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藏族《氣球》的誕生曲折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陶淘 鈦媒體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氣球》海報

▎我們和《氣球》導演萬瑪才旦聊了聊背後驚奇故事。

鈦媒體編輯丨陶淘

「導演,您姓萬瑪,還是姓萬?」

「我沒有姓氏,藏族人都沒有姓氏,我們只有名字而已。」當我採訪這位少數民族神壇級的導演時,開篇是這樣的一段對話。

一直以來,其他民族的人對藏人的了解,近乎只局限於那裡的神聖:布達拉宮的宏偉、四季飄動的經幡、寺廟中密布的轉經筒、去拉薩朝聖的長跪不起的僧徒、還有那裡澄淨的藍天。

但除此之外,我們對那片土地、那裡的人和文化,知之甚少。

在萬瑪才旦導演的新片《氣球》上映之際,鈦媒體和他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以及他一直致力於傳遞的文化。萬瑪才旦,是在這個文化不斷更迭、價值觀激烈地瓦解和重塑的時代裡,藏文化堅定地守衛者。

電影《氣球》背後

《氣球》的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藏區。在計劃生育的嚴格推行之下,主人公達傑和卓嘎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再生意味著進一步罰款和過重的經濟負擔。一次,卓嘎一如往常去診所要保險套,拿回家後被自己的孩子們偷走了當氣球吹,導致其後來意外懷孕。

卓嘎想要打胎。然而,家中的爺爺剛剛過世不久,上師預測卓嘎懷的是爺爺的轉世,因此丈夫達傑堅決不同意卓嘎引產,二人起了不可調和的衝突。

影片故事看起來構思精巧,一切似乎像是作者從情節出發來創作的。

然而,作為電影原著小說的作者、劇本的創作者和電影的導演,萬瑪才旦告訴鈦媒體,《氣球》誕生的緣起,其實僅僅是一個意象。

有一年秋冬時節,萬瑪才旦去民族大學時經過中關村,突然就看到了一隻氣球在風中飄。那一刻,他忽然就被意象吸引,然後就想做一部跟紅氣球意象有關的電影。

於是,從紅氣球開始的思緒很快瀰漫生長。「我一開始想到的是結尾,慢慢有了這個故事,後來就把它寫成了劇本。」導演回憶。

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的劇本沒能立項通過,而對於無法拍成電影的劇本,在他看來是沒有意義的。於是,萬瑪才旦就把《氣球》又改編成了小說,發表在雜誌上,讓它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和傳播。

後來,當電影拍攝重新又有了契機,萬瑪才旦便將一萬字的小說再次擴充成三四萬字的成熟劇本。「最大的挑戰是題材的敏感性,所以在講故事的要點和臺詞上,我都做了斟酌。」萬瑪才旦表示。

電影《氣球》劇照

這一次,導演加上了卓嘎的妹妹——尼姑這條輔線,豐富了女主卓嘎的形象,成為其另一種命運的隱喻性描寫。這就使今天的電影《氣球》的文本經歷了劇本、小說再到劇本的輾轉打磨過程。

從早年萬瑪才旦導演的藏地故鄉三部曲《靜靜的嘛呢石》《塔洛》《老狗》中,受眾就可以感受到那種藏文化村落地區與漢藏混居的城市之間新舊文化的衝突帶來的張力。

而因為《氣球》比起藏地故鄉三部曲有著更多現實主義的意味,這種源自藏文化深處的宗教信仰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就更加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這個故事是建立在女性生育的基礎上,如果生的話,它就有現實的壓力;不生的話,就有信仰層面的壓力。」萬瑪才旦這樣表達電影要傳遞的信息。在這樣一個女性主義題材的濃縮故事中,宗教的傳統意識與當下生活面臨的現實之間的對抗達到了一個頂點,就此引發人無限的思考。

