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核集團再出發:改革薪酬制度 加快資產證券化

2020-12-13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11月16日訊(記者李春暉)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核工業人建設先進軍民兩用核科技工業體系的「二次創業」四十年。從核工業部到核工業總公司,到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再到與中核建合併重組,經過四十年來的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如今的中核集團擁有核工業全產業鏈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建設能力,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擁有連續30餘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經驗的企業,同時憑藉「華龍一號」這張靚麗名片蜚聲海外。

  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中國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這家連續十三年獲得國資委考核A級的大型央企也站在了新的起點,誓要走上新的高度。

  在11月15日中核集團舉行的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表示,中核集團正以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改革方向,以「兩核」重組為契機,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與管理相結合的母子公司體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權經營力度,為後續改革做好準備。

  對於「後續改革」,餘劍鋒透露將進一步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同時將進行薪酬體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員的薪酬水平。

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

  關於「華龍一號」首堆

  有信心實現「2020年商用」目標

  我國核工業創建以來經歷了「以軍為主」和「軍民結合,轉向民用」兩個發展時期,核電是核工業轉民的支柱產業,是核工業的龍頭。「我國既是目前世界上核電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餘劍鋒表示。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核集團表示未來五年在核相關領域進口採購需求將超過120億美元。

  「不過(核工業的)核心技術是從國外買不來的。」餘劍鋒稱,「必須堅持以我為主,自主創新。」這一判斷擁有中核集團上下的廣泛認同,集團多位高管都曾經在公開場合講過。

  改革開放40年,中核集團自主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相繼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核電技術的型譜化發展。在幾十年核電建設運營的成熟經驗基礎上,中核集團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成功研發了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是我國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採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設計理念,提升了安全性,平衡了經濟性,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也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從以往來看,世界上三代核電技術的首堆工程都沒能實現按期建成,被稱為「首堆必拖」魔咒。福清5號機組是「華龍一號」的全球首堆示範工程,其施工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每一次去(華龍一號首堆工程)現場,都感覺非常振奮,每一次都受到鼓舞。」凌晨兩點剛剛從福清施工現場趕回北京的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在發布會上難掩內心的激動。

  「從首堆工程最新的進展來看,完全按照預期進度在推進。」邢繼稱,「對於可能造成工程延期的風險,我們做過周密地梳理和沙盤推演,前期的風險集中在工程設計和設備供貨。現在來看,這兩大風險都得到了很好地化解。對於2020年實現商用的目標,我們是有信心的。」

  「華龍一號」首堆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預計工期62個月,分為土建、安裝和調試三個階段。工程於2015年5月開工,2017年5月完成穹頂吊裝,從土建轉向安裝。

  「現在是安裝高峰期,明年就轉為調試,轉向調試的各項準備工作現在已經到位。」邢繼介紹,「首堆穹頂吊裝時提前了15天,今年『主控室可用』和『主管道焊接完成』兩個裡程碑節點分別實現提前了60天和75天。」

  作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全世界的潛在客戶和競爭對手都關注著「華龍一號」首堆工程。「我們在國際上推介『華龍一號』時,很多國外潛在業主、甚至監管部門關注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們憑藉什麼把華龍首堆工程推進得這麼順利?」邢繼稱,「中核集團是全球唯一一家30年不間斷進行核電建設的企業,我們確實走過彎路,但今天我要說我們是國際上一流的、最強的。」

發布會現場

  關於後續改革:

  提高科研人員薪酬待遇、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

  餘劍鋒在發布會上提到,中核集團正以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改革方向,以兩核重組為契機,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與管理相結合的母子公司體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權經營力度,為後續改革做好準備。

  對於「後續改革」,餘劍鋒也透露了一些方向,包括薪酬改革、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大混改力度等。

  「中核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核電,是我們擁有的23家科研院所。」餘劍鋒稱,「這些科研院所幾乎涵蓋了核工業所有產業環節。讓這23個科研院所具有國際性的創新水平,在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這才是中核集團的願景。」

  餘劍鋒表示,中核集團將改革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員薪酬待遇。

  「產業規模固然重要,但一個行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技術領先。」餘劍鋒表示,「我們改革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加大對科研院所的投資,加強能力建設、條件建設,把先進的科研人才留住,把國際上先進的科研人才吸引過來。因此必須要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科研條件和工資待遇。」

  他透露,明年中核集團的薪酬考核辦法就要開始變化,向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人員傾斜,向為集團創新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傾斜。

  今年7月6日,中核集團旗下中國同輻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國同輻是中國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核技術應用企業,也是國內最大最全的放射性藥物、放射源、標記化合物研發及其推廣應用企業,具備全輻照產業鏈能力,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多所藥物中心。

  中國同輻是中核集團旗下第五家上市企業,不過中核集團的資產證券化不會止步於此。

  「我們的資產證券化還需要加油、加勁。現在中核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是60%,目標是要達到80%。」餘劍鋒表示,「資產證券化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現在這是我們的短項,下一步要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

(責任編輯:李玥)

