什麼
  • 《氣球》:漸有大師氣象
    萬瑪才旦是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藏族導演,也是最接近電影大師的中國導演之一。出生於1969年的萬瑪才旦,首先是以小說家的身份聞名的,直到2002年他才進入電影學院學習,並於2005年完成他的第一部長片電影《靜靜的嘛呢石》,一舉獲得當年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才女導演徐靜蕾:從追求女性獨立到平衡且平等的七部電影
    徐靜蕾導演的處女作電影《我和爸爸》(獲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徐靜蕾的執導才華初現《我和爸爸》,一時成為最為驚豔的女性導演。電影《我和爸爸》是基於女作家尹慧的一篇母子親情的小說有感而創作,徐靜蕾用時3個月撰寫出《我和爸爸》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