近些年,我國的女性主義話題和影視劇都掀起了一撥又一撥浪潮。但在被問及《氣球》是否刻意要做一個與藏族女性相關的話題時,導演的回答是否定的。

對於兼具作家、導演、編劇三重身份的萬瑪才旦來說,他的任何一種形式的作品,更多的是來自於偶發的靈感。

「《氣球》不是一個女性主義的命題作文,我一般也不做命題作文,只是那隻紅色氣球的意象一旦跟藏地產生關聯,剛好就讓我想到了女性,然後就有了故事。」

藏文化的守衛者

從電影《氣球》延展開來,萬瑪才旦又和鈦媒體聊起了他一直以來在拍攝電影中秉承著的文化理念。

從藏地故鄉三部曲,到《撞死了一隻羊》,當你去看萬瑪才旦導演的每一部電影,從中都能找到那些熟悉的意象:鄉村裡孤獨的藏地老人,思想傳統、不願剪掉長辮的藏人;裝扮愈發漢化、想要進城的藏族年輕人,對電視、收音機等新科技充滿好奇的小喇嘛……

這些意象,代表著新舊兩種文化之間的較量:它或許是漢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藏文化一定程度的收編,或許是當代新科技對於傳統宗教信仰的叩問,亦或許是藏族的幾代人在城鄉的去留之間的抉擇。

對於出生於相對隔絕的青海藏區、又去甘肅讀書、後來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萬瑪才旦導演來說,或許正是那種背井離鄉的求學背景,那種曾經在城市中格格不入的生活,使之對原鄉的眷戀,對傳統文化的依戀,一直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導演萬瑪才旦

然而,現實的軌跡從來不會逆流而行。對於不斷加快的城市化腳步對藏文化的衝擊,萬瑪才旦的現實觀點是明確的「無奈」二字。

這種無奈感也偶爾流露在他作品的情緒中。比如《老狗》中,守護藏獒的老人最終殺掉老狗的激烈表現,是老一輩人維護文化尊嚴的一種方式,也是萬瑪才旦內心一種力挽狂瀾的態度。

但他也告訴鈦媒體,在電影中,他更多只是客觀地呈現文化變遷中的不同群體:《靜靜的嘛呢石》裡孩子樂於接受新科技,《尋找智美更登》中新舊兩派人之間碰撞強烈,《塔洛》中城裡與鄉裡的年輕人交往時對於文化棄留的不同觀點……

作為藏文化的守衛者,感性的萬瑪才旦雖然因傳統文化必將流逝而感到落寞,但他又是超然而理性的:「我幾乎不會站在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給鏡頭下的人物安排一個宿命。人物一旦成型了,就會跟著她自己的命運去走。就像在《氣球》裡,最終女主有沒有出家,我並沒有給出答案,那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在這個文化不斷更迭、價值觀激烈地瓦解和重塑的時代裡,比起觀點本身,或許不同內容的呈現給人帶來的思考更為重要吧。

在各種新舊文化的碰撞之間,萬瑪才旦又告訴鈦媒體,「慈悲為懷」是藏文化中他最想要傳遞的精神。

信仰,是這位藏地導演的諸多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靈魂線索。「許多人會問我,我的電影裡為什麼都會涉及信仰,因為信仰是藏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所有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都和信仰有關,包括佛教中的生死觀,也包括慈悲為懷。」

無論是《氣球》中涉及的輪迴概念,還是《尋找智美更登》中提及的關於智美更登的宗教故事,都串起了「不殺生」、「將愛施予他人」的信仰理念。

「藏地文化、佛教文化的核心是慈悲為懷、愛施捨,這是我希望一直能夠傳承下去的一種精神;所以,我就會在電影中找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智美更登,通過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人,來傳遞藏文化中最珍貴的東西。」

《智美更登》,是著名傳統藏戲,取自佛經故事。它講述的是智美更登王子被想要篡位的奸臣誣陷,被國王流放後,一路無條件獻出自己的雙眼、子女給其他需要的百姓,最終重獲國王信任的故事。

萬瑪才旦之所以要去反映這樣的故事主題,是因為那種純粹的施予文化在當下正在不斷地瓦解。

《尋找智美更登》中,年輕人表現出的對這齣藏戲的不屑,正是傳統文化陷入危機的寫照;在這部電影裡,當另一位農人把自己的妻子施予給一位殘疾人時,首先徵詢了妻子的同意,這就從象徵意義上看出當下的這種施予不再是無條件的付出。

當然,導演也意識到,所有關於愛與給予的文化,可能原本也存在著局限性。智美更登獻出雙眼後失明、獻出孩子後剝奪了自己夫妻二人與子女享受天倫之樂的生活,或許本身也是值得反思的一種過度奉獻文化。

「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這些觀點可能也需要一些揚棄,人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自己去感受。」萬瑪才旦表示。