相關焦點

  • 中核集團:打造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資投資公司
    從核工業部到核工業總公司,到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再到中核與中核建合併重組,經過40年來的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如今的中核集團擁有核工業全產業鏈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建設能力,中國的核電發展不再被人卡脖子,並且實現引進到出口的跨越,開始全產業鏈走出去。
  • 中核集團舉辦2020年深化改革專項培訓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改革三年行動領導小組組長餘劍鋒在12月10日舉辦的集團公司2020年深化改革專項培訓會上強調,抓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國企改革重大舉措的再深化再落實,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
  • 中核集團科研院所薪酬改革明確時間表
    記者9日獲悉,中核集團科研院所薪酬改革明確了時間表:自啟動到今年6月,23家科研院所要落實「三定」方案,並完成市場化薪酬對標;到今年12月,依據對標結果,完善薪酬機制。中核集團董事、黨組副書記祖斌表示,改革最終目的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科研院所的核心能力和產出質量。
  • 解讀中核集團科研院所薪酬改革:要讓頂尖專家拿最高工資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核工業高度關心和重視,對中核集團的發展寄予了厚望。集團公司新一屆黨組多次強調,要發揮科研院所的作用,真正在科技興核方面有所建樹。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餘劍鋒在2018年6月專門主持召開會議,與23家科研院所主要負責人,用兩天半的時間就科研院所如何加強科技創新進行了充分研討。
  • 中核集團舉辦2020年深化改革專項培訓,餘劍鋒強調:強化使命擔當...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改革三年行動領導小組組長餘劍鋒在12月10日舉辦的集團公司2020年深化改革專項培訓會上強調,抓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國企改革重大舉措的再深化再落實,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
  • 奮進2020丨時隔一年,中核集團科研院所改革「第一槍」怎麼樣了?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19年,中核集團以國家戰略為先導,以深化科研院所管理體制、領導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優化科研院所布局,加快打造先進、順暢的核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出臺了《關於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意見》。
  • 制度改革與制度定型: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制度發展的雙重合奏
    1992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之際,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中首次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372在這裡,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十餘年後,及時地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提出一個新命題: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和定型。不過,這個新命題雖然已經提出,但當年只是一種預測,並沒有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
  • 【圖說央企40年①】從改革開放第一炮到港珠澳大橋,看央企40年改革...
    奮進新時代,40年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同樣影響著世界。 從今天起,小新帶大家走進《中央企業改革開放40周年成果圖片展》, 改革奮進、開放共贏、國之重器、責任央企、時代英才、強根固魂
  • 改革開放再出發,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
    改革開放再出發,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傳遞出重大信號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經濟界面】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 聚焦浙江國企改革經驗 物產中大集團將開啟"二次混改"
    已連續6年入圍世界500強的物產中大集團,如今又將開啟「二次混改」,在成員公司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    作為浙江國企改革先行者,2015年,物產中大集團在浙江省率先完成整體上市,並建立股權多元的現代企業制度。
  • 上海浦東:改革開放排頭兵,三十而立再出發
    今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謀篇布局,為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指明前進方向。
  • 樊志剛:改革開放40年中國銀行業的發展
    作者:樊志剛,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資深專家、研究員,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副秘書長改革開放的40年,是我國轉向市場經濟和融入全球化的40年,也是我國銀行業成長壯大的40年。
  • 汕頭:改革開放再出發
    、汕頭海灣大橋…… 日前,本報「高質量發展——經濟特區行」採訪組走進汕頭,切身感受這座全國唯一擁有城市內海的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奮力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新擔當新作為。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篇】關於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 四十年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成就經驗(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理論研討會...
    八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開闢農民增收新途徑。農村改革率先發力並不斷突破,不僅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包字進城」還推動了城市工業改革,為全面改革開放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增進了信心。  40年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農業現代化建設躍上新水平。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三項制度改革案例:中遠海運集團的實踐與創新
    2016年正式成立中遠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運集團」)。自改革重組以來,中遠海運集團應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挑戰,各項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連續虧損多年的航運主業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實現了扭虧為盈,經濟效益實現穩步上升。通過進行三項制度改革,逐漸建立與企業實際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選人用人機制與激勵約束機制,實現關於全面深化國企改革「2+N」模式。
  • 改革開放40年,時代的傳奇
    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更全面、更深刻地推進改革開放。   「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小康,逐步富裕起來了。」  縱觀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小平南方談話開啟歷史性突破的深化改革,再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決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號角,直至2018年2月十九屆三中全會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中國改革開放的浩蕩大潮,在黨中央集中部署改革大局的黨的關鍵性重要會議推動下
  • 新時代 向深化改革要效能 ——陝西金控集團體制機制改革紀實
    三年前,為貫徹落實《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深入實施國企國資改革攻堅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陝金控開始深入實施改革攻堅行動,提升綜合管控水平和現代化管理能力。  三年為期,赴高質量發展之約。近年來,陝金控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布局全面風控體系、推進現代化企業管理升級,邁出了堅實的改革步伐。
  • 關於海南開展旅遊資產證券化的思
    結合國內外實踐,通過開展旅遊資產證券化來擴大旅遊業融資成為新時期加快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重要選擇。  廣州長隆集團創立於1989年,是一家集主題公園、豪華酒店、商務會展、高檔餐飲、娛樂休閒等營運於一體的旅遊業大型優質企業集團和世界級大型綜合旅遊企業。2014年,為了拓寬融資渠道,改善資產負債,廣州長隆集團以旗下主題公園未來資產開展證券化融資。
  • 國鐵集團改革繼續推動優質資產股改上市
    1月2日,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鐵集團」)第一次召開年度工作會議,明確了今年的工作目標。除了京滬高鐵,還將有多個鐵路公司要上市。國鐵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陸東福表示,2020年將加快推動國鐵企業股份制改造,全面提升國鐵資本經營質量和效益。繼續推動優質資產股改上市和上市企業再融資。