揭開藏地縹緲面紗的人

以前從未去過西藏的我,在看萬瑪才旦導演的電影之前,對於那片佛教的聖地是崇敬而陌生的。

而當這位熟稔的藏地導演一次又一次深入藏區,把這裡最平凡的故事講得這樣精彩,藏地生活真實的一面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萬瑪才旦導演也感慨,從他拍處女座《靜靜的嘛呢石》至今,整個藏文化電影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大家對藏地電影的認知度變了,我覺得對於藏人的很多誤解有了一定的消解,可能從一種縹緲走向了現實,知道了藏區的牧民作為人是怎麼生活的。」萬瑪才旦談到。

萬瑪才旦導演接受採訪時

在西藏和青海的藏文化區,除了有僧侶誦經的、朝聖的莊嚴場面,還有小喇嘛嬉戲、爭搶著電視看《西遊記》的歡快情景;不僅有傳統的藏族男子堅持蓄髮、抽老式煙、收留無人蓄養的羊羔,也有在KTV裡抽新型女士煙、愛唱漢文歌的城裡藏族女孩;還有唱著rap的藏族歌手、和一心只想進城的鄉村藏民……

這才是多個截面下藏人的全部生活。讓其他民族的觀眾看到藏民的另一幅生活圖景,也是萬瑪才旦一直拍攝電影的動力。

儘管萬瑪才旦導演的藏地電影在文藝界和電影資深愛好者中一直享有盛譽,在全球更是斬獲過多項大獎,但不同於商業片,他的電影在院線的票房收益始終不高。

當被問及未來是否會考慮拓寬自己影片的受眾時,這位一心做傳統藏文化內容的導演告訴鈦媒體,他不會刻意地去迎合觀眾和市場,就像《撞死了一隻羊》這樣魔幻主義的文藝片只適合走藝聯來放映一樣。

「有些電影會指向一個固定的群體,這才是比較精準的投放。」萬瑪才旦提到。

但作為導演,他當然也希望電影被更多人看到。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說,萬瑪才旦也表示,他會在不影響故事的情況下,去做更多的嘗試。

「如今的藏區群體之間的語言結構本來就發生了變化,會有很多外來詞彙的介入。所以,我以後也可能會在藏語之外,在電影中加入更多普通話,甚至英文。這樣,語言的豐富就會使受眾面狹窄的局面稍微打開一點。」

不過,除此之外,萬瑪才旦對於藏地電影市場本身的擴展也充滿信心:

「隨著這兩年藏語電影逐漸成熟,全國、甚至全球的觀眾對於藏族題材電影質量的偏見應該也會被削弱,這樣自然而然就會吸引更多的觀眾。」

萬瑪才旦希望有一天,大家逐漸會有一個態度上的轉變,打破心中曾經的藏地電影藝術的天花板,認可藏語電影在市場上應有的地位。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陶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鍾楚曦等眾多明星都在推薦的《氣球》,究竟是一部什麼的電影?
    肖戰、黃景瑜、鍾楚曦等眾多明星都在推薦的《氣球》究竟是一部什麼的電影?11月20日,在《氣球》上映當天,導演萬瑪才旦帶著他的這部新作親自來了,並與杭州影迷展開了一場對談。王家衛導演曾說過:「萬瑪才旦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可以深看,也可以淺看。
  • 藏族人類學者談《氣球》:去東方化的真正「藏族電影」
    2020年11月20日,萬瑪才旦的新片《氣球》上映時,西寧的一個朋友給我發微信,催我在電影下線前去看。我問他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他在語音中用藏語答道:「就是感覺非常真實,演員的一言一行、流利的安多方言交流、穿著等都非常藏族!你在非藏人導演的涉藏影片中看不到如此程度的真實性。」兩天後,我去看了這部電影,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和朋友一樣的親切感。
  • 「氣球」升空 帶來的是解放還是扼殺?
    90年代的藏族地區,藏民金巴一家由於保險套被孩子誤當氣球交換玩具後,導致金巴妻子卓瑪意外懷孕。 也唯有愛和希望能夠讓人的靈魂像氣球一樣升起來,升得越高越遠。當人們抬頭仰望的時候,它是在美感與期待中已涅槃重生,屆時已經完成了作為氣球的最後使命。氣球如此,人生亦然。 這是一個關於信仰、民族、傳統、輪迴與女性束縛的故事,看上去講的是家庭和生育、生命和信仰的故事,但內核依然是萬瑪才旦一直探討的傳統和現代兩種觀念碰撞的主題。
  • 《氣球》趁飄走之前,快走進影院抓住它
    他是一位一直在敘述小人小事的導演,力求用鏡頭記錄下小人物的命運,故事沒有那麼曲折,但看了依舊是感動,被小人物那股鮮活、堅忍的精氣神牽引又備受鼓舞。新作《氣球》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講述了卓嘎一家因一次意外而陷入兩難的境地,面臨靈魂與現實的痛苦抉擇的故事。
  • 《氣球》排片遇冷?導演萬瑪才旦:好電影更需要通過大屏幕讓觀眾看到
    「這個時代,《氣球》這樣一部電影的存在,真的是不合時宜的嗎?我不知道。」自問自答間,一個電影人的困惑、揪心、悲哀和無奈溢於言表。「好電影更需要通過大屏幕讓觀眾看到」和眼下遭遇市場低排片的待遇不同,在正式公映前,《氣球》已經去了包括威尼斯在內的全球近70個海內外電影節,並拿下11個獎項。
  • 《氣球》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經過幾年時間的醞釀,並與自己最為熟悉的藏族文化及真實生活意象相結合,就有了《氣球》這部令人回味悠長的作品。《氣球》裡的女主角卓嘎同樣面臨生育的困境。  電影《氣球》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藏族家庭面臨的困境:妻子卓嘎(索朗旺姆飾)意外懷孕想要打掉孩子,信仰虔誠、思想傳統的丈夫達傑(金巴飾)卻堅信孩子是去世的父親靈魂輪迴轉世,現實與信仰之間的衝突,使得這個看似和睦的家庭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方面,信仰影響著卓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多子女家庭會因為一個新生兒的降臨更加捉襟見肘。
  • 萬瑪才旦《氣球》:飄搖的紅白氣球之間,或許是今年國產片最具反思...
    電影《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最新力作,改編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說。本月20日電影正式登陸院線。 早在上映之前,作品已經走過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等多項重磅提名及獎項。
  • 氣球:精緻沉穩影像風格 貼近藏民生活
    時光網特稿 今日正式公映的《氣球》,將會是近期風格最為獨異的一部影片。它來自導演萬瑪才旦,繼《塔洛》《撞死了一隻羊》之後,又一部藏地題材新作。本片去年在國內電影節進行首輪放映時,一票難求,映後收穫很高的口碑評價,同時,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
  • 中國藏語電影《氣球》全球首映 威尼斯電影節展映影院外排起長隊
    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在舉行,入圍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中國電影分別為:《蘭心大劇院》、《繼園臺七號》、《氣球》。其中,由婁燁執導的《蘭心大劇院》、楊凡執導的《繼園臺七號》一起入圍了主競賽單元,萬瑪才旦執導的《氣球》入圍了地平線單元。
  • 萬瑪才旦新片《氣球》上映,同名原著小說收入「文學共同體書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11月20日,藏族作家、導演萬瑪才旦電影新片《氣球》於全國院線正式上映,這是他的作品首次全國院線發行。此前,《氣球》作為一部文藝佳片,已受邀參加60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收穫11項專業電影大獎。
  • 萬瑪才旦《氣球》:氣球之間,是國產片最具反思與夢想的時刻
    原創 韓春萍 文學報電影《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最新力作,改編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說。20日電影正式登陸院線。還被不少影評人盛讚,認為是目前萬瑪才旦最好的一部作品。電影透過「氣球」,表達了避孕與生育、家庭與繁衍、科學與信仰等當下話題的衝突。正如萬瑪才旦自己所說:所有的題材,最後都是處理人的問題。今天為大家帶來這部電影以及相關文化現象的思考評析。
  • 《氣球》:漸有大師氣象
    《氣球》海報此前的確也出現了多部藏族題材的影視劇,藏地空間悠久的文化傳統、神秘的宗教傳說、獨特的地理風貌、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情,一直吸引著外來者的「闖入」和書寫。不過,這些影視劇裡的藏地空間,大多是一個「想像的他者」,不外乎藍天白雲、雪山草原、神秘的喇嘛廟、虔誠純粹的信徒等元素(不禁讓人聯想到時下藏族小夥丁真在社交媒體上的走紅)。從萬瑪才旦開始,他用本民族的視角,剝離了他者的身份,還原藏地空間原汁原味的生活和藏人真實的喜怒哀樂,審視現代化衝擊下藏族社會的內在矛盾和文化嬗變,並由此進入普遍的人性、信仰等議題的反思。
  • 《氣球》美到意猶未盡 給人停留下來思考的空間
    藏族演員蒲巴甲,則盛讚導演在藏族人心目中是真正的偶像和英雄。  路畫傳媒總裁蔡公明則祝福電影大賣,因為《氣球》在世界各地電影節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如此極致的好電影,值得被更多人喜愛。影評人程青松看過萬瑪才旦導演所有的作品,在他看來,《氣球》最大的驚喜就是,它既像氣球般輕盈,又探討生命之沉重,將宏大的世界觀用很輕盈的方式去訴說,而且相信觀眾會在電影裡找到各自的解讀。
  • 《氣球》中國文藝片為什麼會洩氣?
    前不久上映的藏語影片《氣球》曾經入圍過2019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多倫多電影節「當代世界單元」等數十個電影節獎項,受到廣泛的好評。導演由萬瑪才旦擔任,他是一位集文學家、編劇、導演、監製和製片人身份於一體的綜合性電影大咖,也是藏族母語電影的開創者。
  • 萬瑪才旦《氣球》再曝藏語推廣曲《飛》眾志成城助氣球高飛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熱映中,今日再度曝光一首藏語推廣曲《飛》MV。《飛》(Fly)是藏族男子說唱組合ANU於2017年推出的說唱單曲,更曾登上2019年湖南衛視《歌手》的舞臺,為大眾所熟知。
  • 《氣球》:有些氣球會隨風飄走,但有些人始終被禁錮在原地
    最近上映了一部電影,由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執導,講述了一個關於「氣球」的故事。這裡的氣球其實暗指保險套,但對經世事的孩子們而言,吹氣後則是一個好玩的氣球。時代新舊的交替、信仰的碰撞以及生活的摩擦,都隨著這個氣球暴露出來,不禁讓人們陷入思考,它就是新電影《氣球》。
  • 丁真與《氣球》,誰滿足了我們的「藏地想像」?
    ——《藏東紅山脈》馬麗華"近日,藏族男孩丁真在網絡上的走紅,重新引發了大眾對於藏地的想像和討論。與這樣的熱烈氛圍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同期上映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口碑新片《氣球》的遇冷。儘管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其他影展上好評如潮,但一切關於藏區的關注,並沒有引起太多對《氣球》的討論。在上映後,《氣球》的排片最高也就在1-3%間徘徊,票房至今僅有600多萬。當然,作為一部小眾文藝片,不管是內容形式還是題材,都不適合用來與大眾熱點事件比較。
  • 萬瑪才旦《氣球》再曝藏語推廣曲《飛》 眾志成城助氣球高飛
    《飛》(Fly)是藏族男子說唱組合ANU於2017年推出的說唱單曲,更曾登上2019年湖南衛視《歌手》的舞臺,為大眾所熟知。這首將藏語與流行音樂完美融合的歌曲,清新純淨,充滿悅動的生命之美。「如果想追尋自己內心深處的靈魂,如果想追尋自己最初的夢想」,那就飛吧。在MV中,導演萬瑪才旦攜手全體主創及幕後團隊,精雕細琢,眾志成城克服重重困難,只為了將心中那隻紅色氣球完美地放飛在大銀幕上。
  • 丁真與《氣球》,誰滿足了我們的「藏地想像」?-虎嗅網
    與這樣的熱烈氛圍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同期上映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口碑新片《氣球》的遇冷。儘管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其他影展上好評如潮,但一切關於藏區的關注,並沒有引起太多對《氣球》的討論。在上映後,《氣球》的排片最高也就在1~3%間徘徊,票房至今僅有600多萬。
  • 拿下11項大獎,排片卻只有1%,又要逼《氣球》「跪求排片」?
    11月25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活動期間,有一部展映的國產片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它就是來自萬瑪才旦的新作《氣球》,這是第七部藏語長片,也是他又一部自編自導的作品。電影於2019年在國內電影節進行首輪放映時,一票難求,並且在映後收穫很高的口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